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数学学习时,学生难免会遇到很多问题,好的问题可以促进数学课堂变得更加高效。文章结合笔者实际教学经验,论述了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优化课堂教学效果的策略。
关键词 问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B01,G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34-0167-01
正如古语云:“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做学问最怕的就是发现不了问题,带着问题学习才能得到更好的进步。数学是一门理论性比较强的学科,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有效的提出问题,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加学生课堂参与度的重要手段,也是对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
一、留出一定时间和空间
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一样,都需要一定时间和空间,在课堂上教师不能将活动安排的太满,要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能够有一定精力去发现和提出问题。同时,教师在教学时也要适当的露出一些“破绽”,提供给学生一些提出疑问的机会。诚然,天衣无缝的课堂安排表面上是完美的,但在这样的课堂教学环境下,师生之间缺乏互动,学生在学习时容易感到枯燥,注意力也容易被分散,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二、构建轻松平等的氛围
小学生的好奇心旺盛,在学会一个新知识点之后,或多多少都会产生一些疑问。但在平常教学时不难发现,提问的学生总是固定的几个,很多学生很少提出自己的问题,有些学生甚至从来没提出过问题。这并不代表这部分学生没有疑惑,而是因为怕同学取消,怕被教师责备等原因不敢提出问题。长此以往,在他们心中积存的问题会越来越多,他们自己也无法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对数学这门学科也会渐渐失去学习的信心。因此,教师首先要构建一个轻松平等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能够更好的发现问题,轻松快乐的学习。其次要打消学生对于提问的心理负担,鼓励学生多提出自己的问题,对于提问的学生教师要给予足够的肯定和鼓励,并且要重视学生提出的问题,帮助学生解答他们的疑惑,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尊重和喜爱。
例如,在“数的整除”這个知识点的复习时,我故意留下了这样一个“破绽”:如果一个自然数不是奇数,那么它就是偶数。班级里的大多数学生都没有发现我这句话中问题,但我发现一位学生似乎发现了问题,但又不太敢举手,于是我点名让他发表自己的意见。这位学生不好意思的站起来回答道:“老师你说的这句话,我觉得是错的,比如说‘2’这个自然数不是奇数,但是它不仅是偶数还是质数。”我充分肯定和鼓励了这位同学发现的问题,让学生都要向他学习,顺势引导学生思考起数的分类这方面的问题,最后总结出:根据一个自然数能否被2整除,可以将数字分为奇数和偶数两类;按照约数的个数,又可以将数字分为1、质数、合数这三类。这样不仅有效带领学生复习巩固了知识点,还给学生树立起一个勇于提问的榜样,激励其他学生今后也要勇于发现和提出问题。
三、营造合适的问题情境
很多学生在做题时,往往只满足于解答,而对为什么这样解答不感兴趣。学习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数学题的解答方法往往有很多种,只单纯的求解是比较浅度的学习。教师在教学时要给学生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多去问为什么,以获得更深入的学习。
例如,在学习“倒数”这个知识点时,在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掌握之后,我组织学生进行同桌互相合作的活动,一个同学说出一个数,另一方要答出这个数的倒数。同桌之间的互相提问,学生的顾虑会比较少,课堂气氛很活跃。但在巡视学生活动情况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互相提问的范围局限于之前所学的真分数和假分数。于是,我对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同学们,除了咱们刚刚学习的两种分数,我们还学过很多其他的数吧,这些数也有倒数,看看能不能难倒你们的同桌呀。”这个问题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这节课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创设开放性的问题
开放性的问题对学生来说是一场数学综合素质的考验,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质疑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
例如,在分数应用题的复习课时,我给学生提供了这样一个条件:“李伯伯的果园成熟了,一共收获了240个苹果,第一天收获了总数量的三分之一,第二天收获了总数量的20%”让学生们根据这个条件,看看能提出哪些问题。这个条件的开放性很大,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纷纷被调动起来。不一会就有学生提出了“两天一共收获了多少苹果?”“第一天收获了多少苹果?”“还剩多少苹果?”等问题。随后,我将学生们提出的问题都列到黑板上,要求学生选择其中两个问题做出解答。
总而言之,学习难免会有疑问,小疑不解终将积为大疑,并将成为学生学习道路上的绊脚石。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疑问,鼓励学生多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让学生在不断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成长,让数学课堂变得更加精彩和高效。
参考文献:
[1]代琼芳.浅谈提问教学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学周刊,2017(12):92-93.
[2]林锦霞,黄建伟.面向学生发问能力培养的小学数学提问策略研究[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6(10):5-7、46.
关键词 问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B01,G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34-0167-01
正如古语云:“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做学问最怕的就是发现不了问题,带着问题学习才能得到更好的进步。数学是一门理论性比较强的学科,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有效的提出问题,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加学生课堂参与度的重要手段,也是对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
一、留出一定时间和空间
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一样,都需要一定时间和空间,在课堂上教师不能将活动安排的太满,要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能够有一定精力去发现和提出问题。同时,教师在教学时也要适当的露出一些“破绽”,提供给学生一些提出疑问的机会。诚然,天衣无缝的课堂安排表面上是完美的,但在这样的课堂教学环境下,师生之间缺乏互动,学生在学习时容易感到枯燥,注意力也容易被分散,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二、构建轻松平等的氛围
小学生的好奇心旺盛,在学会一个新知识点之后,或多多少都会产生一些疑问。但在平常教学时不难发现,提问的学生总是固定的几个,很多学生很少提出自己的问题,有些学生甚至从来没提出过问题。这并不代表这部分学生没有疑惑,而是因为怕同学取消,怕被教师责备等原因不敢提出问题。长此以往,在他们心中积存的问题会越来越多,他们自己也无法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对数学这门学科也会渐渐失去学习的信心。因此,教师首先要构建一个轻松平等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能够更好的发现问题,轻松快乐的学习。其次要打消学生对于提问的心理负担,鼓励学生多提出自己的问题,对于提问的学生教师要给予足够的肯定和鼓励,并且要重视学生提出的问题,帮助学生解答他们的疑惑,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尊重和喜爱。
例如,在“数的整除”這个知识点的复习时,我故意留下了这样一个“破绽”:如果一个自然数不是奇数,那么它就是偶数。班级里的大多数学生都没有发现我这句话中问题,但我发现一位学生似乎发现了问题,但又不太敢举手,于是我点名让他发表自己的意见。这位学生不好意思的站起来回答道:“老师你说的这句话,我觉得是错的,比如说‘2’这个自然数不是奇数,但是它不仅是偶数还是质数。”我充分肯定和鼓励了这位同学发现的问题,让学生都要向他学习,顺势引导学生思考起数的分类这方面的问题,最后总结出:根据一个自然数能否被2整除,可以将数字分为奇数和偶数两类;按照约数的个数,又可以将数字分为1、质数、合数这三类。这样不仅有效带领学生复习巩固了知识点,还给学生树立起一个勇于提问的榜样,激励其他学生今后也要勇于发现和提出问题。
三、营造合适的问题情境
很多学生在做题时,往往只满足于解答,而对为什么这样解答不感兴趣。学习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数学题的解答方法往往有很多种,只单纯的求解是比较浅度的学习。教师在教学时要给学生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多去问为什么,以获得更深入的学习。
例如,在学习“倒数”这个知识点时,在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掌握之后,我组织学生进行同桌互相合作的活动,一个同学说出一个数,另一方要答出这个数的倒数。同桌之间的互相提问,学生的顾虑会比较少,课堂气氛很活跃。但在巡视学生活动情况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互相提问的范围局限于之前所学的真分数和假分数。于是,我对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同学们,除了咱们刚刚学习的两种分数,我们还学过很多其他的数吧,这些数也有倒数,看看能不能难倒你们的同桌呀。”这个问题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这节课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创设开放性的问题
开放性的问题对学生来说是一场数学综合素质的考验,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质疑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
例如,在分数应用题的复习课时,我给学生提供了这样一个条件:“李伯伯的果园成熟了,一共收获了240个苹果,第一天收获了总数量的三分之一,第二天收获了总数量的20%”让学生们根据这个条件,看看能提出哪些问题。这个条件的开放性很大,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纷纷被调动起来。不一会就有学生提出了“两天一共收获了多少苹果?”“第一天收获了多少苹果?”“还剩多少苹果?”等问题。随后,我将学生们提出的问题都列到黑板上,要求学生选择其中两个问题做出解答。
总而言之,学习难免会有疑问,小疑不解终将积为大疑,并将成为学生学习道路上的绊脚石。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疑问,鼓励学生多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让学生在不断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成长,让数学课堂变得更加精彩和高效。
参考文献:
[1]代琼芳.浅谈提问教学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学周刊,2017(12):92-93.
[2]林锦霞,黄建伟.面向学生发问能力培养的小学数学提问策略研究[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6(10):5-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