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说“课眼”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K0803_chenjie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有文眼,诗有诗眼,一堂精彩的语文课,往往也有“课眼”。何谓“课眼”?众说纷纭。较早提出“课眼”的于冲老师,认为“‘课眼’意在‘揭全文之旨’(《艺概》),这是课文的窗户,正像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样,打开这扇窗,就能窥见全课”。[1]湖北名师肖爱国,将“课眼”解释为“一堂课藉以展开的关键性内容。如果把一堂课比成一张网,‘课眼’就是纲,纲举则目张”。[2]以上阐释,或有将“课眼”混同于“文眼”之嫌(实际上,文眼是文中词句,课眼是课上问题或话题;文眼决定于课文和作者,课眼不但决定于课文、决定于教师对课文的理解,且决定于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风格),或语焉不详。相比而言,笔者赞同著名特级教师蔡肇基的说法——蔡先生在他的力作《阅读教学“课眼”略说》中,更为谨严地对“课眼”作出了界定:“总体来说,课眼就是教师在深入解读文本的前提之下确定的指向文本主旨或某一方面,能够强烈激发学生思维认知、行为能力和情感活动的课堂教学扩散点和聚焦点。”[3]
  一、深读文本,以慧眼发掘“课眼”
  阅读教学中,文本生成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孕育课眼——“课”之“眼”虽然有别于“文”之“眼”,但它通常指向或依据文本的文眼或其他某一方面来拟定,因此,要想觅得一个精彩的“课眼”,深读文本至关紧要。研读文本时,首先要重视教师自身的阅读体验和感受,不要急于看参考书,或到网上下载课件;而要真正弄清文章的篇章结构,读懂文章的主体内容,理解作者透过文章所生发的主体思维,然后再参阅参考资料。参阅这些资料绝不是简单的接受,而是为了开阔视野,提升认识,对文本进行再思考,进而从“有效、有用、有趣”的角度确立课眼。在这里,最重要的是教师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弥足珍贵的是独立思考后的锐意创新。比如备教苏教版必修三课文《指南录后序》,在细读文本并参读相关鉴赏文之后,我深切领会到:本文其实是一篇悲歌慷慨、气韵深沉的自我辩白——劫后归来的文天祥,曾受到当日不能受辱引决的责难。在此基础上,从“文”的层面出发,我将学习目标设定为“围绕文天祥的‘尽孝、忠君与爱国’思想作探究,走进人物内心世界,感受其人格操守”。根据学习目标,又考虑到学生容易受第5段22个“死”的影响而误读“烈士的抉择”,所以将课眼确定为“文天祥的抉择是‘求( )不择( )’”(要求括号内补入“生”“死”)。教学实践表明,这确实是一个富于激发性的课眼设置。
  有时,越是看似寻常的问题,越能让全体学生真正“动起来”,以之为课眼,让学生于寻常中见不寻常,也会产生出奇的效果。如《季氏将伐颛臾》,文章记述孔子与弟子的对话,共出现六个“曰”,让学生“在每个‘曰’之前添加形容词,以揭示人物说话时的情态、心理”,这一课眼无疑具有较强的挑战性。
  二、精心设计,由“课眼”优化课堂结构
  “课眼”之所以成为“课眼”,是因为它事关课堂教学全局。课眼一旦确定则整个教学过程都要围绕课眼来展开。课前,它关乎预设,诸如教学内容的提炼、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学设计的编写等;课中,它关乎实施,诸如教学步骤的推进、教学问题的生成、教学节奏的掌控等;课后,它关乎评价,诸如目标的达成、效果的测量、作业的布置,等等。在许多情况下,课眼就是统领整个教学设计的“主问题”,能够涉及文本诸多方面的问题。实际教学中,仅以一个具体问题统领课堂的情况相当少见,教师往往用一组问题(即“问题群”)建构课堂教学。
  比如教读《指南录后序》,我先指导学生利用工具书阅读课文,并通过学生质疑、教师解答的方式解决文字障碍,然后亮出“课眼”:“课文所属板块为‘烈士的抉择’,那么,文天祥的抉择是‘求( )不择( )’?两个括号内各填一个字,你觉得该怎么填写?只有明确了这个问题,我们才有可能深入人物内心,把握其复杂的情感活动。”不少学生觉得该填“求死不择生”,也有同学发表不同意见,认为应是“求生不择死”。
  教师继续发问:能从原文中找到依据吗?学生精读课文,逐渐找出下列语句:
  ①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昔人云:“将以有为也。”(第3段)
  ②几自刭死……几从鱼腹死……几彷徨死……几落贼手死……几为巡徼所陵迫死……几陷死……几无所逃死……几以捕系死……几邂逅死……几以不纳死(第5段)
  ③予之生也幸(第7段)
  针对上述文句,学生经讨论后,逐一作出分析:句①——刚开始,当文天祥出使元营、“自度不得脱”时,他的确“但欲求死”,但后来是“隐忍以行”,因为“将以有为也”;句②——“几……死”意思是“差点因……而死”,反复述说“差点因……而死”,可见其不想死;句③——“予之生也幸”说的是“我能死里逃生(活下来)算是幸运了”,以“生”为幸运,那么自然是求“生”而不择“死”。
  教师充分肯定同学的回答,并指出:“文天祥具有一种求‘生’的意志,能否在求‘生’前添加一些修饰成分?”学生给出答案,如“顽强的求‘生’意志”“极其强烈的求‘生’意志”“‘将以有为也’的求‘生’意志”。
  教师进一步把问题引向深入:“文天祥为何求‘生’不择‘死’,具体答案在课文哪一段?为什么?”学生略加思考后作答:“在第7段,因为段首就有‘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为’,‘何为’即‘为了什么’,表明自己这样选择的目的、缘由;整个文段就是在回答‘幸生也何为’。”接下来,结合此段中“所求乎为臣,主辱,臣死有余僇;所求乎为子,以父母之遗体行殆,而死有余责”“亦义也”“将无往而不得死所矣”等关键句,教师引导学生体会文天祥紧扣“幸生也何为”,正面表明“誓不与贼俱生”“鞠躬尽力,死而后已”的报国心愿;明确本段突出了作者为尽忠皇帝而死,“复何憾哉”(也就是死而无憾)的心理,并真正领悟了文本的创作意图。
  上面的教学设计,因为有课眼“‘求( )不择( )’的填空”指引,且借助三个“小问题”(“能从原文中找到依据吗”“能否在求‘生’前添加一些修饰成分”“文天祥为何求‘生’不择‘死’”)使课堂步步推进,故而切中文本要害,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体悟作者“顽强的求生意志”之难能可贵。课后,又留下两个问题供探讨:
  (1)人教版课本收《指南录后序》,删去了“呜呼!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为”往下200多字。请揣测:当年教材编者为什么要删节?
  (2)全面认识文天祥的忠君与爱国——当元丞相孛罗质问说“弃嗣君,别立二王,如何是忠君”时,他答道:“德祐吾君也,不幸而失国。当此之时,社稷为重,君为轻。吾别立君,为宗庙社稷计,所以为忠臣也。”由此可见。
  综观完整的教学进程,课眼贯穿始终,驾引学生的思维趋于活跃,终至高潮。这就很能体现课眼在教学中的价值——作为阅读教学的聚焦点,它能引导学生瞩目一点,集中研讨;作为课堂上一系列探讨、学生一句句分散发言的带有提升性质的闪光的总结,则能使同学不但在认识上获得升华,在情绪上也受到激励。
  至于在阅读《鸿门宴》时以“从项羽、张良、刘邦等的说辞汲取人生智慧”为课眼,阅读《项脊轩志》时以“母亲等三个女性形象及作者对她们的感情”为课眼,阅读《滕王阁序》时以“王勃开出了处世良方”为课眼,阅读《魏公子列传》时以“信陵君与侯嬴形象辨析”为课眼,阅读《李将军列传》时以“李广‘不遇时’”为课眼等,这些教学设想(重点在于如何扣住“课眼”推进阅读突破公式化的教学,实现课堂效益的优化),有待今后的尝试与实践。
  三、两点教学体会
  对于“课眼”,笔者的教学体会主要有二:
  其一,课眼的特点在于高度整合。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往往按知识点肢解课文,以求得“逐点落实”;而课眼对课文内容和教学过程有着内在的牵引力,是经过高度概括的、能引动整体性阅读的教学问题,便于“窥一斑而见全豹”“牵一发而动全身”,使学生凭借这把钥匙,去探究全篇的要旨与真味。
  其二,课眼的设置,应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认知、行为能力和情感活动,促进教学目标的落实,否则就没有意义。为确保课眼收到活跃学生思维、澄清学生的误解、促进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的功效,教师应注意分析学情,在此基础上筛选课眼。阅读教学中,将问疑于学生作为必要的课前准备,针对学生普遍的困惑设定核心问题;作文批改中,发现同学习作中最突出的失误,据此设定讲评课的聚焦点,形成有序而恰当的学习活动。如此设置课眼,才算是有的放矢。
  
  参考文献:
  [1]于冲.阅读教学必须抓住“课眼”[J].语文教学通讯,1986(3).
  [2]肖爱国.语文教学“课眼”的设置[J].教学与管理,2004(10).
  [3]蔡肇基.阅读教学“课眼”略说[J].新语文学习·中学教学,2009(2).
  
  (作者单位:江苏省太仓高级中学)
  
  
  (责任编辑:靳飞)
  
其他文献
编者按: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原有的以单纯传授知识为主的课堂已经逐渐转变到了以发展学生能力为主的课堂。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已经成为新课程教学模式的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改教室为学室,变讲堂为学堂,以学定教,已被越来越多的教育者所接受并尝试。本期《特别关注》栏目甄选浙江省推进“以学定教“实践研究的系列文章,从课堂模式、课堂评价、学情诊断、课例展示等方面阐述了如何依据学生的知识、能力
《数学分层测试卡》作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梁威主持的全国及北京市“八五”、“九五”、“十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研究的成果,自1994年诞生以来,至今已有20年,以《数学分层测试卡》为载体的实验研究目前已在全国18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数千所实验学校展开,并取得了很好的实验效果和社会影响。  2014年8月16日,由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基础教育研究院主办的“《数学分层测试卡》实验研究20年研讨会
传统的数学学习评价多是对学习数量(how much)的考核,较少关注学生的学习质量(how well)。教师通常会比较关注学生做对几道题,得到多少分,而在对学生答案进行评价时只是对他们所回答的一系列知识点的数量进行累加而已,很少体察学生认知能力发展水平和思维发展状况[1]。这种只考查知识点而不能很好地考查学生能力的评价方式很难为改进数学教学提供有用信息,很难真正促进学生学科能力的实质性发展,多数情
如何成为教师发展的促进者,已经成为广大中小学校长日益关注并努力实践的专业领域。2015年,教育科学出版社推出了张铁道博士基于20多年的实践与探索完成的专著—《教师研修:国际视野下的本土实践》,获得教师教育界同行的认可,也引发了基层学校校长的关注。不久前,张铁道受教育科学出版社邀请,为参加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校长引导力训练营”的30位来自不同地区的中小学校长进行了一次专题研修指导。学员们以《教师
通过教学实践,我悟出:适合学生的教学才是最好的教学。本文旨在以“年月日”这一内容的教学为例,详细探讨适合学生的教学。  一、教学过程  1.情景引入,自编年历  (小博士太空探秘,用电脑动画模拟地球绕太阳一周,然后出示重要信息:地球绕太阳一周就是一年,即365天5小时48分46秒。)  师:我们知道了地球绕太阳一周就是一年,那么,一年有几个月呢?  生1:12个月。  师:地球绕太阳一周是365天
2014年元旦的前一天,记者从武汉驱车前往新洲区邾城街第六小学采访,被采访的是该校荣获武汉市第十届“十佳班主任”称号的教师刘晓琳。她用爱心打造阳光班级,用智慧创新班级管理,她是新洲区第一位获此殊荣的小学教师。  在校长余其芳的陪同下,我们来到刘晓琳所带的六年级(1)班参观。刚走到教室门口,就看见站在讲台上的学生与坐在座位上的学生正在积极互动,气氛相当热烈。刘晓林说:这是我们班的“迎接2014年元旦
口述者:张公仁(1950—),男,河南省沁阳市柏香镇杨林村人,小学高级教师。初中毕业后,1969年在杨林中学成为民办教师,1989年被评为中教二级,2002年被评为小学高级。经历了31年的坚持,终于在2000年从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  一、走上教学岗位  我出生于1950年,12岁南寻完小①毕业升初中,我们这一届杨林村中只有我考上了初中。1963年秋天,我开始在沁阳市第二中学读初中,因“文化大革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感动竟成了我们生活中的奢侈品。很多老师抱怨:现在的学生太难被感动了;很多学生说:现在的老师太不会感动别人了。感动愈来愈成为教育中的稀缺资源。  有人说,社会的急速发展是以人类情感的巨耗为代价的。新工业时期,人们行迹匆匆,猎取每一次可能的机会,无暇他顾。看得见的财富在迅猛地增长,看不见的心灵却在不断地黯淡、僵麻。更可怕的是,这场工业革命带来的心灵灾难,已经蔓延到教育这块社会文明的
王曦,北京教育学院石景山分院科研中心主任,中学高级教师,北京市骨干教师。  《中国教师》:王曦老师您好!首先想请您谈一下石景山区开展高中职业生涯规划的具体情况。  王曦:我们是从2007年开始的,当时是作为市级规划课题开展的,这在北京市也是最早的。当时我们以课题的形式在网上发布出来,高中自愿报名,当时石景山有5所高中,有3所高中自愿报名,我们就带领他们以课题研究的方式进行了职业生涯规划研究工作,三
当我们一起经历了同样的来自教学的迷惘和痛苦,来自教学理想和现实的冲突,重读完帕克·帕尔默的《教学勇气》,我们一定会有一种灵魂相遇的快慰,并由此激发起教学追求的自信,重建自己丰富的内心生活,热爱世界、热爱学习、热爱学生、热爱教学,重构精神生命与教学生命的内在一致和完整性。  我理解帕克·帕尔默,是因为我也有着和他一样来自教学的深切痛苦。  我敬重帕克·帕尔默,是因为他有勇气能够将这种内心深处的痛苦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