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学生一样思考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ngtao06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任教师是指刚刚从事教职不满一年的教师。一般而言,师范毕业生开始走上工作岗位,实现由一名学生向一名教师的角色转换,不管在学校准备得如何充分,总会有一段时间的适应期。大量研究表明,初任教师在“入职期”如果不能很好地适应教育教学工作,就很难体验执教的快乐,会直接影响到他们以后从教的信心。因此,要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必须关注初任教师的适应状况。
  为此,笔者对本校几名初任教师进行了长达三个月的跟踪研究,通过对初任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观察,并与其进行访谈,笔者深入了解到初任教师的确在职业适应中存在诸多困扰,特别是在教学方面,初任教师的理想和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差距。但是仔细分析原因发现,不能像学生一样思考,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初任教师产生职业适应困扰的重要原因。
  请看下面一个教学片段。
  教师问一名学生3平方分米等于多少公顷,学生没有回答出来,教师生气地说:“站着听!”接着提问另一名学生,这名学生也没能回答出来。教师不耐烦地自己讲了起来,讲完后又对站着的学生说:“抬起头来,你再来说一遍,是怎样换算的?”学生仍然不会回答。教师斥责道:“又讲了一遍,再让你说,你还不会,你在干啥了?像个傻瓜一样!”
  实际上,这一问题对一般学生来说的确太难了。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做两次转换,由平方分米转化为平方米,再由平方米转化为公顷,还要涉及小数点的移动,是一个相当复杂的思维过程,而且教师也没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且不说学生,就是在教室里听课的我一时也很难说出正确答案。学生回答出现困难很正常,但是教师却没有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思考问题,不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不反思所提出的问题是否符合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学生由于对所学的内容不能熟练掌握,回答问题没能让教师满意,教师就对他们大声斥责、讽刺、罚站,这样会使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他们就会产生屈辱感,同时还会给他们带来一种恐惧心理,在上课时惴惴不安,生怕自己表现不好引起老师的责备。但越有这种心理,学生在课上掌握知识就越困难。恐惧心会麻痹人的知觉、记忆、思维、言语等正常的心理活动,一个学生在正常状态下能够回答的问题,在恐惧状态下就有可能惊慌失措。即使他脑子里有些知识,他也可能连一句话都说不出,或者说得颠三倒四。更为严重的是,这样对学生造成的心理伤害可能会影响他们一生的发展。
  每位教师都是从学生这一角色走过来的,但是他们在学生时期学习知识的艰难经历却随着时间的流逝渐渐地淡忘了。在现实的教学生活中,教师往往把学生的水平做过高的估计,因此难以理解部分学生在接受知识时的困难,从而缺乏耐心。从以上访谈和教学案例中可以看出,初任教师产生困惑的深层原因是教师不能像学生一样思考造成的。只用成人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和教学内容,教师对教材难易程度的把握已远远偏离了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教师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学生,结果造成学生主体性的缺失。
  一个寓意深刻的教学比喻说,为了来学校学习知识,学生需要越过一些障碍(比如说,一条街)才能来到老师的身边(学校)。但是,一个不接近孩子体验的老师可能会意识不到这个学生仍在试图从街道的另一边来理解事物。许多教师简单地期望学生能走到教师身边来。这样的教师是那些站在教室前面的讲坛上只顾讲解的教师,他们的态度是,学生理解不理解那是学生的事。如果他们没有理解,那就是笨!可是学生可能就是有困难、缺乏兴趣,或者就是不知道怎样才能跨过障碍来到教师身边。教师似乎对课程的内容有一种观点、激情或者概念,并且期望学生也像他们一样有同样的体验。但是,这些教师忘记了学习始终是一个个人事件。一位机智的教育者认识到要跨越街道走过来的不是孩子,而是教师。教师必须知道“孩子此刻在哪儿”,“孩子是怎样观察事物的”,这个学生从他本身的角度遇到了什么困难,因而不能跨过街道走近学习领域。教师应该在孩子身边,帮助孩子认识要跨过去的地方,为孩子寻找有效的方式帮助孩子顺利走到另一边来,走到这个另外的世界中来。可见,像学生一样思考,了解学生的学习体验是何等重要。
  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真正能驾驭教学过程的高手,是用学生的眼光来读教科书的。”多从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我们成人的许多观念和行为就会发生变化,就能体会到孩子在成人世界里所面临的种种困惑,从而对学生多一些宽容和关爱,少一些苛求和斥责。像学生一样思:考的基础是了解学生,了解他们“此刻在哪里”,他们是怎样观察事物的,其实质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初任教师通过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已经获得一些关于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理论知识,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观。但面对千差万别的学生和复杂的教学情境,仅仅拥有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各种途径把这些理论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教学实践技能,以便使教学更加切合学生的实际,体现其主体性,从而使自己能够尽快地适应教育教学工作。
  首先,课前精心设计,心中有学生。
  只有根据学生的发展现状和发展需求设计和实施教学,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备课时,教师要心中有学生,要以学生的眼光来审视教学内容。教师通过学生以往课堂的表现,作业、单元过关测试情况以及与学生的交谈等方式了解学生,确定好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基础、原有的能力水平、学习态度和兴趣特点,并据此来设计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预测学生课上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制定应对策略。
  其次,课上善于观察,眼中有学生。
  教师教育研究表明,初任教师在这一阶段,在课堂上较多地关注教学任务是否完成,而很少关注学生的表现,因而往往会出现忽视学生,教学脱离学生实际水平的现象。因此,在课堂上,初任教师不能只盯着教案和书本,应对学生的表现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敏锐的观察力要求教师在课堂上随时观察学生的面部表情和情绪反应,耐心倾听学生的答问,并在学生做练习时认真巡视,要做到“目中有人”;敏锐的判断力,是指教师对所观察到的信息做出正确的判断。如果学生的两眼放光,炯炯有神,表明他们专心致志,而且心领神会,学有所得;学生神色茫然,回答问题时含糊不清,表明他们思维遇到阻碍,没有理解所学内容;学生的目光游移不定,甚至昏昏欲睡,多数表明他们心不在焉、注意力不集中或者对所讲授的内容不感兴趣。遇到后两种情况,如果属于个别学生的现象,只需用适当的方式个别提醒即可t如果属于多数学生的现象,就得考虑自己的讲解是否有问题,或者所提的问题是否恰当,甚至要检查自己的教学语言是否准确、通俗。善于在课堂上观察的教师能够站在学生的立场上看待教学问题,为其迅速获取学生的非语言反馈信息,调整自己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再次,根据学生实际反应调整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初任教师不顾课堂上学生的实际反应,按照原有的教学设计进行教学,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问题不从自身找原因,而一味地抱怨,甚至讽刺挖苦学生,是教学无能的表现。初任教师应在充分关注学生,获得正确反馈信息的基础上,自觉地、有意识地对原有的教学设计进行调节和修正,使之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以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如讲课或做练习时起点太高,学生接受起来有困难,教师就要适当改变教学方法,或把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再进一步加以分解。如在开始提到的教学案例中,教师在提问几名学生都没能获得正确答案时,教师应该做出正确判断,学生对面积换算这一难点内容没有掌握,并据此来调整自己的课堂教学。如先让学生考虑平方米与平方厘米之间的换算,平方米与公顷之间的换算,然后再让学生思考平方厘米与公顷之间的换算关系,最后,再让学生解答3平方分米等于多少公顷这一问题。只有初任教师对学生掌握的情况做出正确判断,并针对教学中所出现的问题灵活地调整好教学,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学’得轻松,从而最大限度地克服职业适应困扰。
  
  责任编辑 班召君
其他文献
紧紧地握住它  任凭地动山摇  飞石如雨    紧紧地握住它  任凭楼倒屋塌  黑暗如漆    我要高高地飞去了  我要远远地飞去了  带着我钟爱的笔……    此刻  我要用我钟爱的笔  给同学留下百花  给校园添上新绿  给老师写下祝福  给妈妈刻上悄悄话    我还要  留下给救援者的感谢  我还要  留下给幸存者的鼓励  我要留下的  有许许多多啊  我要带走的  仅此唯一    无论到哪
教育,与谁共鸣?    曾让学生作文,命题要求如下:钱钟书有《写在人生边上》,刘亮程有《我今生今世的证据》,在18岁门槛上,请补充并写作“,我今生今世的证据”。学生填写的内容大致类同:“奋斗,我今生今世的证据”、“坚强,我今生今世的证据”、“学习,我今生今世的证据”、“记忆,我今生今世的证据”……  太宏大的用词,太冰冷的表达。不禁倒吸一口冷气:何似在人间!  生命,竟在思索间滑向空洞,丧失了生命
一、教师素质的统一评价    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们系统地研究了优秀教师的素质、优秀学生的素质、优秀校长的素质,以及优秀家长的素质,并于1991年出版了专著《教育人才素质研究》。经过十多年的调查研究,在原有的基础上,我们的研究又有所改进。在《给教师的20把钥匙》一书中,我们提供了10个问卷的调查统计的结果,其中包括学生认为的优秀教师的主要素质(主要体现在两个调查结果
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the John F. Kennedy School of Government,KSG)前身是建立于1936年的哈佛大学公共行政研究生院。其公共政策与公共行政类职业硕士项目连续多年被中立的高等教育权威测评机构《美国新闻和世界报道》评为全美第一,为美国乃至全世界培养了一大批领导者、公共管理人才。[1]究其成功秘诀,可涉及许多方面,但最重要的一条是,学院教师队伍建设中,特别重
拿起画笔,治愈“牛皮癣”  “70后”的杨叶出生在山东淄博,受家庭环境的影响,他从小学习绘画和音乐,长大后成了一名独立音乐人、画家、班卓琴“玩家”。工作之余,杨叶喜欢四处行走,用心观察日常中人们不太留意的事物。2016年,杨叶行至云南,他被这里的秀美风光和乡村慢生活吸引,将工作室搬到这里,并定居于此。  一天,杨叶和7岁的儿子外出散步。在一个巷子口,儿子突然停下脚步,拉扯着杨叶的衣角问道:“爸爸,
我们经常处于工作调动的状态,身边没有可依赖的亲戚,家务及育儿都是我们夫妇一路扛过来的。  老公比我挣得多,所以他负责工作挣钱;我更擅长照顾孩子,所以家务及育儿由我负责。我们在分配职责时还挺开心,可之后我也开始工作,内心就有点不平衡,牢骚不断。“我工作都很累了,为什么我回到家还要做家务?”身体或精神方面一旦失去平衡,人就会焦虑急躁,家庭氛围就会变得不和谐。  即便平时很温厚的人,有时也会精神崩溃,特
英雄难为:他真的不想再做顶梁柱  宋峰是一家大公司的区域副总,事业有成,同时,也是许多人眼中的好丈夫、好爸爸。他是全家人的开心果,常常在家里逗得妻子和孩子乐不停。  然而,半年前,妻子明欣发觉老公变得跟以前有一些不一样了,不怎么爱说话,更是很少跟大家逗乐,整个人变得很沉闷。这些变化宋峰也心知肚明,然而就像一发不可收的失眠一样,他尝试了各种办法,甚至半夜开车到外环路上嘶吼呐喊,也对自己的状态没有任何
“舍得”在字典中的意思是愿意割舍;不吝惜。而古人创造“舍得”这个词,把“舍”和“得”对立地放在一起。没有“舍”就没有“得”,“舍”而后“得”。“三十六计走为上”、“丢卒保车”就是对“舍”的肯定。舍得的真正含义是丢弃比较有用的东西,而获得更值得的东西。即舍小益,求大益。同样道理,教师也要能够“舍得”。我们要忍痛舍去多年来传承下来的教学理念,用更适合现代社会需要的理念,培养出具有个性、能够  适应社会
学习中国古典文化,应从学习中国古典诗、文开始。对于青少年,特别是儿童的学习来说,又常常是开始于背诵古诗歌。    一、诗的沿革和格律    中国是一个诗的大国。从先秦的《诗经》《楚辞》开始,经汉至魏晋的《乐府》《古诗》,到唐宋的律诗和词,元明的曲和杂剧,直至近代的新诗。从诗的发展来说,大致经历了从古诗、律诗到新诗等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我们这里只就古诗和律诗作些简介。  古诗在形成过程中,又经过了四
一个家,母亲的身影无处不在,母亲对于一个孩子而言,不仅是生命的延续,也是灵魂的继承,她孕育了孩子绚丽多彩的未来。母亲在,家就在。  今天,一个人闲暇看《家有九凤》,感动得稀里哗啦。  初老太太感觉时日无多,对每一个女儿做最后的嘱托。  提醒老二:“姐妹情谊要热乎,等你老了,冷了,与姐妹聊聊,就知道暖和了。”  老六做事没有主意,母亲嘱托:“遇事要有主心骨,遇事心里要有数,不能糊涂。人一旦没有主心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