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校园文化促进高校学风建设

来源 :新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tor3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校园文化是一种精神气质和价值理念在校园管理、生活、学习等各方面的展现和沉淀。它是学风建设的隐性支撑,能够从宏观上引导学风建设,在学风建设的过程中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本文在分析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出现的问题的基础上,从意识、管理和制度的角度对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出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校园文化 高校 学风建设
  学风乃学习风气。从学生的角度讲,学风是学生思想作风在业务学习上的具体体现,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的精神风貌,是学生在学习方面所展示的精神、态度、风格、方法和习惯等要素的综合体现。因此,学风包括了学习精神、学习态度、学习品格、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效益、学习环境等各个方面。
  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大学教育过分强调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使得大学生片面追求“证书”的现象十分普遍。努力学习往往是为了获得一张文凭和一个证书。这种带有强烈功利色彩的片面发展的学习风气,使大学生缺失了人文素质。处理事情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对他人不关爱,对自我不自制,不讲诚信和公正,奉行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所以美国高等教育家赫钦斯呼吁:教育应是主体为人的教育,教育的目的在于发挥人性,使人达到完善的境界。因此,大学学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养成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 同时使学生完成自我人格的塑造。
  在这一重要任务的指引下,学校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营造健康向上的学习氛围。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学风建设的隐性支撑,能够从宏观上引导学风建设,在学风建设的过程中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因此,本人认为学校应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上下功夫,以鲜明、优秀的校园文化引领优良学风的形成。
  近年来,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都采取了一些措施,例如设立校训、校碑;进行校史建设,收集流失校外的档案资料完善校史馆;与社会机构联合,开展学术文化研究和优秀文化典籍的整理出版,开展校园文化景点建设;通过聘请校外专家、艺术家、企业家,举办各类专题讲座;邀请高雅艺术表演团体进校园演出等等。通过这些工作和活动的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学生视野得以开拓;文化品位得以提升;学生爱校、护校的精神有所加强。校园文化增添了校园的活力。诚然,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也普遍存在一些问题。
  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全面认识
  校园文化由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构成,三者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其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硬件;而校园文化的核心内涵是精神文化因素,它反映每所高校本质上的精神面貌,是校园文化建设的软件。安大近年来物质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相对较快,但缺乏能够吸引学生,提升和陶冶学生情操的核心精神文化。
  2、校园文化建设缺乏力量整合
  学校党政干部、共青团干部、一线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都是校园文化的领导成员。但现实中教师除了思想政治课程和哲学课程的教学工作外,对校园文化建设参与度不高,而学校党政干部、共青团干部的组织协调作用,辅导员和班主任的指导作用同样发挥不明显,同时校园文化建设与专业设置、师资配备、课程设置等有些割裂,缺乏校园文化建设的合力。
  3、校园文化丰富多彩,但没有“主线”
  无法突出德、能、技等要求,课外活动繁多但缺少大量能够强烈吸引学生,给学生带来心灵影响和提升的活动。
  4、缺乏深入研究网络给校园文化带来的影响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普及,高校校园文化在各个层面都打上网络的烙印,网络在为学生提供便利的同时,也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负面影响:
  (1)不少学生沉迷于网络、荒废学业,对集体活动不感兴趣,这冲淡了校园文化的主题教育意义;
  (2)传统校园文化内容受到网络文化的强烈冲击。在网络媒体上各种社会思潮、不同政治见解在网上激烈交锋,一些消极信息和不良语言也严重污染了网络环境。这些低俗的网络文化不断侵蚀着校园文化的肌体。我们对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还缺少有效的解决办法。
  5、校园文化建设规章制度保障缺乏操作性
  校园制度文化是建设校园文化的保障,它是校园文化价值观及行为准则的外在表现。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主要是为了让高校各项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尽量减少人为恶意干预,避免造成各种不公平现象的发生。笔者查阅了安徽大学近十年来的《学生手册》,“一般不得”“酌情”“视情节轻重”“原则上”等词句在每年都修订的手册上仍频频出现,虽然规则也包括基本原则,应具有一定高度的指导性,但规则本身的可操作性不强,缺乏对制度权威性的认同。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1、思想上重视、多方力量协同共管、设立专门预算,进行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从思想上重视,行动上各方力量积极整合,齐抓共管,共建优雅和谐的校园文化。必须建立校园文化建设领导班子,配备校园文化建设骨干队伍,党委可考虑成立党委宣传部,由书记或院长领导,专门负责校园文化建设。同时,要配备各方面(包括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骨干,负责校园文化建设各环节活动的实施,可考虑在师范院校的研究生中招聘骨干,建设一支具有活力、专业化、职业化的校园文化建设队伍。院行政要对校园文化建设进行资金预算,建立专项开支,高质量建好各种文化设施,以确保校园文化建设的各项活动顺利开展。与此同时,要增强思想政治课程教育的实效性,不可忽略思想政治课程本身的作用。思想品德、时事政策、法制教育属于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的范畴,是我校教育教学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法制观。政治思想教育的成败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学生的重大问题,思想政治课程教育是校园文化建设最基本、最有效的途径。
  2、校园文化建设应该突出“和谐”二字
  这里的“和谐”是三个层面的和谐:一是大学生和校园的和谐;二是大学生与群体的和谐;三是大学生自己内部的和谐。大学生和校园的和谐体现在大学生对待校园环境的爱护,对校园秩序的维护,校园的硬件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能反映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在大学生与群体的和谐中应该倡导大学生提高融入集体的能力,帮助学生改善人际关系,关注其心理健康,提高其受压的能力。大学生自己内部的和谐应当注重以体育活动促进大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以身体素质的提高带动心理素质的提高。
  3、加强舆论和行为引导
  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灵魂。校园精神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熏陶性,这种精神文化传统一旦形成,就会以强大的影响力规范校园主体的一切活动。舆论和行为引导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继续通过校训、校歌、校史等物质建设和宣传手段提高学校师生的凝聚力;二是在师资队伍建设上也要引入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除了为教师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也要通过各种活动加强教师的美育修养。因为教师的一言一行、言传身教会对学生的行为和思想产生深远的影响,会对形成和谐的校园文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三是通过举办讲座,加强舆论宣传来提高学生处理同校园和谐、同他人和谐、同自身和谐相处的能力。比如可以通过举办美学、心理学、管理学等讲座或开展励志读物的交流活动让同学们在自我探索和相互交流中提高自己,明确学习的动力和方向。
  校园文化建设的引导必须以此为目的,以德、能、技、艺为主线,加强对校园文化活动的引导。首先是舆论引导。学校要通过办好校报,建好广播站,办好文化长廊、抓好校园网建设等全面报道校园动态,弘扬校园正气,打击校园歪风邪气。通过校报、广播、文化长廊、学习园地、网站、影片等多种传媒渠道传播健康向上的舆论,引导舆论潮流,占领舆论阵地。建立校园文化建设的网站,由专干负责,全面了解校园文化建设动态,全面宣传、监督校园文化建设。同时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艺术、体育竞赛活动,如演讲、辨论、艺术节等。包括工厂实习、实训、社会调查、三下乡、青年志愿者活动等,做好校园文化的精神文化建设。
  4、健全机制,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高校要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做到科学治校、民主治校、依法治校。要进一步明确各级组织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职责,通过采取目标分解方式确保总体目标层层分解、步步落实。要落实校务公开制度,不搞“一言堂”,凡是重大事项要通过校内媒体或召开教职工大会等方式及时进行宣贯、征求意见,切实做到在重大事项上“公平、公开、公正”,尽量消除广大师生的疑虑,最大限度地维护广大师生的合法权益,真正做到依靠师生员工办学治校。
  总之,应多渠道构建我校校园文化:融办学理念、校训、已经获得的荣誉等为一体,借助于各种社团活动、网络等载体,深入挖掘校园文化内涵,弘扬优秀文化传统,优化文化育人环境,发挥校园文化作用,努力为培养更多的“四个新一代”青年做出更大贡献。
  【本文受校级课题:“基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视角的学风建设研究”项目支持 项目代码:39030068】
  
  参考文献
  ①[法]爱弥尔·涂尔干:《道德教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②[英]休谟:《道德原则研究》,商务印书馆,2001
  ③余涌等:《中国应用伦理学》,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④韩东屏,《论道德建设的制度安排》,《浙江社会科学》,2002(2)
  (作者:黄毅,安徽大学经济学院讲师;许壮飞,安徽工程大学人文学院讲师)
  责编:周蕾
其他文献
【摘要】党刊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在舆论引导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随着新兴媒体的出现,新闻传播市场的竞争日趋加剧。尽管党刊仍处于主流媒体的强势地位,但其面临着多重压力与挑战却是不争的事实。如何正确认识目前党刊所处的环境,调整思路,大胆改革,从而培育更强的竞争力,塑造更良好的形象是党刊工作者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党刊 宣传工作 创新    党刊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在舆论引导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摘要】清朝末年,内忧外患。“维新变法”掀起了中国的救亡图存运动。维新派办报宣传变法主张,揭开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办报高潮。其中,一批赴日本留学的学生们的表现尤为出色。他们办报纸,译杂志,介绍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知识,对国内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本文重点介绍其中的代表之一《游学译编》,并由此作出分析和阐述。  【关键词】留学生 办报思想 舆论建构 《游学译编》    20世纪刚刚开始,中国就处在了内忧
【摘要】2005年5月1日开播的河北电视台农民频道,在短短的几年时间迅速发展成为极具活力的对农专业频道。本文分析了河北电视台农民频道在发展中采取的策略,及对农频道在寻求亲和力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希望对如何办好对农频道具有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亲和力 平民意识 形式创新    2005年5月1日,河北电视台农民频道正式开播。作为全国第三个开办农民频道的省级电视台,开播伊始,农民频道就表现出较强的原
【摘要】本文借助新闻框架理论,运用内容分析法分析《参考消息》的涉台报道是怎么塑造台湾形象的,力图对《参考消息》的报道框架有全面的了解。  【关键词】《参考消息》 报道框架 台湾形象    框架的概念源自贝特森(Bateson , 1955),由高夫曼(Goffman , 1974)将这个概念引入文化社会学,后来再被引入到大众传播研究中,成为了定性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高夫曼认为对一个人来说,真实的
明季绘画,在中国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曾出现过几次创新思潮,其中,崛起于江南苏州一带的“吴门画派”,在艺术形态体格及审美趣味上,开创一代新风,取代了院体和浙派而占据画坛主位。  吴门画派中的代表人物文徵明,以其卓越的艺术成就,与他的老师——著名画家沈周并称“沈文”,成为吴门画派的领袖,又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明四家”。他的绘画艺术,对明代后期的绘画,特别是文人画的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  文徵明
【摘要】信息技术为新闻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但是,我国的一些偏远少数民族地区的信息化程度仍然比较低,也使新闻事业的发展受到了影响。本文以对甘肃东乡族自治县的调查结果为例,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  【关键词】信息技术 少数民族 东乡族 新闻事业    目前,我国信息技术在新闻事业中的应用形势并不乐观,“数字鸿沟”有扩大的倾向,在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这一问题更加突出。  一、少数民族地区信息技术与新
【摘要】借助于“第五媒体”手机而产生的手机报,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就以即时发送、良性互动、物美价廉等传统媒体所不具有的个性,迅速打开了市场。本文以《安徽手机报》为例,论述了手机报发展的前提与基础。分析了制约手机报发展的诸多因素,如技术瓶颈、内容的同质化和盈利模式的缺乏等。同时,也对手机报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手机报 传统媒体 网络媒体 第五媒体 3G    目前借助手机与互联网的嫁接,
【摘要】本文选取美国亚马逊网上书店和中国当当网上书店,对两家网上书店信息流中的图书信息进行调查并比较。从图书的市场信息、推荐信息、评价信息、基本信息、内容信息以及作者信息六个方面比较分析,揭示图书信息对网上书店发展的巨大作用。  【关键词】中美 网上书店 图书信息    1995年杰夫·贝佐斯在美国西雅图创办亚马逊网上书店,成立初期一直处于亏损状态,到2001年宣布首次实现盈利。作为全球最大的网上
【摘要】新闻视角是新闻工作者把握新闻、实现新闻价值最大化的立足点,是实现传播效果的有效途径。对于《冰点》的新闻视角,诸多学者将其界定为“平民视角”,笔者认为这个概括并不准确。作为《冰点》周刊一部分的《冰点·人物》,其新闻视角可概括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及关注“稀缺”。究其根源,一是它符合了新闻规律的发展,二是它顺应了主创人员的新闻理念。  【关键词】受者本位 稀缺 新闻理念    《冰点·人物
【摘要】1991年,《成长的烦恼》让中国电视观众见识到了全新的电视剧类型——室内情景喜剧。随后大同小异的故事背景和陈科乏味的人物设置都使情景喜剧黯然失色。直到近年来,《武林外传》、《爱情公寓》的走红,本土室内情景剧终于在千折百回中,迎来了发展期。  【关键词】室内情景剧 美剧本土化 《爱情公寓》    2010年8月,《爱情公寓》在江西卫视独家播出。这部无大牌明星、无豪华班底、无宣传造势的“三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