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师范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工作母机,如何开展好师范音乐生的舞蹈教学工作,如何做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教学相长,是我们师范舞蹈教育者长期而艰巨的探索任务。
关键词:舞蹈课;实践;思考
舞蹈,作为师范音乐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已经愈发显现出重要性。舞蹈不仅培养学生健
康体魄,丰富情感体验,美化风姿气质,同时它还是一门集视觉,听觉、动觉与一体的科学。它全方位的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充分展示学生生命与心灵之美,舞蹈教育以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优势迅速渗入师范生的学习与生活中。
2001年7月,国家教育部正式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艺术课程日益走向综合,不仅音乐和美术交叉融合,舞蹈、戏剧影视等也应进入艺术课堂。强调艺术课程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必修课,对学生的人格成长,情感陶冶以及智能的提高等,具有重要价值。”而《艺术课程标准》的实施,关键是要有一支高素质的具有综合艺术修养的教师队伍。
今天,随着全民“科教兴国”的意识逐步深入,现代化的发展对人才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向传统知识型、单一型的人才观提出了挑战,取之的是复全型人才观和创新型人才观,其特点为综合素质高,具有活力,知识面宽,专业精,具有创新思维的实践能力。
面对不断发展变化的今天,面对我们的培养目标,师范院校的音乐专业怎样开展舞蹈教学,怎样打破以往狭窄和单一的格局,如何达到预期的目地,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如何把校园的舞蹈落实到实处。以下是我担任师范音乐专业舞蹈教学过程中的三点体会,现总结出来与您共同切磋。
一、 教材的选定和课程的内容安排
由于师范教育的特殊性、双重性,不但培养受教者,同时影响到受教者未来的教育对象,因而师范院校的舞蹈教材应较为规范化、系统化,同时又要以广博为主,结合多方面知识,培养学生多种能力。如何选材,更紧密切合社会和市场对人才的需要,要成为多元的人才框架,多层面的可塑人材,其一要注重教材的实用性和训练性兼顾,在这方面我们除了使用现行的师范舞蹈专业教材外,还选修了北京舞蹈学院低年级的教材,实践证明学生是能接受的。今天的舞蹈艺术教育已跃上了高层次、高标准、高素质、高学历的台阶,迈进了学科专业化、系统化、系列化的轨道,为学生选择好教材,可以说是老师领学生迈入了艺术殿堂的第一扇门。当然对于学生的要求是因人而异。对于基础不好的同学, 我们要求能懂,能模拟即可,但对于各方面条件较好的学生不仅要求掌握,完且要完成得很好。这样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为我们的分层教学找到立足点,同时使得一部分条件较好的同学进一步接受教育深造。
二、 在课程的安排上,力求做到宽而博,全面又有侧重点。
1、 芭蕾基训课:我们知道,对于塑造形体美方面,芭蕾是首选内容,但是就舞蹈教学方面确有困难,师范生入学阶段相对而言,他们已经步入青年阶段,入学前大多数未接受过舞蹈基本训练,自身的软开度和柔韧性未得到开发,再加上不少同学身体的自然条件差,芭蕾的第一个要求“开”为根基,对他们来讲是很难掌握的,那么在内容的选择上我们就要有的放矢了。芭蕾基训分三个方面,一是扶把练习;二是离把中间地面练习;三是空中跳跃练习。那么在这三个方面我们侧重于第一方面,扶把的练习内容,从启蒙入手,循序渐进,借助于把杆,多运作于脊椎的训练,一般以伸为主,让学生掌握并做到正确的站立姿态,感受到后背的直立感,首先从体态上将S形脊椎拉直,使学生身体的自然素质与舞蹈专业素质间的距离尽量缩小,把杆的训练让学生一进课堂,就要求在气质上有感觉,在动与静、坐与立、一招一式中都要体现这一点。让学生明白只有站好才能走好,只有走好才能跳好,正确的站是关键。当这一点掌握好以后再进行其他两方面的训练,效果就会好的多。芭蕾的韵律线条单纯清晰,对培养学生的音乐感悟力和提高学习的兴趣大有益处,因此芭蕾基训在三年的教学中应贯穿始终。
2、 民族民间舞: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发展历史和文化底蕴,作为中国人我们都应该去关心它,因此民族民间舞是师范音乐专业二年级必修内容,但由于民族民间舞种类太多,我们不逐个去学,所以根据地域情况和同学接受能力,我们有选择的去学。根据男女生的不同特点来训练,如对女生的训练采用明快细腻、眼神丰富、手腕灵活等风格特点的维吾尔舞《掀起你的盖头来》,而男生采用富有骠悍、刚健特点的蒙族舞《赛马》、藏族踢踏《松则亚拉》,同时就我们同学的接受能力,我为同学选取了典型音乐素材的以陕北秧歌作为元素提炼的中国舞作品《东方红》,其动作潇洒、音乐节奏丰富,舞蹈调度流畅自然。红绸道具巧妙运用,让同学在感受地方音乐的同时把握民族民间舞的风格特点,另外进行舞蹈作品的学习,我们深深体会到,我们的学生不仅在舞蹈表现能力方面提高,同时在舞蹈鉴赏能力,舞蹈基本功和舞蹈编排能力方面都大大提高了,好的作品刺激学生的表现欲望,激发他们的灵感,提高了他们对音乐的感受力,效果非常好。
随着时代和舞蹈艺术的发展,我们舞蹈教师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培养一个音乐舞蹈特长生,除了有较好的音乐舞蹈技能外,还必须具备较高的智力技能,即艺术素养,文化修养和创造能力,这里是指同学认识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更好掌握舞蹈技能的方法和窍门,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各种途径启发学生想象力、观察力和判断力,这是我要谈的第三个方面。
三、 课堂教学的技能和手段
我们知道,要跳好一支舞,除了具备音乐能力和舞蹈动作的协调外,要求有一种表现欲望也就是要将外部动作与内心所表现的情感要合二为一,就是要真正的将舞蹈富有生命力,让观者随之感动的那种力量,而这方面恰恰是师范学生所薄弱的部分,由于他们的年龄阶段,对事物的看法大多是肤浅的,表层的,所以体现在作品中情感自然体现不到位、不细腻、给人干巴巴的印象。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必须从挖掘学生内在情感入手,根据学生的特长特点,师生互动编排一些有趣的小组合,例如以军训内容为题裁,以抗非典的实际行动为题裁引导学生勤思考、细观察、求创意、反复训练,苦练加巧练,用自己的真情实感来体现,来表达,因为有过亲身体验,自然内在情感易挖掘,由此提升学生的表演能力,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个新课题摆在眼前,教师不应再是被模仿的参照物,而应是学生感悟学习和理性学习的媒介,充当好媒介才能教学相长,师生真正互动起来。
舞蹈教学还有一个特点:言传身教。言传意,身传韵,准确到位的语言必将会正确引导学生对舞种风格的把握,如东北秧歌的动律特点,我们总结为三句话:踩在脚板上,扭在腰眼上,划在肩膀上。其中脚板的板是指节奏中的一板一眼的强拍,说明这些后,学生在掌握东北秧歌的风格上既快又准又稳,而且在基本步法前踢步和后踢步的强弱规律上也分的一清二楚。实践又告诉我们,在教学中,准确凝炼的语言是我们顺利开展教育活动的有力工具,课堂气氛活跃的同时可以增大课时容量,收效也好。
师范音乐生这个群体,对于我们讲培养时间相对短暂,但社会对人才多元化的需要,给我们的教学又提出了艰难的课题,要把这些门外汉在短时间的情况下带到一个相对层面的艺术境界中,方法至关重要。在实践中,我摸索出采用启发式和注入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如在古典舞基训的学习过程中,如果按照程序先去学元素动作(基本手位和基本脚位)再进行身韵练习,最后再组合,既耗时又枯燥,而且动作和身韵易脱节,一时间掌握不好。但古典舞基训是基础课,如果我们把民间舞比作是一幢大厦的话,那么古典舞基训就是这座大厦的根基,只有先打好根基,大厦才能宏伟壮观。由于课时数对我们的限制,我们必须要打破以往学习程序,一要眉毛胡子一把抓,而应直接进入组合式训练,用优美动听的音乐旋律使同学进入状态,在提沉冲靠含腆移的身韵中融入步法和手位的练习,以身韵为主,让学生先动起来,然后给予手位步法让他们再流动起来,一举手一投足都要力求去美,先是模仿老师,然后让学生再自己重新组合动作,再去和音乐合成,反复练习,反复实践,从头、眼、身体、腿到脚甚至内心,都让学生去体会音乐节奏,体会动作美感,这样有了美感有了想象,同学就不会感到枯燥,而且让学生一动起来就意识到,课堂就是舞台,不仅面对的是老师同学,而是成千上万名观众,不单单是在进行基功练习,而是在进行舞台表演,这样久而久之,不但会提高表现舞蹈美的能力和创造舞蹈美的意识,而且逐步提高了学生的艺术表现力。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舞蹈教学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会把舞蹈教育水平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随着教育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因同学条件各异,就会出现不同层面的人才。怎样充分挖掘学生的个性才能,是选择编导还是演员,是选择教学工作还是研究深造,今天在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中,如何开展好师范音乐生的舞蹈教学工作,是我们舞蹈教育工作者长期而艰巨的探索任务,师范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工作母机,如何做到以教师为先导,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教学相长是我们每一个师范舞蹈教育工作者应尽的责任,让我们携起手来,为师范舞蹈教育的美好明天而共同努力吧。
关键词:舞蹈课;实践;思考
舞蹈,作为师范音乐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已经愈发显现出重要性。舞蹈不仅培养学生健
康体魄,丰富情感体验,美化风姿气质,同时它还是一门集视觉,听觉、动觉与一体的科学。它全方位的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充分展示学生生命与心灵之美,舞蹈教育以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优势迅速渗入师范生的学习与生活中。
2001年7月,国家教育部正式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艺术课程日益走向综合,不仅音乐和美术交叉融合,舞蹈、戏剧影视等也应进入艺术课堂。强调艺术课程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必修课,对学生的人格成长,情感陶冶以及智能的提高等,具有重要价值。”而《艺术课程标准》的实施,关键是要有一支高素质的具有综合艺术修养的教师队伍。
今天,随着全民“科教兴国”的意识逐步深入,现代化的发展对人才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向传统知识型、单一型的人才观提出了挑战,取之的是复全型人才观和创新型人才观,其特点为综合素质高,具有活力,知识面宽,专业精,具有创新思维的实践能力。
面对不断发展变化的今天,面对我们的培养目标,师范院校的音乐专业怎样开展舞蹈教学,怎样打破以往狭窄和单一的格局,如何达到预期的目地,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如何把校园的舞蹈落实到实处。以下是我担任师范音乐专业舞蹈教学过程中的三点体会,现总结出来与您共同切磋。
一、 教材的选定和课程的内容安排
由于师范教育的特殊性、双重性,不但培养受教者,同时影响到受教者未来的教育对象,因而师范院校的舞蹈教材应较为规范化、系统化,同时又要以广博为主,结合多方面知识,培养学生多种能力。如何选材,更紧密切合社会和市场对人才的需要,要成为多元的人才框架,多层面的可塑人材,其一要注重教材的实用性和训练性兼顾,在这方面我们除了使用现行的师范舞蹈专业教材外,还选修了北京舞蹈学院低年级的教材,实践证明学生是能接受的。今天的舞蹈艺术教育已跃上了高层次、高标准、高素质、高学历的台阶,迈进了学科专业化、系统化、系列化的轨道,为学生选择好教材,可以说是老师领学生迈入了艺术殿堂的第一扇门。当然对于学生的要求是因人而异。对于基础不好的同学, 我们要求能懂,能模拟即可,但对于各方面条件较好的学生不仅要求掌握,完且要完成得很好。这样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为我们的分层教学找到立足点,同时使得一部分条件较好的同学进一步接受教育深造。
二、 在课程的安排上,力求做到宽而博,全面又有侧重点。
1、 芭蕾基训课:我们知道,对于塑造形体美方面,芭蕾是首选内容,但是就舞蹈教学方面确有困难,师范生入学阶段相对而言,他们已经步入青年阶段,入学前大多数未接受过舞蹈基本训练,自身的软开度和柔韧性未得到开发,再加上不少同学身体的自然条件差,芭蕾的第一个要求“开”为根基,对他们来讲是很难掌握的,那么在内容的选择上我们就要有的放矢了。芭蕾基训分三个方面,一是扶把练习;二是离把中间地面练习;三是空中跳跃练习。那么在这三个方面我们侧重于第一方面,扶把的练习内容,从启蒙入手,循序渐进,借助于把杆,多运作于脊椎的训练,一般以伸为主,让学生掌握并做到正确的站立姿态,感受到后背的直立感,首先从体态上将S形脊椎拉直,使学生身体的自然素质与舞蹈专业素质间的距离尽量缩小,把杆的训练让学生一进课堂,就要求在气质上有感觉,在动与静、坐与立、一招一式中都要体现这一点。让学生明白只有站好才能走好,只有走好才能跳好,正确的站是关键。当这一点掌握好以后再进行其他两方面的训练,效果就会好的多。芭蕾的韵律线条单纯清晰,对培养学生的音乐感悟力和提高学习的兴趣大有益处,因此芭蕾基训在三年的教学中应贯穿始终。
2、 民族民间舞: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发展历史和文化底蕴,作为中国人我们都应该去关心它,因此民族民间舞是师范音乐专业二年级必修内容,但由于民族民间舞种类太多,我们不逐个去学,所以根据地域情况和同学接受能力,我们有选择的去学。根据男女生的不同特点来训练,如对女生的训练采用明快细腻、眼神丰富、手腕灵活等风格特点的维吾尔舞《掀起你的盖头来》,而男生采用富有骠悍、刚健特点的蒙族舞《赛马》、藏族踢踏《松则亚拉》,同时就我们同学的接受能力,我为同学选取了典型音乐素材的以陕北秧歌作为元素提炼的中国舞作品《东方红》,其动作潇洒、音乐节奏丰富,舞蹈调度流畅自然。红绸道具巧妙运用,让同学在感受地方音乐的同时把握民族民间舞的风格特点,另外进行舞蹈作品的学习,我们深深体会到,我们的学生不仅在舞蹈表现能力方面提高,同时在舞蹈鉴赏能力,舞蹈基本功和舞蹈编排能力方面都大大提高了,好的作品刺激学生的表现欲望,激发他们的灵感,提高了他们对音乐的感受力,效果非常好。
随着时代和舞蹈艺术的发展,我们舞蹈教师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培养一个音乐舞蹈特长生,除了有较好的音乐舞蹈技能外,还必须具备较高的智力技能,即艺术素养,文化修养和创造能力,这里是指同学认识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更好掌握舞蹈技能的方法和窍门,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各种途径启发学生想象力、观察力和判断力,这是我要谈的第三个方面。
三、 课堂教学的技能和手段
我们知道,要跳好一支舞,除了具备音乐能力和舞蹈动作的协调外,要求有一种表现欲望也就是要将外部动作与内心所表现的情感要合二为一,就是要真正的将舞蹈富有生命力,让观者随之感动的那种力量,而这方面恰恰是师范学生所薄弱的部分,由于他们的年龄阶段,对事物的看法大多是肤浅的,表层的,所以体现在作品中情感自然体现不到位、不细腻、给人干巴巴的印象。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必须从挖掘学生内在情感入手,根据学生的特长特点,师生互动编排一些有趣的小组合,例如以军训内容为题裁,以抗非典的实际行动为题裁引导学生勤思考、细观察、求创意、反复训练,苦练加巧练,用自己的真情实感来体现,来表达,因为有过亲身体验,自然内在情感易挖掘,由此提升学生的表演能力,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个新课题摆在眼前,教师不应再是被模仿的参照物,而应是学生感悟学习和理性学习的媒介,充当好媒介才能教学相长,师生真正互动起来。
舞蹈教学还有一个特点:言传身教。言传意,身传韵,准确到位的语言必将会正确引导学生对舞种风格的把握,如东北秧歌的动律特点,我们总结为三句话:踩在脚板上,扭在腰眼上,划在肩膀上。其中脚板的板是指节奏中的一板一眼的强拍,说明这些后,学生在掌握东北秧歌的风格上既快又准又稳,而且在基本步法前踢步和后踢步的强弱规律上也分的一清二楚。实践又告诉我们,在教学中,准确凝炼的语言是我们顺利开展教育活动的有力工具,课堂气氛活跃的同时可以增大课时容量,收效也好。
师范音乐生这个群体,对于我们讲培养时间相对短暂,但社会对人才多元化的需要,给我们的教学又提出了艰难的课题,要把这些门外汉在短时间的情况下带到一个相对层面的艺术境界中,方法至关重要。在实践中,我摸索出采用启发式和注入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如在古典舞基训的学习过程中,如果按照程序先去学元素动作(基本手位和基本脚位)再进行身韵练习,最后再组合,既耗时又枯燥,而且动作和身韵易脱节,一时间掌握不好。但古典舞基训是基础课,如果我们把民间舞比作是一幢大厦的话,那么古典舞基训就是这座大厦的根基,只有先打好根基,大厦才能宏伟壮观。由于课时数对我们的限制,我们必须要打破以往学习程序,一要眉毛胡子一把抓,而应直接进入组合式训练,用优美动听的音乐旋律使同学进入状态,在提沉冲靠含腆移的身韵中融入步法和手位的练习,以身韵为主,让学生先动起来,然后给予手位步法让他们再流动起来,一举手一投足都要力求去美,先是模仿老师,然后让学生再自己重新组合动作,再去和音乐合成,反复练习,反复实践,从头、眼、身体、腿到脚甚至内心,都让学生去体会音乐节奏,体会动作美感,这样有了美感有了想象,同学就不会感到枯燥,而且让学生一动起来就意识到,课堂就是舞台,不仅面对的是老师同学,而是成千上万名观众,不单单是在进行基功练习,而是在进行舞台表演,这样久而久之,不但会提高表现舞蹈美的能力和创造舞蹈美的意识,而且逐步提高了学生的艺术表现力。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舞蹈教学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会把舞蹈教育水平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随着教育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因同学条件各异,就会出现不同层面的人才。怎样充分挖掘学生的个性才能,是选择编导还是演员,是选择教学工作还是研究深造,今天在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中,如何开展好师范音乐生的舞蹈教学工作,是我们舞蹈教育工作者长期而艰巨的探索任务,师范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工作母机,如何做到以教师为先导,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教学相长是我们每一个师范舞蹈教育工作者应尽的责任,让我们携起手来,为师范舞蹈教育的美好明天而共同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