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清谈与语言能力训练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nniechen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圣陶先生对语文有这样的看法:“平常说的话就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就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就叫语文。”可见,“语”和“文”是分不开的。可是走进中国古代教育史,却很难找到口头语言教育和语言规律研究的典籍。古代语文教育重视的是书面语言的理解和写作,忽视了口头语言的学习。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历来尊崇经典,并且以文取士。于是,全部语文教学的内容就被局限在识字、写字、读古文、写古文、写八股文的圈子里,口语的训练与学习不被重视,文言分离严重阻碍了语文教学的发展。但是,在这漫长的封建社会中,魏晋时期的“清谈”现象却如一枝奇葩绚丽地绽放着,“清谈”改变了传统的重文轻言现象,给备受压制的语言教学带来了一丝生气。
  一、魏晋清谈
  学者唐翼明对“魏晋清谈”是这样定义的:“魏晋时代的贵族知识分子,以探讨人生、社会、宇宙的哲理为主要内容,以讲究修辞与技巧的谈说论辩为基本方式而进行的一种学术社交活动。”魏晋时期是一个充满睿智和思辨的时代,民族大融合给语言交际带来新的风貌。政治上的高压态势迫使文人士子静心息虑,超然物外,恬然怡乐,一任自然。在精神上追求自由和解放,内心充满了热情和智慧,而这种精神、智慧和热情在士子交往中的体现就是魏晋清谈。魏晋清谈的兴起对当时的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我们今天的口语教育也能起一定的借鉴作用。
  “魏晋清谈”提倡一种平等的学术氛围,否定权威。且提倡自由的讨论方式,鼓励人们进行积极地个人思考,清谈者都能畅所欲言,充分发挥自己的见解。清谈的方式有一人主讲式、二人论辩式、多人讨论式。言谈者思维活跃,知识广博,语言成为士人们关注的焦点,语言或简约或丰赡,以清谈本身为目的,谈话者身心都能体会到辩论的快乐。清谈不可避免的与口头表达能力有关系,语言表达可以体现一个人的学问、才思、见识、文采等方面的修养。同时清谈者谈话需要一定的知识为根基,这就要求他们多读书,从书本上吸取有用的言语材料来丰富自己的言语,但也不能脱离现实生活,他们也重视吸收生活中的语言,提高言语的表达水平。
  二、清谈的内容和技巧
  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思想非常活跃的时期,在文化教育方面呈现出百家争鸣的景象。这个时期,《尚书》《春秋》《左传》《墨子》《韩非子》等著作中都记载了一些脍炙人口的故事,各家为了推崇自己的思想,都竭尽全力来宣扬他们的主张,“舌战”就显示了极大的作用。后代能与这时期的“舌战”相媲美的可能也只有魏晋的“清谈”了。辩论是清谈的核心,无论采用哪种方式,语言的运用都是至关重要的。南朝宋刘义庆召集文士编纂的《世说新语》,记述了魏晋清谈家的故事,以下是从《世说新语》中列举一些文章来分析魏晋时期清谈者精彩的对话。
  如《世说新语·言语》中记载了这么一段对话“钟毓钟会,才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见。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有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复文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可从中看出钟毓、钟会思维敏捷,他们运用夸张和对比的修辞手法,根据语境巧妙地回旋,维护了各自的尊严。出生于书香世家的人,从小受到熏陶,具有较强的语言应对能力,平时的积累在关键之时发挥了社会奇效。
  清谈既贵“辞约旨达”,亦贵“辞条丰蔚,花烂映发”。如:“乐令女适大将军成都王颖,王兄长沙王执权于洛,遂构兵相图。长沙王亲近小人,远外君子,凡在朝者,人怀危惧。乐令既允朝望,加有婚亲,群小馋于长沙。长沙尝问乐令,乐令神色自若,徐答曰:‘岂以五男易一女?’由是释然,无复疑虑。”乐令的话不多,却深入人心。言辞简约又富有道理,也说得清楚,这是清谈中一种很高的境界。又如:“谢镇西少时,闻殷浩能清言,故往造之。殷未遇有所通,为谢标榜诸义,作数百语。既有佳致,兼辞条丰蔚,甚足动心骇听。谢注神倾意,不觉流汗交面。殷徐语左右:‘取手巾与谢郎拭面。’”殷浩的辞条丰蔚令谢尚流汗交面,可见言语丰赡也是一种美的境界。
  王武子、孙子荆,各言其土地人物之美。王云:“其地坦而平,其水淡而清,其人廉且贞。”孙云:“其山嶵崣以嵯峨,其水押渫而扬波,其人磊砢而英多。”对话出口成章,且有文采。要达到这一点都是平时的积累,多阅读、多练习的效果。
  《世说新语·文学》八条云:“王辅嗣弱冠诣裴徽,徽问曰:‘夫无者,诚万物之所资,圣人莫敢致言,而老子申之无已,何邪?’弼曰:‘圣人体无,无又不可以训,故言必及有;老庄未免于有,恒训其所不足。’”从这一问一答中,可以看出王辅嗣与裴徽的知识底蕴丰厚,这样才能对谈如流。
  从以上所列举的实例来看,清谈的内容既有与生活相关的,也涉及到了儒、道、庄的玄学。清谈的技巧也丰富多样,运用灵活。采用多种修辞手法,注意句间的逻辑关联。魏晋清谈者重视敏捷应对能力,也注意培养青少年关于听说的能力。他们通过言传身教,造就了许多有名的清谈家。我们从中可以借鉴许多有用的方面,运用到语文教学中来。
  三、借鉴清谈中的策略进行语言训练
  美国人戴尔·卡耐基曾经说:“一个人的成功,约有10%取决于知识和技术,85%取决于人类工程——发表自己意见的能力和激发他人热忱的能力。”可见,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的作用非常重要。现行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了“口语交际”的要求:“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际,发展合作精神。”那么,我们可从魏晋清谈中吸取合理的成分,为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表达和交流提供一些帮助。
  首先,老师可以创设情景,创造宽松的气氛。清谈并没有特定的地点和人数设置,都是随心而谈的。清谈中没有权威,每个人都可以畅所欲言,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在课堂上,老师可以利用多种讨论方式,有二人组的,也有多人组的,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多说,让学生轻松地表达他们的想法。老师可以在旁顺势引导,这样交流就不会显得很盲目。
  其次,老师可以让学生多积累些知识,表达的材料可来自书本,也可来自生活。上面列举的例子,王武子、孙子荆的对话,王辅嗣与裴徽的对话都可以看出他们平时的阅历和知识储备。学生要多阅读书本,从书本中积累些语言表达的素材。学生也要做个生活有心人,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和人情世故都值得我们去细心体味,学会得体的语言表达。
  再次,老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让学生朗读课文,然后复述课文的内容。清谈中谈话的双方或多方都不是静态的,也不是单向的,谈论者都参与了实质性的探讨。老师在让学生复述课文时,可以让多个同学复述同一篇文章,然后进行比较,注重交流的交互性,让学生自己谈谈其中的差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那么,口语表达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就都会得到训练。
  最后,老师在教学中可以提供一些句式,让同学们模仿,老师要有意识地教导学生,甚至有必要进行一些强化的训练。上面列举的钟毓、钟会在对答中运用了夸张和对比的手法,使表达效果更加强烈;王颖、谢镇的故事,说明了语言可简约也可丰赡。在教学中,老师可以举出一些运用了修辞或者其他的表达手法的句子,让学生有目的地模仿,用不同风格的语言表达,这样的训练会取得更好的效用。
  当然,我们还可以从清谈中学到更多的语言表达方法,以上所谈的只是其中的一些技巧。
  四、结语
  从社会发展史来看,语言交际的训练是先于读写训练的。没有文字以前,人类的交际活动和文化的传承都只能靠听说进行,这种语言交流的训练是融合在各种实践活动中的,是一种无意识的、自我感悟式的语文教育。有了文字以后,书本的读写教育同样是离不开语言交际的。但是,却没有教育家专门研究过语言表达和交流训练的问题,也没有哪个教育家专门把语言交际作为一门课来传授。奇怪的是,虽然古代没有专门开设语言表达的课程,但那时的人们,特别是在春秋和魏晋时期,语言的运用和重视达到了顶峰。反观现在的语文教育,虽然花了不少时间去教学生如何进行表达和交流,还有语用学专门的学科来讲语法知识、说话方法、交际原则和表情达意等内容,然而语言表达和交流取得的效果却甚微,这倒是值得大家深思的问题。在社会交际全球化和信息全球化的今天,把魏晋清谈和当今语文教育中的语言训练联系起来思考,认真研究语言的交流和表达如何能够取得好的成果,是非常重要的。
  ————————
  参考文献:
  ①赵古怀,赵统:《中国历代舌战总集》,中国实言出版社,1998年版。
  ②贺昌群:《魏晋清谈思想初论》,商务印书馆, 1999年版。
  ③张鸿苓:《中国当代听说理论与听说教学》,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④王松泉,钱威:《中国语文教育史简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⑤曹明海,潘庆玉:《语文教育思想论》,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⑥唐翼明:《魏晋清谈》,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
  [作者通联:湖北大学文学院]
其他文献
罗平县民族文工团创作演出的花灯歌舞《走罗平》,在2010年云南省举办的“花灯艺术周”展演中荣获歌舞类一等奖。节目演出的成功,音乐设计起到了举足轻重的重要的作用。笔者担任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用好了它就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用不好则会贻害无穷。如何引导学生健康上网,真正把网络变为学生学习的有用资源,尤其是如何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引来源源不断的活水?作为一位语文教师,应在以下四个方面做好指导。  一、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网络  这里不是消极地禁止学生接近网络,而是采取积极的态度将学生带进网络,让学生了解网络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阅读学习的资源,网络是一个极佳的学习交流平台。教师
语文多媒体教学因为把现代教育技术引入语文课堂,改变了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师生之间信息传递的方式、师生对话交流的渠道等等都和传统的语文教学不一样,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  当前有许多教师为赶新潮随波逐流,全然不顾语文学科的特点,盲目滥用多媒体技术,导致了语文课堂在表面浮华的背后“语文味”悄然流失,尤其是文学作品教学中图像资料的泛滥与误用,更导致了
多年来,“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呼声不绝于耳,语文课堂的学生活动方式层出不穷,但当我们与很多一线语文教师谈到语文课堂的学生活动时,他们的回答引起了我深刻的思考。  长久以来,关于课堂学生活动方式的不同看法以及“流派”之争一直没有停止过。“满堂灌”的方式在很早以前就饱受口诛笔伐,后来提倡“点拨式”,一时间大大小小的问题源源不断地充斥课堂,“满堂灌”又变成了“满堂问”;再后来,“合作讨论”的学习方式应需而
景颇族是一个跨境民族,在我国约有14万人,主要居住在云南省的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怒江州、临沧地区,思茅地区和西双版纳州的一些县乡也有少数散居的景颇族,国外的景颇族主
写作试题通常都是每份高考语文试卷中最引人注目,也是最值得品味的考题。今年浙江省的写作命题(试题附后)从题型看属于所谓“标题作文”。笼统地说,这样的判断应该也没有什么不妥,然而细细琢磨一番,便觉得还不够确切。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均表明,这不是一般的标题作文。换言之,它跟普通的标题作文存在诸多不同之处。而这些“不同之处”就是今年浙江省写作命题的重要特点和真正亮点。  不过坦率地说,笔者在省教育考试院
《陈情表》自入选昭明太子所编《文选》后,因其不衰的艺术魅力,为历代的散文选本所选用(如《古文辞类纂》《古文观止》等),也先后被选入人教版、苏教版等高中语文教材。对《陈情表
当神舟遨游在苍穹,我看到自豪的面容。那面鲜红的旗帜上,飘扬着我们的梦。
<正>~~
期刊
大地转身,招魂般轻啼瓦砾碎了,基石斜了多少绿意被错误淘洗一根律动的静脉卸载了城镇的爱与悲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