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对“溶液”概念理解的可视化表征及启示

来源 :化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ren2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概念理解的可视化表征可以通过学生的作图来展示,分析图示可以获取学生概念理解的更加深入的信息.梳理了国内外有关中学生对“溶液”概念理解的研究,集中对学生的作图进行分析,呈现了中学生对“溶液”概念理解的可视化表征.针对作图发现的学生概念理解的结果,提出了促进中学生“溶液”概念理解的教学启示.
其他文献
以原电池一节教学设计为例,探索了将PBL课例融入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教学实践表明,新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了课程教学效果,达到了课程教学目标.对PBL课例与对分课堂有机融合的全新课堂教学模式的建设与发展进行了展望.
对人教版高中化学教科书新设计的“研究与实践”栏目的 主题内容、功能价值进行分析,就如何充分发挥该栏目的 教学功能和价值,发展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提出了创设教学情境线索、开发为研究性学习课题、开发为校本选修课程、开发为STEM课程等实施策略.
改进了大学化学类专业劳动技能课“分子三维模型制作”,并提出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和多元化考核方式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思路与方法.在课程中引入生产实例、学科前沿和时事热点进行创新创业和思政教育,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劳动兴趣,以适应新时期培养创新性劳动者的需要.
教科书的编排有其内在的逻辑结构,视觉表征是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视觉表征的选用也应遵循一定的原则.研究借鉴Gkitzia等人的分析框架对人教版初、高中化学教科书中“物质结构”相关内容的视觉表征进行编码分析.在对表征类型及功能分布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教科书中物质结构相关知识内容的编排及学生认知、心理发展规律展开讨论.研究发现,人教版教科书中视觉表征的分布与教科书编排的“三序”原则较为契合,能够针对不同学段、学生特点选用视觉表征.最后,依据研究结论,针对教科书中视觉表征的编选和使用提出建议.
通过利用韦伯一致性分析模式探讨2009年至2020年广东省高中化学学业水平考试必修模块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匹配程度,发现大部分年份的高中化学学业水平考试与课程标准中各个主题的一致性均未达可接受水平,就此分析原因并提出命题和教学建议.
高中选择性必修阶段对核外电子运动再探究需要在学科理解视域下认识核外电子运动的本质规律.通过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过程抽提核外电子运动的本原性问题,在本原性问题解决的学习任务中引导学生发展性地建构原子结构模型.基于微观粒子运动的本质认识核外电子的运动特征和描述方式,建构核外电子运动的微观认识视角.
在无机化学教学中引入图形组织者,引导学生使用不同图形组织者来整理和激发思维,构建思维网络,实现深度学习.实践表明,这种教学策略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深度学习的产生,对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起到积极作用.
从课前预习、课上教学与管理和课后分析与总结等方面探讨了雨课堂在现代仪器分析课程教学中的实践探索.教学实践表明,采用基于“互联网+”的雨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课程评价模式提升.学生问卷调查结果表明,95%以上的学生认可雨课堂教学.同时,分析了目前雨课堂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旨在为高校进一步推进基于“互联网+”的雨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提供参考.
基于化学综合实验课程的教学要求,为改善学生存在的不足,提高教学效果,改革教育方法,将挫折教育方法应用于实验课程教学.分析了改革实施的可行性,探讨了改革内容与方法,总结了改革成效与经验,针对关键问题提出解决办法.
有效整合多重表征,是促进学生科学概念深度理解的一种有效策略.本研究整合了科学教育领域中的3个多重表征框架的内容,对高中必修模块的“原电池”进行了教学设计.首先引导学生依次学习原电池的宏观装置、微观原理和电极符号,初步建构原电池概念,之后基于氢氧燃料电池关联表征,让学生建构原电池的装置-原理二维模型图,理解原电池概念,最后依托生活中的纽扣电池应用二维模型图实现表征转换,解决实际问题,实现对原电池概念的深度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