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在驾驭教材方面,集集体智慧与研讨,心中引发了共鸣.多年的教学中所经历的种种都一幕幕浮现在眼前,同时不断思考问题:同样的教学内容因不同的教育执行者,而引起的教学效果不同?在难点重点的突破中,采用合适的方法,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就物理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谈谈体会.
1编顺口流,易于理解和记忆
光学中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教学,既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学生概念和规律掌握不好,更别谈运用规律来解决实际问题了.这样的问题在很多学生身上都存在,于是笔者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编一个顺口溜:凸透镜中间厚,迎来实像、实物两边走,像和物是好朋友,手牵手一个方向走,你离凸透镜近,我就离凸透镜远;而像和像距是双炮胎,你大我就大;你小我就小.这样处理传授给学生,学生很快掌握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成实像时,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变大;物距变大,像距变小,像变小的规律.还有:发光物体叫光源,描述路径有光线;直线传播有条件,同种介质需均匀;影子小孔日月食,还有激光能准直;向右看齐听口令,三点一线能命中;月亮本不是光源,长度单位有光年;传光最快数真空,8分能飞到月宫.光线原以直线过,遇到界面成反射;一面两角和三线,法线老是在中间;等等.可见基础教学要扎实,要讲究方法,方法得当,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效率.在教材的处理上,融合了自己的理解很有效.例如2.创设合适的情境,易于为突破重难点做好恰当的契机.
2创设情境,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在讲到声音的三个特征时,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请一位男同学和老师一起进行二重唱,在学生高兴之余引发思考:老师和那位男同学的声音有何不同?学生回答:高低、大小、特色不同.科学上高低用音调、大小用响度、特色用音色来描述,这些都是学生的体验和想法,只不过现在用物理的专业术语来描述而已,这样处理教材,学生既兴奋又激发了学习的热情.笔者趁热打铁,接下来问学生关于这三个因素,有什么想知道的?学生答:想知道这三个因素受什么决定?自然就进行了实验探究,实现了物理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的课程标准的理念,也达到了由浅入深的目的,收获了学生喜欢学习和成绩与能力共同提高的结果.所以驾驭教材是教师教学的最高境界,要求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对教材的处理不只是一句空话,一定要落到实处,才能缩短开花结果的时间与丰收.
3用好概念图是突破教学重难点的有效手段
学生在如何记忆物态变化的名词和在物态变化过程中是吸热还是放热时,表现出的是一种颠三倒四,乱七八糟的思维混乱状态.针对这种现状,笔者采用概念图方法将气态、液态、固态按顺序由上及下分成三个层次:气态在上,固态在下,中间是液态,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汽化是过程,由液态来的,所以汽化是带三点水的汽;结果往往在前,所以叫汽化;那么由气态变为液态就叫液化了,生活语言中“凝”的含义是聚集、凝结之意,故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而由气态变为固态越过了液态,故用凝华来描述;而由固态变为气态叫升华,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关于吸热与放热的解释是:升级需要获得能量,故汽化、熔化、升华都吸热;下降则是释放,故凝华、凝固、液化都放热.学生很快就记住了.
4形成规律,突破教学重难点
在光学中学生对于小孔成像、凸透镜成像、平面镜成像的规律经常弄混.对此,可以比较像距与物距的大小来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就可以了.例如,小孔成像中,当像到小孔的距离大于物到小孔的距离,则像大于物,成放大的像;当像到小孔的距离小于物到小孔的距离,则像小于物,成缩小的像;当像到小孔的距离等于物到小孔的距离,则像与物等大.平面镜像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所以像和物的大小相等;凸透镜成像时,物在二倍焦距之外,像在一二倍焦距之间,此时像距小于物距,所以成缩小的像;如果物在一二倍之间,像在二倍焦距之外,此时像距大于物距,成放大的像;如果物在二倍焦距处,像也在二倍焦距处,此时像距等于物距,成等大的像.经过这样的教材处理学生思维就清晰多了.
5抽象的物理概念的理解
关于物理学中有些物理量的特性或属性描述,学生一直区分不开.物质有很多特点,描述某一方面特点的物理量是特性,例如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对同种物质来说是相同的,不同种物质一般不同的特性用密度这一物理量来描述;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的特征用电阻这一物理量来描述;描述物体吸热能力的强弱这一特征用比热容这一物理量;描述燃料燃烧放热的特征用热值这一物理量.特性反应的是某一方面的内容,而属性则是物体本身具有的,例如质量和惯性.
4物理实验的数据处理
中学阶段实验数据处理常用的方法有列表法和图像法.列表法的优点是能最清晰地表示变量间的数量关系.而不必通过计算就知道当自变量取某些值时函数的对应值.缺点是只能看出一部分(就是表格里已提供的)变量的数量关系,不能反映变量关系的全貌.教师要注重实验数据的表格化处理,要培养学生的实验表格设计能力.
物理规律可以用文字来描述,也可以函数式来表示,还可以用图像来描述.利用图像描述物理规律,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就称之为图像法.图像法通过图像来确定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用图像法来描述物理过程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可以清晰地描述出其变化的动态特征,通过图像的比较,学生能够较容易的理解物理过程发现物理规律,这种直观印象有时能透过事物的本质,诱使人们做更深入的探讨,利用图像法思路清晰可以使得物理问题简化明了,还能起到一般计算法所不能起到的作用,可以使物理概念得到进一步拓展,而且图像法能将物理学科和其它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启迪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首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人、动物等在冰面上滑倒的录像,创设出某些情景;然后,用细线拴住重物让学生在不打绳结的情况下,将重物挂在木棍上;还可以在拧紧的瓶盖上涂上一些润滑油,让班上力气最大的学生试图拧开瓶盖等.
让初中生们注意观察这些实践活动,并且努力发现其中的问题,并提出一些自己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如是什么原因人在冰面上行走比较容易滑倒,又是为什么拴有重物的绳子,在木棍上绕上几圈就可以挂住,同时,又是为什么涂上了润滑油,瓶盖难以打开.
教师可以适当地提出诸如“摩擦力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等问题,鼓励初中生们进行大胆的猜想,进行激烈的小组讨论.然后让组长总结每一位组员的观点,最后由汇报员对各组猜想情况进行汇报.
就汇报的结果来看,有的小组说与面积有关,与速度有关,还有的小组说与质量有关,与重力有关,还有的小组说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与运动方式有关等.
最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们的知识特点,引导着他们对其中的几个猜想进行重点研究.就拿“摩擦力大小是否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这个观点来说,可以设计相应的实验方案,让每一个小组进行实验,分别得出他们的结论,然后在班级上逐个对其进行讨论,优化其实验方案.
综上所述,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扎实推进合作学习,让初中生通过合作学习,去真切的体会到共同完成研究课题,共同努力收获的那份愉悦、快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不但要将合作学习引入其中,更要将其深化,使其发挥巨大的作用.
1编顺口流,易于理解和记忆
光学中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教学,既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学生概念和规律掌握不好,更别谈运用规律来解决实际问题了.这样的问题在很多学生身上都存在,于是笔者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编一个顺口溜:凸透镜中间厚,迎来实像、实物两边走,像和物是好朋友,手牵手一个方向走,你离凸透镜近,我就离凸透镜远;而像和像距是双炮胎,你大我就大;你小我就小.这样处理传授给学生,学生很快掌握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成实像时,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变大;物距变大,像距变小,像变小的规律.还有:发光物体叫光源,描述路径有光线;直线传播有条件,同种介质需均匀;影子小孔日月食,还有激光能准直;向右看齐听口令,三点一线能命中;月亮本不是光源,长度单位有光年;传光最快数真空,8分能飞到月宫.光线原以直线过,遇到界面成反射;一面两角和三线,法线老是在中间;等等.可见基础教学要扎实,要讲究方法,方法得当,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效率.在教材的处理上,融合了自己的理解很有效.例如2.创设合适的情境,易于为突破重难点做好恰当的契机.
2创设情境,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在讲到声音的三个特征时,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请一位男同学和老师一起进行二重唱,在学生高兴之余引发思考:老师和那位男同学的声音有何不同?学生回答:高低、大小、特色不同.科学上高低用音调、大小用响度、特色用音色来描述,这些都是学生的体验和想法,只不过现在用物理的专业术语来描述而已,这样处理教材,学生既兴奋又激发了学习的热情.笔者趁热打铁,接下来问学生关于这三个因素,有什么想知道的?学生答:想知道这三个因素受什么决定?自然就进行了实验探究,实现了物理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的课程标准的理念,也达到了由浅入深的目的,收获了学生喜欢学习和成绩与能力共同提高的结果.所以驾驭教材是教师教学的最高境界,要求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对教材的处理不只是一句空话,一定要落到实处,才能缩短开花结果的时间与丰收.
3用好概念图是突破教学重难点的有效手段
学生在如何记忆物态变化的名词和在物态变化过程中是吸热还是放热时,表现出的是一种颠三倒四,乱七八糟的思维混乱状态.针对这种现状,笔者采用概念图方法将气态、液态、固态按顺序由上及下分成三个层次:气态在上,固态在下,中间是液态,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汽化是过程,由液态来的,所以汽化是带三点水的汽;结果往往在前,所以叫汽化;那么由气态变为液态就叫液化了,生活语言中“凝”的含义是聚集、凝结之意,故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而由气态变为固态越过了液态,故用凝华来描述;而由固态变为气态叫升华,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关于吸热与放热的解释是:升级需要获得能量,故汽化、熔化、升华都吸热;下降则是释放,故凝华、凝固、液化都放热.学生很快就记住了.
4形成规律,突破教学重难点
在光学中学生对于小孔成像、凸透镜成像、平面镜成像的规律经常弄混.对此,可以比较像距与物距的大小来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就可以了.例如,小孔成像中,当像到小孔的距离大于物到小孔的距离,则像大于物,成放大的像;当像到小孔的距离小于物到小孔的距离,则像小于物,成缩小的像;当像到小孔的距离等于物到小孔的距离,则像与物等大.平面镜像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所以像和物的大小相等;凸透镜成像时,物在二倍焦距之外,像在一二倍焦距之间,此时像距小于物距,所以成缩小的像;如果物在一二倍之间,像在二倍焦距之外,此时像距大于物距,成放大的像;如果物在二倍焦距处,像也在二倍焦距处,此时像距等于物距,成等大的像.经过这样的教材处理学生思维就清晰多了.
5抽象的物理概念的理解
关于物理学中有些物理量的特性或属性描述,学生一直区分不开.物质有很多特点,描述某一方面特点的物理量是特性,例如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对同种物质来说是相同的,不同种物质一般不同的特性用密度这一物理量来描述;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的特征用电阻这一物理量来描述;描述物体吸热能力的强弱这一特征用比热容这一物理量;描述燃料燃烧放热的特征用热值这一物理量.特性反应的是某一方面的内容,而属性则是物体本身具有的,例如质量和惯性.
4物理实验的数据处理
中学阶段实验数据处理常用的方法有列表法和图像法.列表法的优点是能最清晰地表示变量间的数量关系.而不必通过计算就知道当自变量取某些值时函数的对应值.缺点是只能看出一部分(就是表格里已提供的)变量的数量关系,不能反映变量关系的全貌.教师要注重实验数据的表格化处理,要培养学生的实验表格设计能力.
物理规律可以用文字来描述,也可以函数式来表示,还可以用图像来描述.利用图像描述物理规律,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就称之为图像法.图像法通过图像来确定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用图像法来描述物理过程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可以清晰地描述出其变化的动态特征,通过图像的比较,学生能够较容易的理解物理过程发现物理规律,这种直观印象有时能透过事物的本质,诱使人们做更深入的探讨,利用图像法思路清晰可以使得物理问题简化明了,还能起到一般计算法所不能起到的作用,可以使物理概念得到进一步拓展,而且图像法能将物理学科和其它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启迪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首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人、动物等在冰面上滑倒的录像,创设出某些情景;然后,用细线拴住重物让学生在不打绳结的情况下,将重物挂在木棍上;还可以在拧紧的瓶盖上涂上一些润滑油,让班上力气最大的学生试图拧开瓶盖等.
让初中生们注意观察这些实践活动,并且努力发现其中的问题,并提出一些自己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如是什么原因人在冰面上行走比较容易滑倒,又是为什么拴有重物的绳子,在木棍上绕上几圈就可以挂住,同时,又是为什么涂上了润滑油,瓶盖难以打开.
教师可以适当地提出诸如“摩擦力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等问题,鼓励初中生们进行大胆的猜想,进行激烈的小组讨论.然后让组长总结每一位组员的观点,最后由汇报员对各组猜想情况进行汇报.
就汇报的结果来看,有的小组说与面积有关,与速度有关,还有的小组说与质量有关,与重力有关,还有的小组说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与运动方式有关等.
最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们的知识特点,引导着他们对其中的几个猜想进行重点研究.就拿“摩擦力大小是否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这个观点来说,可以设计相应的实验方案,让每一个小组进行实验,分别得出他们的结论,然后在班级上逐个对其进行讨论,优化其实验方案.
综上所述,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扎实推进合作学习,让初中生通过合作学习,去真切的体会到共同完成研究课题,共同努力收获的那份愉悦、快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不但要将合作学习引入其中,更要将其深化,使其发挥巨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