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tom1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随笔,清朝陆以活在《冷庐杂识》说:“暇惟观书以悦志,偶有得即书之,兼及平昔所闻见,随笔漫录,不沿体例。”这段话说的是,随笔内容是观书、阅世之所得,随笔的文字是随着思路率性而作,随笔的文体是不受传统规矩约束的。钱理群先生也非常明确地提出:“随笔是从心底里涌出来的。它所要述说的,是刻骨铭心的个体生存体验,是只属于自己的‘个人的话语’。”正因为随笔在写作时间、写作地点、题材选择、篇幅长短等多方面不受约束,跟课堂作文相比,有较大的自由度,向来为广大语文教师和初学写作者所青睐,成为训练孩子语言表达能力,积累写作题材的重要途径。如何开展随笔教学来训练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呢?
  
  一、与阅读教学同步,以读促写,积累各种典型的语言表达方式
  
  小学语文教材有许多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语言表达方式,可作为写作的范例,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读写迁移。如人教版第一册教材中的《比尾巴》,属典型的问答式,学生完全可以现学现用。由动物的尾巴可拓展到动物的身子、嘴巴、头等。如:谁的嘴巴尖?谁的嘴巴扁?谁的嘴巴像把钩?(鸡的嘴巴尖,鸭的嘴巴扁,老鹰的嘴巴像把钩。)
  再如模仿《林海》想象和现窦比较方式,写《游故宫》开头:
  以前,我对故宫只是略有所闻,以为故宫虽是古时的皇宫,总不会有现代摩天大楼的雄伟。百闻不如一见,这次我亲身来到故宫,来到这始建于永乐十四年、终于永乐十八年的紫禁城。望着高高的红墙,踏着已陷入地面的青砖,才感觉到故宫的雄伟壮观是现代摩天大楼望尘莫及的,不愧为明清两代的皇宫,气势与众不同。
  孩子们的这些模仿作品,是在对课文内容深刻感悟的基础上,对语言表达方式的特征有了准确把握的体现。如果我们的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只注重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忽视对语言表达方式的探究,即在阅读教学时过多地追问“说什么”,而忽视引导孩子对“怎么说”的追问,学生就很难找到读写迁移的精髓所在,读写结合的训练效果也就很难从学生的随笔中看到。要使读写达到有效的结合,我们老师在阅读教学中必须重视对“怎么说”的研究,以便学生积累更多典型的语言表达方式。
  孩子们的这些模仿作品,似乎让人感觉找到了书本知识与生活世界联系的捷径。但是,由于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视野有较大的局限性,他们大多数即使积累了一定量的典型语言表达方式,也很难找到与之相偶合的生活情境。针对学生随笔中存在的这一问题,我们可从另一角度想办法拓展学生的视野。
  
  二、与生活同步,通过亲历体验,积累丰富的写作题材
  
  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学的现代化,首先是教学内容的现实化。现在的学生,在校时间长,课业负担重,自由支配的时间少,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无论减负的口号叫得怎么响,都难以改变。从语言训练的角度来说,学生缺少的是亲历体验的过程。因此,在随笔教学中,老师应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创设亲历体验的机会,这是随笔写作具有真情实感的前提。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从校内、校外两方面去开辟学生实践体验的场所。首先是校内生活,除学校计划、班务计划中安排的活动(如春游、秋游、班队活动等)以外,还可充分利用音、体、美、思品和自然等学科中开展的活动、实验等,让学生把亲历的课堂情境、实践活动过程在随笔中加以描述、评价。如《鸡蛋浮起来了》、《“马”上战斗》、《看棋生趣》等都反映了校园生活的丰富有趣。其次是校外生活,通过家长会,争取家长的配合,以家庭、社会为主阵地,给学生提供更多、更广阔的实践体验空间。如在家烧饭、做菜、搞卫生、购物、走亲访友以及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等。这方面,学生也写了许多有趣的作品,如《第一次烧饭、做菜》、《第一次上网》、《第一次帮妈妈看店》等。由于这些作品都是学生亲历后所写,写得特别富有真情实感,生动有趣。更重要的是,通过一定时间的训练后,学生自然地养成了一种观察、分析周围事物的习惯,变原来的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成了生活的有心人。
  
  三、与评改同步,以评促写,在欣赏与评价中提升写作能力
  
  许多教师对写随笔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有充分的认识,也坚持让学生写随笔,但效果总是不尽如人意,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只写不改,或只改不评,因而只能在对学生写作水平毫无感性认识的前提下作空洞的指导。这样的指导缺乏针对性,当然也就失去了有效性。怎样才能做到随笔教学的针对性,以达到有效性的目的呢?这必须建立在教师对学生随笔的全面了解把握上,教师只有在全面了解、认真分析的基础上,抓住学生随笔中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交流点评,才能激发兴趣、引领提升。因为学生的作品,是最贴近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是教师开展随笔教学的最好切入点。找准了这个切入点,我们在开展随笔教学时,就遵循了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原则。可采用了两种方法来评改作文,让学生在对自我作品的欣赏中得到快乐提升。首先,采用分组轮流写随笔的方式,让随笔本在各组内学生之间每天一次顺次流动(以五人一组,每周流动一遍为宜),并要求每一位学生在写当天随笔前,先对前一天同学所写的随笔进行点评、打分。在点评、打分的过程中,允许家长参与其中。再接着写自己的随笔。这是运用小学生(包括家长)攀比心强以及渴望超越别人等特点,在轮流写作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有了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机会,还通过点评提高了认识,拓展了视野。其次,每周一次由老师组织的全班交流、点评。即老师在浏览全班随笔的基础上,把写得好、具有代表性的随笔、点评在班里读给大家听。每当这时候,是老师最有激情,学生最动情的时候。因为跟其他阅读材料相比,学生自己的作品对他们具有更强的号召力,它缩短了书本知识与学生现实生活之间的距离,消除了原本以为书上的东西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恐惧心理,从而有一种跃跃欲试的表现。事实证明,用学生自己的作品去引领学生向着更高层次的目标攀登,是随笔教学行之有效的方法。
  总之,随笔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有其特殊的功能,它的训练可以灵活地与阅读、生活相结合,并通过评改实现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心灵互通,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其他文献
《冯谖客孟尝君》出于《战国策》,该书记载了春秋《左传》以后至楚、汉统一245年间的历史故事和传说。其中包含《左传》《国语》所未见的史料,在刘向(前77—前6年)将之编撰成书以前,不少就為司马迁(前145—?)所征用。然而,许多史料是不确切的,更多是策士们的夸张甚至虚构,就是司马迁有时也难免上当。《汉书·艺文志》将《战国策》列为史,有学者不认为是史,将之归入子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认为应该将其作为
《秋天的怀念》(人教版第九册)是一篇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抒情散文,讲述了一位重病缠身的母亲,体贴入微地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儿子要好好地活下去的故事,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在《秋天的怀念》一课的教学中,于永正老师运用他那炉火纯青的读、品功夫,使学生对母爱的解读真可谓是入木三分。现在就让我们走近于老师,走进他的《秋天的怀念》。    一、语言有温度,披文入情,读中知母爱  师:谁来把课题读一读?
近年的全国各省市高考作文题更重视对考生理性思辨能力的考量,尤其是矛盾分析型题目,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出了更大的挑战。面对题面中看似截然不同的观点,反映的矛盾错杂的社会现象,如果仅仅停留于以往的作文程式教学或者概念化的审题立意指导,不指导学生如何具体分析,不引导学生如何理性判断,学生写作水平很难提高。  矛盾分析型作文指导重在做好两方面事情:一是分析题意;二是分析矛盾。下面分而论之。  一、矛盾型作文
小学生作文是学生语文基础知识、语文技能以及思想、情感的综合运用,是对小学生语文学习的综合检验,也是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综合体现。因此,如何提高小学生的作文水平,已成为学校、教师和家长关心的一个热点问题。  在贯彻《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课标”)之后,小学生作文确实发生了很大变化,由学生被动作文,逐步向主动作文转化;由模式化作文逐步向个性化作文转化;由作文的成人化向写童心童趣转化;由单
你为什么要读古诗?当笔者将这个问题抛给孩子们时,回答有惊人的雷同:大人们要求的,考试会考到的。我一阵心悸,我们引以为豪的古诗词在孩子们的眼中竟然成了一盘索然无味的鸡肋。给孩子一个阅读的理由,成了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因为动机认识的缺失,势必造成吸收的障碍。只有亲身体会到诗歌的含蓄美、意境关、章法美、凝练关,才能产生发自内心的原动力,拨开尘封的历史,切己体察,感同身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杜甫生
【习作内容】    仔细观察图画,注意图上都画了些什么。再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想图上的小女孩在做什么,她为什么这样做,然后写一篇作文,把你看到的和想到的写下来,作文题目自定。写以前可以先列个提纲,同学之间相互说说,提出修改意见。写出的作文要做到符合图画的意思,内容要具体,语句通顺,有一定条理。  如果你有更喜欢的图画,也可以写你从那张图画上看到的和想到的,把你喜欢的图画介绍给大家。    【设计
专家会诊“低效教学”    一些教师希望通过延长教学时间来提高教学效率,结果得不偿失。专家认为,教师必须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更多关注学生的发展,多问问自己今天的教学是否有效。  按以往惯例,课上好了,完成了预设的教学计划,就算完事了。如今,这个陈旧的观念谊改一改了,上课是一码事,是否有效又是另外一回事。最近,一场通过上课和点评、专家讲座和即兴发言的方式举行的“有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专题研讨会”在上海市
一  《虬髯客传》系唐传奇名作,属于文言小说。在中国小说史上,与话本小说出于民间艺人不同,本文作者为文人。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探其源流,曰:“传奇者流,源盖出于志怪,然施之藻绘,扩其波澜,故所成就乃特异,其间虽亦或托讽喻以纾牢愁,谈祸福以寓惩劝,而大归则究在文采与意想,与昔之传鬼神明因果而无他意者,甚异其趣矣。”志怪所传皆为奇闻,意在将怪异作实事记载,非有意虚构。而唐传奇则是“作意幻设”,即“
受父叔的影响,加上小学和初中语文老师的引导,我自幼热爱语文。同时也由于家境贫寒,报考大学时,我选择了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留在中文系任教。在大量古今典籍、名著的熏陶下,我逐步认识到了汉语文化的博大精深。后又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工作多年,更认识到了母语教育事业的意义和责任。我提及这些,是想说明,当我后来因多种偶然因素走上国家教育行政管理职位,并兼任中家语委主任职务的时候,语文素养确实为我准备了必要的
曹伯韩先生的《国学常识》一书,最初由上海文光书店于1947年2月刊行。2002年,三联书店将其纳入“三联精选”书系,修订后再次出版发行。近年来更是被各家出版社不断再版重印,被读者口碑相传。曹先生是当代著名的语言学家,一生致力于语言研究和传统文化的普及工作。本书是其代表作,被誉为“与章太炎《国学概论》、王力《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三足鼎立的文化经典”,曾是学术泰斗周有光先生最推崇的国学读本,也是民国以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