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族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现象研究

来源 :企业技术开发·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g7606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各种生产要素价格的不断上升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加速,中西部地区迎来了一次承接产业转移的浪潮。广西作为我国西部地区的一部分和民族地区的典型代表,拥有着政策、资源和区位等优势,但同时面临着许多制约因素,面对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文章通过对广西承接产业转移的禀赋分析,提出了一些针对广西及我国民族地区在承接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过程中的应对思路。
  关键词:民族地区;广西;产业转移;承接路径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10)10-0036-02
  
  改革开放31年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凭借着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优势和国家优先发展沿海地区的政策倾斜(邓小平两个大局的思想),抓住国际先进国家和港澳台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迅速成为我国经济区域最重要的一级,但同时其与中西部的差距不断拉大,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此种现实,国家于本世纪初开始,陆续出台了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计划和中部崛起等战略措施,在国家投入大量资金改善中西部基础设施和环境条件的同时也相应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以促进东部发达地区部分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在此背景下,东部地区的经济正在显著地发生变化。经过30年的快速发展,东部传统制造业受资源因素的制约越来越明显,产业结构面临调整、升级的压力越来越大,近年来这些地区的劳动力、土地等各种生产要素成本不断攀升,客观地推动着其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各种要素成本更低廉的中西部转移,以获得新的发展空间,发端于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更是对这一趋势的加速起到了助推器的作用。面对已经开始的新一轮产业转移的浪潮,中西部各地区和各城市都在积极创造有利条件,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而竞争。我国民族地区作为我国西部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历史、自然、资源、交通等条件的约束,大多尚处于不发达状态,对民族地区而言,这一良好形势无疑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遇,如何立足于自身的资源及其他相关优势,主动把握机遇、迎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以改善本地民生、促进本区经济和社会科学、和谐、可持续的发展,是摆在我国民族地区面前的现实课题。
  1广西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近几年来,在承接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的浪潮中,广西依托自身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政策优势取得了一定得成绩。我们的调研统计显示:从2004~2007年,广西与东部地区企业签订合作项目共6845个,占全区签订项目总数的72%;项目资金3838.85亿元,东部企业实际到位资金1444.94亿元,占全区到位资金总额的73.14%,项目实施率达89.8%。但也存在着引进企业和项目层次不高、龙头企业不多(2009年上交所和深交所共1604家上市公司,其中广西仅有25家)、尚未形成有规模的产业集聚等特点。
  从表1的统计情况可以看出:广西承接的东部产业主要是附加值较低的加工、制造工序环节和在东部失去竞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加工、装配价值环节和资源密集型、高污染型生产环节,而附加值较高的研发型产业却为数很少。以广西首府南宁市为例,南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2004~2006的三年间,引进的研发型企业仅占总数的8.2%,而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和高污染型加工、制造企业则高达91.8%之多。这充分表明广西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模式的主要内容是以低附加值的加工、制造工序为主,而高附加值的价值链环节只占了非常小的一部分。通过表2我们可以看出:广西的产业结构处于低级状态:第一产业比重过大,第二产业的主导作用不明显,第三产业的发展又不充分,且最近几年调整的力度不是很大,成效也不是很显著。因此,结构调整已成为当前广西经济生活的主旋律,在经济结构调整中,产业结构调整理所当然地成为重头戏,而在产业结构调整中,三次产业的优化升级又是最具有宏观性、战略性意义。
  2广西及我国民族地区承接东部沿海产业转移的路径
  2.1加强基础设施和工业园区建设,提升其产业承接平台
  ①我国民族地区从总体上讲其基础设施还是比较落后的,这无疑会制约本区域产业的发展与承接,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对我国区域基础设施与制造业发展水平差异的研究表明:基础设施水平每提高1个百分点,将会使制造业产值比重增加0.143个百分点、人均制造业产值增加551.6元,完善的基础设施将成为我国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重要砝码。2005年广西区域基础设施竞争力全国排名倒数第六,因此,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形成更加通畅完善的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网络和物流网络,是广西的当务之急。②工业园区既是产业聚集的重要载体,也是承接发达国家和地区产业转移的主要阵地。目前,广西重点建设工业园(共计39个,其中包括3个国家级开发区)普遍存在着缺乏总体规划,功能定位不准确,园区产业技术层级低和园区管理体制行政色彩过浓等特点,广西要实现对东部发达地区产业的有效承接,必须要提升其园区基地平台,为此,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完善园区规划,科学合理布局,打造具有特色优势产业、较强集聚和辐射效应的工业园区;明确园区产业的主导方向、功能结构和发展布局,促进关联产业在园区内的聚集。支持园区加大龙头企业、配套企业和上下游企业的引进力度,延长和拓宽产业链条,适度控制高耗能、低技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引入,注意提升入园项目的技术层次。改革园区现行政府主导模式为市场主导,提高园区运行效率和效益。
  2.2大力优化产业发展的软环境,实现民族区域产业承 接“接的上,留得住,可持续,高效益”的目标
  我国民族地区在各种投资硬环境逐渐得到改善的情况下,与中西部其他各省区在承接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过程中的竞争日趋激烈,服务、制度等“软环境”建设成为这场竞争中的最终决定力量。我国民族地区如果不想在这场竞争中败北,必须要从以下四个加强自身软环境的建设:加强政务环境建设;畅通融资渠道,提高金融对产业转移的支持力度;加强教育支持,普及技能培训,缓解企业用工难问题;创新制度体系,实现产业转移的可持续发展。
  2.3优化产业承接模式、培育自身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我国中西部在产业承接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对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吸纳过度、产业结构同构化、重复建设、产业科技含量低和过度竞争等问题,不断挤压着国内产业发展的市场空间、恶化整个劳动密集型产业生存和竞争环境。如果不迅速优化产业承接模式,加大对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引进和吸收,中西部将难以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区域的协调发展也就无从谈起。就区域经济的长远发展而言,要想拥有自身经济的竞争性和独立性,就必须打造自身的优势产业;就区域经济的差异性而言,必须培育自身的特色产业。我国民族地区虽然在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处于劣势,但在市场、资源、环境生态等方面却有明显优势,在承接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过程中,要把发挥区域特色与提升产业优势统一起来,着力承接有利于发挥资源优势、促进产业优势提升的项目,尽可能地占据产业价值链分工的高端环节,促进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2.4进一步完善现有工业体系,加强产业整合,提高产 业配套能力和区域产业竞争力我国各个民族地区要立足根本,进一步完善现有工业体系,加强产业整合,构筑产业集群,提高产业配套能力。产业集群所形成的专业化分工、规模经济效益、范围经济、降低交易成本等特点既是东部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产生产业区域转移粘性的原因,也是民族欠发达地区承接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基础。我国民族落后地区要抓住目前国内产业转移的契机,围绕自身的主导产业,依托自身的区位、政策和资源优势,不断扩展、延伸主导产业链条,培育出一批关联度大、配套能力强、辐射面广、集约化程度高的优势产业集群,促使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与本地产业发展的良性发展,提升产业承接效果和区域产业竞争力。
  2.5克服产业区域转移粘性,促进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顺利进行
  当前,产业区域转移粘性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和转出,影响到国家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落实。产业区域转移粘性之所以产生,其原因有三:一是我国剩余劳动力的低廉和近乎无限的供给以及区际可自由流动;二是产业集群的强竞争性使东部地区的企业就地升级;三是行政、文化、体制等因素的制约。为了促进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顺利进行,必须采取多种措施来克服产业区域转移粘性。①中央政府宏观政策的扶持。国家应加大对民族地区的政策倾斜力度,在税收、信贷、投资等方面给予民族地区更优惠的政策,为民族地区创造更为宽松的产业发展环境。同时,建立更加规范的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以改善这些地区的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除了政策倾斜外,水利、能源、科技开发等基础结构工程和跨省区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也要有计划地向民族地区倾斜。 ②理顺资源与价格的关系。我国民族地区大多具有丰富的资源,由于历史的原因形成了部分原材料和矿产资源价格偏低的现状,造成了大量价值的流失,影响了民族地区的资本积累、开发和建设。正确运用价格杠杆,实行地区差价是克服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产业区域转移粘性的重要法宝。
  
  参考文献:
  
  [1] 王岳平.促进东部发达地区产业向中西部转移[J].宏观经 济管理,2007,(5).
  [2] 白晓明.我国产业区域转移粘性问题研究[J].北方论丛, 2007,(3).
  [3] 刘艳.论东部产业集群对西部开发的影响[J].经济问题探 索,1990.(2).
其他文献
摘要:以降本增效为核心的过程监控模式实施,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和管理费用,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和管理水平。实践证明,以降本增效为核心的过程监控模式是成功的,这对于企业从整体上提高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具有非常好的示范效应和推广价值。  关键词:创新;物资管理;过程监控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10)04-0077-02    1以降本增效为核心的过程监控模式
期刊
摘要:和谐的劳动关系有利于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的竞争力,提升企业的声誉和形象,增强员工的士气,提高员工参与工作的积极性,有利于避免劳动纠纷,减少企业的成本。劳动合同法的颁布实施,给人力资源管理带来的挑战和机遇,企业可以在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采用与劳动法相配套的一系列手段来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在和谐劳动关系中使劳动双方达到双赢。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 和谐劳动关系; 劳动合同法  中图分类号:F27
期刊
摘要:载金炭无氰酒精蒸淋解吸生产中,针对不同含金品位的载金炭,通过调整预浸碱液中烧碱和纯碱的配比,寻求最佳的碱用量配方,以提高解吸效果和电解效果,稳定生产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经济效益。  关键词:酒精蒸淋解吸;预浸碱液;碱用量配方  中图分类号:TD95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10)04-0037-02    笔者所在公司于2001年底从某单位购进一套“载金炭无氰解
期刊
摘要:对于普通高校的机械专业,课程设计必不可少,设计的课题也基本都是二级减速器的设计。为了更加完整的了解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过程,我们有必要对二级减速器进行全方面的强度校核以及寿命分析,使得学生对于所设计机械的可靠性研究有更加充分的理解。  关键词:课程设计;强度校核;寿命分析;可靠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TH12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10)04-0109-02   
期刊
摘要:校企合作作为地方高校与企业进行产学研结合的重要途径,有效地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促进了两者的共同发展。多年来,吉首大学与群博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通过完善科研队伍、共建校企研发中心、探索合作新模式等多种校企合作途径,取得了一定的社会经济效益。  关键词:校企合作;区域社会;草食牧业;  中图分类号:F32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10)10-0018-02   
期刊
摘要:城市要发展,历史也不能置之不理,处理好历史记忆与城市发展的矛盾是留给规划师的是一个全新的思考课题。  关键词:设计策略;历史与发展;地域性;重生  中图分类号:TQ172.6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10)04-0144-03    广州水泥厂是我国最早的四个水泥厂之一。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工厂,在广州的城镇化进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广州城区发展,广州水泥厂所
期刊
摘要:城郊旅游是生态旅游和农村旅游的新型结合产物,对于发展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民收入有着重要意义。我国在积极发展城郊旅游的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如景点分散、旅游产品单一等。武汉市黄陂区推行“四主”开发模式发展城郊旅游产业,取得初步成效。文章以黄陂为例,对其城郊旅游业发展中的成功经验及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以期对我国发展城郊旅游提供借鉴。  关键词:城郊旅游;黄陂地区;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F592
期刊
摘要:当前中国在整体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地区间经济实力差距扩大的现象。正是这种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得地方政府财力不均,影响了地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最终导致了地区间公共服务的不均等化。文章从我国的转移制度角度出发,研究江苏省的转移支付现状以及其对地区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总结当前转移支付的问题并结合庇古的理论提出了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改善方案。  关键词:公共服务;均等化;地方政
期刊
摘要:文章系统的阐述了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背景、绿色建筑的基本概念,以及绿色建筑发展的必要性和发展现状,进而提出了一些构建绿色建筑行之有效的节能设计,有助于把握其发展方向,促进绿色建筑的科学、快速发展。  关键词:绿色建筑;必要性;发展现状;节能设计  中图分类号:TU20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10)10-0118-02    1绿色建筑的提出背景  当代科学技术进步和
期刊
摘要:从1999年中国高考扩招以来,中国开始出现大量的高学历就业人才,到2006年央视《赢在中国》开播,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创业浪潮中,开始艰辛的企业创业过程,而市场优胜劣汰的市场法则是对企业最大的考验,作为成长型企业,如何实现持续地成长?文章将探讨成长型企业在激烈市场环境中,得以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以及它们构成了成长型企业文化的共同特征。  关键词:成长型企业;人才;管理;强势  中图分类号:F4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