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的教学水平会随着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而得到一定的提升,而知识本身正处在一个高速更新的时代,知识更新的周期大大缩短,如果教师的经验长期积累并广泛深入的应用于教学之中的话,有时反而会产生不少的误区,直接影响到教师的专业成长.
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一直往返于初二、初三这两年的教学之中,更有些优秀的教师被一直定位在初三的教学中,因为他们所教班级的考试成绩一直处于领先地位,而这样的反复式教学自然就帮教师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很多经验型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开始充分依赖于经验,而这种经验的依赖会伴随着一些教学误区.
1产生理性思维更严密的误区
经验型教师在课堂上的思维是非常清晰的,条理也非常畅通的,重点和难点的突破可以说是步步为营、环环相扣,最终在预设的范围内完成教学任务,完成预设任务.比如,在进行复习《简单机械》的过程中,教师从杠杆的五要素出发,再联系到杠杆平衡条件的探究及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所有注意点,再通过结合动态类题目对杠杆平衡条件的应用.从整体知识结构、解题技巧、方法指导等环节分析,可以说非常全面和非常严谨.学生如果按照教师的引导来进行查漏补缺的话,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能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应试技能和技巧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而正是这种看似严密,却可能完全剥夺了学生思维的机会.在教师步步为营的引导下,学生要完整地接受教师为他们准备的以本节课为教学目标的知识大餐,所有学生,所有的知识与技能,一一被迫地接受,再机械地进行思考和巩固,从而达成清一色的基本应试技能.最终的后果是基础学生吃撑了,优等生没有吃饱.从一节课来分析,本节课该解决的问题没有得到暴露,也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该提升的空间因为缺少提升的机会而没有得到提升.从长期的教学后果去分析,学生将会失去独立思考、归纳、分析、论证的机会,也逐渐失去他们学习过程中思维能力的真正提升.
思维过度严密是建立在教师的思维角度而达成的,在学生的知识建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还学生经历思维不严密,甚至思维错误的机会,让学生经历从失败到成功的过程,让学生经历思维混乱、揣摩、清晰、提升的过程.
2产生机械变式更多样的误区
经验型教师所见识的题量、题型可谓是丰富多彩,多角度变化一种题型、一类问题,最终全部抛出教学过程中的相应重点和难点.从整体效果来看,知识体系更加完善了,教学策略更加鲜明了,从应试效果上发现,学生在当堂的课堂反馈中可以体现出较好的应试效果.而实际情况下,在这种机械的多重变式训练下,学生的思维和注意力会被教师一直牵制着.最终会产生以下几个教学上的误区.
2.1学生的真正问题不一定得到真正的解决
每个学生存在的问题是有差异的,每个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是有差异的.而经验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旦锁定他认定的重点和难点以后,就开始进行一系列的重点、难点的突破和提升,教师凭借着自己已经积淀的经验去进行教学,学生所进行的训练不再是解决自己的问题,而是解决老师预设的陷阱.教师以学生陷于教师预设的困境而乐此不疲了,学生却因为教师的多样化的变式训练而产生越来越多的问题,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2.2学生的思维能力不一定得到真正的提升
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是基于自我问题的发现和解决,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自己的问题,然后根据问题的暴露分析其中的原因,然后再经历分析、思考、交流、讨论,最终解决问题,在整个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学生思维是活跃的、碰撞的,而问题的解决既是思维目标的达成又是思维能力的提升.而机械的变式就是抛出问题的不同侧面,让学生进行反复的训练和变化,以此巩固对某一类问题的机械式解决.而不是引导学生从问题的源泉开始分析问题的本质,最终自我完成问题呈现的方式和解决的方案.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经验型教师应该善于利用自己已有经验去解决学生真实存在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首先解决自己的问题,让学生总结问题的关键所在.然后再适当的进行变式和延伸,而每个变式和延伸必须由学生自主解决,而且要保证一半的同学能解决,不宜产生新的问题,甚至是连锁性的问题,以此防止问题的堆积.
3产生生活情景更丰富的误区
很多初中物理知识的构建和达成都是基于生活情境而产生的,这也充分体现了物理社会与生活的学科价值.为此,很多经验型的教师在一个知识建构完成以后,会给学生呈现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用铺天盖地的情境去覆盖相应知识可能出现的情境或者问题,以此提升学生对相应情境中存在的物理知识与规律的掌握.这里以《杠杆》教学为例,教师在解决好杠杆平衡条件以后,呈现如图1所示的一道经典题目,通过杠杆平衡条件来解决本题中的一系列问题,如量程的变化、测量误差的分析等等,从应试角度去分析,学生能很好地巩固和提升对杠杆平衡条件的理解和应用.而从学生角度去分析,现在很多孩子是没有使用杆秤经验的,特别是市区的小孩更是如此,笔者对市区某学校学生和城镇学校的学生进行调查,得出如表1所示的数据.
表1区域市区学生(总人数52人)镇区学生(总人数43人)看到过杆秤的学生数12人,占比23.1"人,占比51.2%使用过杆秤的学生数0人,占比0%6人,占比13.9%表1数据表明,现在的孩子对这个老师非常熟悉的情境是非常陌生的,在学生的思维中没有杆秤的结构示意图,也没有理解它的具体使用原理,因此,这个情境的创设首先已经将学生的思维拒之门外.
鉴于这种现状,我们可以先通过一道简单的题目来巩固学生对杠杆平衡的理解.
例题如图2所示,用一个小小的弹簧秤,竟然称出了大象的重.他用了一根10 m长的槽钢,当槽钢呈水平平衡时,弹簧秤和大象到悬挂点的距离分别是9.54 m和0.06 m,若弹簧秤示数为20 kg,则大象和铁笼共重多少?
这道题目的产生是完全基于杠杆平衡条件来解决的,而一道情境题目的呈现,教师可以顺水推舟地问道:你能结合刚才的题目,自己设计一件测量物体重力或者测量质量的工具吗?借助这样的问题再介绍杆秤及其中的问题解决,效果就会显而易见.
因此,每个经验丰富的教师不能仅仅凭借着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教学,还要充分站在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的角度去分析我们的教学内容,从学生出发,再结合我们的丰富经验,开展符合学生需要和提升的教学活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能力提升,这才是真正的生本主体的教学行为.
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一直往返于初二、初三这两年的教学之中,更有些优秀的教师被一直定位在初三的教学中,因为他们所教班级的考试成绩一直处于领先地位,而这样的反复式教学自然就帮教师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很多经验型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开始充分依赖于经验,而这种经验的依赖会伴随着一些教学误区.
1产生理性思维更严密的误区
经验型教师在课堂上的思维是非常清晰的,条理也非常畅通的,重点和难点的突破可以说是步步为营、环环相扣,最终在预设的范围内完成教学任务,完成预设任务.比如,在进行复习《简单机械》的过程中,教师从杠杆的五要素出发,再联系到杠杆平衡条件的探究及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所有注意点,再通过结合动态类题目对杠杆平衡条件的应用.从整体知识结构、解题技巧、方法指导等环节分析,可以说非常全面和非常严谨.学生如果按照教师的引导来进行查漏补缺的话,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能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应试技能和技巧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而正是这种看似严密,却可能完全剥夺了学生思维的机会.在教师步步为营的引导下,学生要完整地接受教师为他们准备的以本节课为教学目标的知识大餐,所有学生,所有的知识与技能,一一被迫地接受,再机械地进行思考和巩固,从而达成清一色的基本应试技能.最终的后果是基础学生吃撑了,优等生没有吃饱.从一节课来分析,本节课该解决的问题没有得到暴露,也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该提升的空间因为缺少提升的机会而没有得到提升.从长期的教学后果去分析,学生将会失去独立思考、归纳、分析、论证的机会,也逐渐失去他们学习过程中思维能力的真正提升.
思维过度严密是建立在教师的思维角度而达成的,在学生的知识建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还学生经历思维不严密,甚至思维错误的机会,让学生经历从失败到成功的过程,让学生经历思维混乱、揣摩、清晰、提升的过程.
2产生机械变式更多样的误区
经验型教师所见识的题量、题型可谓是丰富多彩,多角度变化一种题型、一类问题,最终全部抛出教学过程中的相应重点和难点.从整体效果来看,知识体系更加完善了,教学策略更加鲜明了,从应试效果上发现,学生在当堂的课堂反馈中可以体现出较好的应试效果.而实际情况下,在这种机械的多重变式训练下,学生的思维和注意力会被教师一直牵制着.最终会产生以下几个教学上的误区.
2.1学生的真正问题不一定得到真正的解决
每个学生存在的问题是有差异的,每个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是有差异的.而经验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旦锁定他认定的重点和难点以后,就开始进行一系列的重点、难点的突破和提升,教师凭借着自己已经积淀的经验去进行教学,学生所进行的训练不再是解决自己的问题,而是解决老师预设的陷阱.教师以学生陷于教师预设的困境而乐此不疲了,学生却因为教师的多样化的变式训练而产生越来越多的问题,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2.2学生的思维能力不一定得到真正的提升
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是基于自我问题的发现和解决,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自己的问题,然后根据问题的暴露分析其中的原因,然后再经历分析、思考、交流、讨论,最终解决问题,在整个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学生思维是活跃的、碰撞的,而问题的解决既是思维目标的达成又是思维能力的提升.而机械的变式就是抛出问题的不同侧面,让学生进行反复的训练和变化,以此巩固对某一类问题的机械式解决.而不是引导学生从问题的源泉开始分析问题的本质,最终自我完成问题呈现的方式和解决的方案.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经验型教师应该善于利用自己已有经验去解决学生真实存在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首先解决自己的问题,让学生总结问题的关键所在.然后再适当的进行变式和延伸,而每个变式和延伸必须由学生自主解决,而且要保证一半的同学能解决,不宜产生新的问题,甚至是连锁性的问题,以此防止问题的堆积.
3产生生活情景更丰富的误区
很多初中物理知识的构建和达成都是基于生活情境而产生的,这也充分体现了物理社会与生活的学科价值.为此,很多经验型的教师在一个知识建构完成以后,会给学生呈现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用铺天盖地的情境去覆盖相应知识可能出现的情境或者问题,以此提升学生对相应情境中存在的物理知识与规律的掌握.这里以《杠杆》教学为例,教师在解决好杠杆平衡条件以后,呈现如图1所示的一道经典题目,通过杠杆平衡条件来解决本题中的一系列问题,如量程的变化、测量误差的分析等等,从应试角度去分析,学生能很好地巩固和提升对杠杆平衡条件的理解和应用.而从学生角度去分析,现在很多孩子是没有使用杆秤经验的,特别是市区的小孩更是如此,笔者对市区某学校学生和城镇学校的学生进行调查,得出如表1所示的数据.
表1区域市区学生(总人数52人)镇区学生(总人数43人)看到过杆秤的学生数12人,占比23.1"人,占比51.2%使用过杆秤的学生数0人,占比0%6人,占比13.9%表1数据表明,现在的孩子对这个老师非常熟悉的情境是非常陌生的,在学生的思维中没有杆秤的结构示意图,也没有理解它的具体使用原理,因此,这个情境的创设首先已经将学生的思维拒之门外.
鉴于这种现状,我们可以先通过一道简单的题目来巩固学生对杠杆平衡的理解.
例题如图2所示,用一个小小的弹簧秤,竟然称出了大象的重.他用了一根10 m长的槽钢,当槽钢呈水平平衡时,弹簧秤和大象到悬挂点的距离分别是9.54 m和0.06 m,若弹簧秤示数为20 kg,则大象和铁笼共重多少?
这道题目的产生是完全基于杠杆平衡条件来解决的,而一道情境题目的呈现,教师可以顺水推舟地问道:你能结合刚才的题目,自己设计一件测量物体重力或者测量质量的工具吗?借助这样的问题再介绍杆秤及其中的问题解决,效果就会显而易见.
因此,每个经验丰富的教师不能仅仅凭借着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教学,还要充分站在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的角度去分析我们的教学内容,从学生出发,再结合我们的丰富经验,开展符合学生需要和提升的教学活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能力提升,这才是真正的生本主体的教学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