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散文教学如何探究文本理性美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XIAOFS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古代散文教学中,学生要获得审美体验,教师可以适当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作者思想,为分析作者的理性之美做铺垫;可以疏通文章大意,梳理文章思路,为分析作者的逻辑思路的理性之美做铺垫;可以针对文章的思想情感,要求学生推敲品味,在字里行间体会情感之美;可以针对作品主旨,结合当今社会的一些现象和价值观念提出问题让学生合作讨论探究,教师依据学生的探究结果做出理性总结,让学生体会文章的理性美。
  一、在理解品味文句中感受情感美
  一些古代散文千古流传的原因,就是它与今天人们的思想感情有“相通”之处,无论何时读来都感觉历久弥新。在古代散文教学中,尤其是抒情类散文,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细致的阅读、仔细的推敲,感受蕴含在文章中的情感美,接受情感美的陶冶。
  如《陈情表》一文,叙述了作者的不幸遭遇和祖母抚育自己的苦情,以及自己应该报养祖母恩情的大义;除了感谢朝廷的知遇之恩以外,又倾诉自己不能从命的苦衷。情感真挚动人,言辞恳切婉转,该文被认定为中国文学史上抒情文的代表作之一,有“读李密《陈情表》不流泪者不孝”的说法。前人称此文是“沛然从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斧凿痕”,因此,我们需要仔细分析,认真推敲里面的字词。如“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几句话,要读出作者遭遇的不幸之情,就应该分析、推敲其中的关键词,如“夙”“六月”“四岁”“九岁”“不行”“零丁”“孤苦”“既无”“终鲜”“外无”“内无”等,在时间名词和形容词上把握作者遭遇的不幸。作品本身具有情感美的特性,必然会引起读者的情感审美。如果教师能引导学生推敲分析语句,不断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那么相契合的“共振”效应将在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中产生,学生将能形成主动的审美创造、深沉的审美领悟、深刻的审美体验。
  二、在分析研讨思路中领悟说理美
  古代说理类散文的写作,不是简单理性的或者数学式的逻辑推导,而是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巧妙融合,它们常常是间接说理,比如借物说理、借事说理,这符合汉语含蓄的语言表达方式。哲思道理要成功阐述清楚往往是比较难的,因此,作者在阐述某一哲思的时候,往往会运用形象思维,或比喻说理,或举例说理,或用典说理,说理中有形象,抒情中有升华,使说理更为含蓄委婉,易于接受。
  以《游褒禅山记》为例,这篇游记因事见理,夹叙夹议,简单叙述了自己游览褒禅山的情况,阐述自己的观点,做事要“有志”,要“尽吾志”,要“深思而慎取”,最后结论是:“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作者借古人游览观赏“往往有得”,是因为他们“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以此表明作者在后面所要说的观察所得,不是随意的,而是以古人的“求思”精神为依据和标准,经过深思而悟出来的。作者游前洞之易与游后洞之难,说明“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作者“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得出了“非有志者不能至”不能得“非常之观”,所以要立志。作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说明要取得成功,还必须要“有志”“有力”“不随以怠”和“有物以相之”,才能“至险远之地,得非常之观”。最后,作者还是转回了前文,由所见的仆碑引出感慨,指出由于“古书之不存”,“仆碑上其文漫灭,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何可胜道也哉”,从个别到一般,提出“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的观点。
  作者的说理层层相扣,并且前后呼应,结构严谨,行文缜密。在论述“志”“力”“物”的关系上表现出作者缜密全面的思维逻辑,仔细体会一番,便能解读到作者行文思路的深邃,自然能够感受到作品表现出来的理性美。
  三、在研究赏析语句中体会修辞美
  修辞艺术的美是古代散文美的重要体现,不同修辞艺术的运用能使文章语句、段落呈现不同的美。古代散文常常运用到的修辞手法有对比、用典、比喻、排比、夸张等。不拘泥于单一的修辞艺术,使得文章语言的表现力增强,使得作品更加生动形象。教材中的古代散文运用到的修辞艺术手法很多,下面只谈谈对比论证。
  《过秦论》通篇运用对比论证的手法,使文章气势磅礴,极具说服力。文章通过层层对比揭示了秦兴秦亡的原因:秦国与九国之师的对比表现了秦攻取天下时的势如破竹;秦始皇与秦孝公不同政策的对比,暗示了秦灭亡的结局;陈涉与九国之师的对比说明了秦攻守之势异也;陈涉与秦的对比揭示出了秦亡的原因。文中对比如:“陈涉乃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崛起阡陌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斩木为兵,揭竿为旗”。交战的结果是:“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强大的秦朝败于微不足道的陈涉。在层层对比中,秦灭亡的原因不言而喻。学生既能在此文中欣赏到精彩绝伦的对比论证,获得审美愉悦;同时在议论文写作的时候也是值得借鉴的。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中学(341000)
其他文献
大豆一直是大兴安岭垦区的主要种植作物,2018年,种植面积达90.5万亩。与以往不同的是,今年,垦区紧紧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大豆生产者补贴等政策,以提质增效为目的,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黑龙江农垦创业农场切实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集全场之力,聚全民之智,齐心协力打赢脱贫攻坚战。2017年,创业农场通过产业
高考《考试说明》要求,作文须“符合题意”。要使文章符合题意,精心审题是第一步。审题,就是仔细地分析、理解和领会题目的意思,是作文的第一关。这一关直接关系到作文的成败,审题准,就能写出符合题意的好文章;审题不准,写作时就很容易跑题。“要作文,先审题”,此话一点不假。那么,怎样审题才不至于偏题呢?  一、抓住题眼,明确重心  “题眼”即作文题目中的关键词。它或对中心词进行陈述,或限制、修饰中心词,是揭
作文一直以来是学生最头疼的部分,材料作文也是这样,很多学生出现审题的失误,完全偏离了写作的方向,作文质量很低。所以,教师引导学生对材料进行正确的分析是当前作文教学的重点,对其方法对策的探究具有重要意义。  材料作文是根据所给材料和要求来写文章的一种作文形式。材料作文的特点是要求考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故材料作文又叫“命意作文”,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才能诱发深思;有疑,才能激发兴趣,引起强烈的求知欲望。因此,教师在平时教学中恰当地进行设疑、质疑、解疑,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知识可视化是通过对知识的可视化图像解析,形成一种可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知识外在表现。高中语文多媒体课件设计中使用知识可视化技术对提高语文教学效果有巨大作用。  一、把复杂知识变得结构化  多媒体课件所设计的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的,以教学目标为基准方向是知识可视化对知识进行结构化的基本要求,因此教师对知识进行结构化前对教学目标的分析显得很重要。找到教学目标的定位后,提取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
语文,原本是一个妙趣横生、天生浪漫的名词;语文,原本是一门博大精深、包罗万象的学科;语文,原本是一剂救赎精神、护佑灵魂的良药。然而,在冰冷板滞的应试背景下,语文却成了陪衬,成了替补,在学生的拼拼凑凑、读读背背、东拉西扯、生搬硬套下成了了无生趣、肤浅庸俗的东西。语文学习的兴趣成了茫茫暗夜中的一豆灯火,奄奄一息,语文素养也成了浅缓的一湾小溪,时刻有干涸之虞。  追本溯源,是我们在教与学中曲解了语文的内
文章从试压介质的选取、试压管段的划分原则、介质及管段的数据分析、主要清管与试压设备的选择及要求、作业安全保障等方面进行了高差段管道工程的试压分析,以进一步探索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