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室内情景剧迎来发展期

来源 :新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20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1991年,《成长的烦恼》让中国电视观众见识到了全新的电视剧类型——室内情景喜剧。随后大同小异的故事背景和陈科乏味的人物设置都使情景喜剧黯然失色。直到近年来,《武林外传》、《爱情公寓》的走红,本土室内情景剧终于在千折百回中,迎来了发展期。
  【关键词】室内情景剧 美剧本土化 《爱情公寓》
  
  2010年8月,《爱情公寓》在江西卫视独家播出。这部无大牌明星、无豪华班底、无宣传造势的“三无”剧集,却创造了收视神话;2011年1月东方卫视午间首播《爱情公寓Ⅱ》,一举击败了黄金档的《单身女王》。
  一、精刻细雕的编剧艺术
  《爱情公寓》的编剧汪远有着丰富广告企划和影视制作经验。他擅长将广告创意和影视进行融合,呈现出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尤其是乐于把网络文化与影视制作相融合,用年轻一代活力四射的方式传达影视作品的诉求。
  (一)梦想照进现实的人物设置
  从英达开创《我爱我家》以来,中国情景喜剧大多都是以“三世同堂”的家庭为背景,讲述家长里短的百姓生活。这样就把情景喜剧定义成为老少皆宜的消遣逗乐的市井通俗片,以至于后来的《东北一家人》、《闲人马大姐》、《老娘舅》等家庭情景喜剧大体如此。《爱情公寓》却别开生面,借鉴美剧经典《老友记》,明确进行受众分流,将看点集中在年轻人上,这可以说是本土室内情景剧的一大突破。
  1、《老友记》和《爱情公寓》的人物对比。《老友记》中的“甜心”富家女瑞秋慌乱逃婚到咖啡馆,她个性天真,常犯迷糊,最擅长谈恋爱,钟情时尚。同是富家女的林宛瑜为逃避相亲而躲到爱情公寓,喜欢研究星座、塔罗牌、时尚,爱幻想,乐天派。
  莫妮卡有洁癖、强迫症,是做菜的高手,家务狂人。时不时抓狂,略显成熟的她最喜欢命令别人做这做那,掌控全局的欲望十分强烈。爱情公寓里的大学老师胡一菲是最强势的女性,脾气火爆,大大咧咧,嫉恶如仇,习惯帮别人出主意和摆平麻烦。
  《老友记》中的罗斯是个古生物科学家,术业专攻,生活中古板木讷,个性挑剔,时常犹豫踌躇,又充满孩子气。入住爱情公寓的海归展博是计算机天才,仪表堂堂年轻有为,人品好口碑佳,只是多年来专心学习,有点不谙世事。
  两部情景剧里也都少不了花花公子。乔伊以演戏、美食和谈恋爱为毕生事业。缺乏文化常识,没心没肺,常闹笑话,重情重义。厚脸皮入住爱情公寓的吕子乔没有专业特长,没有正当的兴趣爱好,也没有正经的工作,是剧里最不靠谱的男人,擅长忽悠人,处处留情,见利忘义。
  2、亦真亦幻的人物映射。《爱情公寓》也创造出有本土特色的个性人物:美容顾问秦羽墨是新时代都市丽人的代表,她个性独立,智慧与美貌并存,在物质面前勇于坚持正确价值观;从小被父母遗弃的孤儿张伟是个见习律师,特殊的身世造就了他过于现实的性格,踏实、抠门,工作上司法考试屡屡不过……
  这些人物的职业、性格正是初入社会的菜鸟青年所朝思暮想却无法企及的理想状态,使剧作容易走入受众内心。此外,剧中所传达出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也正是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所缺乏的。当梦想与关爱碰撞在一起时,无疑是对身处现代高压社会,感情空虚、梦想破灭的年轻人的一大心灵慰藉。
  在这些表面光鲜的人身上,同样具有着普通人的缺点:吕子乔油嘴滑舌、见利忘义;关谷木讷固执;曾小贤胆小懦弱、畏畏缩缩;胡一菲彪悍泼辣、冲动逞强;秦羽墨自我、任性;唐悠悠好心办坏事、郁郁不得志;张伟小气窝囊,拥有现实色彩。观众在欣赏着剧情的同时,也不断地将这些人性的弱点与自己一一对应,不断地自我审视、修正。这种针对年轻人的幽默式自省在本土情景喜剧中可谓是匠心独运。
  (二)葡萄串式的丰满故事架构
  情景喜剧存在着经典的叙事结构:在每一集里颠覆与重新恢复稳定的情境。外在表现形式不外乎在一个封闭固定的空间里(大部分情节都在此发生的中心场景),固定的人物与每集所关联的流动人物上演的种种故事。无力承担高房价的年轻人首选合租生活。爱情公寓专供年轻人租住,情侣入住,房租减半。恰恰矛盾的是入住的七个人都是单身男女,这又契合了时下流行话题:生活中越来越多的剩男剩女,人们感慨真爱难寻,这条主线就形成了贯穿全剧的葡萄藤。
  每一集用45分钟讲述一个主题明确的故事,各集剧情相互独立。这是情景喜剧与电视剧最大的区别。好的室内喜剧要做到每一集都是一颗“垂涎欲滴的葡萄”。本土情景剧与美剧相比,最大的鸡肋就在于笑点不够集中、频率低,导致剧情拖沓乏味。回顾《老友记》1994年的首播集,仍然秉承着美剧30秒笑一次的快节奏高笑点特征。
  《爱情公寓》把受众群体精准定位年轻人群,不仅带有明显的快节奏美剧特征,更网罗当下最时髦的语言、事件巧妙编织笑料;层出不穷的戏中戏,倒叙的方式随时蹦出。更有让人捧腹的改编自《色·戒》、《骇客帝国》、《无间道》中的环节,带出一些大片色彩。创造一种和二人转、香港无厘头截然不同,且不依赖方言的喜剧风格。
  《爱情公寓Ⅱ》在编剧上借鉴了《老友记》、《老爸老妈的罗曼史》、《生活大爆炸》等多部美剧的经典,经过精雕细琢的本土化改造加以呈现。日本人关谷喝了鸡尾酒说出了字正腔圆的普通话。接着悠悠上网搜索,找到了发生在美国的相同事件:印度人喝了鸡尾酒后能克服社交恐惧症,还拍了肥皂剧。这一情节的设置体现了《爱情公寓Ⅱ》对美剧的灵活运用和诚挚敬意。前者并不是对后者的盲目模仿,而是将美国情景剧本土化,注入了“海归、日本人、无业游民、新时代女性、倒插门女婿”等有鲜明本土特色,使整个故事的开展来源于现实生活,扎根于本土。
  在模仿的基础上逐步推陈出新是艺术发展的普遍规律。有了对美剧和本土前作的借鉴,《爱情公寓》也有让人眼前一亮的开放式结尾。两个结局的博弈,故事该如何继续,第三季的发展将按照观众投票的结果进行拍摄,编剧大胆地抛出一条“葡萄藤”,给受众积极参与“种葡萄”的机会。
  二、“青春期”室内情景喜剧的新卖点
  《武林外传》是本土室内情景喜剧的转折点,网络红人宁财神将武侠恩仇和网络文化相融合,使情景喜剧东山再起。网络先锋时代,如果传统媒体想回流受众,单靠自身已经无法与新媒体抗衡,最有利也是最明智的选择就是与网络合作。
  (一)与网络齐头并进
  “爱情公寓”其实是由4位台湾年轻人所架设的一个社交网站。2004年进军内地市场,2009年拥有2200万会员。CEO张家铭表示,考虑到网站的名字适宜拍摄电视剧,因此便有了《爱情公寓》,这部剧的走红也令网站的品牌力大增。网站与电视的结合,悄然启动了社交网站的营销与盈利。“爱情公寓”网的2010年广告收入破亿。
  此外,《爱情公寓》在内容上也处处体现网络潮流,经典的无厘头段子、冷笑话,流行语几乎被一网打尽。来自于网络的素材和故事情节被巧妙“嫁接”后,制造出令人应接不暇的笑点,让人感到亲切而可笑。除了满天飞的网络语言之外,网络购物、网络聊天等年轻人的现代生活方式也在剧中有所体现。
  在播出方式上,《爱情公寓Ⅱ》也尝试了与网络合作,PPS网络电台买入了网络播放权。这意味着在本土情景喜剧还很难被电视黄金档所承认的现状下,《爱情公寓Ⅱ》敢于争取网络点击率,同样保证了利益最大化。
  (二)与植入广告相得益彰
  在影视剧作品中植入广告已经不新鲜。然而很多影视作品为了插广告而插广告,完全忽视了广告性质与剧情本身的融合,植入广告做得刺眼,也使影视剧品质大打折扣。
  青春、时尚的《爱情公寓》被众多商家所青睐。第二季中有了两个主要品牌的植入,还有大大小小十几个次要广告。欣喜的是,网友们纷纷表示植入广告并没有影响剧情,反而广告本身也成了爆笑点。植入不破坏剧情是最基本的原则,广告传播除了知晓度,还得有个好印象,这是国内一些植入广告没有考虑到的。现今很多植入广告没有规范的操作流程,操作顺序错误。拍戏到一半或者结束后才找来广告投放,只能事后生硬地加上去。而良好的植入广告都是考虑在前,跟整个剧情融为一体,不能删掉,否则会影响观感,甚至导致剧情黯然失色。
  正是因为编剧、导演对植入广告有了正确的认识,观众才能对这些披着喜剧外衣的营销方式欣然接受。挂在门后的白色爱情公寓网站纸袋,酒吧里的SKY威士忌,绿箭口香糖……观众并没有因植入广告而产生对影视剧本身的反感,而且还对广告本身印象深刻,这种整合营销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三、本土情景喜剧的“青春期烦恼”
  首先,本土情景剧仍然徘徊在影视剧作的边缘,缺少宽松的文化氛围。2008年的尼尔森数据统计表明:在所有本土电视剧里,情景喜剧的份额只占3%。中国的大量农村地区还在解决温饱问题,鲜有消费社会的概念;上世纪80年代末,中国城市消费主义出现,随后逐渐出现老百姓消费热情的高涨。因此,我国大众文化产生于物质与精神文化青黄不接的背景下,当有一些诸如“虚无主义”、“认同废墟”、“混世哲学”之类的负面表征时,会立即遭到否认,而轻松松弛的情景喜剧自然也难被接纳。
  其次,本土情景局的播出平台始终不尽如人意。在西方国家情景喜剧频道,是每个台都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美国,情景喜剧是除电影之外最受欢迎的影视剧,在黄金时段的播出量仅次于电影。2010年的尼尔森数据显示,美国CBS、ABC、NBC、FOX四大电视网和“华纳兄弟”、“联合—派拉蒙”在晚间黄金时段每周大约播出情景喜剧四五十部。与之相比,许多本土作品只是在省台的影视频道、综艺频道等非主流频道播出。而不少情景喜剧被放到午夜档播出,颇有些“丑媳妇见不得公婆”的意思;稍好一些的作品也是被放在白天时段播出。虽然《爱情公寓Ⅱ》在万众期待中赶上寒假档,但仍是挂在早间档和午间档,即便它在东方卫视的收视率已经超过了黄金档偶像剧。
  第三,本土情景喜剧没有形成明确的受众分流机制。美国情景喜剧分类详细,针对家庭主妇、青少年、职业女性等多种受众的不同需求,每种受众都能寻找到对应的喜剧类型。而诞生近20年的本土情景喜剧还没有完全意识到受众分流的必要性,“英式家庭剧”独霸舞台十余年,已经完全吸引不了多元化受众了。明确的受众分流是美剧在新媒体时代依旧能经久不衰的灵丹妙药。
  结语
  《爱情公寓》吹来了本土情景剧发展的春天,走出了与网络齐头并进的新运营模式,也为广告植入带来了新思路。与常规电视剧相比,情景喜剧在中国蕴含着巨大市场。《爱情公寓》对于美剧模式的成功借鉴再一次证明了情景喜剧需要不断地精雕细琢。如今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入到情景剧的制作中,但是中国情景喜剧的好编剧、导演仍然很少。如果能有更多的编剧和导演勇于探索美剧的发展模式,大胆地进行本土化创新,那么中国的情景喜剧的发展必将生机蓬勃。
  
  参考文献
  ①《爱情公寓揭SNS盈利面纱 靠电视提升网站品牌》,http://
  tech.qq.com/a/20091012/000012.html
  ②顾小慈,《解读喜剧与电视性的融合——从〈我爱我家〉到〈爱情公寓〉》[J].《今传媒》,2010(10)
  ③王学立,《电视栏目剧〈爱情公寓〉的编剧艺术》[J].《新闻爱好者》,2009(12)
  ④《情景喜剧在中国的发展空间》,http://www.cctv.com/tvguide/tvcom-
  ment/wtjj/xzlz/10434.shtml
  ⑤《〈爱情公寓〉热播引热议,网友:植入广告是爆笑点》,http://www.chinanews.com/yl/2011/01-28/2819658.shtml
  (作者: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传播学专业研究生)
  责编:叶水茂
其他文献
【摘要】当代网络舆情的走向主要表现为:舆情下沉,基层矛盾日益凸显;舆情扩散,真实干预网络事件;媒体联动,网络舆情“倒灌”传统媒体;官民互动,网络舆情影响公共决策;游戏人生,部分网络舆情走向娱乐化。  【关键词】网络舆情 公民权利 社会公正    随着我国网民群体不断扩大,新型媒体加速融合,网络手段多种多样,网络媒体逐渐成为民众言论表达与情绪发泄的活跃平台。因此,探寻当代网络舆情的走向,无疑具有现实
【摘要】党刊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在舆论引导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随着新兴媒体的出现,新闻传播市场的竞争日趋加剧。尽管党刊仍处于主流媒体的强势地位,但其面临着多重压力与挑战却是不争的事实。如何正确认识目前党刊所处的环境,调整思路,大胆改革,从而培育更强的竞争力,塑造更良好的形象是党刊工作者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党刊 宣传工作 创新    党刊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在舆论引导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摘要】清朝末年,内忧外患。“维新变法”掀起了中国的救亡图存运动。维新派办报宣传变法主张,揭开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办报高潮。其中,一批赴日本留学的学生们的表现尤为出色。他们办报纸,译杂志,介绍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知识,对国内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本文重点介绍其中的代表之一《游学译编》,并由此作出分析和阐述。  【关键词】留学生 办报思想 舆论建构 《游学译编》    20世纪刚刚开始,中国就处在了内忧
【摘要】2005年5月1日开播的河北电视台农民频道,在短短的几年时间迅速发展成为极具活力的对农专业频道。本文分析了河北电视台农民频道在发展中采取的策略,及对农频道在寻求亲和力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希望对如何办好对农频道具有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亲和力 平民意识 形式创新    2005年5月1日,河北电视台农民频道正式开播。作为全国第三个开办农民频道的省级电视台,开播伊始,农民频道就表现出较强的原
【摘要】本文借助新闻框架理论,运用内容分析法分析《参考消息》的涉台报道是怎么塑造台湾形象的,力图对《参考消息》的报道框架有全面的了解。  【关键词】《参考消息》 报道框架 台湾形象    框架的概念源自贝特森(Bateson , 1955),由高夫曼(Goffman , 1974)将这个概念引入文化社会学,后来再被引入到大众传播研究中,成为了定性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高夫曼认为对一个人来说,真实的
明季绘画,在中国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曾出现过几次创新思潮,其中,崛起于江南苏州一带的“吴门画派”,在艺术形态体格及审美趣味上,开创一代新风,取代了院体和浙派而占据画坛主位。  吴门画派中的代表人物文徵明,以其卓越的艺术成就,与他的老师——著名画家沈周并称“沈文”,成为吴门画派的领袖,又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明四家”。他的绘画艺术,对明代后期的绘画,特别是文人画的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  文徵明
【摘要】信息技术为新闻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但是,我国的一些偏远少数民族地区的信息化程度仍然比较低,也使新闻事业的发展受到了影响。本文以对甘肃东乡族自治县的调查结果为例,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  【关键词】信息技术 少数民族 东乡族 新闻事业    目前,我国信息技术在新闻事业中的应用形势并不乐观,“数字鸿沟”有扩大的倾向,在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这一问题更加突出。  一、少数民族地区信息技术与新
【摘要】借助于“第五媒体”手机而产生的手机报,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就以即时发送、良性互动、物美价廉等传统媒体所不具有的个性,迅速打开了市场。本文以《安徽手机报》为例,论述了手机报发展的前提与基础。分析了制约手机报发展的诸多因素,如技术瓶颈、内容的同质化和盈利模式的缺乏等。同时,也对手机报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手机报 传统媒体 网络媒体 第五媒体 3G    目前借助手机与互联网的嫁接,
【摘要】本文选取美国亚马逊网上书店和中国当当网上书店,对两家网上书店信息流中的图书信息进行调查并比较。从图书的市场信息、推荐信息、评价信息、基本信息、内容信息以及作者信息六个方面比较分析,揭示图书信息对网上书店发展的巨大作用。  【关键词】中美 网上书店 图书信息    1995年杰夫·贝佐斯在美国西雅图创办亚马逊网上书店,成立初期一直处于亏损状态,到2001年宣布首次实现盈利。作为全球最大的网上
【摘要】新闻视角是新闻工作者把握新闻、实现新闻价值最大化的立足点,是实现传播效果的有效途径。对于《冰点》的新闻视角,诸多学者将其界定为“平民视角”,笔者认为这个概括并不准确。作为《冰点》周刊一部分的《冰点·人物》,其新闻视角可概括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及关注“稀缺”。究其根源,一是它符合了新闻规律的发展,二是它顺应了主创人员的新闻理念。  【关键词】受者本位 稀缺 新闻理念    《冰点·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