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随笔,清朝陆以活在《冷庐杂识》说:“暇惟观书以悦志,偶有得即书之,兼及平昔所闻见,随笔漫录,不沿体例。”这段话说的是,随笔内容是观书、阅世之所得,随笔的文字是随着思路率性而作,随笔的文体是不受传统规矩约束的。钱理群先生也非常明确地提出:“随笔是从心底里涌出来的。它所要述说的,是刻骨铭心的个体生存体验,是只属于自己的‘个人的话语’。”正因为随笔在写作时间、写作地点、题材选择、篇幅长短等多方面不受约束,跟课堂作文相比,有较大的自由度,向来为广大语文教师和初学写作者所青睐,成为训练孩子语言表达能力,积累写作题材的重要途径。如何开展随笔教学来训练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呢?
一、与阅读教学同步,以读促写,积累各种典型的语言表达方式
小学语文教材有许多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语言表达方式,可作为写作的范例,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读写迁移。如人教版第一册教材中的《比尾巴》,属典型的问答式,学生完全可以现学现用。由动物的尾巴可拓展到动物的身子、嘴巴、头等。如:谁的嘴巴尖?谁的嘴巴扁?谁的嘴巴像把钩?(鸡的嘴巴尖,鸭的嘴巴扁,老鹰的嘴巴像把钩。)
再如模仿《林海》想象和现窦比较方式,写《游故宫》开头:
以前,我对故宫只是略有所闻,以为故宫虽是古时的皇宫,总不会有现代摩天大楼的雄伟。百闻不如一见,这次我亲身来到故宫,来到这始建于永乐十四年、终于永乐十八年的紫禁城。望着高高的红墙,踏着已陷入地面的青砖,才感觉到故宫的雄伟壮观是现代摩天大楼望尘莫及的,不愧为明清两代的皇宫,气势与众不同。
孩子们的这些模仿作品,是在对课文内容深刻感悟的基础上,对语言表达方式的特征有了准确把握的体现。如果我们的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只注重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忽视对语言表达方式的探究,即在阅读教学时过多地追问“说什么”,而忽视引导孩子对“怎么说”的追问,学生就很难找到读写迁移的精髓所在,读写结合的训练效果也就很难从学生的随笔中看到。要使读写达到有效的结合,我们老师在阅读教学中必须重视对“怎么说”的研究,以便学生积累更多典型的语言表达方式。
孩子们的这些模仿作品,似乎让人感觉找到了书本知识与生活世界联系的捷径。但是,由于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视野有较大的局限性,他们大多数即使积累了一定量的典型语言表达方式,也很难找到与之相偶合的生活情境。针对学生随笔中存在的这一问题,我们可从另一角度想办法拓展学生的视野。
二、与生活同步,通过亲历体验,积累丰富的写作题材
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学的现代化,首先是教学内容的现实化。现在的学生,在校时间长,课业负担重,自由支配的时间少,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无论减负的口号叫得怎么响,都难以改变。从语言训练的角度来说,学生缺少的是亲历体验的过程。因此,在随笔教学中,老师应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创设亲历体验的机会,这是随笔写作具有真情实感的前提。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从校内、校外两方面去开辟学生实践体验的场所。首先是校内生活,除学校计划、班务计划中安排的活动(如春游、秋游、班队活动等)以外,还可充分利用音、体、美、思品和自然等学科中开展的活动、实验等,让学生把亲历的课堂情境、实践活动过程在随笔中加以描述、评价。如《鸡蛋浮起来了》、《“马”上战斗》、《看棋生趣》等都反映了校园生活的丰富有趣。其次是校外生活,通过家长会,争取家长的配合,以家庭、社会为主阵地,给学生提供更多、更广阔的实践体验空间。如在家烧饭、做菜、搞卫生、购物、走亲访友以及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等。这方面,学生也写了许多有趣的作品,如《第一次烧饭、做菜》、《第一次上网》、《第一次帮妈妈看店》等。由于这些作品都是学生亲历后所写,写得特别富有真情实感,生动有趣。更重要的是,通过一定时间的训练后,学生自然地养成了一种观察、分析周围事物的习惯,变原来的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成了生活的有心人。
三、与评改同步,以评促写,在欣赏与评价中提升写作能力
许多教师对写随笔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有充分的认识,也坚持让学生写随笔,但效果总是不尽如人意,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只写不改,或只改不评,因而只能在对学生写作水平毫无感性认识的前提下作空洞的指导。这样的指导缺乏针对性,当然也就失去了有效性。怎样才能做到随笔教学的针对性,以达到有效性的目的呢?这必须建立在教师对学生随笔的全面了解把握上,教师只有在全面了解、认真分析的基础上,抓住学生随笔中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交流点评,才能激发兴趣、引领提升。因为学生的作品,是最贴近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是教师开展随笔教学的最好切入点。找准了这个切入点,我们在开展随笔教学时,就遵循了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原则。可采用了两种方法来评改作文,让学生在对自我作品的欣赏中得到快乐提升。首先,采用分组轮流写随笔的方式,让随笔本在各组内学生之间每天一次顺次流动(以五人一组,每周流动一遍为宜),并要求每一位学生在写当天随笔前,先对前一天同学所写的随笔进行点评、打分。在点评、打分的过程中,允许家长参与其中。再接着写自己的随笔。这是运用小学生(包括家长)攀比心强以及渴望超越别人等特点,在轮流写作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有了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机会,还通过点评提高了认识,拓展了视野。其次,每周一次由老师组织的全班交流、点评。即老师在浏览全班随笔的基础上,把写得好、具有代表性的随笔、点评在班里读给大家听。每当这时候,是老师最有激情,学生最动情的时候。因为跟其他阅读材料相比,学生自己的作品对他们具有更强的号召力,它缩短了书本知识与学生现实生活之间的距离,消除了原本以为书上的东西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恐惧心理,从而有一种跃跃欲试的表现。事实证明,用学生自己的作品去引领学生向着更高层次的目标攀登,是随笔教学行之有效的方法。
总之,随笔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有其特殊的功能,它的训练可以灵活地与阅读、生活相结合,并通过评改实现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心灵互通,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一、与阅读教学同步,以读促写,积累各种典型的语言表达方式
小学语文教材有许多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语言表达方式,可作为写作的范例,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读写迁移。如人教版第一册教材中的《比尾巴》,属典型的问答式,学生完全可以现学现用。由动物的尾巴可拓展到动物的身子、嘴巴、头等。如:谁的嘴巴尖?谁的嘴巴扁?谁的嘴巴像把钩?(鸡的嘴巴尖,鸭的嘴巴扁,老鹰的嘴巴像把钩。)
再如模仿《林海》想象和现窦比较方式,写《游故宫》开头:
以前,我对故宫只是略有所闻,以为故宫虽是古时的皇宫,总不会有现代摩天大楼的雄伟。百闻不如一见,这次我亲身来到故宫,来到这始建于永乐十四年、终于永乐十八年的紫禁城。望着高高的红墙,踏着已陷入地面的青砖,才感觉到故宫的雄伟壮观是现代摩天大楼望尘莫及的,不愧为明清两代的皇宫,气势与众不同。
孩子们的这些模仿作品,是在对课文内容深刻感悟的基础上,对语言表达方式的特征有了准确把握的体现。如果我们的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只注重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忽视对语言表达方式的探究,即在阅读教学时过多地追问“说什么”,而忽视引导孩子对“怎么说”的追问,学生就很难找到读写迁移的精髓所在,读写结合的训练效果也就很难从学生的随笔中看到。要使读写达到有效的结合,我们老师在阅读教学中必须重视对“怎么说”的研究,以便学生积累更多典型的语言表达方式。
孩子们的这些模仿作品,似乎让人感觉找到了书本知识与生活世界联系的捷径。但是,由于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视野有较大的局限性,他们大多数即使积累了一定量的典型语言表达方式,也很难找到与之相偶合的生活情境。针对学生随笔中存在的这一问题,我们可从另一角度想办法拓展学生的视野。
二、与生活同步,通过亲历体验,积累丰富的写作题材
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学的现代化,首先是教学内容的现实化。现在的学生,在校时间长,课业负担重,自由支配的时间少,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无论减负的口号叫得怎么响,都难以改变。从语言训练的角度来说,学生缺少的是亲历体验的过程。因此,在随笔教学中,老师应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创设亲历体验的机会,这是随笔写作具有真情实感的前提。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从校内、校外两方面去开辟学生实践体验的场所。首先是校内生活,除学校计划、班务计划中安排的活动(如春游、秋游、班队活动等)以外,还可充分利用音、体、美、思品和自然等学科中开展的活动、实验等,让学生把亲历的课堂情境、实践活动过程在随笔中加以描述、评价。如《鸡蛋浮起来了》、《“马”上战斗》、《看棋生趣》等都反映了校园生活的丰富有趣。其次是校外生活,通过家长会,争取家长的配合,以家庭、社会为主阵地,给学生提供更多、更广阔的实践体验空间。如在家烧饭、做菜、搞卫生、购物、走亲访友以及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等。这方面,学生也写了许多有趣的作品,如《第一次烧饭、做菜》、《第一次上网》、《第一次帮妈妈看店》等。由于这些作品都是学生亲历后所写,写得特别富有真情实感,生动有趣。更重要的是,通过一定时间的训练后,学生自然地养成了一种观察、分析周围事物的习惯,变原来的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成了生活的有心人。
三、与评改同步,以评促写,在欣赏与评价中提升写作能力
许多教师对写随笔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有充分的认识,也坚持让学生写随笔,但效果总是不尽如人意,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只写不改,或只改不评,因而只能在对学生写作水平毫无感性认识的前提下作空洞的指导。这样的指导缺乏针对性,当然也就失去了有效性。怎样才能做到随笔教学的针对性,以达到有效性的目的呢?这必须建立在教师对学生随笔的全面了解把握上,教师只有在全面了解、认真分析的基础上,抓住学生随笔中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交流点评,才能激发兴趣、引领提升。因为学生的作品,是最贴近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是教师开展随笔教学的最好切入点。找准了这个切入点,我们在开展随笔教学时,就遵循了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原则。可采用了两种方法来评改作文,让学生在对自我作品的欣赏中得到快乐提升。首先,采用分组轮流写随笔的方式,让随笔本在各组内学生之间每天一次顺次流动(以五人一组,每周流动一遍为宜),并要求每一位学生在写当天随笔前,先对前一天同学所写的随笔进行点评、打分。在点评、打分的过程中,允许家长参与其中。再接着写自己的随笔。这是运用小学生(包括家长)攀比心强以及渴望超越别人等特点,在轮流写作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有了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机会,还通过点评提高了认识,拓展了视野。其次,每周一次由老师组织的全班交流、点评。即老师在浏览全班随笔的基础上,把写得好、具有代表性的随笔、点评在班里读给大家听。每当这时候,是老师最有激情,学生最动情的时候。因为跟其他阅读材料相比,学生自己的作品对他们具有更强的号召力,它缩短了书本知识与学生现实生活之间的距离,消除了原本以为书上的东西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恐惧心理,从而有一种跃跃欲试的表现。事实证明,用学生自己的作品去引领学生向着更高层次的目标攀登,是随笔教学行之有效的方法。
总之,随笔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有其特殊的功能,它的训练可以灵活地与阅读、生活相结合,并通过评改实现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心灵互通,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