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教师专业激情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来源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hy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工作。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直接決定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和实效,而教师的专业激情则是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充分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的前提和必要条件。通过系统的专业培训,激发教师的“专业归属”激情、“专业发展”激情、“专业精进”激情和“专业自觉”激情,提高教师自我学习、发展和完善的动力,从而教师专业发展内源性动机得到不断增强,教师更有能力做好学生成长道路上的护航者,进而实现学生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教师成长;专业激情;中小学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1)17-0062-03
  一、激情、教师激情与教师专业激情
  心理学认为,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爆发性的、短暂的”情绪状态,具有积极和消极双重作用。其积极作用表现在,它能激励个体发展,是个体发展强大的内在动力;消极作用表现在,激情状态下会出现“意识狭窄”现象,自我控制能力减弱等。
  我们通常把教师激情理解为一种积极的情绪状态,具体表现为,提供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促进教师勤于学习,构建和谐快乐课堂气氛,开发潜在的隐性课程资源,提高教学效果等。教师激情对学生的积极作用表现在,关注所有学生是否积极及成绩是否理想,对所有学生充满希望,相信他们都能够通过努力获得充分的发展,真诚、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教学内容、方法及评价以人为本,课堂中积极启发、引导和互动等。教师激情的情绪状态是人格特征的具体表现,激情的人格特征促进激情情绪体验。
  陶行知先生说过:“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唯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 本文中,教师专业激情是指教师对自我能力具有客观评价,对专业发展充满兴趣和持续动力,对专业内容不懈追求、不断学习和勇于钻研,能够自觉主动地学习新的理念与技术,并用于教育教学实践。
  二、激发教师专业激情的实践路径
  近十多年来,上海市虹口区通过现状分析来厘清和锚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成长需求,以激发教师专业激情为核心,以提升教师职业胜任力为目标,根据教师职业发展规律,开展系列教师专业化培训,有效破解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内生动力不足和外部支持系统缺乏的问题,极大地推动了区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成长。
  第一阶段:激发“专业归属”激情,从非专业走向专业
  20世纪90年代,上海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进入新的推进阶段,每个学校都开始配备心理教师,但其中绝大部分教师非心理学专业毕业,是从其他学科或岗位转岗过来,缺少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支撑。面对心理健康教育这项工作,教师感觉迷茫、无助,对自己能否成为合格的心理教师充满怀疑和不自信,极度缺乏归属感。即便部分心理教师拥有心理学专业背景,但他们大多是刚刚从大学校园走出的年轻教师,缺乏将所学知识运用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的相关经验。同时,教师们对心理学、心理教育充满兴趣和好奇。如何通过专业培训,搭建学习平台,调动教师的学习激情,在心理教育岗位上找到归属感和胜任感,正是当务之急。
  自2006年开始,虹口区依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和“上海市学校心理咨询师”培训课程两大体系,培训学员近400名。非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历时1~2年的时间里,通过两大课程培训体系系统地学习和掌握了心理学的理论、技术,并通过考核取得了资质证书。这个过程,一方面很好地弥补了教师们的短板,极大地提升了其个案辅导能力,同时也让教师们实现了关键性的持证上岗,职业归属感油然而生;另一方面,虹口区教育局和学校通过报销学习费用、计入区级培训学分等奖励方式,再一次激发了教师的专业归属激情,实现了主动学习、不断提升的教师培养目标,心理教师群体完成了“从非专业走向专业”的转变历程。
  第二阶段:激发“专业发展”激情,从个体走向整体
  心理教师通过系统学习持证上岗以后,多数对于个案辅导的工作完全胜任。但是对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来说,个案辅导只是工作内容的一部分。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对象不仅仅是少数具有心理困扰和心理问题的学生,更多的是要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发展性辅导和教育。倘若心理教师只做或者只擅长做个案辅导,是远远不够的,他们需要接受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等发展性辅导方面的培训。因此,激发教师“专业发展”激情,在已经持证上岗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自身能力结构,从对“个体”工作走向对“整体”工作,成为教师培训的工作重点。2010~2012年,虹口区教育局与台湾地区TA(Team Adventure)共好团队、台湾外展教育发展基金会合作,将体验式教育模式引入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培训中,以体验性的活动和情景创设为载体,带领学生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获得相应体验和感悟,掌握知识与技能。具体做法是,通过培养“种子师资”,以TTT培训模式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性和自豪感。种子师资培训班成员承担了未来培训讲师的角色,在毕业后,他们以师资团队的方式完成了“职初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百名优秀班主任培训”“德育干部培训”“青年教师培训”“骨干教师培训”,以及面向全区17所小学的教师体验式培训等。“设立种子师资班,引入TTT培训”这一做法,极大地鼓舞了教师再学习的动力和助人的价值感,既实现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从“个人专业”走向“团队专业”,心理健康教育从“心理教师个人的事情”走向“全校性参与的工作”,也完成了心理健康教育受益人群从“个别学生”走向“全体学生”的艰巨任务,更坚定了心理教师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的专业发展理念。
  第三阶段:激发“专业精进”激情,从个人走向系统
  随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不断推进,我们发现,未成年人的心理困扰或心理问题很大程度上与家庭教养方式、亲子关系、亲子沟通质量等因素有关。如果我们将家庭作为教育和辅导工作的对象,不仅能争取到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重要的支持系统,而且也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学生身上出现的各种问题。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培训进一步的需求是,帮助心理教师从家庭系统的角度出发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当心理教师已经可以做好咨询、已经可以上好心理课的时候,若要推动教师进一步发展,就需要激发教师的“专业精进”激情,从“胜任”走向“精进和专长”。通过“种子培训 专家型教师养成”双通道培训机制的实施,鼓励教师不断探索和突破自己,发现自己人格和能力中擅长的部分,并努力成为某一方面的专家。   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虹口区教育局与太平洋國际萨提亚学院合作,由后者委派萨提亚模式专业训练导师琳达·卢卡斯对区域心理教师进行为期一年的专业化培训。萨提亚模式的引入,促使心理教师更加重视来访学生的家庭关系,能够从系统的视角出发开展工作,这对学生及其家庭而言都受益匪浅。同时,萨提亚模式也特别关注个人成长,注重自尊水平和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心理教师在学习萨提亚模式的过程中,也在不断滋养自己,得到不同程度的成长与发展,不少教师自此成长为以萨提亚模式家庭辅导为特色和专长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
  第四阶段:激发“专业自觉”激情,从复制走向本土
  教师专业自觉是指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工作专业性的清晰体认。专业自觉是个体基于现实的需要,对照专业发展的要求而形成的自己未来发展目标的系统化、理论化的认识,反映的是教师自身积极主动的职业规划意识,不断习得与教师相关的角色期望和规范的精神追求,是努力实现预期目标的理想状态的反映,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石。教师专业自觉激情是实现教师专业自觉的动力。
  心理学和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国的发展路径中,很大一部分借鉴自国外和我国香港、台湾地区的工作经验。真正源于本土的创造性的做法并不多。以萨提亚模式为例,该模式的发展和创立是基于萨提亚女士在西方家庭治疗经验之上的,而大部分东方家庭,无论是宗教信仰还是家庭结构,抑或是对“家”这一概念的理解,都和西方有所不同。对于我们而言,更需要在中华文化视角下对萨提亚模式进行本土化改造。心理教师在专业自觉激情的指引下,在香港大学张家兴博士、张包意琴博士、张传义博士的指导下,以华人文化内涵为重点,从简单复制西方的理论,到创造性地学习、使用并加以发展和变化,构建了“以生命自觉为主线的家庭重塑”, 并将这一技术运用于中小学家庭辅导实践。2014~2019年,心理教师使用该技术义务为区域内2000多名中小学生家长开展了60多场工作坊,在区域层面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力。
  三、激发教师专业激情的实施成效
  虹口区对48位中小学心理教师进行“虹口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成长问卷”调查,对象包括小学教师18名、初中教师18名、高中教师11名、中职校教师1名。本调查涉及“心理教师接受过心理相关课程的培训类型”“个人专业发展的动机”“希望采用专业学习的方式”“专业能力的提高程度”等内容,共发放问卷48份,回收有效问卷48份。调查显示:心理教师对“以激发教师专业激情为抓手开展系列培训”满意度较高。表现为以下三方面:
  1.教师对区域内组织的系列培训认同度较高。参与调查的教师认为区级专业培训对提升自我专业能力“非常有帮助”和“比较有帮助”的比例分别为64.6%和35.4%。
  2.教师的专业能力获得提高。92%的教师认为,入职以来,自己的专业能力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多位教师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奖。
  3.教师的专业发展内源性动机不断增强。通过专业化培训,心理教师认同并且希望得到更多的专业支持与帮助,这种希望源于教师对自我和职业发展的认可与需求、追求价值感和自我实现,而不仅仅是被工作任务所驱动。
  波特弗莱德说:“当我的目光深入成千上万的教室,观察与各种各样的学生打交道的教师,并自问,是什么造成了教学质量如此巨大的差异的时候,跃入我脑海的是‘教师激情’。比学科知识、教学技巧、组织管理、友谊和趣味更重要的是——激情。”这里提到的是教师在教室里、课堂上的激情,同样,在教师专业成长的道路上,“专业激情”也是最重要最持续的发展动力。激发教师专业激情,是实现教师专业成长的最核心驱力。
  参考文献
  [1] 王培芳,唐宏,符太胜.论教师如何保持激情——基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J].教学月刊(中学版),2009(10):25-28.
  [2] 陆思思.论教师专业自觉[J].学理论,2010(23):224-225.
  (作者单位:上海市虹口区教育学院,上海,200083)
  编辑/张国宪 终校/刘 芳
其他文献
俗话说:“冬练三九,夏练三伏。”酷热的夏天,让人稍一活动就会“挥汗如雨”,令许多人觉得此时减肥真是“事半功倍”。老人说:夏天好,出汗多了能排毒;孩子们说:夏天好,泳池里玩一下午都不累;女士说:夏天好,不怎么动弹就能减肥……于是,入伏之前,“运动员”们也纷纷出动了。   老人夏天运动别超过半小时  看到这种情况,北京体育大学运动人体科学学院教授陆一帆提醒广大健身爱好者,夏天气温高、体能消耗大,盲目加
〔摘要〕在心理课堂的实践中发现,由于学生对于综合课堂的重视度和参与度较低,使心理课堂的管理存在一定的难度。我带着SFBT对人性本善的假设,运用非暴力沟通和正面管教的方式组织心理课堂的教学,探索了通过设置清晰、有趣、特别的课堂规则,为学生营造和谐平等、尊重友善、动静结合的课堂氛围,使师生在互相理解中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在彼此尊重和帮助下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的心理课堂管理有效性策略。  〔关键词〕小学心
〔关键词〕职业倦怠;自我应对;中小学教师  “暑假在家心情挺好的,一到开学,就开始烦躁。看到学生就有压力,一上完课就想离开学校,一分钟也不愿意多待。真不想当老师了……”  “最近不知道为什么,我与同事相处都挺好的,但看到学生不服管教,看到学生作业上的错误或课堂上学生没注意听讲,我就会莫名其妙地想大发脾气,借机训斥学生……”  上述两则案例是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职业倦怠问题。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
〔关键词〕异性交往;高中生;焦点解决短期疗法;个案辅导  一、案例背景描述  小D是一个身材高挑、长相白净的女生,就读于高三实验班,成绩不错,在年级二十名内。她来咨询的时候正值学期快结束,虽然面临期末考,学习紧张,时间紧迫,但她无论如何也静不下心来学习,感到莫名的郁闷,上课常常走神。  主诉:一星期来学习走神,情绪波动,喜欢胡思乱想,担心影响即将到来的期末考试。  个人陈述:班上有两个男生同时喜欢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如何使用PLC实现多段液位的设定、显示、报警和液位的自动控制。  关键词:PLC;液位;监控    在众多化工行业中,经常需要对容器中的液位进行监控。通常用继电器、接触器控制,设备体积大、动作速度慢、可靠性差、难于实现较复杂的控制。特别是由于它接线复杂,当生产工艺改变时就必须改变接线,缺乏通用性和灵活性,维护不方便,自动化程度低,造价高。本文介绍采用可编程控制器(PLC)对液位进
摘要:“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将课堂教学的中心由教师转向学生,这就意味着学生将承担更多的学习责任,即增强学习自主性。通过研究如何培养五年制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英语;自主学习;因素;培养;提高    树立主体意识,造就独立人格,已成为现代国际教育思想变革的一个重要标志。在各个教育领域,人们越来越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人们意识到,
摘要:一名六年级男生因失眠问题主动前来求助,心理教师采用放松疗法帮助他舒缓心情,学会放松;利用沙盘游戏走进他的内心,引导他“看见”自我;运用空椅子技术引导他与妈妈对话,表达内心真实的想法。通过四次咨询,来访者的焦虑情绪得到明显缓解,失眠情况得到显著改善,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得到缓和,重拾学习和生活的信心。  关键词:失眠问题;放松疗法;沙盘游戏;六年级学生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
〔关键词〕特定对象恐惧症;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  “我简直要被自己折磨疯了!”这是大连市某高中高一女孩小池见到笔者的第一句话。小池的父亲一脸无奈地对笔者说:“这孩子不知道怎么就怕灯管了,可晚上学习必须要开灯呀!这一开灯就说害怕,可怎么办?”原来,这个文静的女孩看到灯管一类的、散发光束的物体便感到恐惧、不知所措,严重影响到正常的学习与人际交往。正是这种恐惧感将小池折磨“疯”了,遂前来
〔关键词〕教育戏剧;心理童话;小学生;活动设计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24-0058-02  【活动理念】  1.学生成长规律与现实分析。小学二年级的学生经过了一年时间的小学学习生活,规则意识和知识学习都有了较大的飞跃。但是相对地,缺乏对美好的同伴关系的感受和品味。甚至有时候,因为我们的教育存在过多的“比较”与“评价”,影响了学生之间
〔摘要〕本文通过一例学校心理咨询案例谈学校心理咨询的范围,将心理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类说明,旨在说明心理咨询不是万能的,它虽然可以应用于很多领域,但是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当来访者的问题超出学校心理咨询的范围时,要学会适时转介,不要延误来访者的最佳治疗时期。  〔关键词〕学校心理咨询;转介;心理健康层次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07-0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