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校体育课程是实施全民健身的重要阵地,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不可缺少的主要途径,为树立终身坚持锻炼奠定基础。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养成科学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更新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念,增强大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培养大学生体育锻炼的能力,才能使学校体育真正实现《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所提出的目标。
关键词: 培养 大学生 终生体育意识
“所谓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进行体育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即要在人的一生中实施体育。”依据终身体育的观点,体育将持续人的一生,它将是学前体育、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等体育教育层次构成终身体育的教育全过程。因此,学校体育将成为大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基础阶段。
学校体育是终生体育锻炼的基础,运动兴趣和习惯的培养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生坚持体育锻炼的前提。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都应十分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在学校体育教学中,重视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和价值的有效保证。
笔者认为终身体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锻炼者要有良好的体育兴趣、爱好,要有良好的终身体育锻炼意识,要有终身体育锻炼的毅力、恒心!体育锻炼贵在坚持,要提高对体育锻炼的认识,明确锻炼目的,提高锻炼自觉性,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务必做到锻炼身体科学化、知识化、经常化。
1.培养良好的体育兴趣、爱好
在学校体育期间,体育教师在指导和组织学生进行体育活动时,应注意充分地挖掘学生对运动的内在乐趣,无论是讲解、示范和组织教学,都要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运动中能充分表现出自己的运动才能,感受到参加运动对自己价值的体现,从而激发对体育运动的喜爱。自身的体育兴趣的培养,需要通过实际锻炼加以维持和巩固,没有实践活动,任何兴趣都难以产生。兴趣产生于对象对运动的持续接触,只有持续的接触,才能发现运动的魅力。在持之以恒的锻炼中,才能看到锻炼的作用与效果,从而形成稳固的体育兴趣。
2.培养良好的终身体育锻炼意识
2.1 通过各种渠道宣传终身体育锻炼的好处。体育的宣传工作是培养大学生自觉地参加各种课内外体育活动,实现家庭、社会参与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手段。充分利用黑板报、橱窗、广播站、多媒体等宣传阵地,扩大学生的体育知识面,增强学生体育锻炼的自觉性,激发学生锻炼的热情,加深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
2.2 激发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动机。动机是推动和指引人们从事某种活动的内在动因。首先,体育教学要激发体育需要,教师要传授终身享用的体育知识与方法。其次,教师要创造环境,形成产生动机的诱惑。只有具备满足需要的环境条件,体育需要才会转化为活动的动机。最后,让学生体验体育的快乐。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形成良好的体育动机,产生浓厚的体育兴趣,才能自觉地参与体育锻炼,合理地调整自己的运动行为。
2.3 正确利用学生的好胜、好奇心理,培养学生直接、间接的终身体育锻炼意识。教师在教学中应灵活多样的开展各种教学比赛设计一些趣味较浓,竞争较强的游戏,促进学生体育兴趣的发展,如,篮球、排球、足球、拔河、乒乓球、跳绳等等各项比赛;通过校内、校外的各项比赛,使学生们思想上重视,行动上主动,逐步培养学生锻炼的主动性、积极性、持久性,培养他们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
2.4 提供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学生在学习体育知识中要自主探究,自我锻炼,制定合理的计划。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使学生真正懂得体育锻炼的意义、作用和有关的体育知识,充分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运动兴趣,促进学生锻炼的积极性、自觉性。同时,在体育教学中,要特别培养学生在独立锻炼过程中,对练习的次数、运动时间、运动强度、动作自我纠正等方面的自我调控能力。使学生在运动中掌握良好的运动规律。
3. 培养终身体育锻炼的毅力、恒心
终身体育锻炼是一个艰难又漫长的过程。只有坚持到底才能体现它的价值所在,那么终身体育锻炼的毅力、恒心从哪里来呢?
3.1 要有坚定的信心,明确的目标,有组织有计划,要有强烈的愿望来完成这件事情。
3.2 克服困难,战胜困难,做任何事情都要有始有终,不半途而废。
3.3 应端正态度,做到不怕困难,不怕失败,排除干扰,克服惰性,持之以恒。
总之,终身体育锻炼是实现《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有效途径之一,让学校体育成为社会体育的奠基石,就需要大学生们树立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培养多项体育兴趣,掌握全面的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要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起来,充分的运用到终身体育锻炼中去,才能起到更好的锻炼效果!终身体育锻炼要讲究科学,不能盲目的锻炼,要不断提高自我锻炼的能力,要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要做到更加自觉、更加主动、更加积极、更加持久地参与体育锻炼,为终身体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⑴陈乃林,《关于终身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江苏高教 1999(4)
⑵袁贵仁,《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北京成人教育1999(1)
⑶钟振新,《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调研》 中国体育科技2003(3)
⑷林志超,《中国高校体育改革回顾与展望》[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⑸毛振民,《体育教学科学化探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⑹毛振民,《体育教学改革新视野》[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⑺俞爱玲,《高校健美操教学模式的创新》[J].体育学刊,2002
⑻张华文,《论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J].体育学刊,2005(4)
⑼罗玲红,《论高校体育教育与终身体育教育》[J].体育学刊,2002(6)
关键词: 培养 大学生 终生体育意识
“所谓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进行体育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即要在人的一生中实施体育。”依据终身体育的观点,体育将持续人的一生,它将是学前体育、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等体育教育层次构成终身体育的教育全过程。因此,学校体育将成为大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基础阶段。
学校体育是终生体育锻炼的基础,运动兴趣和习惯的培养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生坚持体育锻炼的前提。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都应十分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在学校体育教学中,重视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和价值的有效保证。
笔者认为终身体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锻炼者要有良好的体育兴趣、爱好,要有良好的终身体育锻炼意识,要有终身体育锻炼的毅力、恒心!体育锻炼贵在坚持,要提高对体育锻炼的认识,明确锻炼目的,提高锻炼自觉性,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务必做到锻炼身体科学化、知识化、经常化。
1.培养良好的体育兴趣、爱好
在学校体育期间,体育教师在指导和组织学生进行体育活动时,应注意充分地挖掘学生对运动的内在乐趣,无论是讲解、示范和组织教学,都要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运动中能充分表现出自己的运动才能,感受到参加运动对自己价值的体现,从而激发对体育运动的喜爱。自身的体育兴趣的培养,需要通过实际锻炼加以维持和巩固,没有实践活动,任何兴趣都难以产生。兴趣产生于对象对运动的持续接触,只有持续的接触,才能发现运动的魅力。在持之以恒的锻炼中,才能看到锻炼的作用与效果,从而形成稳固的体育兴趣。
2.培养良好的终身体育锻炼意识
2.1 通过各种渠道宣传终身体育锻炼的好处。体育的宣传工作是培养大学生自觉地参加各种课内外体育活动,实现家庭、社会参与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手段。充分利用黑板报、橱窗、广播站、多媒体等宣传阵地,扩大学生的体育知识面,增强学生体育锻炼的自觉性,激发学生锻炼的热情,加深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
2.2 激发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动机。动机是推动和指引人们从事某种活动的内在动因。首先,体育教学要激发体育需要,教师要传授终身享用的体育知识与方法。其次,教师要创造环境,形成产生动机的诱惑。只有具备满足需要的环境条件,体育需要才会转化为活动的动机。最后,让学生体验体育的快乐。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形成良好的体育动机,产生浓厚的体育兴趣,才能自觉地参与体育锻炼,合理地调整自己的运动行为。
2.3 正确利用学生的好胜、好奇心理,培养学生直接、间接的终身体育锻炼意识。教师在教学中应灵活多样的开展各种教学比赛设计一些趣味较浓,竞争较强的游戏,促进学生体育兴趣的发展,如,篮球、排球、足球、拔河、乒乓球、跳绳等等各项比赛;通过校内、校外的各项比赛,使学生们思想上重视,行动上主动,逐步培养学生锻炼的主动性、积极性、持久性,培养他们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
2.4 提供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学生在学习体育知识中要自主探究,自我锻炼,制定合理的计划。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使学生真正懂得体育锻炼的意义、作用和有关的体育知识,充分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运动兴趣,促进学生锻炼的积极性、自觉性。同时,在体育教学中,要特别培养学生在独立锻炼过程中,对练习的次数、运动时间、运动强度、动作自我纠正等方面的自我调控能力。使学生在运动中掌握良好的运动规律。
3. 培养终身体育锻炼的毅力、恒心
终身体育锻炼是一个艰难又漫长的过程。只有坚持到底才能体现它的价值所在,那么终身体育锻炼的毅力、恒心从哪里来呢?
3.1 要有坚定的信心,明确的目标,有组织有计划,要有强烈的愿望来完成这件事情。
3.2 克服困难,战胜困难,做任何事情都要有始有终,不半途而废。
3.3 应端正态度,做到不怕困难,不怕失败,排除干扰,克服惰性,持之以恒。
总之,终身体育锻炼是实现《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有效途径之一,让学校体育成为社会体育的奠基石,就需要大学生们树立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培养多项体育兴趣,掌握全面的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要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起来,充分的运用到终身体育锻炼中去,才能起到更好的锻炼效果!终身体育锻炼要讲究科学,不能盲目的锻炼,要不断提高自我锻炼的能力,要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要做到更加自觉、更加主动、更加积极、更加持久地参与体育锻炼,为终身体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⑴陈乃林,《关于终身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江苏高教 1999(4)
⑵袁贵仁,《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北京成人教育1999(1)
⑶钟振新,《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调研》 中国体育科技2003(3)
⑷林志超,《中国高校体育改革回顾与展望》[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⑸毛振民,《体育教学科学化探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⑹毛振民,《体育教学改革新视野》[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⑺俞爱玲,《高校健美操教学模式的创新》[J].体育学刊,2002
⑻张华文,《论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J].体育学刊,2005(4)
⑼罗玲红,《论高校体育教育与终身体育教育》[J].体育学刊,2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