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之所以谈起这个话题,是因为看了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毕业班的春天”。当主持人和晶问起北京人大附中著名特级教师王金战从教二十年来的感受时,他是这样回答的:在一次参加同学聚会,看到部分同学的生活窘境时,心情非常沉重。他自责地对学生说,二十多年前我热血方刚,争强好胜,什么都敢做,什么都敢讲,缺乏经验,现在回想起来,是把学生当成了实验品,当时的很多做法其实是对你们的一种伤害。如果现在来教你们,你们每一个同学都会比现在更有出息,面对你们这些二十多年前曾教过的学生,我感到很惭愧。
王金战老师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他深沉的讲述让现场观众和电视机前的我深深地震撼。二十多年的教书生涯里,我一直以“严师”自居,为曾经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学生而骄傲、自豪,但现在听了王金战老师一席话,曾经的骄傲和自豪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悔恨、愧疚和自责,我想到的也是那些曾经被我伤害过的学生。
其实作为教师,我还是从不愿意承认自己曾经有过失败。但实际上,我们的教育教学生涯中有比王老师更多的遗憾,但却一直不敢或不愿意面对现实,缺乏解剖自己的勇气。如果我们都能够向王老师那样去学习、工作和反思,我们的教育是不是可以做得更好?
今天,虽然我们提倡反思,但与王金战老师相比,我们的反思太理性了。对人性和生命价值的思考往往停留在技术和操作层面,对教育本质的理解也还没有抵达心灵深处。王金战老师的一番话让我汗颜,更让我心生敬意。其实,我们在骨子里并没有把学生真正当人看,缺少对生命的敬畏。其实,我们可以放下架子,更多的去关注学生的心灵需求。其实,作为教师,我们可以做得更好。
与王老师相比,我们每每遇到问题,总是一厢情愿地认为自己是正确的,很少考虑学生的感受,批评学生往往不顾及场合,语言中时常夹杂着威胁,还自以为这就是教育。人文关怀和人文阅读的缺失,使得我们的做法与教育的本质渐行渐远,更有甚者,我们打着爱的名义,实则做着伤害学生的事情,可悲的是自己还处于“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混沌状态。
如果我们能真正转变了教育观念,准确理解“学校就是学生可以犯错误的地方”的含义;如果我们能以成人的胸怀去包容学生,多些理解,少些抱怨;如果我们主动拥抱变化,学会用“另类”的眼光去看学生,多一分欣赏,少一分指责;如果我们的教育多一些人文情怀,教师的内心世界充满着职业幸福感,把自己丰富的情感视为最有价值的教育资源的话,我们是不是会做得更好?
如果我们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对教材有深刻的理解,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从而使课堂弥漫着生命气息;如果我们有扎实的心理学基础,在教育学生时能直抵学生的心灵;如果我们善于研究和总结教育方法,倾听学生的心声,尊重学生的感受,想学生之想,我们是不是会做得更好?
如果我们能视教育为生命,从已毕业的学生身上反思自己的成长历程,认真总结自己在教学中得失,看到自己教育方法上的不足,不断完善自我,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如果我们能够认真研究教育规律,研究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是他们成长的需要,而不是我们在讲坛上充当着主角的话,我们是不是可以做得更好?
我们能做得更好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它是一种追求,一种境界,一种自信,是脚踏实地,把平凡的工作做到极致的表现。它会让我们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缤纷复杂的教育现象,享受到职业带来的幸福感,在可能的教育现实中实现自己的教育梦想。
如果我们缺乏使命感,满足于今天,固步自封,不虚心聆听外界的声音,那么我们可以做得更好只会是一句空话。当然,这还有一个客观条件,即学校要给教师营造宽松的教研氛围和良好的成长环境,不一味为追求升学率而牺性教师的身心健康。
(作者单位:广东云浮市云浮中学)
王金战老师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他深沉的讲述让现场观众和电视机前的我深深地震撼。二十多年的教书生涯里,我一直以“严师”自居,为曾经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学生而骄傲、自豪,但现在听了王金战老师一席话,曾经的骄傲和自豪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悔恨、愧疚和自责,我想到的也是那些曾经被我伤害过的学生。
其实作为教师,我还是从不愿意承认自己曾经有过失败。但实际上,我们的教育教学生涯中有比王老师更多的遗憾,但却一直不敢或不愿意面对现实,缺乏解剖自己的勇气。如果我们都能够向王老师那样去学习、工作和反思,我们的教育是不是可以做得更好?
今天,虽然我们提倡反思,但与王金战老师相比,我们的反思太理性了。对人性和生命价值的思考往往停留在技术和操作层面,对教育本质的理解也还没有抵达心灵深处。王金战老师的一番话让我汗颜,更让我心生敬意。其实,我们在骨子里并没有把学生真正当人看,缺少对生命的敬畏。其实,我们可以放下架子,更多的去关注学生的心灵需求。其实,作为教师,我们可以做得更好。
与王老师相比,我们每每遇到问题,总是一厢情愿地认为自己是正确的,很少考虑学生的感受,批评学生往往不顾及场合,语言中时常夹杂着威胁,还自以为这就是教育。人文关怀和人文阅读的缺失,使得我们的做法与教育的本质渐行渐远,更有甚者,我们打着爱的名义,实则做着伤害学生的事情,可悲的是自己还处于“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混沌状态。
如果我们能真正转变了教育观念,准确理解“学校就是学生可以犯错误的地方”的含义;如果我们能以成人的胸怀去包容学生,多些理解,少些抱怨;如果我们主动拥抱变化,学会用“另类”的眼光去看学生,多一分欣赏,少一分指责;如果我们的教育多一些人文情怀,教师的内心世界充满着职业幸福感,把自己丰富的情感视为最有价值的教育资源的话,我们是不是会做得更好?
如果我们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对教材有深刻的理解,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从而使课堂弥漫着生命气息;如果我们有扎实的心理学基础,在教育学生时能直抵学生的心灵;如果我们善于研究和总结教育方法,倾听学生的心声,尊重学生的感受,想学生之想,我们是不是会做得更好?
如果我们能视教育为生命,从已毕业的学生身上反思自己的成长历程,认真总结自己在教学中得失,看到自己教育方法上的不足,不断完善自我,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如果我们能够认真研究教育规律,研究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是他们成长的需要,而不是我们在讲坛上充当着主角的话,我们是不是可以做得更好?
我们能做得更好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它是一种追求,一种境界,一种自信,是脚踏实地,把平凡的工作做到极致的表现。它会让我们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缤纷复杂的教育现象,享受到职业带来的幸福感,在可能的教育现实中实现自己的教育梦想。
如果我们缺乏使命感,满足于今天,固步自封,不虚心聆听外界的声音,那么我们可以做得更好只会是一句空话。当然,这还有一个客观条件,即学校要给教师营造宽松的教研氛围和良好的成长环境,不一味为追求升学率而牺性教师的身心健康。
(作者单位:广东云浮市云浮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