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点.人物》新闻视觉刍议

来源 :新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BENL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闻视角是新闻工作者把握新闻、实现新闻价值最大化的立足点,是实现传播效果的有效途径。对于《冰点》的新闻视角,诸多学者将其界定为“平民视角”,笔者认为这个概括并不准确。作为《冰点》周刊一部分的《冰点·人物》,其新闻视角可概括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及关注“稀缺”。究其根源,一是它符合了新闻规律的发展,二是它顺应了主创人员的新闻理念。
  【关键词】受者本位 稀缺 新闻理念
  
  《冰点·人物》是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的一部分,登在第12版,由“封底人物”、“钩沉”、“印象”、“传奇”、“点评”五个栏目组成,从各个角度报道不同阶层、不同时代的人物,得到读者的好评。
  视角即观察问题的角度,所谓的新闻视角就是新闻工作者把握新闻、挖掘新闻、实现新闻价值最大化的立足点。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不同的视角,呈现的是不同层次和价值的新闻,也会培养不同的读者,达到不同的传播效应。新闻视角的选择取决于新闻规律以及新闻工作者的新闻理念。
  一、《冰点·人物》的新闻视角
  1、对“平民视角”的解读
  在诸多对《冰点》的研究中,“平民视角”是个无法跳过的话题,甚至有人认为“平民视角”更倾向于“贫民视角”。“平民视角”来源于《冰点》创刊伊始对人物的选择,受众从《冰点》中看到的大多是默默无闻地生活在社会各个阶层、各个角落的普通人,而且不乏一些经济并不宽裕的农民、民工、个体商贩等。再加之在中国,人们将“平民”等同于“贫民”,“平民”在社会学上的意义并非如此,而是相对于掌握公共权力者而言的一个概念。①这无异于将《冰点》的新闻视角间接地定义为“穷人视角”,这显然不符合《冰点》的新闻定位。作为《冰点》的主创人之一,李大同并不认为自己具有平民的视角,只是关注“不普通”而已。
  因此,笔者认为,《冰点·人物》传承了《冰点》创刊以来一贯的新闻视角,尽管从选择上来看,《冰点·人物》把更多的注意力留给了普通人的不普通之处,留给了弱势群体,而那些叱咤风云的知名人士所占比例较少,但并不能因此将其新闻视角定义为“平民视角”。《冰点》周刊虽然在2006年更换过主编,但是从文本上来看,其新闻视角并没有改变,依然坚持关注普通人的“不普通”之处,而且重点在于“不普通”。
  2、“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既然“平民视角”不能够准确反映《冰点·人物》的新闻视角,那么不妨从它产生的过程来探究它究竟秉承的是一种怎样的新闻视角。
  1995年《冰点》创刊前,主编李大同经历了五年多的“空白期”,在新闻研究所“赋闲”。作为一个中央大报曾经的高级编辑、记者,新闻研究所的工作显然不能满足李大同强烈的工作热情和事业心。从新闻生产者一下变成了新闻的接受者,李大同开始完全站在受众的角度接受新闻信息,并且凭借多年的新闻生产者的经验对新闻信息进行专业的分析。日积月累,他建立起了一个根据读者感受来评判专业操作水平的系统,这是一个对“受众距离”的探测系统,而它的本质正是受者本位,即作出让受众愿意接受、容易接受并且能产生思考的新闻。
  李大同对受者本位的深刻思考源于《中国青年报》关于民工潮的系列报道,该报道首次采用“社会学”的模式制作,长达13个整版,隔日刊出,历时将近一个月,制作者也是中国青年报最优秀的几位记者。从常理判断,这应该是一组很不错的报道。但是这组报道并未产生预想的传播效果,其原因正是传者本位的极度膨胀。报道中多次出现图表和数字,并且按照社会学方法进行调查,相当专业,甚至与社会学论文极其相似。但是对于受众来说,这不是一组通俗的报道,完全超出了受众的接受范围。作为一个职业记者,李大同坦言他没有耐心读完这样一篇报道,更何况普通的受众。
  五年多的“赋闲”让李大同找到了不同的新闻视角,从传者本位的固化思维中走了出来,真正地开始考虑受众的感受,将受众是否真正阅读某篇报道作为评判新闻作品是否成功的第一标准,从而提高新闻作品的阅读率。
  李大同将他的这个新的新闻视角概括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出自《论语》,通俗的意思是: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就不要强加给别人。笔者认为,李大同之所以如此概括自己新的新闻视角,无疑是强调新闻制作者应时刻将自己放到受众的位置上来检验新闻作品的成功与否,如果连制作者自己都无法提起兴趣阅读的新闻,在受众那里更是不堪一击。
  要实现受者本位,必须有所作为。无论从选题还是写作,都要尽量考虑受众的感受,符合受众的情感需求和阅读习惯,也正是这个新闻视角的产生决定了《冰点·人物》另一个新闻视角的诞生。
  3、关注“稀缺”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最强大的社会潮流是对“利”的追逐。在经济领域里依法逐利,是中国社会的一大进步。但什么都要与“利”加以交换,就会成为整个社会堕落的渊薮——这种赤裸裸的追逐,在以诚信为基础的市场规则尚未建立的环境下,成为中国当代大恶的发源地。②屡屡发生的官员贪污腐败、假冒伪劣商品盛行、医患关系的畸形恶化等等,都昭示着中国社会的精神出现了问题,人们的良知和道德感远远不如经济落后的六七十年代。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流传下来很多历史遗迹、民间绝技,却行将失传或不被现代人重视。这些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巨大的损失。
  因此,这个时代,这个社会,出现了许多“稀缺”的东西,有精神,有物质,有雅,有俗。李大同坦言《冰点》关注的是普通中的“不普通”,这正是“稀缺”的内涵。
  《冰点·人物》试图通过他们的文字努力唤醒逐渐沉沦的社会精神,努力找寻即将消逝的历史,努力记录这个时代的剪影,为后人留下一笔财富。《冰点·人物》所涉及到的人物、事件大多指向社会的一些“缺氧”层面,报道对象大多来自并不受关注或者处境较恶劣的群体,诸如民工,农民,个体商贩等等。这种记录就像是一剂药,让处于名利追逐的阴影之下的人们看到人性真善美的一面,感受到亘古不变的普世价值在与社会环境的博弈中仍有胜利的可能。
  “封底人物”关注的是人们不普通的命运和生存状态,而这些不普通不是因为他们来自“平民”,而是他们身上的品质和精神成了当下社会的“稀缺精神”,而对这种“稀缺精神”的关注和记录提供了抵御那些社会丑行的信息,让那些有心向善的人不感到无助和孤独。“传奇”关注的是行将失传的技艺和拥有绝技的人们,这些技艺在当今社会同样稀缺,行将消逝。“传奇”提醒受众,还有这样一些技艺,这样一些人。“钩沉”记录了历史中的人物,从当代人的角度讲述故人的轶事,故人的风骨。“印象”中的人物各个个性鲜明,独树一帜。
  于是,在《冰点·人物》中,出现了用自己的积蓄供养21个大学生的河南襄城县农民牛志远,为贫困农村建学校、送桌椅,一送就送15年的西藏老农坚赞,单枪匹马揭露地下六合彩内幕的李许,在工地上自编自唱民工歌曲的草根音乐人许多,英国BBC广播电台“接触”节目的著名主持人彼德·怀特,北大“功狗”蒋梦麟,旧时报人邵飘萍,文坛新秀于光远……
  二、《冰点·人物》新闻视角产生的根源
  1、新闻规律使然
  中国的新闻传播经历了从传者本位向受者本位的转换过程。市场的发展和开放对媒体提出了新的要求,媒体从“我让你知道什么”和“你应该知道什么”的传者本位中走出来,逐渐凸显“读者想知道什么”和“读者喜欢什么”的受者本位。作为主流媒体的《中国青年报》,在改版、扩版的大潮中,进一步突出受众本位,从版面安排和内容选择上都进一步贴近受众。而《冰点》周刊作为中国青年报的名牌周刊,更是将受众视为上帝,为受众服务。《冰点·人物》的主创们努力将自己放在受众的位置上,作出让受众容易接受,容易理解的新闻,从各个方面努力吸引受众的注意力。
  对受众的逐渐重视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是新闻市场形成后的必然趋势,符合新闻的普遍规律。
  2、主创人员的新闻理念
  新闻理念的含义非常广泛。广义的新闻理念包括新闻传播媒介选择、设计、采编以及传播对象、方式等思想观念,狭义的新闻理念指新闻文本所传达的传播的主题和观念。③新闻理念不仅体现了媒体、栏目的定位,而且是构成新闻价值的重要元素。一个新闻作品有没有新闻价值,能不能吸引受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新闻理念这个背后的操刀手。
  新闻理念包含了传播者的思想倾向,也包含了受众的情感倾向。传播者把自己的思想倾向融入到新闻作品中,而这种思想和情感是需要与受众的思想与情感形成共鸣才能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新闻视角归根结底是为新闻理念服务的,它是新闻理念得以实现的一种途径,是新闻理念外在的体现方式,将无形的新闻理念化作有形的新闻文本。
  《冰点·人物》的新闻理念从《冰点》周刊的介绍中可以看出:
  我理解读者之所以在信息爆炸的今天,仍然愿意读“冰点”,是因为他们并非想从这里寻找简单的信息。对他们来说,“冰点”也许提供了一种观察世界不太一样的视角;也许触动了社会神经的某种痛觉;也许波动了大众内心深处的某根琴弦;也许点燃了寒冷小屋中一盏人性的灯。④
  上文中,杜涌涛道明了《冰点》之所以受欢迎的根本原因,笔者认为,《冰点·人物》的新闻理念可以用李大同的一句话来概括:新闻不是记录历史,而是影响今天。对人物的报道不仅限于记录人物,呈现故事,而是从人物身上挖掘闪光点,挖掘影响当下的因素。
  新闻理念的构成中包含传者和受者双方的思想倾向,是两者思想倾向的互动和交流。考虑到受众的思想倾向,《冰点·人物》本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新闻视角,将受众放到了新闻传播的重要位置,揣摩受众的接受心理,努力找到新闻作品与受众的共鸣之处。至于传者的思想倾向,无疑就是通过新闻作品欲达到的传播效果,而《冰点·人物》想通过对过去和现在各个人物的报道影响受众,影响这个时代。而它选择的切入点是不普通,即“稀缺”,这是它的另一个“卖点”。
  《冰点·人物》无论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新闻视角,还是关注“稀缺”的新闻视角,都来源于它对新闻规律的遵循,来源于“用新闻影响今天”的理念,是对新闻理念践行的开端。
  (本文系陕西师范大学研究生培养创新基金项目《<冰点·人物>-人物报道的新路径》2010CXS035阶段成果,由《陕西师范大学研究生培养创新基金》资助)
  参考文献
  ①李大同:《冰点故事》[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63
  ②李大同:《冰点故事》[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65
  ③谢晖:《新闻文本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大学出版社.2007:15
  ④杜涌涛,《冰点周刊:矜持态度,精致阅读》[EB/OL].http://zqb.cyol.co-
  m/content/2009-08/04/content_2787755.htm
  (作者: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08级新闻学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
其他文献
【摘要】电视剧是现代大众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也是塑造现代大众价值观与世界观的最有影响力的工具之一。江西本土电视剧虽然在全国电视市场有一定影响力并却不尽如人意,因此,如何提高江西本土电视剧文化传播效果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突出问题。本文从历史文化、美学符号等方面对江西本土电视剧文化传播战略提出了几点思考,以此寻求学界和业界对此课题的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电视剧 本土化 传播战略    1980年,
【摘要】当代网络舆情的走向主要表现为:舆情下沉,基层矛盾日益凸显;舆情扩散,真实干预网络事件;媒体联动,网络舆情“倒灌”传统媒体;官民互动,网络舆情影响公共决策;游戏人生,部分网络舆情走向娱乐化。  【关键词】网络舆情 公民权利 社会公正    随着我国网民群体不断扩大,新型媒体加速融合,网络手段多种多样,网络媒体逐渐成为民众言论表达与情绪发泄的活跃平台。因此,探寻当代网络舆情的走向,无疑具有现实
【摘要】党刊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在舆论引导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随着新兴媒体的出现,新闻传播市场的竞争日趋加剧。尽管党刊仍处于主流媒体的强势地位,但其面临着多重压力与挑战却是不争的事实。如何正确认识目前党刊所处的环境,调整思路,大胆改革,从而培育更强的竞争力,塑造更良好的形象是党刊工作者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党刊 宣传工作 创新    党刊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在舆论引导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摘要】清朝末年,内忧外患。“维新变法”掀起了中国的救亡图存运动。维新派办报宣传变法主张,揭开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办报高潮。其中,一批赴日本留学的学生们的表现尤为出色。他们办报纸,译杂志,介绍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知识,对国内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本文重点介绍其中的代表之一《游学译编》,并由此作出分析和阐述。  【关键词】留学生 办报思想 舆论建构 《游学译编》    20世纪刚刚开始,中国就处在了内忧
【摘要】2005年5月1日开播的河北电视台农民频道,在短短的几年时间迅速发展成为极具活力的对农专业频道。本文分析了河北电视台农民频道在发展中采取的策略,及对农频道在寻求亲和力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希望对如何办好对农频道具有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亲和力 平民意识 形式创新    2005年5月1日,河北电视台农民频道正式开播。作为全国第三个开办农民频道的省级电视台,开播伊始,农民频道就表现出较强的原
【摘要】本文借助新闻框架理论,运用内容分析法分析《参考消息》的涉台报道是怎么塑造台湾形象的,力图对《参考消息》的报道框架有全面的了解。  【关键词】《参考消息》 报道框架 台湾形象    框架的概念源自贝特森(Bateson , 1955),由高夫曼(Goffman , 1974)将这个概念引入文化社会学,后来再被引入到大众传播研究中,成为了定性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高夫曼认为对一个人来说,真实的
明季绘画,在中国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曾出现过几次创新思潮,其中,崛起于江南苏州一带的“吴门画派”,在艺术形态体格及审美趣味上,开创一代新风,取代了院体和浙派而占据画坛主位。  吴门画派中的代表人物文徵明,以其卓越的艺术成就,与他的老师——著名画家沈周并称“沈文”,成为吴门画派的领袖,又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明四家”。他的绘画艺术,对明代后期的绘画,特别是文人画的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  文徵明
【摘要】信息技术为新闻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但是,我国的一些偏远少数民族地区的信息化程度仍然比较低,也使新闻事业的发展受到了影响。本文以对甘肃东乡族自治县的调查结果为例,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  【关键词】信息技术 少数民族 东乡族 新闻事业    目前,我国信息技术在新闻事业中的应用形势并不乐观,“数字鸿沟”有扩大的倾向,在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这一问题更加突出。  一、少数民族地区信息技术与新
【摘要】借助于“第五媒体”手机而产生的手机报,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就以即时发送、良性互动、物美价廉等传统媒体所不具有的个性,迅速打开了市场。本文以《安徽手机报》为例,论述了手机报发展的前提与基础。分析了制约手机报发展的诸多因素,如技术瓶颈、内容的同质化和盈利模式的缺乏等。同时,也对手机报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手机报 传统媒体 网络媒体 第五媒体 3G    目前借助手机与互联网的嫁接,
【摘要】本文选取美国亚马逊网上书店和中国当当网上书店,对两家网上书店信息流中的图书信息进行调查并比较。从图书的市场信息、推荐信息、评价信息、基本信息、内容信息以及作者信息六个方面比较分析,揭示图书信息对网上书店发展的巨大作用。  【关键词】中美 网上书店 图书信息    1995年杰夫·贝佐斯在美国西雅图创办亚马逊网上书店,成立初期一直处于亏损状态,到2001年宣布首次实现盈利。作为全球最大的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