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形成主体参与习惯的策略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oxuexi08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只有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学才能取得成功。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一定要唤醒学生主体参与的意识。发展学生主体参与的能力,培养学生主体参与的习惯,塑造学生主体参与的人格。因此,本文主要针对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形成主体参与习惯的策略这一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笔者认为,培养学生形成主体参与习惯的策略可以从教师课前准备、课堂教学与课后有效复习和提高这三个方面去实施。
  【关键词】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形成;主体参与;策略
  
  传统的学校教育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作为知识的化身,习惯于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把学生作为知识的容器,从而导致学生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销蚀,严重窒息了学生的思维和智力,影响了他们的兴趣和热情,成为学生发展和教学发展的阻力。高中数学新课程实验教材的实施,为高中数学教学与学生的发展带来了崭新的春天。当前高中数学改革的一个主要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必然会带动教师教学方式的变化。《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称《课标》)明确指出:“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的讲授仍然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但要注意的是必须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师生互动。”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探索培养学生形成主体参与习惯的策略就成为一个新的课题。本文拟就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形成主体参与习惯的策略谈谈个人的一些认识,笔者认为,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形成主体参与习惯的策略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人手:
  
  1 教师课前准备的策略
  
  (1)研读新课程标准,领会新课程理念的实质。《课标》它是新课程理念的载体,是实现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教学的一把标尺。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做到、研读新课程标准。领会新课程理念的实质。(2)钻研新课程实验教材,精心备好每一节课。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条件,课前不但要备内容、备教法、备重点、备难点,而且还要备学生、备学法,才能达到有效教学。(3)教师要有一颗敬业之心。教师要热爱自己的职业,珍惜自己的工作。尽管做一个高中数学教师课业非常繁重,但是我们应该把教书育人始终看作自己不懈的追求。只有这样才能把自己的工作做好,才能真正做到爱岗敬业、为人师表。(4)教师要有一颗爱生之心。教师要热爱学生要常和学生交往,培养师生间的情谊,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转变角色,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才能处处为学生的前途着想,才能设法准备好上课时让学生进行主体参与的各种措施。
  
  2 课堂教学的策略
  
  (1)创设教学情景。教师平时要收集资料,或根据自己的实际条件构想各种各样的素材,这样才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主体参与的激情。(2)培养独立思考的思维习惯。数学教学的核心就是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在上课时要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学生自己能说出结果的教师尽量不要先说;学生思考问题时要允许查资料、计算、推理、猜想等等,使学生不断地经历直观感知、观察发现、归纳类比、空间想象、抽象概括、符号表示、运算求解、数据处理、演绎证明、反思构建等思维过程,达到学生主体思维参与的目得。(3)有效提问。首先要利用一切有利条件适时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培养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的能力;其次,课堂上提问的学生人数尽量要多,使得每一位学生都有表现参与的机会。(4)讨论交流。恰当的“生生”间讨论与“师生”间讨论交流,不但可以激发学生认真学习的热情,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主体参与意识。(5)规范的讲解与点评。学生经过独立思考与交流之后,一般会有意见分歧甚至还会有不懂之处,这时候就迫切地等待老师的点拨,所以老师一定要讲解清楚,语言规范准确,真正起到示范作用,使学生手脑参与,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消化。(6)做课堂练习。布置适量的课堂练习,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参与,体验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过程,熟悉所学的知识。(7)养成每节课都要写小结的习惯。每一节课的内容讲完后,教师应先让学生归纳小结,然后再讲解。
  
  3 课后有效复习和提高的策略
  
  (1)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因为课后作业的目的一般有三个:一是熟练巩固当天所学的知识及数学思想方法;二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与独立地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通过一些新的类型的习题,培养学生的实践参与能力和创新能力。(2)通过数学探究、数学建模和数学竞赛活动为学生形成多样的学习方式创造条件。(3)“抓两头促中间”的策略。平时对作业完成好的学生,有进步的学生或者表现好的学生,要及时给予鼓励,使他们更好的发展;对于“学困生”要经常及时给予关心和帮助,使他们时刻都能感受到温暖和鼓励。(4)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动机可以被划分为外来动机和内在动机两个范畴。外来动机是指由学习结果或学习活动以外的因素作为学习的目标而引发的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学习活动只是达到目的手段;内在动机是指学习活动本身作为学习的目标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学习者在学习或活动中获得满足。所以在平时,一方面要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把学习真正看作是自己的事情;另一方面可通过提问、练习、随时的考核测评,让学生体验取得成功时的喜悦,使学生进行情感参与,形成长期持久学习的内在动机。(5)使学生建立知识网络。平时要教育学生及时地小结归纳梳理所学的知识,做到每一节课、每一单元、每一个模块都要进行小结,建立起知识网络,以便形成长时记忆。
  总之,笔者认为: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形成主体参与的习惯,就能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学生封存的记忆,开启学生幽闭的心智,放飞学生囚禁的情愫,就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形成主体参与习惯的策略可以从教师课前准备、课堂教学与课后有效复习和提高这三个方面去人手,通过这三个方面策略的实施,可以让学生亲身去探究知识的产生、发展的全过程,体会经过自己长时间的思考而获得问题解法时那种成功的喜悦,从而真正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形成主体参与的习惯,最终使学生学会学习。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110页。
  [2]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l(必修)[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第1版。
  [3]路东海,学校教育心理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第2版:96页。
其他文献
【摘要】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化学课是初中学生接触的新的一门学科。因此如何教好初中的化学课对于教师及学生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初中化学 化学教育 建议    目前我们的化学教学中的教学方式,课程内容,教育理念等仍存在很多不足及需要改进的地方,本文主要结合我们现阶段的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对如何优化初中的化学教学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培养学生对于化学学习的兴趣    
化学阅读能力是指学生通过阅读化学资料,获取化学知识,并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在近几年的中学化学试卷中,由于试卷长度的增加和信息给予题的大量使用(约占试题总量的35%),对学生化学阅读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那么,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化学阅读能力呢?本文就课前、课堂、课后三个环节谈谈自己在培养和提高学生化学阅读能力方面的一些做法。  一、课前阅读,重在培养阅读习惯  课前阅读,就是我们通常讲的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从一定意义上讲,阅读和写作是统一体的两个方面,是在同一载体上进行的丰富积累和积累运用,形成语感和表达交流,学生多种方法和方法运用的双向互动。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而写作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具有观察、思考、表现和评价的能力。可以这样说,阅读与写作的关系,好比同胞而生,必须相互结合,才能相得益彰。在平时的教学中,笔者以学生能力
数学教学中,教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生活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使学生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展现数学在生活中的魅力。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生活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使学生从周围
[摘 要]作文评语作为一种特殊文体,会直接关系着学生对作文的热爱程度,进而影响着学生对作文的投入,决定着其作文水平的发挥。因此,重视语文教学中的作文评语就显得越来越突出。  [关键词]高中语文 作文 评语    一、高中作文评语的现状    作文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批作文写评语,不能摆脱个人程式化倾向,绞尽脑汁精心写就的评语,却被学生匆匆一瞥冷落一旁。评语简直就变成了食之无味弃之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化学概念,使学生能够准确地、深刻地理解概念,对于做好化学教学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我从初中化学的教学角度谈谈对化学概念教学的认识。    一、化学概念在教学中的地位    化学概念教学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刚学化学时,我们首先就碰到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分子、原子、元素、单质、化合物、化合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化学概念,这些化学概念是学习化学的基
“科学发展观”是党中央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对学校教育工作来说,教师是生产力,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主体。因为在任何一个机构组织中,人是最重要的因素,而学校,教师是相对稳定的,学生则始终处于一种流动变化状态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种近似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也提醒学校管理者应把更多的目光投注到教师身上。从某个意义上说,教师是推动学校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一个
【摘要】笔者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问题情境的创设、课堂有效活动的开展以及有效教学评价的进行四个方面阐述了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摘要】课堂教学 有效性策略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优化课堂教学,使学生成为真正学习的主人,这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懈追求的目标。笔者纵观所听的各级各类化学观摩课、研讨课乃至平时的随堂听课,很高兴地看到学生学习方式的明显变化,如以往的“师问生答”变成了
新课程特别强调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在教学中,要想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用问题唤醒学生的思维灵感,让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下面谈一谈我在初中物理教学实践中就问题意识培养的做法,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通过学习情境设置,激发学生想问热情。  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运用教材中的材料、生活中的有趣的物理现象、设计有趣、生动的实验等途径,创设良好的情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
邓小平曾经说过:一切要从娃娃抓起。随着英语教育低龄化,幼儿英语教育渐渐在全国各地施展开来。可我们再来看看目前幼儿英语教学的现状,不难发现很多幼儿英语教学过多的注重幼儿。  随着我国外语教育事业的空前发展,越来越多不同年龄阶段的人都在学习外语,外语教学呈现出低龄化的趋势。目前不但一些小学一年级就有英语课,不少幼儿园也开没了双语教学或英语特长班。虽然开设英语课程的幼儿园收费都普遍高于一般幼儿园,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