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事业发展

来源 :新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cz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信息技术为新闻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但是,我国的一些偏远少数民族地区的信息化程度仍然比较低,也使新闻事业的发展受到了影响。本文以对甘肃东乡族自治县的调查结果为例,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
  【关键词】信息技术 少数民族 东乡族 新闻事业
  
   目前,我国信息技术在新闻事业中的应用形势并不乐观,“数字鸿沟”有扩大的倾向,在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这一问题更加突出。
  一、少数民族地区信息技术与新闻事业发展的概况
  以甘肃东乡族自治县为例,东乡族自治县广播电影电视局成立于1983年,其前身是东乡县广播站。下设县城电视差转台、东乡有线电视台、唐汪镇有线电视台、唐汪镇有线电视站、达坂镇有线电视站等机构。
  1、东乡微波台:始建于1993年,目前担负着宁夏、甘南两地区的甘肃省(有线)电视台、甘肃省人民广播电台三大节目的传输任务。县城差转站始建于1983年,转播中央一、二套节目和省台一套节目。
  2、有线电视:1995年建成有线电视网络。目前有线电视用户从1995年的200多户增加到(县城)800余户。东乡电视台属于自办电视台,因为文字转换问题不易解决,所以双语播音还没有完成。
  3、光纤电视:2002年州级广电光缆干线网在县内开通,节目套数由1995年的12套增加到29套(其中自办节目2套)。
  4、“村村通”工程:根据国家提出的保证已通电的行政村,边远山区的群众可以收看到中央一套和省一套节目以及收听到中央一套的广播节目,从1998年开始,全面组织实施村村通工程,现共建成乡村卫星收转战97个站室(10个乡站,87个村室),广播电视的覆盖率由1998年的51%和59%,提高到72.1%和80.1%。
  5、广播:广播的传输主要是以调频为主,没有有线广播。覆盖率达到79%。其接受方式为:村村通设备、光缆、县城差转台、微波传播。
  6、电视台:东乡电视台差转台发射设备自1983年运行至今,设备老化,超期服役,急需更换设备。节目制作室及广播录音室是建于50年代的砖木房,隔音效果差,非常不利于节目制作。广播节目制作及发射设备都是70年代磁带录音机,且单行运行,随时有停机可能。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存在的问题是:1、缺少专业人员。2、设备陈旧落后。3、设备的利用率低下。4、没有长期和专业从事设备使用、维修、管理的人才。
  二、打破传统观念,确立因地制宜的发展思路
  当前,我国新闻传播活动逐渐由“传者中心”走向“受众中心”,这种转变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剖析:
  1、媒体对新闻报道内容的选择必须与受众的需求相一致,让受众的信息需求获得满足,才能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同时,作为信息反馈的主体,表明受众绝不是被动地接受新闻信息,而是新闻传播的积极参与者与制约者。因此,是否重视受众,是否把受众摆在正确位置上,会直接影响传播效果。
  2、市场经济对媒介的冲击。由于媒介的产业化运作,媒介为扩大财源,必须争取广告商,而广告商选择媒介的首要标准就是看其是否拥有广告读者群,因此形成了一个既定模式“办好节目——争取受众——争取广告”,而争取受众成为其中心环节。
  3、受众自身的变化。随着市场经济在中国的蓬勃发展,受众与外界交往日益频繁,信息流通的加速,使得受众对信息的需求也与日俱增。另一方面,由于受众数量较大,且彼此间存在年龄、职业、民族、学历、社会关系等方面的差异,使媒介的受众群体出现了分化的倾向,导致受众兴趣和信息需求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通过对东乡族自治县的调查发现其受教育的比例仍然较低。(据县教育局介绍,青壮年文盲约为18.5万人。)
  在此情况下,如何振兴该地区的信息技术和新闻事业,加大人才培养和人才梯队建设势在必行。
  首先是培养信息技术人才。要倡导实行“边学习、边设计、边实践、边创新”的教育过程,培养系统开发、技术研究等方面的人才,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其次是培养新闻人才。从某种意义上说,新闻工作是群众工作,必须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密切联系群众。而要实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光靠新闻单位的专职新闻工作者是远远不够的,基层业余通讯员也起着重要作用。因为基层通讯员身在一线,贴近群众,直接掌握第一手资料,信息来得快、事实摸得准、情况搞得全,因此,新闻专业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基层通讯员队伍建设,是推进少数民族新闻事业发展的重要保证。
  三、“内外兼修”发展少数民族新闻事业
  在信息技术的高效保证下,以甘肃东乡族为代表的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事业的发展应该注意如何处理各新闻媒体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做到优势互补,办出各自的特色,是少数民族新闻事业面临的新课题。应该看到信息技术是“外延”,伴随新闻事业展开的文化传播是“内涵”。
  从内部因素来看:
  1、提高从业人员的媒介素养
  从业人员的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电视民族文化类栏目的传播质量和效应。长期以来,少数民族地区的大众媒介有一种观点,就是媒介传播活动是一种实践性的活动,这就造成了少数民族地区从业人员重视熟练性操作而忽视专业化系统化、的理论知识。
  2、蕴含人文精神,表现深层文化
  对民族文化的深层次要素,也就是少数民族的观念文化、情感模式、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等进行深度解读,在地域风情和民族歌舞的意象中注入民族元素。
  3、强化从业人员的民族文化意识
  使用本民族语言只是一种传播形式,重要的是文本中所蕴含的思维模式。文本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编码者与译码者采用的代码不一样,文本的意义也会发生变化。电视民族文化类栏目的从业人员使用适合于大众的思维模式对文本进行编码,而这种思维模式可能并不符合少数民族的思维习惯,这样他们在文本的译码过程中就会产生信息不对称。强化从业人员的民族文化意识,兼顾少数民族受众的思维方式,引导全体从业人员准确地了解并尊重少数民族文化传统,避免传播过程中的单一思维方式造成的语言转化生硬。
  4、立足本土解读民族文化
  任何民族文化都不是单纯地存在于一个地理意义上的自然空间,也不是少数民族独有的情感经历,它是一个民族世世代代对于一种精神价值的坚守,其中也包含着与其他民族文化的碰撞与交融。因此每一个民族文化都有“多元共存”的内涵,与其他文化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每一种民族文化都可以在其他文化中找到一个契合点,从而达到心理层面的认同。民族文化类栏目要以全新的理念和视角审视素材和资源,在选题和创作的切入点上取得突破。
  从外部因素来看:
  1、改善经营模式
  媒介经营是少数民族地区大众传播生存与发展的一个“瓶颈”。随着市场化的推进,我国的大众传播媒介都已经确立了“事业单位,企业管理”的经营思路,并且一些省级卫视在市场化经营方面取得了成功,但是由于少数民族地区主客观条件方面的差异,少数民族大众传播媒介无法借鉴他们的经营模式,需要一个符合少数民族地区实际情况的经营模式。
  近几年,我国几个少数民族地区电视台通过和经济发达地区的大众媒介联合,获得资金,增强了自身的实力。比如青海卫视与湖南卫视联合,内蒙古卫视与上海开麦拉传媒合作,这样的合作方式为少数民族地区电视媒介注入了资金和发展动力。
  2、提高有效传播率
  利用少数民族地区地面频道的优势,一方面提高传播质量,提高本地区受众的收视率,另一方面在一定的传播时间与空间内,突出栏目特色吸引东南部受众,加大民族文化类栏目进入东南部传播市场的信息流量。■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成果 项目批准号:09YJC860026】
  参考文献
   ①黄甫全,《试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策略》[J].《电化教育研究》,2002,⑻
  ②郭绍青,《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J].《教育研究》,2002,⑻
  ③白润生,《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通史》,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年
  (作者:西北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讲师)
  责编:姚少宝
其他文献
【摘要】1942年之后,《人民日报》等党报相继塑造出很多典型人物,具有很强的时代意义。本文以《人民日报》1949—1953年“党的生活”中的58篇典型人物报道为例,以叙事学方法,通过对文本的叙述视角、叙述声音和叙事模式的分析,来再现当时的社会背景对新闻报道的影响,探寻新闻是如何被建构的。  【关键词】典型人物报道 全知全能视角 公开的叙述者 宣传模式    典型人物报道自被开创以来就一直肩负着向民
【摘要】通过对国民教育体系高校校园政治文化建设和国防教育体系高校的校园政治文化建设的分别研究,而后进行对比,找出军队院校校园政治文化建设方面可以适用于地方高校校园政治文化建设的建议。  【关键词】国民教育体系 国防教育体系 校园政治文化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越来越受到各个学校的重视,因为一所学校的校园文化能反映出一所学校的教学水平,可以反映出一个学校独特的办学理念与发展特色,并且校园文化也
我是一朵百合花,我生长在一个偏僻、遥远的悬崖边上。上帝伯伯曾经告诉我:“你是一个坚强的孩子,我相信,有一天你会开放出一朵朵美丽的百合花。”可是当我来到这个世界,我发现自己竟然长得和杂草一模一样,我伤心极了。周边的小草都在嘲笑我:“就你那个样子还是美丽的百合花?哥们,你就放弃吧,像我们这样平平淡淡地过日子吧!”一阵微风吹了过来,那风好凉快,随着微风飞来了两只小蜜蜂,它们忙忙碌碌地为鲜花采蜜。我提出要
【摘要】电视剧是现代大众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也是塑造现代大众价值观与世界观的最有影响力的工具之一。江西本土电视剧虽然在全国电视市场有一定影响力并却不尽如人意,因此,如何提高江西本土电视剧文化传播效果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突出问题。本文从历史文化、美学符号等方面对江西本土电视剧文化传播战略提出了几点思考,以此寻求学界和业界对此课题的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电视剧 本土化 传播战略    1980年,
【摘要】当代网络舆情的走向主要表现为:舆情下沉,基层矛盾日益凸显;舆情扩散,真实干预网络事件;媒体联动,网络舆情“倒灌”传统媒体;官民互动,网络舆情影响公共决策;游戏人生,部分网络舆情走向娱乐化。  【关键词】网络舆情 公民权利 社会公正    随着我国网民群体不断扩大,新型媒体加速融合,网络手段多种多样,网络媒体逐渐成为民众言论表达与情绪发泄的活跃平台。因此,探寻当代网络舆情的走向,无疑具有现实
【摘要】党刊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在舆论引导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随着新兴媒体的出现,新闻传播市场的竞争日趋加剧。尽管党刊仍处于主流媒体的强势地位,但其面临着多重压力与挑战却是不争的事实。如何正确认识目前党刊所处的环境,调整思路,大胆改革,从而培育更强的竞争力,塑造更良好的形象是党刊工作者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党刊 宣传工作 创新    党刊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在舆论引导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摘要】清朝末年,内忧外患。“维新变法”掀起了中国的救亡图存运动。维新派办报宣传变法主张,揭开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办报高潮。其中,一批赴日本留学的学生们的表现尤为出色。他们办报纸,译杂志,介绍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知识,对国内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本文重点介绍其中的代表之一《游学译编》,并由此作出分析和阐述。  【关键词】留学生 办报思想 舆论建构 《游学译编》    20世纪刚刚开始,中国就处在了内忧
【摘要】2005年5月1日开播的河北电视台农民频道,在短短的几年时间迅速发展成为极具活力的对农专业频道。本文分析了河北电视台农民频道在发展中采取的策略,及对农频道在寻求亲和力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希望对如何办好对农频道具有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亲和力 平民意识 形式创新    2005年5月1日,河北电视台农民频道正式开播。作为全国第三个开办农民频道的省级电视台,开播伊始,农民频道就表现出较强的原
【摘要】本文借助新闻框架理论,运用内容分析法分析《参考消息》的涉台报道是怎么塑造台湾形象的,力图对《参考消息》的报道框架有全面的了解。  【关键词】《参考消息》 报道框架 台湾形象    框架的概念源自贝特森(Bateson , 1955),由高夫曼(Goffman , 1974)将这个概念引入文化社会学,后来再被引入到大众传播研究中,成为了定性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高夫曼认为对一个人来说,真实的
明季绘画,在中国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曾出现过几次创新思潮,其中,崛起于江南苏州一带的“吴门画派”,在艺术形态体格及审美趣味上,开创一代新风,取代了院体和浙派而占据画坛主位。  吴门画派中的代表人物文徵明,以其卓越的艺术成就,与他的老师——著名画家沈周并称“沈文”,成为吴门画派的领袖,又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明四家”。他的绘画艺术,对明代后期的绘画,特别是文人画的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  文徵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