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中学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作文教学存在着“教师教不重视,学生写不重视,考试评也随意”的不良现状。造成作文教学这种困境的原因固然有很多,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关注。
1.语文教材的问题。从小学到高中的每个阶段都没有一套科学甚至可行的作文教材,更不用说贯穿整个基础教育阶段的系统教材了。散落在语文教材中的作文教学内容的安排也不够系统科学,不能很好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2.教师教学问题。首先,多数教师无明确的作文教学计划。制定明确的作文教学计划,对于一个语文教师来说应不是什么问题。但很多教师上作文课没有作文教案,作文教学没有明确的目的和明确的难点、重点,随心所欲。一学期下来,满足于作文的次数,根本不管学生的作文水平的提高。这样进行作文教学只能使学生成为作文任务完成的机器,学生很难明白自己作文的闪光点,很难有重点地进行作文能力训练,使他们找到自己的新起点,激起写作的动力。其次,大多数教师作文教学方法陈旧。不少教师重行文、轻过程,重讲评、轻操作。每次作文剩下“知识—行文—讲评”的简单循环,从认识始,到认识终,既砍去了行文前对生活的一系列的准备活动,又割断行文反复修改的再实践机会,这样就使学生作文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3.学生缺少对生活的感知。写作能力低的根本原因,在于“无话可说”,也就是没有材料,没有内容,没有激情。“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将文章写好,一定要言之有物,而这个“物”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要靠平时对语言、对知识、对生活的积累。只有有了这个物质基础,学生作文才能思之有据,言之有物,写之有序。
4.作文批改停留在形式上,没有落到实处且批改方式单一。作文难改是所有的语文教师的心声。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教师认真仔细地批改每一篇作文,那他花的时间一定不比所有学生写作文所花的时间少。正因为作文难批改,很多教师为了应付学校检查和敷衍学生企盼的目光,纷纷用“阅”和“分数”来代替点评。这一点我认为作为一名有责任心的教师来说,应该舍去,毕竟我们要对得起学生的心血。相信这样批改的教师心理一定也明白——这样批改对作文教学毫无益处,学生一学年下来作文的收获可能也只有几个分数罢了。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1.从整体上改变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按照作文教学规律,把中学阶段的语文教材分解为《汉语》、《写作》、《文学》三个部分来教学。在安排作文训练序列时,要有整体感,要考虑从小学到初中、高中写作的阶段性特点,从而形成完整有序的,又能适应学生生理心理思维发展阶段性特点的训练体系。
2.制定明确的作文教学计划,写好作文教学教案,改进作文教学方法。我们一定要有一个整体作文教学目标,让学生在作文能力方面有一个循序渐进的提高的过程。每次作文都应该有重点地训练一两项写作能力,让学生有所提高,每次都能找到自己作文的闪光点,找到写作的新动力,变被动写作为主动写作。教师应针对不同类型作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突破传统的作文教学方法,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多媒体,尽量让学生更形象更客观地感受身边的生活,引导学生思考生活,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积极性。否定那种向文章套用现成的模式,重视从生活中提炼、取舍、改造,让学生懂得从生活中吸取素材,学会按中心组织材料。
3.让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叶圣淘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昼夜不息。”离开了生活,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生活是丰富而多彩的,年轻的心最容易被打动。美好的生活应该有美好的文章。我们应教会学生:目光不要太快地移开,要更多投入生活,用心灵与自然交流,用心灵感受生活,在生活中寻找写作的激情。教师可利用这些特点,指导学生多看课外书,引导学生通过看展览、听报告、参观访问等形式拓展视野;让学生读报、剪报,留心社会,观察生活,积累知识和素材。
4.加强作文评改的规范性。作文评改存在老师随意打分数,学生只会看分数的不良现状。作文评改直接关系到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作文教学的实效性。平时的作文评改不能仅停留在分数上,它应当成为学生发现优点、找到差距的环节。还有一个环节,许多教师都忽略了,就是再修改、再评价阶段。这一阶段能更好地使学生明确“作文是修改出来的”,也能使学生在修改提高的过程中体会学习的成功感和树立写作的自信心。同时为了更好地表扬和鼓励修改成果,教师可选择几篇修改后进步较大的作文打印分发给全体同学作为范例加以宣传,这对于作者是一个很好的激励,对于其他的同学也是很好的借鉴。
总之,作文教学无定法,我们应该理性看待。
作文教学存在着“教师教不重视,学生写不重视,考试评也随意”的不良现状。造成作文教学这种困境的原因固然有很多,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关注。
1.语文教材的问题。从小学到高中的每个阶段都没有一套科学甚至可行的作文教材,更不用说贯穿整个基础教育阶段的系统教材了。散落在语文教材中的作文教学内容的安排也不够系统科学,不能很好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2.教师教学问题。首先,多数教师无明确的作文教学计划。制定明确的作文教学计划,对于一个语文教师来说应不是什么问题。但很多教师上作文课没有作文教案,作文教学没有明确的目的和明确的难点、重点,随心所欲。一学期下来,满足于作文的次数,根本不管学生的作文水平的提高。这样进行作文教学只能使学生成为作文任务完成的机器,学生很难明白自己作文的闪光点,很难有重点地进行作文能力训练,使他们找到自己的新起点,激起写作的动力。其次,大多数教师作文教学方法陈旧。不少教师重行文、轻过程,重讲评、轻操作。每次作文剩下“知识—行文—讲评”的简单循环,从认识始,到认识终,既砍去了行文前对生活的一系列的准备活动,又割断行文反复修改的再实践机会,这样就使学生作文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3.学生缺少对生活的感知。写作能力低的根本原因,在于“无话可说”,也就是没有材料,没有内容,没有激情。“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将文章写好,一定要言之有物,而这个“物”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要靠平时对语言、对知识、对生活的积累。只有有了这个物质基础,学生作文才能思之有据,言之有物,写之有序。
4.作文批改停留在形式上,没有落到实处且批改方式单一。作文难改是所有的语文教师的心声。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教师认真仔细地批改每一篇作文,那他花的时间一定不比所有学生写作文所花的时间少。正因为作文难批改,很多教师为了应付学校检查和敷衍学生企盼的目光,纷纷用“阅”和“分数”来代替点评。这一点我认为作为一名有责任心的教师来说,应该舍去,毕竟我们要对得起学生的心血。相信这样批改的教师心理一定也明白——这样批改对作文教学毫无益处,学生一学年下来作文的收获可能也只有几个分数罢了。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1.从整体上改变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按照作文教学规律,把中学阶段的语文教材分解为《汉语》、《写作》、《文学》三个部分来教学。在安排作文训练序列时,要有整体感,要考虑从小学到初中、高中写作的阶段性特点,从而形成完整有序的,又能适应学生生理心理思维发展阶段性特点的训练体系。
2.制定明确的作文教学计划,写好作文教学教案,改进作文教学方法。我们一定要有一个整体作文教学目标,让学生在作文能力方面有一个循序渐进的提高的过程。每次作文都应该有重点地训练一两项写作能力,让学生有所提高,每次都能找到自己作文的闪光点,找到写作的新动力,变被动写作为主动写作。教师应针对不同类型作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突破传统的作文教学方法,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多媒体,尽量让学生更形象更客观地感受身边的生活,引导学生思考生活,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积极性。否定那种向文章套用现成的模式,重视从生活中提炼、取舍、改造,让学生懂得从生活中吸取素材,学会按中心组织材料。
3.让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叶圣淘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昼夜不息。”离开了生活,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生活是丰富而多彩的,年轻的心最容易被打动。美好的生活应该有美好的文章。我们应教会学生:目光不要太快地移开,要更多投入生活,用心灵与自然交流,用心灵感受生活,在生活中寻找写作的激情。教师可利用这些特点,指导学生多看课外书,引导学生通过看展览、听报告、参观访问等形式拓展视野;让学生读报、剪报,留心社会,观察生活,积累知识和素材。
4.加强作文评改的规范性。作文评改存在老师随意打分数,学生只会看分数的不良现状。作文评改直接关系到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作文教学的实效性。平时的作文评改不能仅停留在分数上,它应当成为学生发现优点、找到差距的环节。还有一个环节,许多教师都忽略了,就是再修改、再评价阶段。这一阶段能更好地使学生明确“作文是修改出来的”,也能使学生在修改提高的过程中体会学习的成功感和树立写作的自信心。同时为了更好地表扬和鼓励修改成果,教师可选择几篇修改后进步较大的作文打印分发给全体同学作为范例加以宣传,这对于作者是一个很好的激励,对于其他的同学也是很好的借鉴。
总之,作文教学无定法,我们应该理性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