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动而言行,求真则感人

来源 :语文建设·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rit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作要有真情实感,而缺乏真情实感正是当前严重影响初中学生写作水平的问题之一。本文重点探讨初中学生写作中情感表达的意义、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
  一、表达真情实感是初中学生写作的重要要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七至九年级“写作”方面要求:“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情动而言行,理发而文现。”这些都提醒我们要高度重视真情实感对于写作的重要价值。
  1.没有真情实感,就没有流畅的表达
  流畅的表达不仅源于运用语言文字的娴熟程度和组织技巧,更源于痛快的情感宣泄。“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情动则言表,情深则言畅,情激则言烈,情曲则言婉。很多初中学生面对主题作文“无话可写”,主要是因为对主题“无兴趣”“不走心”,较少关注相关人物、事件或环境。“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没有相似经历就没有表达欲望,容易出现情感匮乏、语意断续不畅的问题。
  请看学生习作《母亲》片段:
  母亲在厨房不小心切破了手。我赶忙拿了一块纱布给她包扎,心想母亲的手破了,这顿饭还是我来做吧,便把这个想法告诉了母亲。母亲不同意,还要坚持做,我也就放弃了。
  作者所表达的关怀母亲的情感比较淡薄。原因在于对妈妈日常劳动的辛苦和坚持做饭的用意体察不深,关心不切,所以很快“也就放弃了”。
  再看学生习作《我家有个小弟弟》片段:
  弟弟细长的黑睫毛罩着双眼,粉嘟嘟的胖脸蛋被暖阳照得更可爱了。我悄悄凑过去,听着他均匀的呼吸,闻着他身上的奶香味儿,看着他那嫩嫩的皮肤,还有小绒毛,心想,摸上去肯定舒服极了,但我怕弄醒他,忍住了。
  比较而言,这一则片段表情达意更为深刻。正因为作者富有强烈的爱弟情感,才能自发、全面、深入地观察和思考,从而情随文出,文随情走。
  2.没有真情实感,就没有感染力
  初中学生常常模仿范文,生搬硬套。这些套路作文违背生活逻辑,缺乏个性体验,感染力较差。在学生习作《一个改变了我的人》中,有如下片段:
  叔叔说:“即便是这么简单的东西,我也想力求把它做到最好。一次又一次进步,我感到无比幸福!况且也是为了给我那个和你差不多大的孩子作个榜样,一想到他,我便干劲十足了!”
  其实,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很少听到这种高调的舞台腔。作者在模仿的过程中,不但“搬运”语言表达特色,还“搬运”了脱离生活实际、缺乏切身感受的虚情假意。“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自己先动情动心,从生活实际出发,才有可能写出感动别人的文章。
  许多名篇百代流芳,不仅因为文笔精妙、立意高远,更在于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南宋安子顺曾评论说:“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哭者不慈”,“不精不诚,不能感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诸葛亮、李密和柳宗元发乎真心,出于至诚,所以下笔成文,催人泪下。初中学生写作目的包括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缺乏真情实感的习作不但自欺欺人,还会展现给读者一个虚假的自我。而“繁采寡情,味之必厌”,也正是部分中考作文令阅卷者无感、给分较少的重要因素。
  二、探析初中学生表达不出真情实感的原因
  从初中學生的心理特点来看,初一、初二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关注自我、身边的人和事,初三学生会有情绪波动较大、渴望独立的特性,抽象思维能力快速发展,喜欢思考、追问哲理,关注社会和环境。这些心理特点决定了初中学生拥有丰富的情感元素,但为什么表达不出来呢?
  1.情感单一化,缺少鲜明的表达个性
  初中学生在语言表达时既有“人云亦云”的倾向,也有尝试表达独立思考的欲望。每个人的情感都具有独特性,面对同一事件或现象,会有不同看法和感受,情感表达的方向、形式和程度也各不相同,但多数初中学生表达情感时却千人一面:得到同学和老师的帮助很愉快,看到父母辛苦很感动,旅游要赞美祖国大好河山,参加班级活动要写集体力量强大……为了做到“思想健康”,在立意时随大流、唱高调,宁求无错,不求创新,脱离了个人的生活实际。
  2.情感隐私化,缺少吐露的胆量
  初中学生出于自尊、害羞等心理,不敢或者羞于表达复杂的、隐秘的情感。而这些情感恰恰是他们感触最深、最想表达的。面对沉重课业的焦躁忧虑,对学校清规戒律的强烈不满,对饮食休闲娱乐生活的热切向往,对异性的爱慕与好奇,对美好前途的遐想,对偷闲一刻的窃喜,对校园欺凌的恐惧和仇恨,都是学生乐意吐槽,或向好友一吐为快的情感。初中学生在口头表达时,往往兴致酣畅、寓理于事,甚至旁征博引,绘声绘色。然而,尽管教师提倡“我手写我心”,但又有几个学生能把这些心声写成作文呢?他们既担心真实作文暴露真实自我,又担心有的内容会被扣上“思想不健康、立意不高远”的帽子。因此,学生往往将真实言论化成碎片,或者在与密友窃谈后烟消云散,或者把直情实感留在私密日记里。
  3.情感模糊化,缺少表达技巧
  “意贵透彻,不可隔靴搔痒;语意脱洒,不可拖泥带水。”初中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经常表现得审慎而踌躇。动笔之前激情热烈,似有万语千言,亟须直抒胸臆。动笔以后含含混混、模模糊糊,“犹抱琵琶半遮面”。读者虽然大致明白作者的情感色彩,但又觉得指向不够明确,表意不够深刻,抒情不够明了,真实情感火候不足。我们不妨通过以下教师批语,管视这一现状。
  (1)写到这里人物才出场,戴的帽子大,这个人等不到你,文章就该结尾了。
  (2)太绕了,方向也不对,不如直接表达你的观点,免得读者费劲猜测你的心思。
  (3)有话好好说,不要喊口号,老师没有你说的这么伟大。   可以看出学生写作时存在词不达意、言不由衷的弊病,甚至造成作者表错了情、读者会错了意的情况。
  三、指导初中学生写出真情实感的建议
  我们要引导学生理解写作的目的是为了抒发心意、与人交流,所以作品的生命在于真实。要发挥“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切忌剪彩为花,刻纸为叶,做一些虚情假意、没有生命力的表面文章。
  1.指导学生理解有情感的表达
  通过读写结合教学,在文本阅读与片段创作的过程中反复体验情感的输入和输出。针对独具表达特色的课文或段落进行专项赏析,感悟经典名篇的取材立意,发现作者的抒情密码,比如直抒胸臆的方法、含蓄寄托的方式、情景交融的境界、物我双会的效果,仔细体会什么是写真景、录真事、抒真情。充分利用课后的片段写作训练指导仿写,让学生依据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锤炼词句,力求简练传情,以便加深学生对“有情感的表达”的实践理解。须要注意的是,初中学生对某些课文中表达人性光辉和家国情怀的写法似懂非懂,教师要把课文的表达方式和描写方法厘清析透,使学生明白在写作中对于情感并非全部任其自然倾斜,要有目的地寄托和呈现,从而收到意新语工、文情并茂的最佳效果。
  2.指导学生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人禀七情,应物斯感”。初中学生情感丰富,心思细腻,喜欢感物吟志,甚至为赋新词强说愁。不过,由于初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熟初期,因此指导他们抒发心声、真诚交流就格外重要。教师要引导和鼓励学生写最想写的:那些异想天开的憧憬、离经叛道的思想、临危退缩的懊恼、春心萌动的甜蜜、追求利益的心愿、期望享乐的欲望,以及怨恨、虚荣与嫉妒等等,不要认为它们是“假丑恶”,而是借此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写作观。只有直面内心、坦诚表达这些看似不美不善的真实情感,学生才能逐渐形成精诚感人的写作态度,从而发展到更高级社会性情感的培养与抒发,如感恩、正义、国家认同和民族情怀等。
  3.指导学生能有真情惑地表达
  首先,引导学生在积累素材的基础上思考運用之法。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根据表达需要斟酌选用素材,准确、鲜明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教师在批阅和讲评中,若见有妙用者,仅凭一点即可针对性褒奖,以让学生重视锤炼词句,逐步积累经验,增强成功体验。其次,要引导学生灵活运用课文的创作技巧,如叙述顺序、对话模式、伏笔转接等。在修改作品时加强技巧反思,达到以读促写的效果。最后,让学生注意观察生活,鼓励其参与社会活动以丰富体验。先以感情定调,带情观察体验,构思表达情感的语句,尔后写成篇章。遇窗外下雨,教师可及时引导学生观雨。如欲让学生立意“赞美雨的自然之美”,则引导学生看云情雨势、雨中花草行人,听雨声、水声,回想雨之诗文,写一段“雨中即景”。学生完成后,教师围绕“所感之情如何真挚”“雨景描写如何生动”“布局谋篇有何技法”等方面及时讲评。雨景犹在,文字表达真情实感的效果高下立判,训练效果自然不差。举一反三,还以“雨”为例,见“甘霖”表达欢喜之情,见“洪水”表达恶拒之心。长期坚持,学生就能以此为例,渐^佳境。
  《童年》和《我多想唱》是多数人耳熟能详的歌曲,“贪玩、幻想、爱慕”的无忌童言和“厌倦学习重负、希望奔放自由”的心语十分感人。罗大佑写《童年》时已是青年,既没有重回玩耍过的池塘,也没有站在当年的榕树下,无眼前之景而有曾经之情,一往情深,脑海中便浮现粉笔、黑板和课桌。我们每闻旋律,辄发共鸣。这对于解决初中学生表达真情实感的问题,不正是一种生动的启示吗?
其他文献
近年的全国各省市高考作文题更重视对考生理性思辨能力的考量,尤其是矛盾分析型题目,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出了更大的挑战。面对题面中看似截然不同的观点,反映的矛盾错杂的社会现象,如果仅仅停留于以往的作文程式教学或者概念化的审题立意指导,不指导学生如何具体分析,不引导学生如何理性判断,学生写作水平很难提高。  矛盾分析型作文指导重在做好两方面事情:一是分析题意;二是分析矛盾。下面分而论之。  一、矛盾型作文
小学生作文是学生语文基础知识、语文技能以及思想、情感的综合运用,是对小学生语文学习的综合检验,也是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综合体现。因此,如何提高小学生的作文水平,已成为学校、教师和家长关心的一个热点问题。  在贯彻《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课标”)之后,小学生作文确实发生了很大变化,由学生被动作文,逐步向主动作文转化;由模式化作文逐步向个性化作文转化;由作文的成人化向写童心童趣转化;由单
你为什么要读古诗?当笔者将这个问题抛给孩子们时,回答有惊人的雷同:大人们要求的,考试会考到的。我一阵心悸,我们引以为豪的古诗词在孩子们的眼中竟然成了一盘索然无味的鸡肋。给孩子一个阅读的理由,成了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因为动机认识的缺失,势必造成吸收的障碍。只有亲身体会到诗歌的含蓄美、意境关、章法美、凝练关,才能产生发自内心的原动力,拨开尘封的历史,切己体察,感同身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杜甫生
【习作内容】    仔细观察图画,注意图上都画了些什么。再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想图上的小女孩在做什么,她为什么这样做,然后写一篇作文,把你看到的和想到的写下来,作文题目自定。写以前可以先列个提纲,同学之间相互说说,提出修改意见。写出的作文要做到符合图画的意思,内容要具体,语句通顺,有一定条理。  如果你有更喜欢的图画,也可以写你从那张图画上看到的和想到的,把你喜欢的图画介绍给大家。    【设计
专家会诊“低效教学”    一些教师希望通过延长教学时间来提高教学效率,结果得不偿失。专家认为,教师必须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更多关注学生的发展,多问问自己今天的教学是否有效。  按以往惯例,课上好了,完成了预设的教学计划,就算完事了。如今,这个陈旧的观念谊改一改了,上课是一码事,是否有效又是另外一回事。最近,一场通过上课和点评、专家讲座和即兴发言的方式举行的“有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专题研讨会”在上海市
一  《虬髯客传》系唐传奇名作,属于文言小说。在中国小说史上,与话本小说出于民间艺人不同,本文作者为文人。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探其源流,曰:“传奇者流,源盖出于志怪,然施之藻绘,扩其波澜,故所成就乃特异,其间虽亦或托讽喻以纾牢愁,谈祸福以寓惩劝,而大归则究在文采与意想,与昔之传鬼神明因果而无他意者,甚异其趣矣。”志怪所传皆为奇闻,意在将怪异作实事记载,非有意虚构。而唐传奇则是“作意幻设”,即“
受父叔的影响,加上小学和初中语文老师的引导,我自幼热爱语文。同时也由于家境贫寒,报考大学时,我选择了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留在中文系任教。在大量古今典籍、名著的熏陶下,我逐步认识到了汉语文化的博大精深。后又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工作多年,更认识到了母语教育事业的意义和责任。我提及这些,是想说明,当我后来因多种偶然因素走上国家教育行政管理职位,并兼任中家语委主任职务的时候,语文素养确实为我准备了必要的
曹伯韩先生的《国学常识》一书,最初由上海文光书店于1947年2月刊行。2002年,三联书店将其纳入“三联精选”书系,修订后再次出版发行。近年来更是被各家出版社不断再版重印,被读者口碑相传。曹先生是当代著名的语言学家,一生致力于语言研究和传统文化的普及工作。本书是其代表作,被誉为“与章太炎《国学概论》、王力《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三足鼎立的文化经典”,曾是学术泰斗周有光先生最推崇的国学读本,也是民国以来
关于随笔,清朝陆以活在《冷庐杂识》说:“暇惟观书以悦志,偶有得即书之,兼及平昔所闻见,随笔漫录,不沿体例。”这段话说的是,随笔内容是观书、阅世之所得,随笔的文字是随着思路率性而作,随笔的文体是不受传统规矩约束的。钱理群先生也非常明确地提出:“随笔是从心底里涌出来的。它所要述说的,是刻骨铭心的个体生存体验,是只属于自己的‘个人的话语’。”正因为随笔在写作时间、写作地点、题材选择、篇幅长短等多方面不受
[教学理念]  小学中年级作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观察活动培养学生形成典型表象的技能。学生从写童话体作文转向写观察作文,以观察实物作为途径,积累鲜明的感性表象。通过观察训练,帮助学生从五光十色的感性表象中,“筛选”出典型的表象;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运用比喻、拟人、联想等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典型的表象。    [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查找有关“文竹”的资料;爱好画画的同学也可以画一画“文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