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晋察冀诗群看抗日文学风貌

来源 :当代文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sha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持人语:这一期“地方路径”地区跨越很大,从晋察冀直到西南。其中,晋察冀的抗日文学历来都被视作民族革命战争的体现,如何在民族问题中切入地方空间的视野,是一种学术的尝试,也是对我们固有认知的考验。著名学者张中良先生的努力让我们振奋,因为他切实地证明:民族革命的问题同样存在不可回避的空间分布问题,也就是“地方路径”的问题,这样看似传统的文学史叙述就有了全新的含义。与之相映成趣的是,颜同林对几位黔藉作家文学轨迹的追踪勾勒出了“地方”如何被作家塑造的可能,邹佳良关于王余杞地方书写的观察却也不是单纯局限于“地方知识”的范畴内,他旁涉了家族史与革命史,是在革命与家族的宏大架构中来阅读“地方”,这些研究都证明,地方路径是一个极具包容性的探讨空间,有力的探讨总是综合性的、开放的。
  ——李怡
  摘要: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诗歌史上,晋察冀诗群可以说是最有资格以地域命名的诗派。晋察冀诗群所处环境与具体任务同其他地区多有差异,诗人的生存状态、诗歌的生成机制、题材内容、艺术风格、传播方式及接受效应,都带上了鲜明的晋察冀色彩。晋察冀诗群的创作条件异常艰难,付出的牺牲巨大,红色诗篇是战士的鲜血染成;晋察冀诗歌硝烟味浓郁,表现出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历程;质朴而雄浑的审美折射出晋察冀根据地的抗日烽火,呈现出马兰草似的文体特色。
  关键词:抗日文学;晋察冀诗群;敌后战场视野;“马兰草”文体特色
  在诸文体中,最敏感的当属诗歌,国难当头之际,遭受蹂躏的屈辱与苦难,奋起反抗的激愤与坚韧,都最先见之于诗。晋察冀诗群①不仅表现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抗日烽火,而且拓展了抗战诗歌乃至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与审美空间。
  一
其他文献
陈飞平,男,1979年生,浙江諸暨人。江西农业大学园林与艺术学院副教授、博士。  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基金项目: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19YS06);江西省教育厅科技项目(GJJ190196)。  梁轶奎,男,1979年生,江西瑞金人。南昌师范学院旅游与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研究方向:旅游规划。  基金项目: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20GI28)。
期刊
《人物装饰插画》 吳雨亭
期刊
摘要:美的本体论关系到世界的存在方式。世界万物的存在方式有三:不以人的主观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由主观互动决定的存在、以虚体空性的形态存在。中西印文化对这世界三种存在的不同强调而形成的理论整体,决定了中西印美学在美的本体论是不同理论建构。  关键词:美的本体论;中西印美学;存在形态;理论建构  一 三个命题与美学之难  人生在世,皆知世界有美,皆怀向往美、追求美之心,皆有过拥有美、欣赏美、陶醉美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