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画面内容 放飞学生想像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ewenping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作内容】
  
  仔细观察图画,注意图上都画了些什么。再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想图上的小女孩在做什么,她为什么这样做,然后写一篇作文,把你看到的和想到的写下来,作文题目自定。写以前可以先列个提纲,同学之间相互说说,提出修改意见。写出的作文要做到符合图画的意思,内容要具体,语句通顺,有一定条理。
  如果你有更喜欢的图画,也可以写你从那张图画上看到的和想到的,把你喜欢的图画介绍给大家。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作文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爱写乐写,表达真情实感。”看图作文就是借此图画,把平凡的事物、社会生活相关现象,编成一个个不寻常的小故事。既可以反映现实生活,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使学生产生一种乐于表达的欲望。因此,依托画面内容放飞学生想象,以此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流程】  
  
  一、仔细观察,整体感知
  1 课件显示师生和谐的课堂情景,师生互动的场面,灯光下伏案改作的感人场面。
  师:看到了刚才的画面,你有话要说吗?(板书:老师,你辛苦了)。有一位小姑娘跟你们的心情一样,对老师非常感激,看!投影课本上的习作插图。
  2 指导观察画画,填写有关内容。指导学生仔细地、有步骤地观察图画,把看到的东西具体地描写下来。依照下列要求让学生弄清各项内容:
  (1)时间:9月10日,早上或下午(依据:桌子日程表9月10日,从家里带来的花、或在上学路上的野外摘取)。
  (2)地点:学校教师办公室(依据:摆在桌面上笔筒、墨水瓶、地球仪、眼镜)。
  (3)窗外的景色与天气:秋天(依据:人物衣饰和日历牌)。
  (4)人物身份:女学生是少先队员(依据:头上扎着辫子,背着书包、胸前佩戴红领巾等)。
  (5)人物动作:把花插入笔筒(依据:左右手还拿着一把花)。
  (6)人物表情:尊敬老师(依据:动作、脸上的表情)。
  2 介绍课外阅读,丰富教师节知识。介绍、指导学生阅读名人尊敬老师的小故事(如毛泽东《给徐特立的一封信》等)和其他书报中有关尊重老师的内容,以增长写作的有关知识和技能。
  3 写作兴趣,组织学生参观校园和老师的办公室。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为习作提供观察条件和联想依据。介绍与教师节有关的知识。参观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以便习作时把内容写具体。
  
  二、依托画面,发挥想象
  1 明确联想的要求:联想要有条理,联想要自然恰当,联想要生动形象。
  2 确定基本联想点,看图时要弄清哪些方面可以联想开去。
  时间——秋天早晨或中午。
  送鲜花——师生建立了深厚感情。
  神态和动作——心理活动。
  中心——赞扬尊师,表达自己的感受。
  3 扩大联想点。每个联想点都可能适当扩大联想范围,使文章更充实具体。如“送花”可扩大为“送花前”(起床时、天气、妈妈劝、主意、出家门、在路上等);“插花时”(心情是怎样的;“插花后”(自己感想、离学校、人们会称赞等)。
  4 先写画上的实在事物,然后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开拓思路,使语言训练更加扎实,最后在联想点增添合理联想内容,使联想符合情理,生动形象。
  5 要搞清联想的目的是为了突出中心,选择与中心有关内容写进去,切勿为联想而联想。
  
  三、交流讨论,揭示中心
  学生在仔细观察和开展丰富联想的基础上,可充分讨论这篇习作的中心思想应是什么。这里只有一幅图,只能从图画里揭示中心。怎样从画面揭示中心呢?
  1.从主人公的穿戴、神态、动作去揭示:穿戴——身穿红色衣服,头扎着一条长长的小辫子,背着一个书包,说明是一个女小学生。神态一眼睛注视着,嘴巴微笑着,说明她对老师一片深情。动作——左手拿着花,右手小心翼翼插花。说明她一丝不苟,对老师的真情表露。
  2 从周围环境衬托中心。图上场面描绘在烘托中心方面起了很大作用:地球仪、笔筒、眼镜、日历牌、手上的鲜花。这说明了什么?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3 小组讨论,拟定习作题目。(如:《鲜花》、《教师节的特别礼物》、《心里话》、《情深似海》、《老师,忘不了你》等等。
  
  四、自主选择,明确思路
  要把图画内容写成一篇条理清楚的文章,先要拟提纲,按一定顺序排列。确定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这篇看图作文可按下列三种顺序描述;
  1 空间位置的转移:家里——路上——学校。
  2 时间的推移和事情发展。6时半(起床)——7时(路上)——8时(送花)。
  3 以故事主要情节为线索:鲜花的来历——上老师办公室——插鲜花——离开办公室——自己感想。
  
  五、构思表达,描写具体
  引导学生写完整的一个故事,有起因、过程、结果。描写时突出重点,有详有略。重点写好小女孩对老师的一片深情。老师对写作有困难的学生进行面对面的辅导。
  
  六、展示习作,指导修改
  1 自我展示,登台朗读作文,全班交流。
  2 根据平时的修改作文方法。小组之间互相修改,并在小组内朗读。
  
  【评析】
  
  以上的教学设计,主要体现以下特色:
  1 以《依托画面,放飞想象》为话题。以教材提供的图画为“引路”,扶放结合,发挥学生想像力。
  2 鼓励学生多维多角度思考,通过互议互评的交流。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生生互动,写出有个性的习作,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
其他文献
设计理念    为体现《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的重要理念,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在“拉萨的天空,您____”的读书交流中开展一系列的紧扣文本的语文实践活动,引领学生反复触摸文本语言,披文入境、潜心会文,实现教学的和谐互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教学流程    一、
【教材简析】  本次习作为苏教版语文第十一册“习作5”的内容。教材图文并茂,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告诉学生,我国是菊花的王国并提出具体观察要求;第二部分是部分名贵菊花的图片资料;第三部分是学生范文。整个习作要求学生以菊花为题材,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观察等方式,将搜集到的信息写成一篇文章。    【训练目标】  1.以菊花为主题,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他们探究兴趣和热爱美好事物的情感。  2
学习目标    1.仔细观察一处秋天的景物,抓住特点写下来。  2.展开合理的想象,把景物特点写得生动、形象。  3.激发学生关注周围景物的兴趣,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课前准备    1.学生:有意识地到野外走走,看看,听听,闻闻,观察有特点的秋景,感受秋天的气息,或者回忆秋游活动中感受到的秋天景象。  2.教师:有关秋天景色的电脑课件。    教学流程    一、谈话引入。审清题意  1
阅读有“道”,笔者教语文二十多载,虽然阅读了不少诗文,却总觉得不能登堂入室。偶读郑振铎先生的《研究中国文学的新途径·鉴赏与研究》一文,有了意外的收获。    学生应该怎样阅读一篇课文?语文老师在这方面究竟应给予怎样的引导?这是我们不可回避的问题。如果教师自己没有好的阅读习惯,没有切实可行的鉴赏方法,便只能对学生泛泛地讲些诸如“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大而空的道理。阅读有“道”,笔者教语文二十多载,虽然阅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要保证师生与文本之间对话的平等,关键是要构建民主、平等的“对话场”,即创设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只有这样,才会有高质量的对话。本教学设计,以文本语言为依托,以自读自悟、合作探究为基础,积极搭建“对话”平台,引导学生通过个性化、创造性的阅读,多角度、多层次解读、感悟人物形象。
《冯谖客孟尝君》出于《战国策》,该书记载了春秋《左传》以后至楚、汉统一245年间的历史故事和传说。其中包含《左传》《国语》所未见的史料,在刘向(前77—前6年)将之编撰成书以前,不少就為司马迁(前145—?)所征用。然而,许多史料是不确切的,更多是策士们的夸张甚至虚构,就是司马迁有时也难免上当。《汉书·艺文志》将《战国策》列为史,有学者不认为是史,将之归入子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认为应该将其作为
《秋天的怀念》(人教版第九册)是一篇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抒情散文,讲述了一位重病缠身的母亲,体贴入微地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儿子要好好地活下去的故事,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在《秋天的怀念》一课的教学中,于永正老师运用他那炉火纯青的读、品功夫,使学生对母爱的解读真可谓是入木三分。现在就让我们走近于老师,走进他的《秋天的怀念》。    一、语言有温度,披文入情,读中知母爱  师:谁来把课题读一读?
近年的全国各省市高考作文题更重视对考生理性思辨能力的考量,尤其是矛盾分析型题目,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出了更大的挑战。面对题面中看似截然不同的观点,反映的矛盾错杂的社会现象,如果仅仅停留于以往的作文程式教学或者概念化的审题立意指导,不指导学生如何具体分析,不引导学生如何理性判断,学生写作水平很难提高。  矛盾分析型作文指导重在做好两方面事情:一是分析题意;二是分析矛盾。下面分而论之。  一、矛盾型作文
小学生作文是学生语文基础知识、语文技能以及思想、情感的综合运用,是对小学生语文学习的综合检验,也是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综合体现。因此,如何提高小学生的作文水平,已成为学校、教师和家长关心的一个热点问题。  在贯彻《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课标”)之后,小学生作文确实发生了很大变化,由学生被动作文,逐步向主动作文转化;由模式化作文逐步向个性化作文转化;由作文的成人化向写童心童趣转化;由单
你为什么要读古诗?当笔者将这个问题抛给孩子们时,回答有惊人的雷同:大人们要求的,考试会考到的。我一阵心悸,我们引以为豪的古诗词在孩子们的眼中竟然成了一盘索然无味的鸡肋。给孩子一个阅读的理由,成了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因为动机认识的缺失,势必造成吸收的障碍。只有亲身体会到诗歌的含蓄美、意境关、章法美、凝练关,才能产生发自内心的原动力,拨开尘封的历史,切己体察,感同身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杜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