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改革开放30多年来,高等教育的办学理念也发生了重大变革。思想观念的变化,使中国高等教育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也给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困境和难题。这些困境或者问题的解决都需要有正确、清晰的思路作先导,才能寻找到持续发展的出路。
关键词: 高等教育 思路 出路
“思路决定出路,布局决定结局”。我国自1978年实施改革开放方针30多年来,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几千年来传统的思想观念及几十年计划经济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嬗变,高等教育的办学理念也发生了重大变革。正是思想观念的变化,促进神州大地社会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推进中国高等教育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30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办学思路发生了巨大变化,诸如从国有化的办学体制转向一主多元的办学体制,从条块分割的领导体制转向中央和省两级领导体制,从高度集中统一的管理体制转向依法自主办学,从以知识为本、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观转向以人为本、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观;从统招统配的招生就业制度转向面向市场的招生就业制度,从封闭的本土化教育转向开放的国际教育,等等,办学思路的每一次调整都会给高等教育带来重大影响。单从世纪之交至今来说,从国家层面促动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大事有院校合并(高校管理体制改革)、连续多年的高校扩招等。这些是由于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由政府思路主导的改革和举措,并不是由大学自身改革和发展引发的,但是给大学管理体制、大学内部结构、大学的办学理念都带来了重大影响。
如今的中国可称得上是一个高等教育大国,但我们不是高等教育强国。并且,我国社会总的舆论倾向是对中国大学的教育现状不满,或者说,是对中国大学在中国社会发展中所发挥作用与人们的期望相比感到不满足。第一,面对社会对教育的批评,人们在思考当前进一步深化大学教育改革的切入点。对很多大学来说,院校合并使其成为学科齐全、有较高起点的真正意义上的综合性大学,教育资源得到进一步整合。但是,也使得她们成为一个个多校区办学的巨型大学,给大学的传统管理模式带来了巨大挑战。虽然我们的改革取得了一定成就,但至今,“内部管理体制如何改革才能更适应当前形式的发展?人财物如何分配才能更好地运用现有的资源”等仍是要我们深思谋虑的话题。“去行政化”成为2010年两会热议的话题之一。朱清时到南方科技大学做校长,成了吃“高校完全去行政化改革”这只螃蟹的第一人,我们深深期待他可以成功实现自己的办学理念。而具体到每一所大学这个个体来说,我们怎样寻找到大学学术与大学行政之间的平衡点,以消解大学内部行政化,更好地推进管理体制改革,也是让人深深期待的事情。第二,连续多年的高校扩招短时期内替国家解决了一部分供求矛盾,拉动了内需,推进了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同时,也引发了一些疑问:毕业生就业难究竟是社会问题还是教育问题?大众化教育下的质量观和精英观有何联系?当人们的思维模式目前还停留在“精英教育”阶段的时候,如何用大众化的高等教育思想方式和评价标准来看待目前存在和即将面临的新问题?面对就业难现象,我们学校的学科专业结构、专业内涵如何优化改造才能发展得更好?“十二五”规划正在酝酿之中,新的历史时期将为我国高校今后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和更好平台,各个高校如何以此为契机,抢抓历史机遇,实现科学发展,把建设成为国内甚至国际一流的高水平大学,是亟待我们深深思考的问题。以上这些困境或者问题的解决都需要有正确、清晰的思路作先导,这样才能随着环境的变化寻找到持续发展的出路。
衡量大学教育优劣的最终标准无非是这所大学能否为服务社会、引领社会发展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人才,其它的评价标准都以此为中心。可是“为什么现在我们的学校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面对前来探望的温家宝总理,钱学森多次提出这样一个刻骨铭心的疑问,这个疑问被称为“钱学森之问”。“钱学森之问”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钱老认为,创新型人才不足是现行教育体制的严重弊端,也是制约科技发展的瓶颈。他认为现代科学技术已经发展为一个严密的综合体系,这个体系的对象只有一个,那就是客观世界,学科的不同只是人们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着眼点不同而已。他要求学生对整个科学知识体系有一个完整的了解,知道他所学的专业在现代科学体系中的位置和相互联系。他的思想符合“转变以学科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树立整体化的知识教育理念”,说到底,还是一个转变教育思路的问题,只有转变现行教育思路才有可能让“创新之花盛开、创新之树常绿”。否则,对于一艘盲目行驶的航船来说,任何来风都是逆风;对于一个犯了战略性错误的集体或者个人来说,任何细节上的改进都没有意义,只能是南辕北辙,越走越远。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创新是发展的动力。我们要转变观念,推进高等教育工作开创的新境界。
首先,要加快发展方式转型,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把提升教育质量作为教育发展的核心内容。认清高等教育为什么不适应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从言行上尽快实现由不适应向适应转变。要从国家需要、人民期待、国际竞争的维度,思考和谋划高等教育的发展。在基本稳定现有办学规模的基础上,要更加注重结构优化,对人才培养结构、学科建设结构、师资队伍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更加注重质量提高,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在正确处理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各种关系的基础上,坚定地走出一条规模适当、结构优化、质量提升、效益增强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其次,要坚定不移地以改革创新为强大动力,去破解高等教育质量难题。在建设高水平大学的新的历史任务面前,一些传统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一些固有的管理模式和工作方法,需要去更新、去改变、去创新。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变革大调整之中,任何领域和事业别说不改革,就是改革的力度小了,步子慢了,就可能赶不上趟。化解高等教育质量的根本出路在于改革创新。因此,高校要扬长避短,努力克服负面影响,充分释放正面潜能,坚决摒弃不适合学校科学发展的旧的思想观念、旧的思维方式,积极推进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创新,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过程中推进改革创新、实现科学发展。
最后,要抓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调整政策导向,深化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高水平大学建设牵涉到方方面面工作,不可能齐头并进,必须有所必为、有所不为,有所先为、有所后为。
只有高校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断解放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创新运行机制,强化战略管理,破解发展难题,才能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不断实现新的突破和新的跨越。如此这般,方能增强高校人才培养与国家要求的适应性,不断开创高等教育的新思路,找到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出路。
参考文献:
[1]汪明义.大学理念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潘懋元.中国高等教育百年[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关键词: 高等教育 思路 出路
“思路决定出路,布局决定结局”。我国自1978年实施改革开放方针30多年来,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几千年来传统的思想观念及几十年计划经济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嬗变,高等教育的办学理念也发生了重大变革。正是思想观念的变化,促进神州大地社会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推进中国高等教育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30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办学思路发生了巨大变化,诸如从国有化的办学体制转向一主多元的办学体制,从条块分割的领导体制转向中央和省两级领导体制,从高度集中统一的管理体制转向依法自主办学,从以知识为本、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观转向以人为本、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观;从统招统配的招生就业制度转向面向市场的招生就业制度,从封闭的本土化教育转向开放的国际教育,等等,办学思路的每一次调整都会给高等教育带来重大影响。单从世纪之交至今来说,从国家层面促动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大事有院校合并(高校管理体制改革)、连续多年的高校扩招等。这些是由于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由政府思路主导的改革和举措,并不是由大学自身改革和发展引发的,但是给大学管理体制、大学内部结构、大学的办学理念都带来了重大影响。
如今的中国可称得上是一个高等教育大国,但我们不是高等教育强国。并且,我国社会总的舆论倾向是对中国大学的教育现状不满,或者说,是对中国大学在中国社会发展中所发挥作用与人们的期望相比感到不满足。第一,面对社会对教育的批评,人们在思考当前进一步深化大学教育改革的切入点。对很多大学来说,院校合并使其成为学科齐全、有较高起点的真正意义上的综合性大学,教育资源得到进一步整合。但是,也使得她们成为一个个多校区办学的巨型大学,给大学的传统管理模式带来了巨大挑战。虽然我们的改革取得了一定成就,但至今,“内部管理体制如何改革才能更适应当前形式的发展?人财物如何分配才能更好地运用现有的资源”等仍是要我们深思谋虑的话题。“去行政化”成为2010年两会热议的话题之一。朱清时到南方科技大学做校长,成了吃“高校完全去行政化改革”这只螃蟹的第一人,我们深深期待他可以成功实现自己的办学理念。而具体到每一所大学这个个体来说,我们怎样寻找到大学学术与大学行政之间的平衡点,以消解大学内部行政化,更好地推进管理体制改革,也是让人深深期待的事情。第二,连续多年的高校扩招短时期内替国家解决了一部分供求矛盾,拉动了内需,推进了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同时,也引发了一些疑问:毕业生就业难究竟是社会问题还是教育问题?大众化教育下的质量观和精英观有何联系?当人们的思维模式目前还停留在“精英教育”阶段的时候,如何用大众化的高等教育思想方式和评价标准来看待目前存在和即将面临的新问题?面对就业难现象,我们学校的学科专业结构、专业内涵如何优化改造才能发展得更好?“十二五”规划正在酝酿之中,新的历史时期将为我国高校今后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和更好平台,各个高校如何以此为契机,抢抓历史机遇,实现科学发展,把建设成为国内甚至国际一流的高水平大学,是亟待我们深深思考的问题。以上这些困境或者问题的解决都需要有正确、清晰的思路作先导,这样才能随着环境的变化寻找到持续发展的出路。
衡量大学教育优劣的最终标准无非是这所大学能否为服务社会、引领社会发展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人才,其它的评价标准都以此为中心。可是“为什么现在我们的学校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面对前来探望的温家宝总理,钱学森多次提出这样一个刻骨铭心的疑问,这个疑问被称为“钱学森之问”。“钱学森之问”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钱老认为,创新型人才不足是现行教育体制的严重弊端,也是制约科技发展的瓶颈。他认为现代科学技术已经发展为一个严密的综合体系,这个体系的对象只有一个,那就是客观世界,学科的不同只是人们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着眼点不同而已。他要求学生对整个科学知识体系有一个完整的了解,知道他所学的专业在现代科学体系中的位置和相互联系。他的思想符合“转变以学科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树立整体化的知识教育理念”,说到底,还是一个转变教育思路的问题,只有转变现行教育思路才有可能让“创新之花盛开、创新之树常绿”。否则,对于一艘盲目行驶的航船来说,任何来风都是逆风;对于一个犯了战略性错误的集体或者个人来说,任何细节上的改进都没有意义,只能是南辕北辙,越走越远。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创新是发展的动力。我们要转变观念,推进高等教育工作开创的新境界。
首先,要加快发展方式转型,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把提升教育质量作为教育发展的核心内容。认清高等教育为什么不适应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从言行上尽快实现由不适应向适应转变。要从国家需要、人民期待、国际竞争的维度,思考和谋划高等教育的发展。在基本稳定现有办学规模的基础上,要更加注重结构优化,对人才培养结构、学科建设结构、师资队伍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更加注重质量提高,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在正确处理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各种关系的基础上,坚定地走出一条规模适当、结构优化、质量提升、效益增强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其次,要坚定不移地以改革创新为强大动力,去破解高等教育质量难题。在建设高水平大学的新的历史任务面前,一些传统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一些固有的管理模式和工作方法,需要去更新、去改变、去创新。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变革大调整之中,任何领域和事业别说不改革,就是改革的力度小了,步子慢了,就可能赶不上趟。化解高等教育质量的根本出路在于改革创新。因此,高校要扬长避短,努力克服负面影响,充分释放正面潜能,坚决摒弃不适合学校科学发展的旧的思想观念、旧的思维方式,积极推进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创新,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过程中推进改革创新、实现科学发展。
最后,要抓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调整政策导向,深化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高水平大学建设牵涉到方方面面工作,不可能齐头并进,必须有所必为、有所不为,有所先为、有所后为。
只有高校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断解放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创新运行机制,强化战略管理,破解发展难题,才能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不断实现新的突破和新的跨越。如此这般,方能增强高校人才培养与国家要求的适应性,不断开创高等教育的新思路,找到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出路。
参考文献:
[1]汪明义.大学理念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潘懋元.中国高等教育百年[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