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开放性实验探究影响植物顶端优势的因素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roshyra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提出问题
  在高中生物教材中,对植物的顶端优势是这样解释的: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大量积累在侧芽部位,使侧芽的生长受到抑制。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顶芽和侧芽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顶芽旺盛生长时,会抑制侧芽生长。如果由于某种原因顶芽停止生长,一些侧芽就会迅速生长。自然界中,不同植物之间、同种植物生长在不同的环境以及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均表现出不同的顶端优势现象。那么,影响植物顶端优势的因素有哪些呢?
  二、探究方式及目的
  尝试科学探究的实验方法,采用“发现、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探究方案→完成探究→得到结果、分析所得结果→得出结论及体会”的科学探究模式。同时运用教育信息理论的相关原理,对实验内容进行优化。
  通过观察自然界中的植物生长状况来探究影响植物顶端优势的因素。
  三、实验原理
  生长素是植物特定部位产生的一种植物激素,有调节植物生长的作用,该激素对植物生长作用具有两重性——既能促进植物生长,又能抑制植物生长。课本对其解释是低浓度时促进生长,高浓度时抑制生长。
  四、设计实验方案
  该探究活动在高二年级(2)班(理科重点班)和(9)班(理科普通班)进行,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团结合作共同设计实验方案。在选材上,有的组选择观察生长在相同环境的不同植物,有的组选择观察生长在不同环境的同种植物,有的组选择观察不同生长阶段的同种植物。在方法设计上,既受到教材的启发,又在教材的基础上有大胆创新和超越。通过横向交流、集思广益,学生初步设计出实验方案,教师再帮助补充、完善,使实验方案科学、可行性强。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如下。
  第一组:观察对象——光叶海桐
  对修剪过的光叶海桐和未修剪过的光叶海桐进行观察和比较。
  第二组:观察对象——南洋杉、桃
  对生长在相同环境的南洋杉、桃进行观察和比较。
  第三组:观察对象——泡桐
  对泡桐树苗和成年开花的泡桐树进行观察和比较。
  第四组:观察对象——马尾松
  对生长在环境开阔、光照充足的马尾松和生长在密林中的马尾松进行观察和比较。
  五、实验现象分析
  第一组:
  未修剪过的光叶海桐其顶端优势强,修剪过的光叶海桐顶端优势消失。
  未修剪过的光叶海桐其顶芽产生并极性向下运输的生长素,它直接或间接地调节着其他激素、营养物质的合成、运输与分配,从而促进顶端生长而抑制侧芽的生长。修剪过的光叶海桐由于其顶芽被剪除,侧芽处的生长素因极性向下运输而逐渐降低到芽生长的适宜浓度,从而促进侧芽生长。
  第二组:
  生长在相同环境的南洋杉其顶端优势强于桃。
  南洋杉顶芽保持旺盛生长,其顶芽产生并极性向下运输生长素,导致侧芽处的生长素浓度过高而抑制其生长;桃有“自剪”现象,即成熟果树的顶芽在冬季休眠期间自然死亡。
  第三组:
  泡桐树苗其顶端优势强于成年开花的泡桐树。
  泡桐树苗顶芽生长旺盛,其顶芽产生并极性向下运输生长素,导致侧芽处的生长素浓度过高而抑制其生长。成熟泡桐树顶生圆锥花序,产生并极性向下运输的生长素少,侧芽处的生长素浓度适宜,从而促进侧芽生长
  第四组:
  生长在密林中的马尾松其顶端优势强于生长在环境开阔、光照充足的马尾松。
  戈贝尔(K.Goebel,1900)提出的营养学说认为,顶芽是一个营养库,它在胚中就形成,发育早,输导组织也较发达,能优先获得营养而生长,侧芽则由于养分缺乏而被抑制。这种情况在营养缺乏时表现更为明显。生长在密林中的马尾松由于生存斗争激烈导致营养缺乏,侧芽生长被抑制,而生长在环境开阔、光照充足的马尾松营养充足侧芽可以生长。
  六、实验结论
  植物顶端优势强弱取决于其遗传物质以及不同生长阶段基因的选择性表达;顶端优势的强弱能随环境而变化,可使植物按照水分与营养的供应情况来调节分枝数,是植物调节自身的生长量的主要环节。
  七、体会
  1.小组成员的团结协作,可以增进学生间的友谊。
  2.这个实验是学生通过对自然界植物的考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运用所学的知识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以及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
  3.通过这个实验,学生更加深刻懂得了集集体的智慧为一体,可以大大提高成功的几率。
  4.这次探究性实验,完全是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提出探究问题,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教师只起到引导、辅助、启发的作用,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得到了发展。
其他文献
“函数的零点”是“函数与方程”一节的第一部分内容,它是学生在相对比较系统地学习了函数的概念、性质、图像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的一个新内容,它承接了前面的函数知识,是学习后面
最近,一股“汉语热”席卷了世界,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对汉语和中华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这不仅要归功于中国不断增强的经济实力,更重要的是汉语和中国文化本身的魅力。  如今,学习汉语的人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在自己的国家通过当地教师或外籍教师授课的方式学习汉语,另一种是来到中国这个目的语环境中学习汉语。今天,我主要想讲的是,在针对第一种学生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怎样处理口语和汉字的关系。  第一种学生,即在海外学
在新课程背景下,要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充分体现出来,教师就要发挥引导的作用,采用立体化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  一、初中数学立体化教学的意义  一是通过立体化教学,师生关系可以得到强化.如果采用过去的平面教学模式,课堂的主体是教师,学生只是在被动地接受教师所讲的知识,这样就无法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从而制约课堂教学的质量.而在新课程背景
古诗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大重点。古诗文与学生现代生活经历相差较远,学生对古诗文感到陌生,学习兴趣不浓,甚至有放弃学习的念头。古诗文教学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如何在古诗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尝试用下面几种方法。  一、导语激趣  新颖、精彩、扣人心弦的导语,一下子就能吸引学生。如教学《马说》时,我是这样导入的:“中国跨栏飞人刘翔已经成为全世界家喻户晓的人物。可是有哪位同学知道在他成为一名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必修课程·阅读与鉴赏”中对课改下的文言文教学提出了两点要求:“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以及“阅读浅显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
为了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高中生物教学将实验教学摆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然而由于新课程部分要求刚刚切入,学校及教师对教学的进度和方式还未来得及进行相应的调整,致使目前高中生物实验教学存在大量的问题。如一些选修区域的实验内容,一些教师放将其在次要的位置进行讲解,甚至部分教师形成惯例,只是理论上一笔带过,未曾深入进行实验探究,在形式和方法上违背了课程要求。在问题佐使下造成了学生对实验类问题学习薄弱、题做不
《语文新课程标准》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创途径,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课堂学习是学生知识形成过程的主要环节。因此,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最主要的是从课堂入手。  1.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取知识”这是新课改的要求之一,这也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愉快教学”。良好的教学情境可以唤起学
课外阅读是指学生在课外时间独立的阅读活动。本文指学生在课外时间阅读名著、名家作品、优秀的武侠小说、正统的各类杂志等阅读活动,不包括图画类、言情类及低级庸俗类的各种作品的阅读。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是课内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试用许多手段来促进学生的脑力劳动,结果得出一条
教师在对学生的教育中,只有将现今的社会进步情况以及学生的具体生活环境进行结合,才能够让学生在各个方面获得成长和进步,同时为实现新的教学变革以及完成新课标奠定坚实的基础。除此之外,将教育与生活相结合,还能够改变传统枯燥的课堂环境,增强学习的趣味性以及对知识急迫的渴求性,让学生自己领略到知识的魅力,学会自己或与同学合作探求知识。在课程改革中,改变教师传统的教学方式是相当重要的。只有让教师都以全新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