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浓语文味 悠悠慈母情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y19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秋天的怀念》(人教版第九册)是一篇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抒情散文,讲述了一位重病缠身的母亲,体贴入微地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儿子要好好地活下去的故事,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在《秋天的怀念》一课的教学中,于永正老师运用他那炉火纯青的读、品功夫,使学生对母爱的解读真可谓是入木三分。现在就让我们走近于老师,走进他的《秋天的怀念》。
  
  一、语言有温度,披文入情,读中知母爱
  师:谁来把课题读一读?
  生1:秋天的怀念。
  师:读这个课题的时候就要想,想什么呢?想作者史铁生的心情,还要想作者的母亲。如果这样想的话,就不会像刚才那样读课题了。再读一遍。
  生2:(深情地读)秋天的怀念。
  师:从他的朗读中,可以看出他投入了感情。
  生3:(声情并茂)秋天的怀念。
  师:很好。听了他的朗读,我知道他对课文内容已经消化了。
  【点评: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于老师从课题入手,充分发挥这双“眼睛”的作用,为课文的朗读奠定基调,为课文的理解打下了基础,可谓匠心独运。】
  师:通过预习,课文读得怎么样,能读得正确流利吗?谁来读第一自然段?谁来读二、三两段?谁来读四、五两段?谁来读最后六、七两段?其他同学先坐下,先请读第一段的同学来读,其他同学眼睛看书,耳朵听。
  (学生读)
  师:(纠正1)“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第二个“望着”读轻一些。(范读)大家一起来读一读。你再来读一读。
  师:(评价)“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有了第一个“望着望着”的经验,第二个“听着”就读得好了,这正是他的聪明之处。请你再读一遍。
  师:这个同学读得多好,大家学着她的样子读一读。
  师:多了一个“以”,“暴躁”应该是“暴怒”。
  师:(评价)这位同学最大的优点是:第一,声音很好听。第二,读得很有感情。第三,朗读速度适中,很适合朗读。至于“地”字的读音,你已经养成了习惯,平时要多练习,慢慢改过来。
  师:请你接着往下读。
  (学生读)
  师:“娘儿俩”这个读音对南方小朋友要求很高,慢慢来。大家跟我再一起读读这句话。(老师范读)
  ……
  【点评:朗读,是于老师课堂上一道亮丽的风景。于老师说:“课堂上,要做的第一件实事就是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流利,这是‘保底工程’。书读不通,读不准,读不透,是万万不能开始讲课的。”所以,《秋天的怀念》一上课,于老师问的是:“什么时候拿到课文的?读了几遍?是朗读吗?”第一个了解的就是学生的读书情况。在学习完生字词后,他请4位学生逐段读课文。每位学生读完他都会不厌其烦地及时地指导。一篇课文在课堂上的第一遍朗读,就是在这样指名读、正音、再读、齐读的过程中达到了正确、流利的教学要求。真实!朴实!扎实!】
  师:很好,看来我们预习的收获真是非常的大,不但认识了生字,而且读得那么好,是于老师没有想到的。下面听于老师把课文读一遍:第一,注意于老师是怎么停顿的:句号要停顿;每一个自然段读完,停的时间要长一些,因为没有停顿便没有思考。第二,注意于老师是怎样读史铁生和他母亲说的话的,怎样把他们两个人不同的心情不同的语气读出来。
  【点评:于老师在教学中重点强调用“读”来理解课文,品味人物。他不但要求学生读,自己还带头示范读。虽然没有煽情的背景音乐,没有动人的画面,但是于老师凭借深厚的基本功,将文章读得催人泪下,学生们自然受到了于老师的感染,学习起来特别投入。】
  师:读书要用心去读,边读边用心思考,这样会想象出人物的情感。捧起书,再次走进《秋天的怀念》,用心去品读。
  师:我们要读懂一个人,无非是听其言、观其行、察其色。大家从这三方面认真去思考,就能读懂。请同学们默读1、3、5节,哪些是写母亲行动的?哪些是写母亲的话?哪些是写母亲的神色的?边读边做好记号,圈出重点的词、句。
  (学生认真地读课文1、3、5节,边读边圈点)
  【点评:书要多读,但不是简单意义上的重复。于老师通过强调读的要求、提示读的方法、缩小读的范围,潜移默化地使学生披文入情、逐步深入。】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相机板书学生找到的重点词语。
     言       行 色
  “……听说……”   躲 眼圈
  “……咱娘儿俩……” 扑 憔悴
  “……明天?……”   挡 笑
  “我那……还有……” 央 求
  师:好好地体会你所画的词、句的意思。边读边想,从画的词句中你读懂了什么。
  师:现在请大家用简练的语言回答,你读懂了什么。
  生1:我读懂母亲虽然自己生病了,但是还在照顾“我”和妹妹,那是种无私奉献的精神。
  生2:母亲以子女为重,自己不重要。
  ……
  师:这么多描写言行色的词语句子,用两个字就概括了,叫母爱。什么是母爱?你看看黑板上这些词语,你怎么回答?
  生1:母爱就是一句轻言细语。
  生2:母爱就是不经意的一个举动。
  生3:母爱是行、言、色的提炼。
  师:其实母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母爱是什么?就是一句句话语,一个个动作,一个个表情。一句话:母爱是一堆细节,一堆不起眼的细节。如果把母爱比作大海,那细节就是一滴滴水,正是这滴水汇成了浩瀚的大海,铸成了伟大的母爱。请你们好好读读所画的词句。
  【点评:语言是温度的,感受语言温度的最好办法就是读。于老师通过有层次(课题——全文——重点段)、多形式的读(指名读、齐读、范读、朗读、默读),一步一步将学生引入情境,入境悟神。于老师就像一位高明的琴师,不断用“读”这把神奇的“弓”,时时拨动学生的“心弦”。此时,母爱已不再是一个模糊的、空泛的概念,而是一组具体生动的、感人肺腑的立体画面。】
  
  二、字词知冷暖,咬文嚼字,品中悟真情
  (一)“躲”——母爱是理解
  师:下面让我们聚焦这些细节。透过这一堆细节,可以看出母爱究竟是什么。母亲看到儿子砸玻璃摔东西,为什么不制止反而躲出去?为什么躲得远远的不让儿子看见?
  生1:因为她怕儿子的心灵会受到更大的伤害。
  生2:她想让自己的儿子冷静一下。
  师:还有吗?为什么不制止反而躲出去?
  生3:母亲想让儿子把心中的苦发泄出来。
  师:说的真好。“泄”字保留,这个“发”字改一下。
  生3:宣泄。
  师:掌声送给他。是啊,母亲知道儿子这时候需要宣泄。一个“躲”字说明母亲对儿子怎样?
  生4:母亲对儿子非常了解。
  师:非常好,能不能换一个字?
  生5:理解。
  师:掌声,也把掌声送给他,(指前一个同学)先有了了解,才有理解。没有了“你”的了解就没有“他”的理解。透过一个“躲”字可以看出,母爱是理解。泰戈尔说过:理解是爱的别名。没有理解就没有真正的爱,任何爱都包含着理解。把书拿起来,把这种感情读出来。
  【点评:“发泄”与“宣泄”之间以及“了解”与“理解”之间的差别很小,说出“发泄”和“了解”就可以了。而于老师却毫不含糊,继续引导,不到最准确不罢休。用于老师自己的话说:“这是语文老师的责任。”可见于老师教学的严谨与扎实。对于学生的回答,于老师总是在表扬的基础上指出不足,可见对学生的关爱与尊重。】
  (二)“挡”——母爱是呵护
  师:我们来看看“挡”,谁找出了句子读一读?
  (学生读)
  师:一个“挡”字告诉了我们什么?母亲为什么要挡住窗外的树叶飘落?
  生1:因为母亲不想让儿子看到落叶而悲伤。
  师:是啊,还有谁来说?
  生2:因为母亲不想让儿子从落叶中想到自己的生命也像落叶一样,就要飘落了。
  生3:因为母亲怕儿子看到落叶想到自己,对生活失去信心。
  师:对,母亲不想让儿子对生活失去信心。还有说的吗?
  生4:不让他看落叶而想让他看菊花,是想重新点燃他对生活的信心。
  师:重新激起他对生活的信心。好,说得真好!古人说:自古逢秋悲寂寥;一点芭蕉一点愁;一片秋叶一片秋。树叶黄了落下来,就意味着生命的结束。面对这“无边落木萧萧下”的景象,身有残疾的史铁生一定会更加感到悲怆,直至绝望。母亲最知道儿子的心事,所以她把窗户给挡住了,不让他看到衰败的景象,而要带他去看菊花。她挡住了什么?留下了什么?
  生1:挡住了悲伤,留下了希望。
  师:“悲伤”换一下。
  生2:绝望。
  师:挡住了儿子的绝望,留下了希望。母爱是呵护,母爱是引导。
  【点评:德国作家歌德说过:会读书的人有两只眼睛,一只看到纸面上的文字,另一只看到文字的背后。于老师的巧引妙导、精当点拨,使学生“目”透纸背,读出了文字中暗含着的意思,真切地感受到母爱的无私和伟大。】
  (三)“?”——母爱是尊重
  师:我们再来聚焦这个“?”。谁来和我一起读这一段对话?
  (师生配合朗读母子对话)
  师:为什么这样说:你要是愿意,那就明天?母亲在用什么样的语气跟儿子说话?
  生1:征求。
  生2:央求。
  生3:试探。
  生4:商量。
  师:用词要准确。学语文就要准确地表达自己意思。你们说的都对,“商量”最准确。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母亲说话处处怎样?母爱是什么?
  生1:留心。
  生2:细心。
  生3:尊重。
  师:是小心翼翼。不要忽视一个标点符号,她饱含着母亲对儿子的爱。母爱是什么?是商量,是平等,是尊重。
  【点评:叶圣陶先生曾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于老师连一个小小的标点都不“忽”,引导学生悟出如此丰富的的内涵,可见他对教材的解读是多么的细致和深刻。】
  (四)“笑”——母爱是牵挂
  师:让我们聚焦一个“笑”字,谁来读句子?
  (学生读)
  师:儿子发脾气,态度不好,还嫌烦,可是母亲笑了。从“笑”中,你感受到母爱是什么?
  生:母爱是宽容。
  师:把掌声送给他。
  师:读读母亲去世前的一段话,你看出母爱是什么?
  生:母爱是惦记。
  生:母爱是牵挂。(掌声)
  师:母爱是牵挂。母亲死不瞑目,自己奄奄一息,即将离开人世,但念念不忘自己的子女。难道母爱仅仅是这些吗?不,母爱是伟大的!是难以用语言描述的。记住:作者的表达完全是通过一些细节,我们的母亲也是这样的,我们要在生活中好好体会。
  
  总评
  语言教学是一个平等沟通、真诚互动的过程。语文教学艺术,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走进心灵、平等对话的艺术。作为平等中的“首席”,在建构上述教学情境中,教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于老师以其神圣的师爱走进了学生的心灵;以其深厚、独到的文本解读功夫巧妙地引导学生捕捉着课文的亮点——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从不同侧面折射母爱的词语,引领学生一步步走进文本的心灵;以其睿智的语言,紧扣语言文字重锤敲击,时而激励,时而纠正,时而巧点,时而妙拨。读中品,品中读,让学生在咬文嚼字中真切地感受着字词的冷暖,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一步步走进作者的心灵。听于老师的课,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这位老人是在用自己对语文教学的深情演绎语文的激情,在用自己对语文的理解诠释本色语文的内涵。“淳朴恬澹、本色天然,外表平易、秀色内涵”,这就是于老师的教学风格,也应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师的追求。
其他文献
应试的作文,绝不会公开宣称“我是应试的”,不会给自己贴上“应试”的标签,有时甚至会故意模糊应试的特征。即使被揭穿,也因为它身上“好”和“坏”杂糅在一起,使人很难有明确的判断。  譬如,不少分析高考作文、中考作文的书籍,都会分析那些高分作文的立意,都会告诉你要解放思想,要大胆创新,不要落入俗套,然后告诉你,只有这样才能得高分。但你心里既然已经有一个高分的框框,又怎么可能跳出俗套呢?长年训练的目的,不
设计理念  语文新课标指出: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因此,本设计用活动为学生创设真实的习作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生活、积累素材、提炼思想、丰富情感,使学生产生表达的欲望和兴趣,增强他们的习作信心,同时促成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写自己亲身的经历,写自己的真切体验和感受最深的事。  2.写自己难忘的一次学习本领
【摘要】学校行政文化是集团学校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促进集团各校实现行政价值、保障各项改革顺利进行、推进学校治理现代化的灵魂指引,也是推进集团学校治理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与重要抓手。本文重点剖析学校行政文化的创新内涵,阐述学校行政文化创新对集团学校治理现代化的价值。  【关键词】学校行政文化 集团学校 治理现代化  党的十九大开启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里程碑,为中国梦的实现指明了方向,也为学校
书名:语文学科案例教学法  作者:蔡伟  出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年  ISBN:9787567563551  定价:96元  目前,教师职前培训即师范教育仍然面临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困境,师范毕业生的学科教学理论往往不能有效指导其教学实践,具体表现为语文教学和课堂设计能力低下。因此,找到一种能够提升师范生专业教学能力,并启发其不断反思、创新的指导性教学方法显得尤为重要。案
设计理念    为体现《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的重要理念,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在“拉萨的天空,您____”的读书交流中开展一系列的紧扣文本的语文实践活动,引领学生反复触摸文本语言,披文入境、潜心会文,实现教学的和谐互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教学流程    一、
【教材简析】  本次习作为苏教版语文第十一册“习作5”的内容。教材图文并茂,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告诉学生,我国是菊花的王国并提出具体观察要求;第二部分是部分名贵菊花的图片资料;第三部分是学生范文。整个习作要求学生以菊花为题材,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观察等方式,将搜集到的信息写成一篇文章。    【训练目标】  1.以菊花为主题,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他们探究兴趣和热爱美好事物的情感。  2
学习目标    1.仔细观察一处秋天的景物,抓住特点写下来。  2.展开合理的想象,把景物特点写得生动、形象。  3.激发学生关注周围景物的兴趣,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课前准备    1.学生:有意识地到野外走走,看看,听听,闻闻,观察有特点的秋景,感受秋天的气息,或者回忆秋游活动中感受到的秋天景象。  2.教师:有关秋天景色的电脑课件。    教学流程    一、谈话引入。审清题意  1
阅读有“道”,笔者教语文二十多载,虽然阅读了不少诗文,却总觉得不能登堂入室。偶读郑振铎先生的《研究中国文学的新途径·鉴赏与研究》一文,有了意外的收获。    学生应该怎样阅读一篇课文?语文老师在这方面究竟应给予怎样的引导?这是我们不可回避的问题。如果教师自己没有好的阅读习惯,没有切实可行的鉴赏方法,便只能对学生泛泛地讲些诸如“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大而空的道理。阅读有“道”,笔者教语文二十多载,虽然阅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要保证师生与文本之间对话的平等,关键是要构建民主、平等的“对话场”,即创设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只有这样,才会有高质量的对话。本教学设计,以文本语言为依托,以自读自悟、合作探究为基础,积极搭建“对话”平台,引导学生通过个性化、创造性的阅读,多角度、多层次解读、感悟人物形象。
《冯谖客孟尝君》出于《战国策》,该书记载了春秋《左传》以后至楚、汉统一245年间的历史故事和传说。其中包含《左传》《国语》所未见的史料,在刘向(前77—前6年)将之编撰成书以前,不少就為司马迁(前145—?)所征用。然而,许多史料是不确切的,更多是策士们的夸张甚至虚构,就是司马迁有时也难免上当。《汉书·艺文志》将《战国策》列为史,有学者不认为是史,将之归入子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认为应该将其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