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在美术学习中呈现缺乏个性和创造性的现象,许多命题无法真正激发幼儿对美术的兴趣,且教师多以直接示范、临摹为教学方法,因此,幼儿的个性和创造性无法真正得以体现。
我们认为幼儿的美术表达是一种高级的、复杂的思维活动。幼儿的美术表达是其随着心智的成长对客观世界和主观心理的能动反应。适宜的幼儿园美术课程设置应该遵循幼儿的成长规律。因此我们提出:小班——游戏化美术课程、中班——无范式主题画课程、大班——创意想象画课程,来实践“换一种方式教孩子画画”的目标。
一、小班——游戏化美术课程
游戏化美术课程与原先课程相比,在内容选择、教学手法上,更注重情感体验,注重自我发现,让幼儿对教学对象产生亲近感。如同样是表现直线,原先的教学内容可能会选择画手帕,让幼儿观察手帕的外形,然后教师示范,而本课程的教学则采用以游戏的手法让幼儿玩水龙头的水,充分感知水流动的方向、力量,自己琢磨如何表现水,与原有教学活动形成本质区别。
游戏化美术课程主要通过以下三种不同形式的游戏方式进行实施:
⒈情景游戏
情景游戏指教师以预设的方式设定游戏情景,提供场地及道具,幼儿游戏其中。幼儿在游戏中留下的“痕迹”就是幼儿的学习过程。如《开汽车》:幼儿在一开始的活动中对汽车开过留下的彩色痕迹感兴趣,不停地开来开去,期望在纸上留下许多的痕迹。但过了一会后,他就不满足于仅仅留下痕迹,他会想着法子变化出不同的线条,如波浪线、曲线、直线等。最后,乙在地上画了圈,把车开进了里面说是停车场,其余的幼儿也纷纷将车驶入停车场。
⒉生活游戏
生活游戏是指教师选择幼儿感兴趣的生活片段,将其直接放在教学过程中,美术学习是对生活的“重现”。如《烤面包》:刚开始,玩面粉、做胚,引导幼儿沿面包胚用手指“摸”着走,感受线条的走向和其立体的空间分布。当面包出炉的时候,教师又请幼儿用手指在面包上“走路”,进一步在游戏中内化幼儿对“线条”的认识。
⒊体验游戏
体验游戏是指从幼儿喜爱模仿社会人物入手,选择合适的角度,让幼儿成为想“体验”的人物,完成美术活动。如《小小粉刷匠》:孩子们在将自己打扮成粉刷匠的时候对自己的新角色感到十分自豪。因为是工作,大家尤其认真,一边刷,一边还交流工作心得,整个工作场景亲切并充满趣味。
二、中班——无范式主题画课程
无范式主题画突破了以往美术教学中教师范画对幼儿绘画的限制;摒弃了“师教幼学”“以讲带听—看”“以范带跟—画” 的传统美术教学示范。引入了很多生活中经常发生的情景,让幼儿观察写实,为幼儿创设现实的景象,以此来激发幼儿多元化的美术表达,拓展他们的形象思维,发展他们的创造力,使幼儿呈现的作品能体现个体特征。
1.复述表现练习
复述表现练习首先要选择好命题,命题最好是幼儿经历过的,而且还可以模仿和再现的,例如:“今天我请客” “打吊针”等;其次是组织幼儿开展主题讨论,回忆大脑中的图象;最后通过情景表演或影视作品来再现,让幼儿将图形的记忆痕迹和新的视觉图形结合,引发新的表述,再进行创作。
2.写实联想练习
写实联想练习首先是要创设情境,让幼儿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例如让幼儿从上往下看旋转的楼梯、在一排排植物面前写生等,幼儿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对某个形态的体验;其次是即时创编情景,例如《卷心菜的联想》,切开大卷心菜后,教师故意将一个小甲虫放进了卷心菜中,让幼儿想象会发生什么故事,还会有什么动物进去,幼儿的情绪和联想一下子被激发了。
三、大班——创意想象画
大班幼儿的画面内容雷同较多,为什么呢?命题的现实性限制了幼儿的想象和创意。
从“假如眼睛可以穿透……”命题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个命题的宽泛性,却又不空洞,当孩子们把命题与孙悟空的火眼金睛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当他们想象成自己也具有穿透力眼睛的时候,心中的创意油然而生,而且各不相同。
1.组合表象训练
对幼儿进行表象组合训练,就是遵循了从感性形象 → 记忆表象→ 想象表象的规律,首先从丰富幼儿的感性认识入手,在中班的写实写生的基础上,引入“采风写生”,充分利用幼儿园的春—秋游、亲子活动、外出参观等机会,让幼儿看到的,听到的画下来。其次我们用影视形象来启迪幼儿的新形象的创作,例如哪吒就是一个孩童,当给他添加上风火轮等想象元素后就成了一个新形象,我们就把这个方法传递给幼儿,供他们模仿和借鉴。
2.自我表现训练
对幼儿进行自我表现训练旨在让他们通过美术创作丰富美术语言,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产生个体思想的发展和飞跃。首先我们鼓励幼儿敢想。例如“藏宝”游戏,当幼儿找到所谓的“宝物”时发生了一连串的,你一句我一句的丰富联想和逻辑推理;其次鼓励幼儿敢画,随着幼儿的思路,在他们情绪高涨的时候一张纸、一纸笔就是他们自我表现的最佳工具。最后鼓励幼儿敢说,一个展示台一个电视,每个幼儿都喜欢来说一说自己的画,教师就是他最好的听众,把幼儿的精彩想法及创意原原本本地记下来。
在研究和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上述三个不同阶段课程的共性特点表现在:重视情感融合、激发创造个性、创新示范方法。实施适宜性的美术课程,将极大地解放幼儿的想象及表征能力。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市启文幼儿园)
我们认为幼儿的美术表达是一种高级的、复杂的思维活动。幼儿的美术表达是其随着心智的成长对客观世界和主观心理的能动反应。适宜的幼儿园美术课程设置应该遵循幼儿的成长规律。因此我们提出:小班——游戏化美术课程、中班——无范式主题画课程、大班——创意想象画课程,来实践“换一种方式教孩子画画”的目标。
一、小班——游戏化美术课程
游戏化美术课程与原先课程相比,在内容选择、教学手法上,更注重情感体验,注重自我发现,让幼儿对教学对象产生亲近感。如同样是表现直线,原先的教学内容可能会选择画手帕,让幼儿观察手帕的外形,然后教师示范,而本课程的教学则采用以游戏的手法让幼儿玩水龙头的水,充分感知水流动的方向、力量,自己琢磨如何表现水,与原有教学活动形成本质区别。
游戏化美术课程主要通过以下三种不同形式的游戏方式进行实施:
⒈情景游戏
情景游戏指教师以预设的方式设定游戏情景,提供场地及道具,幼儿游戏其中。幼儿在游戏中留下的“痕迹”就是幼儿的学习过程。如《开汽车》:幼儿在一开始的活动中对汽车开过留下的彩色痕迹感兴趣,不停地开来开去,期望在纸上留下许多的痕迹。但过了一会后,他就不满足于仅仅留下痕迹,他会想着法子变化出不同的线条,如波浪线、曲线、直线等。最后,乙在地上画了圈,把车开进了里面说是停车场,其余的幼儿也纷纷将车驶入停车场。
⒉生活游戏
生活游戏是指教师选择幼儿感兴趣的生活片段,将其直接放在教学过程中,美术学习是对生活的“重现”。如《烤面包》:刚开始,玩面粉、做胚,引导幼儿沿面包胚用手指“摸”着走,感受线条的走向和其立体的空间分布。当面包出炉的时候,教师又请幼儿用手指在面包上“走路”,进一步在游戏中内化幼儿对“线条”的认识。
⒊体验游戏
体验游戏是指从幼儿喜爱模仿社会人物入手,选择合适的角度,让幼儿成为想“体验”的人物,完成美术活动。如《小小粉刷匠》:孩子们在将自己打扮成粉刷匠的时候对自己的新角色感到十分自豪。因为是工作,大家尤其认真,一边刷,一边还交流工作心得,整个工作场景亲切并充满趣味。
二、中班——无范式主题画课程
无范式主题画突破了以往美术教学中教师范画对幼儿绘画的限制;摒弃了“师教幼学”“以讲带听—看”“以范带跟—画” 的传统美术教学示范。引入了很多生活中经常发生的情景,让幼儿观察写实,为幼儿创设现实的景象,以此来激发幼儿多元化的美术表达,拓展他们的形象思维,发展他们的创造力,使幼儿呈现的作品能体现个体特征。
1.复述表现练习
复述表现练习首先要选择好命题,命题最好是幼儿经历过的,而且还可以模仿和再现的,例如:“今天我请客” “打吊针”等;其次是组织幼儿开展主题讨论,回忆大脑中的图象;最后通过情景表演或影视作品来再现,让幼儿将图形的记忆痕迹和新的视觉图形结合,引发新的表述,再进行创作。
2.写实联想练习
写实联想练习首先是要创设情境,让幼儿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例如让幼儿从上往下看旋转的楼梯、在一排排植物面前写生等,幼儿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对某个形态的体验;其次是即时创编情景,例如《卷心菜的联想》,切开大卷心菜后,教师故意将一个小甲虫放进了卷心菜中,让幼儿想象会发生什么故事,还会有什么动物进去,幼儿的情绪和联想一下子被激发了。
三、大班——创意想象画
大班幼儿的画面内容雷同较多,为什么呢?命题的现实性限制了幼儿的想象和创意。
从“假如眼睛可以穿透……”命题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个命题的宽泛性,却又不空洞,当孩子们把命题与孙悟空的火眼金睛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当他们想象成自己也具有穿透力眼睛的时候,心中的创意油然而生,而且各不相同。
1.组合表象训练
对幼儿进行表象组合训练,就是遵循了从感性形象 → 记忆表象→ 想象表象的规律,首先从丰富幼儿的感性认识入手,在中班的写实写生的基础上,引入“采风写生”,充分利用幼儿园的春—秋游、亲子活动、外出参观等机会,让幼儿看到的,听到的画下来。其次我们用影视形象来启迪幼儿的新形象的创作,例如哪吒就是一个孩童,当给他添加上风火轮等想象元素后就成了一个新形象,我们就把这个方法传递给幼儿,供他们模仿和借鉴。
2.自我表现训练
对幼儿进行自我表现训练旨在让他们通过美术创作丰富美术语言,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产生个体思想的发展和飞跃。首先我们鼓励幼儿敢想。例如“藏宝”游戏,当幼儿找到所谓的“宝物”时发生了一连串的,你一句我一句的丰富联想和逻辑推理;其次鼓励幼儿敢画,随着幼儿的思路,在他们情绪高涨的时候一张纸、一纸笔就是他们自我表现的最佳工具。最后鼓励幼儿敢说,一个展示台一个电视,每个幼儿都喜欢来说一说自己的画,教师就是他最好的听众,把幼儿的精彩想法及创意原原本本地记下来。
在研究和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上述三个不同阶段课程的共性特点表现在:重视情感融合、激发创造个性、创新示范方法。实施适宜性的美术课程,将极大地解放幼儿的想象及表征能力。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市启文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