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江苏教育》2011年第2期“作文教学难题求解”专题中拜读了管建刚老师《“修改”教学:你准备好了吗?》一文,管老师在文中引发我们对作文修改的重视和思考,我深以为是。但是对管建刚老师认为的“学生互改只是教师的无奈之举、无能之举”一说而心存疑虑,故借此文向管老师请教。
[原音重现]
“一些老师,让学生相互改,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那大都是老师的无奈之举、无能之举。三个臭皮匠在一起改作文,99%会成为三个‘臭鸭蛋’。”
管老师的这番话我以为有两处值得商榷:一是学生互改就真的是臭皮匠之举吗?不但不会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反而会臭成一堆吗?二是教师安排学生互改就真的是无能之举吗?不但不能提高学生的作文修改能力,反而是无计可施吗?
笔者想以一节苏教版语文第十二册第二单元的习作评改课为例探讨这个问题。
[课堂回放]
师:上节课我们完成了校园逸事这篇习作,这节课我们来共同赏读大家的习作。每人先传看一篇作文,一边看一边圈出错别字和病句,注意回避本小组同学的习作。(本小组同学在写完后就已经相互传看修改过语句问题了)
(生传看习作)
师:都看完了吗?首先谁来带着我们回顾一下这篇习作的要求?
生1:首先在选材上要注意写的应该是校园里发生的让人难忘的事情,最好是老师不知道的。
生2:文中要把令人难忘的细节之处写具体。
师:两位同学抓住了本次习作最重要的两个要求,这正是区别于第一单元“童年趣事”的根本所在。关于叙事文章的其他要求我们就不再重复了。按照老规矩,我们先从本次习作的两个要求说起。
罗钰琨:我推荐张利安同学的作文《将争执进行到底》,文章讲述了张利安与严可汗同桌时发生的一次激烈的争执,其中5-6自然段写得最精彩,把他们之间那番争执写得很具体。我来给大家读一读。
(生读,全班学生鼓掌)
师:从同学们的掌声中我们就能感受到张利安同学作文的精彩。不过,到底是哪些地方写得精彩呢?我们借助实物投影仪再好好回顾一下。
(将作文投影给学生看)
生:我觉得张利安对严可汗的动作描写特别生动。“捋起袖子、大声喝道”,“严可汗左手紧攥成拳头,右手竖起食指,直指我的鼻尖,两眼如饿狼般瞪着我”,这些动作描写让我们看到严可汗凶神恶煞的样子。
生:相比之下张利安则表现得很弱小,从“泪水哗哗地流出来,紧咬着牙齿”可以看出。
师:谢谢你们的点评。也谢谢张利安的作文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学习的范例。在你们读到的作文中还有这样的例子吗?
陶文瀚:我觉得苏文吴同学的作文也很好,特别是3、4两段。我来读给大家听。
(直接将作文投影)
生:我觉得特别是这一段写得精彩:“他们经常假装乖乖吃饭,当大家都放松警惕时,以‘凌波微步’飘移至值日班长桌旁的饭桶前。值日班长自然不是傻瓜,‘腾’地站起来。一下子用身躯像母鸡护小鸡般护住饭桶,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这种猫和老鼠的游戏,我们天天上演,他描写得很生动。
师:陶文瀚选的这个例子也很好。刚才两位同学都把事情写得既具体又生动,让我们“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这就是细节描写的魅力。下面请同学们再看看自己手中的习作,也许刚才在读作文的时候你没有注意到他写得特别好,或者他的文章没有注意把细节写具体,你也可以给他一些建议。
高凯源:张羽中在写朱煜晨问他要吃的时的样子特别生动。我也给大家读读。(生读作文)这段文章中“我刚刚把海苔送到嘴边,就看见朱煜晨贪婪的目光盯着我,我刚想藏起来。一只‘猫爪’已经向我伸来……”把朱煜晨贪吃的样子写得很生动。
师:好,谢谢你们的精彩发现。相信大家对我们本次作文的要求更明确了,待会儿拿到自己习作后再认真品读、修改。接下来我们再来评讲一下叙事类作文的其他问题:比如作文题目、文章开头和结尾,等等。
田逸阳:我觉得苏文昱同学的作文题很好,“班级间谍”,写的是老师不在时一些同学为大家站岗放哨的事。读到题目时,我很好奇,引起了我阅读下去的兴趣。
师:早就听说有这样的班级“志愿者”,谢谢苏文昱,让我能看到他们是如何为大家站岗放哨的。
张羽中:我要给王靖善提一个建议,他的文章中间一大段写到底,让人看得很累,事情的经过不能一目了然。
师:文章分段问题是我们一再提醒的,请王靖善同学要给予重视。
高凯源:我建议王靖善同学读读张羽中同学的作文,他的文章一共有19个自然段,人物对话他都是分行写的,整整写了两页纸,很占格子的。
师:我也发现张羽中很擅长分段。能请张羽中给大家说说你是怎么分段的吗?
张羽中:我觉得分段有这几种情况:第一,人物对话要分段,这样一目了然;第二,不同人物出场的时候应该分段……
师:我打断一下,这一点我觉得我们刚学过的一篇课文就是最好的例证。
生:我知道了,《半截蜡烛》。伯诺德夫人和儿子女儿轮番与敌人的周旋就是分段来写的。
师:我们想到一块去了。请张羽中接着说。
张羽中:第三。当时间或者地点发生变化的时候也可以分段来写。比如我们前面学过的《记金华的双龙洞》和《卢沟桥烽火》这两篇文章就很典型。
师:谢谢张羽中,果然是很有心得,这么短的时间能提炼得如此精辟。
徐鹏程:我觉得董宇杰的文章不完整。缺少了一个结尾,小偷最后结果如何没有告诉读者。
师:事情的结果没有交代,难怪读者看不明白呢,这可是文章大忌。
张利安:张雨飞写的《决斗》是他与徐鹏程之间的一次矛盾。素材很好,但是文章一开始就说徐鹏程给了他一巴掌,后面也没有说清楚原因,没头没脑,让人不明白。
师:和前面的同学一个问题,一个缺少前因,一个缺少后果。很多时候我们在写事情时,自己心里明白,却忽略了读者并不知道。所以要把前因后果说清楚,让人一看就懂。
陈重耳:陈明毅的问题也是写得让人不明白,她前面写的是许可欣上台给大家讲解数学题,可突然就写到一支铅笔飞了出去,很奇怪,令人不解。不过要表扬的是作文题目很好,“让铅笔飞”,化用的是电影名《让子弹飞》。
师:首先要表扬你的是既能看到同学的优点,又能发现不足。这篇文章我也读了,和陈重耳有同样的感受,作文后半部分没有把事情写清楚。
师:(总结)刚才同学们从这次习作的其他方面评讲了作文,并提出修改意见,可见同学们都有一双慧眼,修改作文的能力也越来越强。接下来我们每人拿回自己的作文,从选材、题目、事情叙述以及细节描写等方面对自己的文章进行修改,别忘了再认真修改一下批改同学画出的病句错字。
(学生自行修改习作,师巡视予以单独指导)
[我的思考]
1.学生真的“不能”吗?
这是一节普通的没有经过精心准备的家常课,透过这节作文课我想大家能够看到学生比我们想象的要强 大许多:他们可以发现同伴作文中的闪光点。也可以挑出作文中的种种问题:他们不但可以提出问题,也可以给出解决问题的策略:他们不但可以知其然,甚至可以说出其所以然。当然在这节课上学生的表现不是偶然出现的。这样的能力更不是一蹴而就的,也是经过长时间的由扶到放的训练才形成的。
但是很多时候传统的儿童观让我们对学生缺乏“信任”,总是认为学生不能、不可以。于是在课堂上我们看到的往往是老师的再三追问,老师的苦口婆心。长此以往,我们的学生又怎么会、怎么能呢?学生一定会是三个臭皮匠变成三个臭鸭蛋。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儿童是天生的创造家;儿童是积极的探索家;儿童是自主的管理者。他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小诗就道出了这一教育思想:“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人小心不小。您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现代儿童观认为儿童是“有能力的主体”,他们是正在发展中的人。不能因为儿童相对于成人的弱小,就轻视他们的能力,使他们被动发展。儿童是能积极主动发展自己潜能的主体,能表达自己的主张和意见。作为教师我们应对儿童有正确的认识,这样才能积极转变我们的教学行为,把学习的时间与空间“让”给学生。这样就能激发出学生内在的巨大潜力。不是学生“不能”,而是我们没有给学生“能”的时间与空间。也许学生最初的表现不能尽如人意,也许学生最初的表现还是稚气十足,但是我们得耐心等待他们的成长,静心倾听花开的声音。
2.老师真的“无能”吗?
传统的教师观认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这种师本位的思想一直引领我们研究的是教师如何教。而恰恰忽略了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我们自以为得意的“教”是学生喜欢的吗?我们自以为高明的“教”学生又能接受多少呢?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们训练学生反复练习修改病句,甚至让学生知道诸如“成分残缺、词序颠倒、用词不当”等各种病因,学生的作文就做到文通字顺了吗?纵使我们心中积累了万千“病例”,但是能够像医生传授“病例”给徒弟那样一一言传给学生吗?答案显而易见,因为一百个学生会有一百种病例。
那么面对学生我们的老师真的“无能”吗?我以为不是!老师可为、可能之处很多,前提是将学生的学放在首位。
从三年级下学期开始我在班上就坚持四人小组的接力日记,不仅要写日记。而且要评价其他同学的日记,不仅要有总评,还要有眉批。所有的日记评改都由老师和学生共同完成,学生改一遍,老师再改一遍。学生一开始不知道怎么改,改的水平也参差不齐,但是逐步在老师示范、同伴影响下悟得方法,作文修改能力也不断提高。从六年级开始我逐步尝试由学生参与评改每单元的作文,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自己和他人的作文,发现共性素材和个性问题,在集体评改中达到共同提升的目标。
陶行知先生曾经感慨国内的中小学学校教育:“论起名字来,叫学校,但是讲起实质来,它却变成了教校。”《学会生存》一书中提出:“教学过程正逐步趋向于被学习过程所替代。”由此看来,教师的“能”还无处可去、无计可施吗?用我喜欢的一句话与同行共勉:“教育应回到其本身,当它面对生命时,不是急于得到肤浅的、一时的成绩,而是着眼于人复杂而长久的生长。”
[原音重现]
“一些老师,让学生相互改,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那大都是老师的无奈之举、无能之举。三个臭皮匠在一起改作文,99%会成为三个‘臭鸭蛋’。”
管老师的这番话我以为有两处值得商榷:一是学生互改就真的是臭皮匠之举吗?不但不会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反而会臭成一堆吗?二是教师安排学生互改就真的是无能之举吗?不但不能提高学生的作文修改能力,反而是无计可施吗?
笔者想以一节苏教版语文第十二册第二单元的习作评改课为例探讨这个问题。
[课堂回放]
师:上节课我们完成了校园逸事这篇习作,这节课我们来共同赏读大家的习作。每人先传看一篇作文,一边看一边圈出错别字和病句,注意回避本小组同学的习作。(本小组同学在写完后就已经相互传看修改过语句问题了)
(生传看习作)
师:都看完了吗?首先谁来带着我们回顾一下这篇习作的要求?
生1:首先在选材上要注意写的应该是校园里发生的让人难忘的事情,最好是老师不知道的。
生2:文中要把令人难忘的细节之处写具体。
师:两位同学抓住了本次习作最重要的两个要求,这正是区别于第一单元“童年趣事”的根本所在。关于叙事文章的其他要求我们就不再重复了。按照老规矩,我们先从本次习作的两个要求说起。
罗钰琨:我推荐张利安同学的作文《将争执进行到底》,文章讲述了张利安与严可汗同桌时发生的一次激烈的争执,其中5-6自然段写得最精彩,把他们之间那番争执写得很具体。我来给大家读一读。
(生读,全班学生鼓掌)
师:从同学们的掌声中我们就能感受到张利安同学作文的精彩。不过,到底是哪些地方写得精彩呢?我们借助实物投影仪再好好回顾一下。
(将作文投影给学生看)
生:我觉得张利安对严可汗的动作描写特别生动。“捋起袖子、大声喝道”,“严可汗左手紧攥成拳头,右手竖起食指,直指我的鼻尖,两眼如饿狼般瞪着我”,这些动作描写让我们看到严可汗凶神恶煞的样子。
生:相比之下张利安则表现得很弱小,从“泪水哗哗地流出来,紧咬着牙齿”可以看出。
师:谢谢你们的点评。也谢谢张利安的作文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学习的范例。在你们读到的作文中还有这样的例子吗?
陶文瀚:我觉得苏文吴同学的作文也很好,特别是3、4两段。我来读给大家听。
(直接将作文投影)
生:我觉得特别是这一段写得精彩:“他们经常假装乖乖吃饭,当大家都放松警惕时,以‘凌波微步’飘移至值日班长桌旁的饭桶前。值日班长自然不是傻瓜,‘腾’地站起来。一下子用身躯像母鸡护小鸡般护住饭桶,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这种猫和老鼠的游戏,我们天天上演,他描写得很生动。
师:陶文瀚选的这个例子也很好。刚才两位同学都把事情写得既具体又生动,让我们“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这就是细节描写的魅力。下面请同学们再看看自己手中的习作,也许刚才在读作文的时候你没有注意到他写得特别好,或者他的文章没有注意把细节写具体,你也可以给他一些建议。
高凯源:张羽中在写朱煜晨问他要吃的时的样子特别生动。我也给大家读读。(生读作文)这段文章中“我刚刚把海苔送到嘴边,就看见朱煜晨贪婪的目光盯着我,我刚想藏起来。一只‘猫爪’已经向我伸来……”把朱煜晨贪吃的样子写得很生动。
师:好,谢谢你们的精彩发现。相信大家对我们本次作文的要求更明确了,待会儿拿到自己习作后再认真品读、修改。接下来我们再来评讲一下叙事类作文的其他问题:比如作文题目、文章开头和结尾,等等。
田逸阳:我觉得苏文昱同学的作文题很好,“班级间谍”,写的是老师不在时一些同学为大家站岗放哨的事。读到题目时,我很好奇,引起了我阅读下去的兴趣。
师:早就听说有这样的班级“志愿者”,谢谢苏文昱,让我能看到他们是如何为大家站岗放哨的。
张羽中:我要给王靖善提一个建议,他的文章中间一大段写到底,让人看得很累,事情的经过不能一目了然。
师:文章分段问题是我们一再提醒的,请王靖善同学要给予重视。
高凯源:我建议王靖善同学读读张羽中同学的作文,他的文章一共有19个自然段,人物对话他都是分行写的,整整写了两页纸,很占格子的。
师:我也发现张羽中很擅长分段。能请张羽中给大家说说你是怎么分段的吗?
张羽中:我觉得分段有这几种情况:第一,人物对话要分段,这样一目了然;第二,不同人物出场的时候应该分段……
师:我打断一下,这一点我觉得我们刚学过的一篇课文就是最好的例证。
生:我知道了,《半截蜡烛》。伯诺德夫人和儿子女儿轮番与敌人的周旋就是分段来写的。
师:我们想到一块去了。请张羽中接着说。
张羽中:第三。当时间或者地点发生变化的时候也可以分段来写。比如我们前面学过的《记金华的双龙洞》和《卢沟桥烽火》这两篇文章就很典型。
师:谢谢张羽中,果然是很有心得,这么短的时间能提炼得如此精辟。
徐鹏程:我觉得董宇杰的文章不完整。缺少了一个结尾,小偷最后结果如何没有告诉读者。
师:事情的结果没有交代,难怪读者看不明白呢,这可是文章大忌。
张利安:张雨飞写的《决斗》是他与徐鹏程之间的一次矛盾。素材很好,但是文章一开始就说徐鹏程给了他一巴掌,后面也没有说清楚原因,没头没脑,让人不明白。
师:和前面的同学一个问题,一个缺少前因,一个缺少后果。很多时候我们在写事情时,自己心里明白,却忽略了读者并不知道。所以要把前因后果说清楚,让人一看就懂。
陈重耳:陈明毅的问题也是写得让人不明白,她前面写的是许可欣上台给大家讲解数学题,可突然就写到一支铅笔飞了出去,很奇怪,令人不解。不过要表扬的是作文题目很好,“让铅笔飞”,化用的是电影名《让子弹飞》。
师:首先要表扬你的是既能看到同学的优点,又能发现不足。这篇文章我也读了,和陈重耳有同样的感受,作文后半部分没有把事情写清楚。
师:(总结)刚才同学们从这次习作的其他方面评讲了作文,并提出修改意见,可见同学们都有一双慧眼,修改作文的能力也越来越强。接下来我们每人拿回自己的作文,从选材、题目、事情叙述以及细节描写等方面对自己的文章进行修改,别忘了再认真修改一下批改同学画出的病句错字。
(学生自行修改习作,师巡视予以单独指导)
[我的思考]
1.学生真的“不能”吗?
这是一节普通的没有经过精心准备的家常课,透过这节作文课我想大家能够看到学生比我们想象的要强 大许多:他们可以发现同伴作文中的闪光点。也可以挑出作文中的种种问题:他们不但可以提出问题,也可以给出解决问题的策略:他们不但可以知其然,甚至可以说出其所以然。当然在这节课上学生的表现不是偶然出现的。这样的能力更不是一蹴而就的,也是经过长时间的由扶到放的训练才形成的。
但是很多时候传统的儿童观让我们对学生缺乏“信任”,总是认为学生不能、不可以。于是在课堂上我们看到的往往是老师的再三追问,老师的苦口婆心。长此以往,我们的学生又怎么会、怎么能呢?学生一定会是三个臭皮匠变成三个臭鸭蛋。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儿童是天生的创造家;儿童是积极的探索家;儿童是自主的管理者。他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小诗就道出了这一教育思想:“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人小心不小。您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现代儿童观认为儿童是“有能力的主体”,他们是正在发展中的人。不能因为儿童相对于成人的弱小,就轻视他们的能力,使他们被动发展。儿童是能积极主动发展自己潜能的主体,能表达自己的主张和意见。作为教师我们应对儿童有正确的认识,这样才能积极转变我们的教学行为,把学习的时间与空间“让”给学生。这样就能激发出学生内在的巨大潜力。不是学生“不能”,而是我们没有给学生“能”的时间与空间。也许学生最初的表现不能尽如人意,也许学生最初的表现还是稚气十足,但是我们得耐心等待他们的成长,静心倾听花开的声音。
2.老师真的“无能”吗?
传统的教师观认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这种师本位的思想一直引领我们研究的是教师如何教。而恰恰忽略了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我们自以为得意的“教”是学生喜欢的吗?我们自以为高明的“教”学生又能接受多少呢?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们训练学生反复练习修改病句,甚至让学生知道诸如“成分残缺、词序颠倒、用词不当”等各种病因,学生的作文就做到文通字顺了吗?纵使我们心中积累了万千“病例”,但是能够像医生传授“病例”给徒弟那样一一言传给学生吗?答案显而易见,因为一百个学生会有一百种病例。
那么面对学生我们的老师真的“无能”吗?我以为不是!老师可为、可能之处很多,前提是将学生的学放在首位。
从三年级下学期开始我在班上就坚持四人小组的接力日记,不仅要写日记。而且要评价其他同学的日记,不仅要有总评,还要有眉批。所有的日记评改都由老师和学生共同完成,学生改一遍,老师再改一遍。学生一开始不知道怎么改,改的水平也参差不齐,但是逐步在老师示范、同伴影响下悟得方法,作文修改能力也不断提高。从六年级开始我逐步尝试由学生参与评改每单元的作文,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自己和他人的作文,发现共性素材和个性问题,在集体评改中达到共同提升的目标。
陶行知先生曾经感慨国内的中小学学校教育:“论起名字来,叫学校,但是讲起实质来,它却变成了教校。”《学会生存》一书中提出:“教学过程正逐步趋向于被学习过程所替代。”由此看来,教师的“能”还无处可去、无计可施吗?用我喜欢的一句话与同行共勉:“教育应回到其本身,当它面对生命时,不是急于得到肤浅的、一时的成绩,而是着眼于人复杂而长久的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