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应当凸显语文学科的个性,立足工具,弘扬人文。”这说明了如何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基于这样认识,这篇课文的教学,应该努力体现在在品味文本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李时珍那种“甘于吃苦、不怕冒险”的精神。具体地说,就是抓住古寺环境的破败、察访过程的艰辛、品尝药革的危险等文本内容,引导学生联系前后文,深入地品词析句,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最终对李时珍产生深深的敬佩之情。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抓住课文重点,在前后联系中品词析句,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
3 深刻理解李时珍所宿古寺环境之破败、察访药材过程之艰辛,体会李时珍为了修订《本草》而甘于吃苦、不怕冒险的伟大精神,激发学生由衷地产生对李时珍的敬佩之情。
教学过程
一、浮想画面,感受古寺环境的破败
1 让学生默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什么。
请大家将语言组织好,先自己说,再交流:课文主要写了——李时珍师徒为了察访药材,住进了一座古寺,喝泉水,啃干粮,品尝药草,记录一天的寻访所得。
2 课文题目是“李时珍夜宿古寺”,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集中描写“古寺”的自然段读一读,想想:哪个词最能反映古寺的特点。
3 学生找出古寺的特点是“破败”后,教师范读第四自然段,要求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你仿佛看到了哪些破败的情景。
组织交流。①情景:到处是灰尘、断垣残壁上长满了青苔、神像蒙上了厚厚的蜘蛛网。②分析:“到处是灰尘、厚厚的蜘蛛网”说明了——(长时间没人住);“断垣残壁、长满了青苔”说明了古寺一些墙壁倒塌了,无人修整,寺里阴暗潮湿)。
4 出示:
李时珍和庞宪住在这里,陪伴他们的是____,是____,是____,是____。在这里,没有____,没有____,没有____。
5 指导朗读这一自然段。
[语文教学要重视形象性。教学中,学生通过联想相关画面,感受到李时珍师徒夜宿的古寺是破败的。在这里陪伴他们的是灰尘,是断垣残壁,是青苔,是厚厚的蜘蛛网,在这里没有完好的桌椅,没有平整的床铺。没有可口的饭菜,没有……所出示的填空题,有助于学生理解投宿环境的艰苦。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就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二、前后联系,品析察访过程的艰辛
1师:请大家联系1~3自然段,说说:李时珍师徒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住进这座破败的古寺的。
2 学生自读后,组织讨论:
①是在路上走了好几个月的情况下(第一自然段)。这几个月是怎么走过来的?——饥餐玛饮、晓行夜宿。请结合第五自然段内容,想想:在略上,他们饿了——(啃几口干粮。比较:课文为什么用“啃”不用“吃或咬”?),渴了——(喝几口泉水)。他们白天——(赶路察访药材),晚上——(随便找个地方住下来)。他们真是太辛苦了!
[李时珍的辛苦不仅仅是在住宿条件上,还在于整个察访过程。这一教学环节在前后文的联系中引导学生进行品析、体会:在这好几个月的察访中“饥餐渴饮、晓行夜宿”,饿了吃什么,渴了喝什么,白天干什么,晚上干什么,从而感受察访过程的艰辛。]
②结合第二自然段:因为他们一心走路,错过了客店。想想:客店和古寺在环境上有什么不同。
出示:
在客店里,没有____,没有____,没有____。有的是 ,有的是____,有的是 。
他们为什么不住在这样温馨的客店里,他们赶路为了什么?(察访药材,修订《本草》)
3 李时珍师徒饥餐渴饮、晓行夜宿,吃不好,喝不好,睡不好,真是太辛苦了。指导有感情地朗读1~5自然段。
4 李时珍觉得这样苦吗?他是怎样说的?指名读第七自然段。
抓住“吃点苦是值得的”深化理解李时珍“为了修订《本草》造福人类,甘于吃苦”的精神。①李时珍吃的苦少吗?为什么说“吃点苦”?②“是值得的”,为什么值得?
5 再次有感情地朗读1~7自然段。
[这一环节在进一步将客店与古寺的对照中,在视“诸多之苦”为“吃点苦”的比较中,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李时珍为了修订《本草》那种甘于吃苦的伟大精神。这样的设计是简单的,这样的过程是扎实的,学生的理解是深入的。]
三、适度拓展。体会冒险尝草的精神
1指名读8~13自然段,想想:哪些地方让你深受感动。
2 组织交流。
①白天,赶路、采药,已经很累了;晚上还在趁着月光记录寻访所得,真令人感动。他们就是这样一天一天过来的。
②抓住“李时珍端详了一阵,各扯下一点放在嘴里嚼嚼,若有所悟”,体会李时珍为了修订《本草》不怕冒险的精神。
讨论:李时珍尝药草可能会带来什么后果?(中毒,甚至死亡)
3 出示补充资料:
有一次,李时珍拿着“山茄子”回到家,搞清了这种草药的学名是“曼陀罗”。为了解它的药效,李时珍把曼陀罗泡到了酒里。酒泡好了,李时珍把家人和徒弟找来,嘱咐了他们几句话,就喝了许多药酒,不一会儿就失去了知觉。
过了好长时间,李时珍还没醒过来,家人和徒弟赶忙端来事先准备好的绿豆甘草汤,灌到他嘴里,没多大功夫,李时珍醒了过来,大家才松了一口气。当家人和弟子埋怨他太冒险时,李时珍笑着说:“不亲自尝尝,怎么断定它的药效呢?”说完,赶一陋记录下曼陀罗的作用、功效以及反应过程等。
[对教学内容的拓展要体现“适度”原则。为了引导学生体会李时珍尝百草的冒险精神,教学中补充了这个小故事。这个故事文字浅显,但内容感人,能很好地加深学生对李时珍的认识。]
4 指名读第十三自然段,读后出示,要求学生口头填一填:
寺外,山风呼啸,猫头鹰在尖叫着。寺内____。他们饿了,____;渴了,____;冷了,_____;累了,____。夜渐渐深了,圆盘似的月亮,慢慢移到了当空。第二天一早,他们又要踏上察访药材的路程了。
[这一填空题,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在眼前浮现夜深人静时李时珍师徒活动的画面。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感受到白天他们是累的,夜晚他们仍然很辛苦。]
5 组织讨论后。指导读8~13自然段。
6 同学们,这样的生活苦吗?(的确很苦)但李时珍怎么说的,读第七自然段。
7 动笔写写:同学们,你学了本文后对李时珍一定有了非常深刻的认识,请给李时珍写一段心里话。组织交流,结束课堂。
[这一环节的教学其实是引导学生从整体上进一步感受李时珍的伟大,同时也是引导学生运用语言表达自己情感的过程。]
总评
语文阅读教学,目标要简明,方法要简便,但过程要扎实,理解、感悟要深入;语文阅读教学,不能重了朗读而轻了表达,不能重了人文而轻了语言。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是清晰的,是扎实有效的。一是在情境表达中训练语言。教学中设计了几个表达训练点:课始时,让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古寺环境破败时,说说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深夜里,说说李时珍的活动;总结课文时,写写自己的心里话。二是在品词析句中增强感悟。课文为什么用“啃干粮”,不用“吃或咬”;将古寺环境与客店环境进行比较;“吃了那么多苦”与“吃点苦是值得的”进行品析。三是在适度拓展中升华情感。课内补充了李时珍尝药草的一个小故事,加深了学生对李时珍的理解,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体验和感受。这些过程较好地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起来,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教学应当凸显语文学科的个性,立足工具,弘扬人文。”这说明了如何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基于这样认识,这篇课文的教学,应该努力体现在在品味文本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李时珍那种“甘于吃苦、不怕冒险”的精神。具体地说,就是抓住古寺环境的破败、察访过程的艰辛、品尝药革的危险等文本内容,引导学生联系前后文,深入地品词析句,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最终对李时珍产生深深的敬佩之情。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抓住课文重点,在前后联系中品词析句,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
3 深刻理解李时珍所宿古寺环境之破败、察访药材过程之艰辛,体会李时珍为了修订《本草》而甘于吃苦、不怕冒险的伟大精神,激发学生由衷地产生对李时珍的敬佩之情。
教学过程
一、浮想画面,感受古寺环境的破败
1 让学生默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什么。
请大家将语言组织好,先自己说,再交流:课文主要写了——李时珍师徒为了察访药材,住进了一座古寺,喝泉水,啃干粮,品尝药草,记录一天的寻访所得。
2 课文题目是“李时珍夜宿古寺”,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集中描写“古寺”的自然段读一读,想想:哪个词最能反映古寺的特点。
3 学生找出古寺的特点是“破败”后,教师范读第四自然段,要求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你仿佛看到了哪些破败的情景。
组织交流。①情景:到处是灰尘、断垣残壁上长满了青苔、神像蒙上了厚厚的蜘蛛网。②分析:“到处是灰尘、厚厚的蜘蛛网”说明了——(长时间没人住);“断垣残壁、长满了青苔”说明了古寺一些墙壁倒塌了,无人修整,寺里阴暗潮湿)。
4 出示:
李时珍和庞宪住在这里,陪伴他们的是____,是____,是____,是____。在这里,没有____,没有____,没有____。
5 指导朗读这一自然段。
[语文教学要重视形象性。教学中,学生通过联想相关画面,感受到李时珍师徒夜宿的古寺是破败的。在这里陪伴他们的是灰尘,是断垣残壁,是青苔,是厚厚的蜘蛛网,在这里没有完好的桌椅,没有平整的床铺。没有可口的饭菜,没有……所出示的填空题,有助于学生理解投宿环境的艰苦。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就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二、前后联系,品析察访过程的艰辛
1师:请大家联系1~3自然段,说说:李时珍师徒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住进这座破败的古寺的。
2 学生自读后,组织讨论:
①是在路上走了好几个月的情况下(第一自然段)。这几个月是怎么走过来的?——饥餐玛饮、晓行夜宿。请结合第五自然段内容,想想:在略上,他们饿了——(啃几口干粮。比较:课文为什么用“啃”不用“吃或咬”?),渴了——(喝几口泉水)。他们白天——(赶路察访药材),晚上——(随便找个地方住下来)。他们真是太辛苦了!
[李时珍的辛苦不仅仅是在住宿条件上,还在于整个察访过程。这一教学环节在前后文的联系中引导学生进行品析、体会:在这好几个月的察访中“饥餐渴饮、晓行夜宿”,饿了吃什么,渴了喝什么,白天干什么,晚上干什么,从而感受察访过程的艰辛。]
②结合第二自然段:因为他们一心走路,错过了客店。想想:客店和古寺在环境上有什么不同。
出示:
在客店里,没有____,没有____,没有____。有的是 ,有的是____,有的是 。
他们为什么不住在这样温馨的客店里,他们赶路为了什么?(察访药材,修订《本草》)
3 李时珍师徒饥餐渴饮、晓行夜宿,吃不好,喝不好,睡不好,真是太辛苦了。指导有感情地朗读1~5自然段。
4 李时珍觉得这样苦吗?他是怎样说的?指名读第七自然段。
抓住“吃点苦是值得的”深化理解李时珍“为了修订《本草》造福人类,甘于吃苦”的精神。①李时珍吃的苦少吗?为什么说“吃点苦”?②“是值得的”,为什么值得?
5 再次有感情地朗读1~7自然段。
[这一环节在进一步将客店与古寺的对照中,在视“诸多之苦”为“吃点苦”的比较中,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李时珍为了修订《本草》那种甘于吃苦的伟大精神。这样的设计是简单的,这样的过程是扎实的,学生的理解是深入的。]
三、适度拓展。体会冒险尝草的精神
1指名读8~13自然段,想想:哪些地方让你深受感动。
2 组织交流。
①白天,赶路、采药,已经很累了;晚上还在趁着月光记录寻访所得,真令人感动。他们就是这样一天一天过来的。
②抓住“李时珍端详了一阵,各扯下一点放在嘴里嚼嚼,若有所悟”,体会李时珍为了修订《本草》不怕冒险的精神。
讨论:李时珍尝药草可能会带来什么后果?(中毒,甚至死亡)
3 出示补充资料:
有一次,李时珍拿着“山茄子”回到家,搞清了这种草药的学名是“曼陀罗”。为了解它的药效,李时珍把曼陀罗泡到了酒里。酒泡好了,李时珍把家人和徒弟找来,嘱咐了他们几句话,就喝了许多药酒,不一会儿就失去了知觉。
过了好长时间,李时珍还没醒过来,家人和徒弟赶忙端来事先准备好的绿豆甘草汤,灌到他嘴里,没多大功夫,李时珍醒了过来,大家才松了一口气。当家人和弟子埋怨他太冒险时,李时珍笑着说:“不亲自尝尝,怎么断定它的药效呢?”说完,赶一陋记录下曼陀罗的作用、功效以及反应过程等。
[对教学内容的拓展要体现“适度”原则。为了引导学生体会李时珍尝百草的冒险精神,教学中补充了这个小故事。这个故事文字浅显,但内容感人,能很好地加深学生对李时珍的认识。]
4 指名读第十三自然段,读后出示,要求学生口头填一填:
寺外,山风呼啸,猫头鹰在尖叫着。寺内____。他们饿了,____;渴了,____;冷了,_____;累了,____。夜渐渐深了,圆盘似的月亮,慢慢移到了当空。第二天一早,他们又要踏上察访药材的路程了。
[这一填空题,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在眼前浮现夜深人静时李时珍师徒活动的画面。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感受到白天他们是累的,夜晚他们仍然很辛苦。]
5 组织讨论后。指导读8~13自然段。
6 同学们,这样的生活苦吗?(的确很苦)但李时珍怎么说的,读第七自然段。
7 动笔写写:同学们,你学了本文后对李时珍一定有了非常深刻的认识,请给李时珍写一段心里话。组织交流,结束课堂。
[这一环节的教学其实是引导学生从整体上进一步感受李时珍的伟大,同时也是引导学生运用语言表达自己情感的过程。]
总评
语文阅读教学,目标要简明,方法要简便,但过程要扎实,理解、感悟要深入;语文阅读教学,不能重了朗读而轻了表达,不能重了人文而轻了语言。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是清晰的,是扎实有效的。一是在情境表达中训练语言。教学中设计了几个表达训练点:课始时,让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古寺环境破败时,说说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深夜里,说说李时珍的活动;总结课文时,写写自己的心里话。二是在品词析句中增强感悟。课文为什么用“啃干粮”,不用“吃或咬”;将古寺环境与客店环境进行比较;“吃了那么多苦”与“吃点苦是值得的”进行品析。三是在适度拓展中升华情感。课内补充了李时珍尝药草的一个小故事,加深了学生对李时珍的理解,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体验和感受。这些过程较好地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起来,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