民国时期影响崇安县物流发展的因素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bladerunn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崇安县以其独特的区位条件以及社会发展在闽北地区物流业发展的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民国时期的崇安县是中国近代物流发展的一个缩影。文章通过对崇安县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进行研究,总结制约与促进民国时期崇安县物流发展的因素。
  关键词:民国时期;崇安县;物流;物流史;中国物流
  1 民国时期以前崇安县物流发展情况的概述
  放眼中国物流发展的历程,早在先秦时期,作为社会经济活动必需品的物流就已经出现在人们的思想中。管子提出“重储思想”的主张,此后物流一直随著历史长河来到今天。本文主要以研究民国时期崇安县的交通运输为主,仓储及装卸搬运为辅,对影响崇安县物流的社会及自然因素进行分析。
  宋朝以前,武夷山市尚未建置为崇安县,长期隶属于建阳地区的管辖。由于战乱、王朝的频繁更迭等诸多原因,人口流动及货物流动尚未形成大潮,导致该地区长期处于封闭状态,经济较为落后,以自给自足的农业为主,商业活动较少。这一时期的崇安县尚未形成规模化的物流。
  至北宋时建置,崇安县才打破了原来封闭的格局,逐渐开放,经济、文化及政治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同期,武夷岩茶开始渐渐被世人所熟知,逐渐形成向国内销售的局面。至此,崇安县茶叶为主要输出商品的物流活动开始渐渐发展起来。
  到了建阳元年,南宋政府迁都临安,随着汉人的大量迁入,以临安为中心的周边地区经济不断发展,交通渐趋发达。据史书记载,由崇安县至铅山甚至一度出现“车马之声,昼夜不息”①的情况,与浙江和江西毗邻的崇安县逐渐成了比较重要的一个物流节点。
  元朝时期,据《武夷山市志》描述:“元朝,武夷茶名闻遐迩,创建御茶园于四曲畔。”②曾经主要用于自产自销的武夷茶开始渐渐传向全国各地。伴随崇安县与各地的商贸往来日益频繁,崇安县也由原来只承担商品的中转渐渐过渡到了商品的集散一体化。伴随着崇安县的茶叶及自然资源的不断开发以及晋商的到来,崇安县的销售对象也逐渐发展到国外,销售规模不断扩大。在这一时期,紧邻崇阳溪及赤水溪的星村镇和赤石村,借助河流运输的天然优势,加上自身高品质的茶叶,逐渐形成了2个颇具规模的小物流节点。
  2 民国时期崇安县物流发展的自然因素
  崇安县西部、北部和东部以侵蚀构造地貌为主。这一地貌对于崇安县的交通发展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在崇阳溪侵蚀下切作用下逐渐形成的沟壑可以节省人工劈山凿路的成本;另一方面由于土壤特性和险峻、陡直的地貌,容易在雨季形成泥石流,对道路造成损坏,阻碍交通,增加道路养护的成本。结合社会环境、地形地貌和经济发展等诸多因素考虑后,民国时期的崇安县政府对贯穿崇安县南北向的两条古道在旧有的基础上进行了修筑和完善,体现在:“民国二十三年(1934)3月,修建建阳至崇安公路,至民国二十四年1月修通。民国二十八年3月又修通崇安至分水关公路,始有公路通往外省。”③公路的修通也在一定程度上拉动崇安县物流的发展。打通了崇安县的南北运输交通,使崇安至分水关段成了出入福建重要的交通干线。
  崇安县境内主要以丹霞地貌为主,在其地表裸露着大量的沙砾岩。民国时期的崇安县政府就地取材,采用砾土、黄土对道路进行铺装。根据《崇安县新志》对崇阳公路的记载“无甚迂回及崎岖之地”和对同时期、不同方向道路的记载“路甚迂回”,①更进一步印证了地形、地貌对道路的影响很大。除去2条交通干线外,民国时期的崇安县共有东西向由土石砌成的道路7条。这些道路的主要特点是通行能力弱,只可肩挑步行并且道路曲折崎岖。
  崇安县境内的崇阳溪是闽江的主要支流。西北—东南走向的闽江,其中、下游段在历朝历代福建省的交通运输体系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将处于深山中的崇安、建宁等地同沿海的福州相连接。
  整理《武夷山市志》中对水运的记载后可以发现:崇安县主要有崇阳溪航道、东溪航道、梅溪航道及九曲溪航道等4个主要航道,每条航道只可通过承载量较小的竹筏或木船。由于崇安县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多雨、冬季少雨,河流有明显的汛期和旱期。以崇阳溪为例,在枯水期,航道深度难以支持船运,礁石、浅滩暴露,航道较窄,给行船带来了不便;在丰水期,航道径流量大,河流流速快,容易给行船带来潜在危险。在气候、地形因素影响下,崇安县的水运运输能力较弱,但由于其拥有相对低廉的运输成本、相对稳定的运输时间,民国崇安县主要以水运为主。
  崇安县境内的河流支流众多、河网密集,给陆路运输带来了极大不便。自清朝起正式设置津渡约18个,并一直沿用至民国时期。根据河流流速及河水的深度、宽度划分,分别选用运输能力较强的木船和运输能力一般的竹筏,极大地为人们出行和货物转运提供了便利。
  对民国时期崇安县的气候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发现:民国时期崇安县的气温和降水量年际变化较大。崇安县对外输出的商品以茶叶、大米及笋干等为主,这些商品储存的基本条件是防潮和防热。在崇安县夏季的高温高湿环境下,如果商品储存不当,极容易发生损坏。民国时期,崇安县大多数的私营商业采用仓店一体或前店后仓的经营模式,既方便了店主对商品进行定期保养维护,又可以将商品直接面向消费者,在仓库内直接提货,提高了交易的效率。由于常年湿度较大,私营商业的官栈人员还要在晴天时对商品进行翻晒,如茶叶等易潮货物,增加了工作人员的负担。
  3 民国时期影响崇安县物流业发展的社会因素
  “物流经济环境是对物流业产生影响的重要行业环境,如农业环境、工业环境、流通产业环境等。这些行业环境的存在及发展所派生出的物流需求是物流发展的重要基础。”②这些因素共同决定了物流发展的走向。本节以时间发展为脉络,从农业环境与流通环境入手,着重分析民国时期其对崇安县物流发展产生的影响。
  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阻碍当地经济发展的主要是地主剥削和军阀统治两座大山。如“土地比较集中,万丘朱潘为崇安四大地主,他们的土地多在东北乡,因此东北乡的农民对于地主阶级的仇恨较北乡为甚。③东北乡的农民成分也多以佃农占多数”。反映的问题主要是:民国三年前,崇安县存在的问题是土地兼并,全县大部分的土地集中于地主手里,地主豪绅通过田租及典当等方式对农民进行压榨。当时的田租方式分为活租和定租,地主不管农民的当年收成、生存问题对其进行剥削,阻碍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民国三年至民国十六年,军阀的割据混战、战争征兵等再次加重了崇安县人民的生活负担。在军阀统治的时期,其主要收入来源之一便是对商人通过各种手段进行敲诈和勒索的所得,即“名为保护,实则敲诈”。④军阀和政府的强征捐税增加了商人的负担,极大地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商业资本的积累。如:“厘虽抽之商而其实仍取之民,天下断无甘心亏本之商人,多方取赢,物价遂朝增暮改……最苦者力作之寒民……终日勤动,所得不及百钱……”⑤表面上军阀与政府是对商人进行剥削,实际上最后负担是直接转嫁到劳动人民头上的,再次加重了人民的生活负担,严重扰乱了正常的社会秩序。
  以当时崇安县的主要商品茶叶为例,受限于当时的社会环境,使生产者无力对土壤质量等耕作方式进行改良,导致茶叶的品质逐渐逊色于印度、日本等国的茶叶。同时税收的增加也直接增加了生产销售茶叶的成本,使茶叶的售价不断攀升。既无法保障品质,又无法获得价格优势,成为后期崇安县的武夷茶在外国市场上逐渐失去竞争力的原因之一。伴随着商品需求的降低,在此时期的物流发展受到抑制,既没有出现蓬勃发展的态势,又没有出现物流技术的革新。这段时期的崇安县物流业除了维持基本的商贸活动以外,并无任何实质性的发展。
  民国二十年至民国二十三年,崇安县是苏维埃政府的执政时期,县政府对商业活动进行规范管理。自民国二十年伊始,政府开始在管辖范围内对市场进行治理,如“允许商业自由,同时严禁商人投机与提高物价”,①营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这一时期崇安县传统的行业,如造纸业和木材业等,进行贸易的商品销量连年上涨,物流活动渐趋频繁,物流發展迎来了短暂的春天。
  随着日军全面侵华,日本对福州附近的海港进行了侵占与封锁,以出口为导向的木材业、茶叶及造纸业遭受了严重打击。在货币贬值、物价上涨及税收加重的影响下,不少行业厂商纷纷倒闭、停业。由于木材业主要是扎成木排后顺崇阳溪、经闽江运输至福州,再在福州进行分销。在木材运输的物流活动中,其涉及的物流主要职能为装卸搬运。由于木材业的凋敝,导致许多在崇安县港口从事装卸搬运的“脚夫”生活困难,面临失业。崇安县的“脚夫”分布行业较广,在通过陆路对货物进行运输过程中,“脚夫”主要承担了搬运职能;在通过水运对货物进行运输过程中,“脚夫”主要以承担装卸职能为主,少数情况下会在装卸工作完成后将货物搬运到雇主的指定地点。崇安县长期存在按地域及行业划分的行帮,并且各行帮之间存在着严重的竞争关系,这些“行帮”对码头搬运、船筏运输等物流行业都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控制,加上行帮垄断了大部分的市场,所以新加入的“脚夫”只能加入以把头为中心的行帮。
  民国二十三年是崇安县物流发展的一个重要转型节点。由于日本对港口进行封锁等诸多原因,使崇安县原先较为发达的水路运输业日显惨淡。而传统的公路运输则在政府的主导下,分别于民国二十三年和民国二十八年修建了2条南北向的公路,将江西和福建连接了起来,很大程度上为崇安县公路运输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民国中后期,国民党崇安县政府对人民进行横征暴敛,通货膨胀、货币崩溃和原材料短缺,加上战争造成的人口流失和社会动荡,导致崇安县的各行各业均呈停滞萎缩状态,民生凋敝。由于口岸封锁,导致内地市场萎缩、商品的流通量下降,最终使崇安县的物流发展再次受挫。
  4 总结
  自然因素里的地形地貌、水文特征及气候的条件上决定了道路修筑的难易程度、河流的通航能力以及货物的储存方式。换而言之,自然因素在前期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物流的流向、数量及方式,所有的物流活动都要以自然因素为条件来展开。而社会因素里的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及人口因素,决定了社会上人们的物流需求、物流从业人员的生存状况以及物流基础设施的发展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物流的繁荣程度、物流的近代化程度以及物流的发展潜力。即使到了现代,在评判选址依据时,物流设施的选址依然是首先对诸如气候及自然灾害发生频率等自然因素进行考察,然后才是对诸如政府政策等社会因素进行考虑。
  从自然和社会因素两个角度入手,对影响民国时期崇安县物流发展的原因进行分析,可以较为客观地反映民国时期物流的发展情况,以及阻碍或促进物流发展的因素,对于近现代物流史的研究有一定的参照意义。其背后蕴藏的道理对现代物流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武夷山市志编纂委员会.武夷山市志[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4.
  [2]刘超然,潘拱辰,钱鸿文,等.崇安县新志[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
  [3]贾杉.中国物流近代化研究(1840-1949年)[D].西安:西北大学,2009.
  [4]符必春.民国时期四川区域物流地理(1912-1945)[D].重庆:西南大学,2013.
  [5]潘健.辛亥革命前后福建近代经济发展的比较与分析—基于统计数据的分析[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84-89.
  [6]赵莉.中国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商业大学,2013.
  [7]戴一峰.论近代闽江上游山区商品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7(3):89-98.
  [8]戴一峰.再论近代闽江上游山区的商品生产[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9(4):57-64,69.
  [9]林星.近代福建城市发展研究(1843-1949年)—以福州、厦门为中心[D].厦门:厦门大学,2004.
其他文献
“这几天一直下雨,路滑,不好骑三轮车去镇上买,眼看药吃完了,正在发愁,今天退役军人服务站的小张就买好药并给我送来了,心里感觉暖暖的。”近日,雨过天晴,泗洪县龙集镇勒东村85岁的残疾军人陈进年在家门口和邻居聊天时兴奋地说。  泗洪县有重点优抚对象8000余人,其中高龄、重度残疾、空巢等特殊优抚对象接近5%,他们身体机能较弱、生活自理能力相对较差。针对夏季气温高、雷雨多、风力大、易发生安全事故的实际情
作为海属地区红色革命的摇篮,连云港市海州区历来有着光荣的双拥历史。进入新时代,海州区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双拥工作的重要论述,继承发扬鱼水情深、相濡以沫的光荣传统,始终站在政治和全局高度,紧紧围绕国防和军队建设、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形成“党委统领、上下联动,主动作为、攻坚克难,开拓创新、精准发力”的双拥工作新格局,谱写了一部新时代双拥新曲。  党委统领、上下联动,把双拥工作摆到位
我认出了往昔。   这真是一个奇怪的错位,又像是一个巨大的断裂。因为《蓝牙》的故事明明是发生在以“艳遇”为代名词的丽江,关键词明明是当下最先进的无线连接设备“蓝牙”,所涉及的又是中年男女在陌生之地那一缕撩人的暧昧,我却偏偏读出了发生在上世纪末的诸多场景:盛大夏日里的青涩稚拙,暗黑隧道里的落泪摸索,莉香明亮的笑容给予了我们受益无穷的爱情教育,南方媒体帝国的高光时刻唤醒了我们的理想和豪情……所有这一切
《题字的父亲》是谈骁书写父亲的一篇散文,在文章的起笔,谈骁大致勾勒出父亲大半生的生活轨迹:高中文凭,当过民办教师,种过庄稼,在许多大城市打过工……这些看似平凡的人生经历,与新世纪众多的文学作品中的父亲形象并没有过多的区别。在谈骁客观的陈述中,“长势好的庄稼总是在别人田里”,这句略带调侃意味的话传递出父子之间微妙的情感互动。尽管父亲的一生辗转多地谋生,但他始终带着几支毛笔,写字的习惯依旧没有放弃,写
对照而言,周瑟瑟“寓言”式的写作,至少那些带有栗山影像的“寓言”式写作,明显带着诗人的匠心。这些写作无疑有一种对肉体和精神进行安顿的意识,透露着诗人对于故乡的隐秘情怀。然而,从诗人的另一些表达中,我们能看到诗人写作的另一种生成机制,那就是“悟”——顿悟,或曰妙悟。顿悟与妙悟,本是禅宗的法宝。这是人体验世界的一种独特方式,需要个体自己亲身的感受和直观领会。这种感受和领会置身于日常生活之中,主要经由普
于怀岸,出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被誉为“文学湘军五少将”之一。在《人民文学》《中国作家》《青年作家》《民族文学》《花城》《上海文学》《江南》等众多文学期刊发表长、中短篇小说近百部(篇)。曾获湖南青年文学奖、深圳青年文学奖、《上海文学》中篇小说奖、《民族文学》年度奖等奖项。已出版长篇小说《巫师简史》等。小说集《一粒子弹有多重》《一座山有多高》《想去南方》《骨肉》《火车,火车
内容摘要:曹雪芹在他的鸿篇巨制《红楼梦》中书写了众多女性的悲剧命运,而红楼二尤则是组成这部大悲剧的一个小悲剧。曹翁对分写“二尤”思想性格的对垒,总写“二尤”短暂且悲惨的人生,向封建礼教社会发出强有力的控诉,而曹翁将时代的悲剧融入到个体当中,则更加凸显出其内在深刻的悲剧性。   关键词:《红楼梦》 尤氏姐妹 悲剧   尤氏姐妹在《红楼梦》中并不是主要人物,但是她俩的悲剧命运同样能引起人们的同情与怜悯
摘 要:彩陶是史前人类营造在陶器上的精神家园,是我国古代艺术的开端。彩陶图案的构图法则,彩陶色彩的用色原理,彩陶所构建的艺术体系,对中国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葫芦纹与网纹相结合的复合纹饰是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的典型纹饰,馆藏葫芦网纹彩陶构图生动,非常精美。  关键词:葫芦网纹;精品彩陶;赏析  优美绚丽的中国彩陶,在古代文化宝库中闪耀着夺目的光彩,它所反映的精湛的艺术成就、极其珍贵的文化价
摘 要:洪武通宝自洪武元年(1368)开始铸造,至洪武二十七(1394)年禁用,流通时间跨度长,版别多样,文化价值较高。文章以前人对广西洪武通宝钱币的研究为基础,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希望能为其他学者进一步研究洪武通宝钱币提供借鉴。  关键词:洪武通宝;收藏;研究  0 引言  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即位①,為了巩固新政权,适应市场的发展需要,开始铸造洪武通宝钱,钱式承袭大中通宝钱、行五等钱
摘 要:炮台是炮与台的组合,清朝海防炮台按其所属位置、战术任务及功能作用来说,主要分为三类:海口炮台、海岸炮台和海岛炮台。近代炮台是在海防、江防和边防要塞中构筑的扼守锁钥的火炮阵地,是我国近代重要的国防设施。文章对营口西炮台及沿海部分重要炮台在建造时间、建造材料及建筑设计方面进行了阐述,希望提高对炮台遗址的保护、利用及教育作用认识的高度。  关键词:海防炮台;营口西炮台;建造特点  0 前言  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