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阅读、翻译、研究需正本清源(下)r——以《温莎的快乐夫人》为中心

来源 :当代文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mart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莎士比亚凭借绝顶聪明的编剧大脑,从一系列“原型故事”中采集“温莎”故事,又在福斯塔夫同时追求两位夫人这条戏剧主线之外,凭一连串副线故事及剧中人物耍贫斗嘴的语言游戏,在结构上撑起这部“欢乐”喜剧.然而英语非母语的中文读者,难以领略莎士比亚驾轻就熟的语言游戏以及由此激活出来的闹剧的活泼性.只有通过相应的翻译策略及译本注释,才能咂摸出其中极富表演性的“原味儿莎”.因为无论是朱译本(方改本)还是梁译本,最初均出于考虑翻译中语言或文化的不可译性,把这个层面屏蔽掉了.这使朱、梁两个译本的读者,长期以来未能从这样的戏剧化角度,品赏到该剧异常鲜活有趣的一面.朱译本在几乎所有这些地方,都做了洁化处理或过度修饰.时至今日,阅读无注释的莎剧译本,恐难以领略“原味儿莎”意涵之丰富和意蕴之妙趣.
其他文献
晚年丁玲重写《杜晚香》的初衷是与新时期读者交流,写作和发表的一波三折折射出她在新时期的特殊处境和文学坚守.从莎菲到杜晚香,是丁玲“一体性”“生命结构”中的文学表达,
主持人语:这一期“地方路径”地区跨越很大,从晋察冀直到西南。其中,晋察冀的抗日文学历来都被视作民族革命战争的体现,如何在民族问题中切入地方空间的视野,是一种学术的尝试,也是对我们固有认知的考验。著名学者张中良先生的努力让我们振奋,因为他切实地证明:民族革命的问题同样存在不可回避的空间分布问题,也就是“地方路径”的问题,这样看似传统的文学史叙述就有了全新的含义。与之相映成趣的是,颜同林对几位黔藉作家
中国文艺现代性品格的历史生成与现实主义的开启直接相关.1940年代,郑君里设计并推动中国演剧现实主义体系的建立,其有关的思与言,细化了影、戏文学现实主义同演剧现实主义的
《自流井》是以家族记忆和地方历史为基本素材的艺术创造,和1920年代前后自流井的社会历史有极强的“对应结构”和“具体的时空感”,要在具体的“时代”和具体的“自流井”时
摘要:2020年的中国新诗在创作方法与艺术风格层面呈现出多元化的美学格局,从诗歌写作的具体向度而言,可以将2020年的中国新诗创作主要归纳成灾难书写、人性书写(人性化写作)、神性写作、修辞性写作(词语写作)、智性写作、日常生活写作、审美写作等七种写作向度。本文结合相关诗人的作品,对前述七种诗歌写作向度进行简要的论述与阐释,以此宏观地勾勒并呈现出2020年度中国新诗创作的整体风貌。  关键词: 中国
摘要:英雄与战争是影响艾伟小说创作的重要因素,它们有着微妙而复杂的关系。艾伟在创作中对于战争的处理有着独特的方式,它既是英雄产生的特殊背景,也是现实的隐喻,它承载着时代的特质,也暴露出时代的创伤,而英雄作为时代的代言人,肩负着抚平创伤的历史使命。艾伟透过英雄审视时代,又在时代中阐释英雄,不论时代如何变化,诗性的存在和英雄精神的特质不会改变。艾伟以英雄的价值为标记,以战争为背景,完成了他对时代的记忆
一直以来,书写人性、表达内心,似乎已经成为小说叙事中的一种约定俗成的内质,本文试图将小说如何开掘内心重新问题化,以艾伟的作品为中心,阐述叙事透析人性的复杂微妙与不可
蒋述卓倡导的第三种批评——文化诗学批评是1990年代中国文艺批评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型文艺批评阐释系统.在倡导和研究过程中,蒋述卓逐步建构起包括概念定义、建构取径、
摘要:在朦胧诗派的构筑过程当中,1980年代初关于朦胧诗的争论是其关键,但也因为争论中“朦胧”一词指涉对象的模糊,决定了此后诗派建构的不同方向和取向。其间,阎月君等人编选的《朦胧诗选》发挥了重要作用。对这种作用的考察,需要放到具体历史语境中结合其三个版本之间的差异展开。《朦胧诗选》的版本差异反映出朦胧诗派构筑中的复杂性和多向性,要想对朦胧诗派的争论、建构及其衍化过程有一个更好且更全面的理解,应以这
在近十年的时间里,主流小说大IP改编话剧成为一个新景观.与影视改编相比,话剧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抵抗了资本市场对主流文学的裹挟以及主流文学在快餐消费时代的尴尬,兼顾了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