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激发中职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11233880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由于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和严谨的逻辑性,中职学生往往感到数学难学,部分学生对数学产生厌学情绪,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不高,数学成绩差。本文就如何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进行阐述。
  关键词: 中职学生 数学 兴趣
  
  中职学生从中考中分流而来,大量学生初中阶段的数学基础较差,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中专学习时,对数学不感兴趣,望而生畏,成绩低下,形成了数学学习障碍,给学校管理和课堂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要改变这一状况,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如何激发中职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我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认识。
  一、增加师生感情
  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病之一在于教师讲授得过细,使学生在学习中完全处于被动状态。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师必须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由消极等待变为积极争取,必须注意改进教学方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一个中职学生对他所学的几门功课有所偏爱或对某几门功课特别感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该科任课老师的影响,只要教师在学生心目中享有较高的威信,就能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仅仅这样还不够,一个教师平时少接近学生,少下班辅导,学生对他敬而远之,甚至产生惧怕的心理,这样的教师上课,学生会感到有压力,受束缚,势必影响其思维的正常发展,所以教师应使学生有亲切感。
  教师对后进生尤其要注意。后进生由于基础差,知识掌握不牢,对该科老师存在惧怕心理,对老师的一举一动特别敏感。教师对这部分学生要倍加热情,首先要打消他们的惧怕心理,师生之间互相信任,讲课中注意避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当他们有些进步,应大力表扬,给予鼓励。一个信赖的眼神,一个鼓励的微笑,都可能带来巨大的效应。教师应当时时提醒自己,不要嘲讽讥笑学生,尊重学生的任何一点成果,这也是对他们的一种无形的鞭策。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应及时地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予以赏识、鼓励,使他们充满信心,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让表扬和鼓励成为走向成功的催化剂,逐渐调动他们的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其目的是使学生高效率地获取知识。为了适应他们将来的需要,必须能使学生自己不断补充,更新知识。数学老师应当注意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过去的教学模式往往都是根据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围绕重点将问题一个一个地抛出,让学生去思考,去解答。问题解决了,本课的教学任务也基本完成了。但是这种方法也有不足之处,即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弄懂了第一个问题只好等老师提出第二个问题,而并不知道第二个问题应该是什么问题,这样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不够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近年来在课堂教学中我比较注意启发学生提问题,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多提问题,养成提问题的习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为此,我十分注意备好每一单元的第一课,这一课必须将本单元的主要内容,知识间的联系,以及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介绍给学生,使他们对本单元的知识结构有一个初步了解。解决了第一问题,下一个问题应该是什么,他们可以自己提出来,这对提高探索能力有一定帮助。
  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每节课中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找出掌握新知识的关键。提出问题不是目的,教师必须从学生提出的若干问题中归纳整理出与本课重点有关的一两个问题,启发学生自己解决。数学知识系统性强,要学好新知识,必须引导学生揭开从旧知识到新知识的过渡中关键性的一环,这一环突破了,学生就基本上完成了独立获取知识的任务了。
  三、展现教师的语言艺术
  数学语言的对象是学生,必须注意语言的生动、形象、赋予情趣,像磁铁一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学语言要求做到声情并茂,妙语连珠,妙趣横生。数学教学语言必须具有灵活性,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情况,及时调节教学语言的速度、基调、音量、节奏、语气等,这能显示教师的教学语言艺术水平的高低。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课上得幽默有趣,学生可以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并对前面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巧妙地运用幽默语言,可使讲课变得风趣诙谐,幽默睿智,使整个教学过程高潮迭现,并能创造出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轻松愉快的气氛如果教师能善于运用形象化的语言,就能把本来枯燥乏味的数学变得生动而有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联系实际生活
  当学习材料与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才会是有兴趣的;当学习材料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有些学生对数学没有兴趣,原因之一就是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不多,感到学而无用。所以适当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课外小组活动或者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知识的实践意义,深感自己知识的不足,从而引起新的学习需要,增强学习兴趣。也可以试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性学习、探索性学习,利用各种有利的合适的时机,开展社会实践,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带着问题学习。这是一种学生自觉的、主动的学习方式,是学生迫切需要的学习方式,也是学生体验成功的学习方式,更是高效率的学习方式。
  总之,中职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提高学生数学的最有力、最稳定的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采取一系列配套的激励措施,充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才能激发学中职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刘晓明.兴趣教学在数学教学中尝试[J].教育科研,2005,(16).
  [2]赵艳红.采用分层分组教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J].教育探索,1999.
  [3]张述勇.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Z].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0,(10).
  [4]陈厚德.基础教育新概念——有效教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其他文献
英、汉分属于两个不同的语系,人称代词的使用也不一样。英语多使用人称代词,而汉语则相反,英译汉时,译者需要尽可能地省译或不译第三人称代词。英译汉中,译者在略译或不译不必要的代词之前,须通读全文,正确判断该代词是否可以省略不译,以免误导读者。如:  例(1)①he Gryffindor first years followed Percy through the chattering crowds,o
随着新课改向纵深方面的推进,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建立一种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新型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和追求的目标。那么怎样才能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下面我谈一谈自己的一些认识。  一、激发兴趣是初中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的前提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动力,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所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1.创设有效问题
高三阶段通常都会进行大量的模拟考试,因此试卷评讲就占据了高三课堂的“半壁江山”。很多教师在试卷评讲中习惯于从前往后平铺直叙,导致学生对试题讲解毫无兴趣,大大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果。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怎样上好试卷评讲课。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
摘 要: 数学是社会进步的产物,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因素,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数学教育不仅要让学生体会数学的科学价值,而且要让他们体会其应用价值和人文价值,开阔视野,寻求数学进步的历史轨迹,激发对于数学创新原动力的认识,让他们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领会数学美的价值,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创新意识。本文作者就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数学文化的体验的有关案例进行剖析,并结合实践提出自己的认识,通过引经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六节第一课时《探索规律》。首先谈谈我的设计理念:  1.数学学习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是“身边的数学”。   2.课堂是学生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3.数学学习的过程是形成思想和方法的过程。  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对本节课的认识和设计思路。  一、教材分析  《探索规律》作为本章最后一节,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也
小学数学作为义务教育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学科,除了应传授给学生一些初步的数学知识以外,还担负着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历史重任。但由于受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数学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忽视知识的发生过程、忽视情意教学目标、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现象,从而造成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负担过重,探索精神与创新意识匮乏,极大地妨碍了全体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传统的
摘 要: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教师必须尽快调整自己的角色,及时转变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同时注重完善、提升、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注重对学生的应用意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从被动的“要我学”转变为主动的“我要学”。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掌握合理的数学教学策略和手段,真正把新课改理念下的初中
摘要: 《安娜·卡列尼娜》和《一位女士的画像》分别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和美国作家亨利·詹姆斯的著名长篇小说。两部作品自问世以来,一直备受世人关注。女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和伊莎贝尔·阿切尔对“自由”的追求是两部作品的共同主题,历来是学界评论的焦点。然而,不同的人生观决定了两人迥异的情感态度、行为方式和不同的人生结局。两部作品分别从正反两个方面向我们昭示:真正的自由是理性的自由、道德的自由、精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