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雅娟秀 境界超然

来源 :新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yu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季绘画,在中国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曾出现过几次创新思潮,其中,崛起于江南苏州一带的“吴门画派”,在艺术形态体格及审美趣味上,开创一代新风,取代了院体和浙派而占据画坛主位。
  吴门画派中的代表人物文徵明,以其卓越的艺术成就,与他的老师——著名画家沈周并称“沈文”,成为吴门画派的领袖,又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明四家”。他的绘画艺术,对明代后期的绘画,特别是文人画的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
  文徵明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艺术家,诗、文、书、画兼能,但成就和影响最大当首推绘画。他的山水画文秀清雅,富有浓郁的书卷气,其表现方法十分多样,从着色上看,有水墨、浅绛和青绿三种。笔法上又可分为细笔(又曰“细文”)、粗笔(又曰“粗文”)和粗细笔兼融三类。细笔画绵密工致,文厚富丽;粗笔画墨渖淋漓,简洁而苍润;粗细笔并存的作品,则工整严谨,稳健雄浑。最能代表文徵明绘画风格的是细笔画,而细笔中的青绿山水尤足称道。如《真赏斋图》、《深翠轩图》、《石湖清胜图》、《惠山茶会图》、《花坞春云图》、《浒溪草堂图》等,是其细笔青绿山水画的代表作,这类作品多为纪实手法或表现自然山水的写实风格,营造出古雅娟秀、境界超然的审美格调。
  青绿山水画是源于隋、唐时代的壁画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绘画样式,因其颜色以石青、石绿为主,故名。但由于石色颜料的不透明性,加之厚涂法,从而使墨线失去应有的表现力,所以,唐末以降,许多画家遂舍弃青绿而去探寻纯墨笔或稍加淡彩的浅绛技巧。这种单纯美深受文人们的喜爱,因而墨笔或浅绛在宋代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墨笔或浅绛虽然在文人画家那里充分显现出其单纯的美学价值,体现着文人们的审美观,然而较之长于表现绚丽多彩的自然景色的青绿画法,它又不能不是一条单一而狭窄的路子。文徵明正是将这一点看得很清楚,所以他一方面力倡文人画笔墨之格调,另一方面又继承并发展着青绿画法这个古老画种,他的方法是将浅绛与青绿相结合,或将石色颜料稀释,既能表现出自然物象的绚烂色彩,又不失笔墨的单纯美,文徵明的创造性成就也正在这里。
  文徵明的作品以对自然实景和现实生活的描绘细致入微而著称,画面中从不失真山真水的鲜活气息和蓬蓬勃勃的自然之态。不过,他同时又认为,师法造化、表现自然,并非简单的描摹对象,艺术的重要价值在于能巧夺天工,既师法自然,又要与造化争奇,以自己精妙的笔墨技法,创造出一个形态和意境更为美妙的世界。他的题画诗:“是谁精工夺造化?坐令咫尺开江湖”、“敢言心巧夺天工,真觉神游粉墨中”等等,都是对这一观点的明确表达。为此,他提出了画家要“作家士气咸备”的艺术主张,画家既要精于绘画的规矩法度,又不能为其所困,两者俱兼,才能自由地表现文人的意趣和情感。文徵明的这个主张较为集中地体现在他的青绿山水画中,他借鉴了院画的工谨细密,承继了文人画的笔墨状态,革新了青绿画的表现方法,广泛吸收和融汇传统艺术的优长,撷取精华而别开蹊径,以“精工古雅”的艺术手法夺造化、夺天工,创作出大量优美的青绿山水画,不仅给后人带来赏心悦目的艺术享受,也为文人山水画开辟出一片新天地。
  一般情况下,文人画家很少用青绿着色山水,因为青绿着色容易浓艳、俗气,与文人画家的审美趣味相左,但文徵明却将传统青绿山水富丽浓艳的着色法转变为与文人情趣相一致的清丽雅致的着色法,以水墨为骨,敷施青绿,色不掩墨,妍而不甜,艳中出淡。他的《真赏斋图》、《浒溪草堂图》、《东园图》,即是这类青绿着色的代表作。《真赏斋图》是一幅典型的纪实作品,表现了古书画收藏家华夏在藏书处会客的场面。全幅画卷由松柏、竹林、湖石、溪流、远山组成,茅斋藏于其间,清幽宁静而有一种严密感。斋中主人与客人品茗唱和、赏论书画,兴致正浓,又见户外客人来访,一派情景交融的景象。在这样的意境里,文徵明所寻的,不只是宋元气象,更重要的还是表现自己身临其境的切实感受。所以,他在画面里,虽重着色,但并无混浊、艳俗之气。房舍多以赭色、藤黄、淡墨出之;人物、山体,坡石以花青为主,整体设色古淡秀雅,格调清丽自然。作为色彩的革命派,文徵明确实一改当时文人画家舍青绿而追求单纯笔墨表现形式的局面,他将色彩作为笔墨不足的一个补充,显然收到单纯笔墨难以到达的艺术效果。另外,在用笔上,文徵明又以工致胜,虽然笔笔细致谨密,但含蓄而灵动,不失遒劲一面,与他最为精妙的小楷、小字行书的笔法相一致。如表现树木山石,虬松古柏蟠曲刚挺,茂密的枝叶和山石上的皴点,从先至后贯穿全图,粗细结合,韵律强明,既有细润的秀美,也显苍劲之象。说到“细润”与“苍劲”,文徵明在艺术表现上更重视“细润”,但他又从不否定“苍劲”,而是将苍劲的刚健之美加以细润化,达到一种刚柔适度、精细秀润的美,这不仅是他在技法技巧上的探索与创新,更是对一种高古风韵的向往与追求。
  文徵明的艺术丰富多样,宋元大家当是他的模范。不过,在长期的艺术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他“作家士气咸备”的美学观点,则是他迥异于古人的重要方面,他的青绿山水画的语言特色无疑是建筑于这个观点之上的。文徵明之所以形成其独特的美学观点和艺术面貌,当与其丰厚的文化修养和独特的艺术体验,有着直接的关系。一方面,他身为儒生,深受儒家“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思想熏陶,热爱自然,尊重生命,为生活、为艺术均以温厚和平为重,竭力用笔墨描绘出儒家所说的天地万物的蓬勃“生意”。另一方面,他又受到魏晋玄学的影响,追求超脱、宁静、幽雅的境界,以隐逸为高,以文艺自娱。因此,他的作品既努力表现自然的“生意”之美,也着重表现文人所具有的与魏晋玄学相联的风雅脱俗的生活情调,将自然之美与对人生境界的体验、追求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真赏斋图》等作品,在写景、敷色和表现方面,就不可避免地渗透着这种综合性的美学观念和微妙的精神氛围。深厚的笔墨功底、儒家的美学观与魏晋玄学的境界微妙融合,使他的作品在宁静里显生机,韵味祥和而意境悠远。
  文徵明称雄画坛几十年,其笔墨技巧与儒雅的艺术风貌成为明清两季许多画家行进的航标,明后期的“华亭派”代表董其昌,清代的“姑苏派”领袖萧云从,“新安派”的创始人渐江,以及“金陵八家”等人的艺术创造,均从文徵明处得到了营养与启示。
  (作者单位:安徽省美术家协会)
  责编:周蕾
其他文献
【摘要】“媒介迷”现象,因其出现的无法预料和不期而至,成为受众研究中最复杂的现象。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迷研究逐渐成为欧美传播学受众研究的主体。近年来,我国学者也开始对这一现象进行研究和探索。本文试图通过对2007年“突迷”现象的分析和研究,浅析媒介迷的特性和形成要素,并思考如何正确看待媒介迷。  【关键词】突迷 媒介迷 特性 要素    2007年岁末开始,一部军事题材的电视连续剧《士兵突击》红遍大
【摘要】1942年之后,《人民日报》等党报相继塑造出很多典型人物,具有很强的时代意义。本文以《人民日报》1949—1953年“党的生活”中的58篇典型人物报道为例,以叙事学方法,通过对文本的叙述视角、叙述声音和叙事模式的分析,来再现当时的社会背景对新闻报道的影响,探寻新闻是如何被建构的。  【关键词】典型人物报道 全知全能视角 公开的叙述者 宣传模式    典型人物报道自被开创以来就一直肩负着向民
【摘要】通过对国民教育体系高校校园政治文化建设和国防教育体系高校的校园政治文化建设的分别研究,而后进行对比,找出军队院校校园政治文化建设方面可以适用于地方高校校园政治文化建设的建议。  【关键词】国民教育体系 国防教育体系 校园政治文化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越来越受到各个学校的重视,因为一所学校的校园文化能反映出一所学校的教学水平,可以反映出一个学校独特的办学理念与发展特色,并且校园文化也
我是一朵百合花,我生长在一个偏僻、遥远的悬崖边上。上帝伯伯曾经告诉我:“你是一个坚强的孩子,我相信,有一天你会开放出一朵朵美丽的百合花。”可是当我来到这个世界,我发现自己竟然长得和杂草一模一样,我伤心极了。周边的小草都在嘲笑我:“就你那个样子还是美丽的百合花?哥们,你就放弃吧,像我们这样平平淡淡地过日子吧!”一阵微风吹了过来,那风好凉快,随着微风飞来了两只小蜜蜂,它们忙忙碌碌地为鲜花采蜜。我提出要
【摘要】电视剧是现代大众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也是塑造现代大众价值观与世界观的最有影响力的工具之一。江西本土电视剧虽然在全国电视市场有一定影响力并却不尽如人意,因此,如何提高江西本土电视剧文化传播效果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突出问题。本文从历史文化、美学符号等方面对江西本土电视剧文化传播战略提出了几点思考,以此寻求学界和业界对此课题的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电视剧 本土化 传播战略    1980年,
【摘要】当代网络舆情的走向主要表现为:舆情下沉,基层矛盾日益凸显;舆情扩散,真实干预网络事件;媒体联动,网络舆情“倒灌”传统媒体;官民互动,网络舆情影响公共决策;游戏人生,部分网络舆情走向娱乐化。  【关键词】网络舆情 公民权利 社会公正    随着我国网民群体不断扩大,新型媒体加速融合,网络手段多种多样,网络媒体逐渐成为民众言论表达与情绪发泄的活跃平台。因此,探寻当代网络舆情的走向,无疑具有现实
【摘要】党刊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在舆论引导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随着新兴媒体的出现,新闻传播市场的竞争日趋加剧。尽管党刊仍处于主流媒体的强势地位,但其面临着多重压力与挑战却是不争的事实。如何正确认识目前党刊所处的环境,调整思路,大胆改革,从而培育更强的竞争力,塑造更良好的形象是党刊工作者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党刊 宣传工作 创新    党刊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在舆论引导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摘要】清朝末年,内忧外患。“维新变法”掀起了中国的救亡图存运动。维新派办报宣传变法主张,揭开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办报高潮。其中,一批赴日本留学的学生们的表现尤为出色。他们办报纸,译杂志,介绍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知识,对国内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本文重点介绍其中的代表之一《游学译编》,并由此作出分析和阐述。  【关键词】留学生 办报思想 舆论建构 《游学译编》    20世纪刚刚开始,中国就处在了内忧
【摘要】2005年5月1日开播的河北电视台农民频道,在短短的几年时间迅速发展成为极具活力的对农专业频道。本文分析了河北电视台农民频道在发展中采取的策略,及对农频道在寻求亲和力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希望对如何办好对农频道具有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亲和力 平民意识 形式创新    2005年5月1日,河北电视台农民频道正式开播。作为全国第三个开办农民频道的省级电视台,开播伊始,农民频道就表现出较强的原
【摘要】本文借助新闻框架理论,运用内容分析法分析《参考消息》的涉台报道是怎么塑造台湾形象的,力图对《参考消息》的报道框架有全面的了解。  【关键词】《参考消息》 报道框架 台湾形象    框架的概念源自贝特森(Bateson , 1955),由高夫曼(Goffman , 1974)将这个概念引入文化社会学,后来再被引入到大众传播研究中,成为了定性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高夫曼认为对一个人来说,真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