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9)16-126-01
一、教学内容与目标
本节课以英语报刊为学习材料,先阅读,熟悉相关语言素材,再分层次引导学生写出一篇作文,或者描述地震与受灾者的心理感受,灾后救授工作或者写倡议信帮助灾民。
二、教学设计思路
1、报刊阅读,首先要做好阅读
本期报纸重点训练寻读scanning,教学生从问题的关键词入手,确定答案的大概位置,学会从标题的关键词入手掌握对文章大意的推断,围绕38期报纸的第一版、第三版、第六版的四篇文章,以填空、选择、判断正误,问答等形式训练scanning技巧。
2、报刊阅读,语言素材库,德育的阵地
本节课以4篇关于地震的阅读展开读和说。在帮助学生掌握寻读技巧的同时,通过各种活动帮助学生熟悉相关语言,希望学生在阅读及口语训练之后能较熟练描述地震的现象,受灾者的感受及灾后救援工作。从侧面学会珍惜我们的生活,从受助方的角度给与对方需要的帮助。
3、学以致用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因此,本节课一开始,笔者就提出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与目标,学习地震专题,写倡议信,为灾民争取到更多更有实效的援助。
而在开始写作时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自己的写作任务也让所有学生都体验到成功,有话要说,学习过程很开心。
以下是我的教学设计:
三、教学理念
1、学以致用
(1)针对学生口语偏弱的现状,利用地震这一真实生活场景,帮助学生熟悉相关语言,克服恐惧心理,学会熟练描述地震及表达救授工作。
(2)传统写作难点有二:一是学生无话可说,不懂表达;二是评价不够及时有效。限于时间关系,本节课重点解决第一个问题,让学生在教师设计的多个环节中逐渐熟悉语言,逐渐出口成章,为后继的写作铺平道路。第二个评价环节“评价与分享”若无法完成,可以留到下节课用十多分钟进行。
2、教案的预设与课堂的生成
笔者的学生大多基础偏弱,且报刊阅读的课前阅读效果无法完全保障。因此笔者设计将过程性写作引入,在教案上预设可变环节:先引导学生掌握阅读等读技巧,再辅以口语练习环节,帮助学生掌握语言。若学生反馈较慢,就重在口语中能熟悉语言,将写作作为作业,下节课再进行评价与修改。
3、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启发引导
在寻读技巧训练上,有个别问题让学生感觉较难,这时教师的启发与鼓励就比较重要。从这个意义上说,选择相对薄弱的班级开课,这样的课堂也就相对真实,对教师的教学是个更大的挑战。
四、主要流程
过程性写作,听说教学法与任务型教学法相结合。
过程性写作为分写前(通过听说读学各种活动帮助学生熟练掌握语言),写中,写后(小组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更高效及时)。下表为笔者为本节报刊阅读课设计的过程性写作课计划:(预设学生预习得很好,对教师的提问能轻松回答)。
于本班学生基础相对薄弱,在各个环节中笔者都安排了形式多样的活动,对相关语言进行重复的听、说、甚至写,这为后期的写作扫清了障碍,从说这一环节可看出,绝大多数学生已经能熟练运用报纸语言(少部分可以增加报纸之外的语言)描述地震与受灾者的心理感受,及灾后救授工作。
写作参考词汇:消毒disinfect ;心理师psychologist;辅导consult sb about sth;团结unite;
五、设计说明
1、本节课旨在以学习寻读技巧与熟悉写作语言为主,故而力求实在而有效。
2、本节课笔者希望引导学生关注对地震的话题基本语言现象的灾后重建工作及描述。引导学生积极理性地思考如何更好地帮助受灾者,从而实现情感的升华,顺便分解后期写作的语言难点,实现语言积累。
3、同样教学内容,在语言能力不同的班级上课时,会出现教学进度上与教学容量上的差别。笔者经过思考还是选择了相对薄弱的班级,这样的班级学习了报刊阅读也一样有巨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朱慕菊主审.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
[2]鲁子问编著.中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理论与实践
[3]顾曰国主编.英语教学法
[4]21st Century Teens Senior Edition
一、教学内容与目标
本节课以英语报刊为学习材料,先阅读,熟悉相关语言素材,再分层次引导学生写出一篇作文,或者描述地震与受灾者的心理感受,灾后救授工作或者写倡议信帮助灾民。
二、教学设计思路
1、报刊阅读,首先要做好阅读
本期报纸重点训练寻读scanning,教学生从问题的关键词入手,确定答案的大概位置,学会从标题的关键词入手掌握对文章大意的推断,围绕38期报纸的第一版、第三版、第六版的四篇文章,以填空、选择、判断正误,问答等形式训练scanning技巧。
2、报刊阅读,语言素材库,德育的阵地
本节课以4篇关于地震的阅读展开读和说。在帮助学生掌握寻读技巧的同时,通过各种活动帮助学生熟悉相关语言,希望学生在阅读及口语训练之后能较熟练描述地震的现象,受灾者的感受及灾后救援工作。从侧面学会珍惜我们的生活,从受助方的角度给与对方需要的帮助。
3、学以致用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因此,本节课一开始,笔者就提出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与目标,学习地震专题,写倡议信,为灾民争取到更多更有实效的援助。
而在开始写作时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自己的写作任务也让所有学生都体验到成功,有话要说,学习过程很开心。
以下是我的教学设计:
三、教学理念
1、学以致用
(1)针对学生口语偏弱的现状,利用地震这一真实生活场景,帮助学生熟悉相关语言,克服恐惧心理,学会熟练描述地震及表达救授工作。
(2)传统写作难点有二:一是学生无话可说,不懂表达;二是评价不够及时有效。限于时间关系,本节课重点解决第一个问题,让学生在教师设计的多个环节中逐渐熟悉语言,逐渐出口成章,为后继的写作铺平道路。第二个评价环节“评价与分享”若无法完成,可以留到下节课用十多分钟进行。
2、教案的预设与课堂的生成
笔者的学生大多基础偏弱,且报刊阅读的课前阅读效果无法完全保障。因此笔者设计将过程性写作引入,在教案上预设可变环节:先引导学生掌握阅读等读技巧,再辅以口语练习环节,帮助学生掌握语言。若学生反馈较慢,就重在口语中能熟悉语言,将写作作为作业,下节课再进行评价与修改。
3、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启发引导
在寻读技巧训练上,有个别问题让学生感觉较难,这时教师的启发与鼓励就比较重要。从这个意义上说,选择相对薄弱的班级开课,这样的课堂也就相对真实,对教师的教学是个更大的挑战。
四、主要流程
过程性写作,听说教学法与任务型教学法相结合。
过程性写作为分写前(通过听说读学各种活动帮助学生熟练掌握语言),写中,写后(小组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更高效及时)。下表为笔者为本节报刊阅读课设计的过程性写作课计划:(预设学生预习得很好,对教师的提问能轻松回答)。
于本班学生基础相对薄弱,在各个环节中笔者都安排了形式多样的活动,对相关语言进行重复的听、说、甚至写,这为后期的写作扫清了障碍,从说这一环节可看出,绝大多数学生已经能熟练运用报纸语言(少部分可以增加报纸之外的语言)描述地震与受灾者的心理感受,及灾后救授工作。
写作参考词汇:消毒disinfect ;心理师psychologist;辅导consult sb about sth;团结unite;
五、设计说明
1、本节课旨在以学习寻读技巧与熟悉写作语言为主,故而力求实在而有效。
2、本节课笔者希望引导学生关注对地震的话题基本语言现象的灾后重建工作及描述。引导学生积极理性地思考如何更好地帮助受灾者,从而实现情感的升华,顺便分解后期写作的语言难点,实现语言积累。
3、同样教学内容,在语言能力不同的班级上课时,会出现教学进度上与教学容量上的差别。笔者经过思考还是选择了相对薄弱的班级,这样的班级学习了报刊阅读也一样有巨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朱慕菊主审.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
[2]鲁子问编著.中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理论与实践
[3]顾曰国主编.英语教学法
[4]21st Century Teens Senior Edi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