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法律和金融制度:国际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国际研讨会综述

来源 :金融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oufan20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4年7月14日至7月17日,由北京大学法学院房地产法研究中心和金融法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中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法律和金融制度:国际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国际研讨会在京召开。
其他文献
制度变迁虽然表现形式各异,但终究可以归结为相关利益主体成本—收益的一种权衡。制度需求主体的弱势和相对缺乏,使得中国的制度转变集中于政府主导的强制性变迁。通过时政府金融效用函数和Kaldor—Hicks准则的界定,文章将中国金融制度演变和选择过程纳入到成本一收益分析框架之中。作为一个展望,文章在最后对我国民间信用的发展前景进行了构想,同时对政府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文采用超越成本对数模型,对我国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和十家股份制商业银行1992—2003年的经营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商业银行已经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整体规模不经济改变为如今的整体规模经济。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在规模经济状态和发展趋势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股份制银行存在的非理性规模扩张行为已经导致其规模经济递减。
本文将1998年以来我国货币政策的实施分为1998—2002年及2003年至今两个阶段进行了简要回顾,从操作目标、中介目标、终极目标三个层次分析了1998—2002年和2003年至今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并对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因素进行了分析。
本文给出了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关于资本充足率的定义及最新的发展特征,在对西方商业银行资本金配置模型及其在我国应用的适应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资本金配置数量的计算模型,同时还分析了我国地方性金融机构资本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并指出了地方性金融机构完善资本金的路径选择。
预防性储蓄和流动性约束是解释转轨时期中国居民消费行为的流行理论,但目前国内学者大多采用静态估计方法,通过对小样本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普通最小二乘法回归来检验流动性约束和预防性储蓄假说,并且没有区分长期消费与短期消费之间的关系。本文运用动态建模方法,运用改革以来24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对中国居民消费问题进行了计量检验,证明了转轨时期中国居民消费的预防性储蓄和流动性约束特征,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通货紧缩导致国有商业银行风险增加,而国有商业银行风险增加降低银行贷款的能力和贷款的意愿,导致货币供给减少,降低了社会有效需求,最终反映为物价的下跌,加重通货紧缩。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否通畅关系到中央银行能否实现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是中国人民银行最终实现其政策意图和增强货币政策有效性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从货币政策的微观主体传导模式和经济变量传导模式两方面,分析了在经济转型的特殊环境中,各微观经济主体包括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地方政府、企业和居民以及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包括数量型经济变量和价格型经济变量,在经济金融改革实践中存在的不利于货币政策传导的种种问题。为了加快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环境建设,文章提出了增强央行独立性、转变政府职能、加快国有企业和国有
2003年的固定资产投资膨胀主要是地方政府主导的过热。一方面地方政府的投资明显增加;另一方面不择手段地招商引资,积极支持地方企业加快发展。地方政府热衷争投资、上项目的原因首先是政绩观的导向;其次是现行政治经济体制导致政府职能错位,行使职能缺乏监督。同时,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比较普遍。理顺中央和地方关系,从长期看必须牢固树立新的发展观,解决GDP崇拜问题;中期任务是深化改革,建立日益完善的市场经济机制和体制;近期则必须加强监督,加大中央的管理力度。
本文从当前中央银行宏观金融调控面临的两个现实问题出发,论证了建立金融调控微观调节机制的可行性。本文认为,我国的经济结构差异导致的非最优货币区性质,致使总量性货币政策面临效率不足问题;微观经济主体的特质性风险对央行控制全局性金融风险形成了新挑战。在分析当前宏观调控手段缺陷的基础上,本文着重从信息和工具角度给出政策建议。
本文在分析县域金融发展中的若干典型事实的基础上,通过内蒙古自治区县域金融的实证研究,分析了金融发展滞后于经济增长、县域内存贷款及金融机构特征以及县际差别。本文认为,县域经济与金融机构信贷政策间的矛盾和县域资金供求矛盾体现了经济发展与金融机构的利益冲突,由此提出了优化县域金融体系的若干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