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多媒体教学应突出语文味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jung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多媒体教学因为把现代教育技术引入语文课堂,改变了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师生之间信息传递的方式、师生对话交流的渠道等等都和传统的语文教学不一样,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
  当前有许多教师为赶新潮随波逐流,全然不顾语文学科的特点,盲目滥用多媒体技术,导致了语文课堂在表面浮华的背后“语文味”悄然流失,尤其是文学作品教学中图像资料的泛滥与误用,更导致了文学课诗意的苍白。
  
  一、语文多媒体教学中语文味流失原因
  
  多媒体的介入和大量使用,改变了语文学科教学原有的信息呈现方式和学习方式,无形中削弱了师生对文本的阅读和直接体验。冲淡了语文味。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多媒体的介入,影响了学生阅读主动性的发挥。将需要学生反复诵读,仔细品味的感性材料,甚至是要学生在此基础上再创造的材料。统统变成了直观、浅显、一览无余的信息通过大屏幕呈现出来,学生不用再动口诵读,不用再动脑思考,阅读的必要性和主动性没有了,自然无从谈起阅读体验和阅读享受,从哪里来语文味?
  二是多媒体的介入,剥夺了学生宝贵的自主阅读的时间。语文多媒体信息量大,面对眼前目不暇接的大量信息,学生自主阅读时间越来越少,更多的时间用来看图片,看视频。阅读教学必须让学生直接接触文本、反复诵读。仔细体味,最终达到感悟文本,不能以视觉形象代替文本的阅读与感悟。以视代读,以观代品,放弃对语言文字的品味。片面追求教学手段的现代化,语文昧自然而然就流失了,并且终将妨碍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宋儒理学代表人物陆九渊说:“读书切戒在荒忙,涵泳工夫兴味长。”只有通过反复的涵泳体味,才能让学生领会语言文字之美,从而领会作者的言外之意,再创作品的意外之象、意外之境,这样,才能真正上出语文课的“语文味”来。
  上《祝福》,不是让学生去阅读课文,而是放了一段电影剪辑,看毕即让学生讨论祥林嫂的形象:上朱自清先生的《春》,不是让学生透过文字去体味“小草從土里偷偷地钻出来”的情态,而是用动画设计了小草破土而出的情景。学生读的越来越少。甚至不去阅读,课堂上学生只能是无话可说,或者随便说。师生对话交流成为空谈。
  三是多媒体的介入,影响学生自由发挥和再创造。理应由学生直接阅读的文本通过多媒体大屏幕予以呈现和展示,虽更形象生动,但学生对那种多姿多彩的画面的想像。在大脑中的加工创造就不可能有了,同时还会在他们的心中形成一种思维定势:文本所描绘营造的场景只能是那种样子的,不可能是别样的。很明显,在这里多媒体的过多介入限制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扼杀了他们的创造性想象。学生对文本(更多的是文学作品)的接受。其核心是意象的重建和再造。这种重建和再造的意象不是对作家所创造的意象的简单照搬,而是一个能动的再创造过程,学生联系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借助联想与想象,通过感知、情感和心智来共同完成。这就形成了文学意象的丰富性、开放性、复杂性、深邃性、模糊性乃至超象性等特点。运用多媒体进行文学作品的教学。最容易忽视的恰恰就是文学的最主要特征,简单地以媒体直观的形象取代文学的丰富模糊的意象。一位语文教师在教《听潮》时,先让学生观看各种涨潮的景观电视录像,然后再阅读课文。这样的课堂教学可能比较生动有趣,但结果是削弱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四是多媒体的介入,不利于直接对话和交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种对话在三方之间进行,是一个多元对话。很明显,在阅读教学中。“文本”也是一个重要的对话者,是师生共同讨论的一个话题,是师生情感依托的一个平台。同时也是师生展示才华、提升生命感情的一个舞台。舍弃对文本的直接阅读和对话。就不是真正意义的阅读教学课,语文味儿也会丧失殆尽。
  五是多媒体的介入,不利于学生对文本主题意义的理解把握。阅读文本,借助对其体验和感悟来理解与品味语言。感知世界,学会语言运用技能。利用多媒体把文本变成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画面,借助画面阐释文本,表达文本主题,实际上,画面在解释文本的同时,也消解了文本更为丰富的主题意义。画面虽然丰富多彩,但对于没有审美经验或者审美经验不足的学生来说,有一种先入为主的影响。这些画面更多的是制作者本人个性化的主观认识、情感态度的渗透、延续。给予学生一种毫无差异的体验。非常容易把学生引向一种固定的视觉图像,一定程度上限制或者说妨碍了学生再创造的自由,造成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趋同化,缺少个性化。实际上,学生个性之间的差异,在对文本主题的理解把握上也应该表现出差异来。所谓的“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这个意思。
  
  二、加强语文多媒体教学语文味举措
  
  “语文味”并不拒绝多媒体,多媒体也不应该成为“语文味”的“杀手”,相反,我们在语文多媒体教学中应该发挥多媒体的长处。同时结合传统语文教学的优势,实现两者互补融合,加强语文学科教学的语文味。突出语文学科教学的特点。
  
  1 利用多媒体创设生活化教学情景,激发师生情感,形成强烈的情感氛围。
  语文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创设教学情境方面有其独特的效应。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多媒体技术能够将图形、图像、文字、声音、动画、视频等各种信息整合在一起,功能十分齐全,操作也非常方便快捷,能够创设出形象、逼真的教学情境,使课文所描述的情景、场面、事件极其引人入胜,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例如,在教学《蜀道难》时,利用多媒体呈现有关“蜀道”的图片以及朗诵名家朗读此文的音像资料,在音乐的伴奏下。随着朗诵名家那极富抒情效果的朗读,这些图片缓缓展现在学生面前,产生了极大的视觉冲击力,使学生对蜀道那“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惊险、陡峭、崎岖产生深刻的印象,然后隐去朗读声音,在音乐的伴奏下,模仿朗诵名家大声朗读课文,在抑扬顿挫的朗读声中深深领会李白那神奇浪漫的豪迈情怀。这样的语文课堂语文味自然很足。
  
  2 利用多媒体弥补学生经验知识的不足,有助于学生文本的阅读和理解。
  语文学科教学趣味的缺失一定程度上是由于教材内容与学生经验的脱节造成的,学生的经验与所要解读的文本的意象之间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隔着鸿沟。理解文本肯定困难。只有填补这个鸿沟,才能使学生走进文本。多媒体恰恰能在二者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例如,教学《胡同文化》一课时。大多数在南方土生土长的学生对北京的胡同、四合院一点也不了解。更谈不上理解其文化内涵了。因此通过互联网搜寻相关资料,上课时一一展示给学生看:北京最长的胡同、最窄的胡同、最古老的胡同、北京的四合院及其结构示意图……当这些平时难得一见的新奇资料展现在学生们面前时,他们肯定会很容易理解北京的胡同特点:接下 来,在读练过程中,以一段老北京的三弦乐曲作背景音乐,让学生点评课文时沉浸在浓郁的“京味”当中。通过这些感性材料,学生们对于胡同文化方正、封闭、保守等特点也就很容易理解了。
  
  3 在内容选择上,利用多媒体自身的功能,多角度、多元化地呈现课文的内容,突破课文的重难点,让语文味儿以令入耳目一新、冲击视听感官的方式凸现出来。如教学《景泰蓝的制作》,《中国石拱桥》等课,由于学生对这方面的知识比较缺乏,如果教学中仅靠语言的理解既枯燥又难懂。易构成教学中的难点。如果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凭借它浩大的信息量、丰富的内容。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展示事物特点,从结构到功能,用途等,展示得更直观、更逼真、使复杂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可感,那么,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就更容易了。
  
  4 利用多媒体优势,激发学生的审美快感,进行审美教育。
  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相比。言语内容和形式是其特性,审美也是其重要特点。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多媒体优势,展示语文教学内容美的特性,引导学生对作品所创造的艺术形象、艺术意境进行感受、体验、领悟、理解、玩味,得到赏心悦目、怡情养性的审美享受,以及思想认识、道德情操等方面的教益。语文课件应具有屏幕美感,在构图、配色、字体、排版等方面讲究精致。声音、图片、动画等素材在恰当的基础上要尽量做到精美,让每一个页面本身就具备美感,最大限度地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5 利用多媒体平台,强化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尤其是师生情感上的交流。
  多媒体教学,究其本质而言,是一种传播手段和学习方式的转变。相对于传统的语文教学。多媒体交流平台的搭建,使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更为便捷,对话交流渠道拓宽了,师生对话交流的力度加大了,师生之间也真正能实现了一对一的对话交流。这种对话交流在某种程度上说,其实就是言语交际实践活动。
  要真正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最大的问题是多媒体网络交流平台的搭建,譬如BBS论坛、QQ群等交流平台。目前,由于经济原因,大部分学校还没有建设网络教室,无法搭建这个交流平台。不远的将来,随着越来越多网络教室的建设,这个交流平台将很快建立起来。
  
  6 利用多媒体优化朗读,弥补教学中的不足。
  有些时候,语文教师的读音并不标准,或者说,读音虽然标准,但并不能准确把握文本基调,恰当处理情感内容。这个时候。可以利用多媒体,借助朗诵名家的朗诵来优化课文的朗读,弥补教师朗读不准确或不标准的不足。譬如,在制作《背影》的语文教学课件时,插入朗诵名家的朗读,并配上音乐、文字、图片,文字根据朗读速度滚动。图片根据课文朗读的进度而自动切换,朗读声情并茂,音乐舒缓、低沉。使人仿佛感受到“父亲”深沉的爱。这对理解课文的主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艺术都是相通的,音乐、画面、声音的辅助手段,无形中丰富了课文的审美空间,增加了课文的表现力,整个音乐、文字、声音、画面造成了巨大的情感磁场,真正营造了一个可感、可知的情境、让人如临其境,深受感染。
  多媒体有其自身优势,但我们一定要清楚明白,多媒体技术中的声、像、画永远不可能替代文本的学习以及师生双方的语言交流。语文多媒体辅助教学应基于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品味课文的写作方法,增强学生的审美感受。在某些时候,我们必须发挥语文传统教学的长处,克制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过多渗入。
  
  1 利用多媒体时,尽量减少与教学无关的因素,不破坏“语文味”。在课件的设计与制作的过程中,要尽量减少那些容易分散学生注意力与教学主题无关的步骤与材料。
  
  2 重视师生言语交际活动开展和师生主动性、主体精神的发挥,让师生成为课堂的主宰,而不能把之让位于多媒体。也就是说不能让多媒体主宰课堂。
  
  3 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直接阅读和体验,切忌简单地把文学语言转换成直观的多媒体画面形象。多媒体形象的介入应当成为进入文学作品的一种手段。而不能把它当作目的。
  
  4 以学习为中心,把多媒体的运用和学生的主体需要联系起来,是否应用多媒体,怎样应用多媒体。应用什么样的多媒体应取决于学习主体的生活经验。对于学生生活中尚未感知过的东西,可以用媒体形象加以弥补。提供直观的感性材料。比如学习《海滨仲夏夜》、《听潮》等文章,对于大多未见过大海的内地学生,提供一些关于大海的视听形象是很有必要的,它能让学生首先获得一些感性的体验。
  
  三、辨证看待使用多媒体
  
  辩证唯物主义矛盾的规律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有矛盾的双方,多媒体也不例外,有其自身优势,也有诸多弊端。多媒体介人语文课堂。使之更加精彩,具有了现代的气息,但同时也为语文教学带来了种种问题。我们必须善于将传统的语文教学与现代的多媒体有机结合起来,将旧有的传统与现代教学理论统一起来,既不能让多媒体主宰语文课堂,也不能因强调语文味儿而将其逐出语文课堂。而应该将二者整合,让它们共同出现在新课程的舞台上,互相补充,互相促进,语文味儿才会更加丰富,更加浓厚。
  在二者整合过程中,我们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特点,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的认识特点来选择媒体,使之恰当地融入语文学科教学,运用多媒体就如运用黑板、粉笔一样自然。
  只有根據语文学科的特点。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才能留住语文课的语文味,语文课堂才会因多媒体的辅助教学而更精彩。
  只有找准多媒体使用的最佳时机,有选择地使用多媒体,使学生能更为有效地参与到感悟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来,才能凸显语文课的语文味。
其他文献
【评议文章】谭海生《中小学生写作用语应提倡华丽反对朴实》,原载于《语文建设)2007年第3期。刘锡庆《与谭君论文书》.原载于《语文建设》2007年第5期。
目的:获得高比活度的核素标记药物。方法:试用无水碘标记法标记磺脲类药物格列本脲,并应用放射配体结合分析法测定大鼠心肌组织膜磺脲类药物受体的特性。结果:所获得的^125I-格列
<正>~~
期刊
瑶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具有鲜明特点和独特个性的文化艺术。瑶族文化是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瑶族文化的研究,不少专家学者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
语文教育“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能力和潜在能力”,“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阅读是人类与文本的对话。且是智慧地对话。即在对话中有选择地获取
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祖国大地一片繁荣景象,各行各业都取得前所未有的丰硕成果,随着经济的大发展,成功地举办了“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及其他在全球具有影响力的项目,在国际上
目的:应用低、高频超声造影对比观察浅表病灶微循环灌注程度,探讨应用高频超声造影评价浅表病灶微循环灌注程度的缺陷并提出初步解决方案。方法:采用自身对照,先后应用低频、高频
文学作品是灵动鲜活、意蕴丰厚的.需要不断用新的眼光去看待它。一个文本总是有很多空白和未定性.读者无法一目了然地把握其全部内涵.正如歌德所说“优秀的作品无论你怎样去探测
罗平县民族文工团创作演出的花灯歌舞《走罗平》,在2010年云南省举办的“花灯艺术周”展演中荣获歌舞类一等奖。节目演出的成功,音乐设计起到了举足轻重的重要的作用。笔者担任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用好了它就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用不好则会贻害无穷。如何引导学生健康上网,真正把网络变为学生学习的有用资源,尤其是如何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引来源源不断的活水?作为一位语文教师,应在以下四个方面做好指导。  一、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网络  这里不是消极地禁止学生接近网络,而是采取积极的态度将学生带进网络,让学生了解网络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阅读学习的资源,网络是一个极佳的学习交流平台。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