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文章对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方法进行研究,以期加强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教学,进而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小学;课外阅读;分析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627(2017)19-012-01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了课外阅读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地位。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生必须阅读大量的课外书籍,可见课外阅读也是语文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其中也不乏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在这里谈一下个人的看法。
一、不同年龄的孩子选择书籍应谨慎
纵观古今中外许多在文学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作家学者的背后,往往都有大量的阅读积累;班级中语文成绩优异的学生也肯定是对课外书有着独特的情感。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有着不同的认知水平。我个人觉得要注意以下几点:
1.低年级和更小的孩子应以图画为主,文字量少一点,一本书中只有一两个故事即可。优美的图画配上朗朗上口的童谣一定是小孩子的“美味大餐”。
2.中年级的孩子可以选些伟人故事等历史类图书、报刊和具有深刻意义的童话书,因为这些书能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打下良好的基础。
3.高年级的孩子可以选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学生版儿童小说、人生智慧书籍、科幻类小说等,另外优秀的小学生作文也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值得一读的。因为同龄人读同龄人的作品,会引起孩子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鸣,从而产生良好的效能反应。
二、运用教师的智慧,提高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1.良好的读书氛围是学生爱上课外阅读的必要条件。实践证明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必须有效结合,才能有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每天早上教室里的书声琅琅、各个角落精心设计的“书香海报”、走廊里的“书画园地”都为学生爱上读书创设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2.运用榜样的力量,促使学生爱上阅读
小学生模仿老师能力很强。这个阶段需要教师发挥榜样作用。语文教师平时的教学功底和风趣幽默的语言、好词佳句的脱口而出、古代成语故事的恰当运用等对模仿能力强的孩子来说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从而让他们爱上阅读。
在我的课堂中我会经常这样对学生说:“下一阶段我们要共同来读一本书。在读完这本书后,我们一起来开个读书汇报会。”不能只停留在说的层面,我也真正这样去做的。认真去读,用心体会,站在小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最后在读书汇报会中发表自己的观点。为同学们树立良好的形象,同时也激励更多的同学加入到阅读课外书的队伍中来。
3.以课内带课外
在讲到教材中精彩的课文时,我会有意引导学生到课外去搜集有关书籍或文章去读。记得有一次县级公开课时,听到一位老师通过讲《荒岛求生》从而引出《鲁滨孙漂流记》一书,同学们当时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表示要读完这本书来了解更多的关于主人公的传奇故事。这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
三、阅读形式应多样化
1.静读,读中思,思中悟
在写完学校纷繁复杂的作业后,拿出自己心仪已久的好书。找一处安静幽雅的环境,心静如水地去读,这岂不是一种精神境界至高无上的享受?
2.组读,读间辩,辩中长
三五好友聚到一起,玩耍累了的间隙,拿出一本共同喜欢的书品味一番。同伴间对书中人物的性格,写作技巧等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一定会把书读出新高度,新层次。这样做的学生,不论在阅读能力还是人格养成方面都会有大大的提高。
3.网读,读中竞,竞中进我最开始利用学生家长的微信朋友圈功能进行学生课外阅读宣传。班内学生家长大多是好友关系,利用现在网络把每天每位学生读书的具体信息发到群中晒一晒、互相赞一赞、评一评,效果还不错。后来我把这种形式又进一步优化了一下:重新组建了一个爱阅读课外书的群,孩子们自愿加入。在此群中,爱读书的孩子每天把自己读书的语音发到群中去互相倾听,互相欣赏,共同进步。因为每人的语音全部群成员都能听到,这也要求每名同学必须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给他人。在学生们激情澎湃的读书时,我起到了引领、组织、有针对性指导的作用,使同学们在这样一种竞争意识较强的读书环境下积极上进。
四、防止功利性阅读
功利性阅读通俗的讲就是应试教育下的“为了阅读而阅读”,“考什么就读什么”,忽视了阅读本身的重要义。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根本目的是提高语文素养,为学生以后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让阅读这项工具,伴随学生一生。有的学生在读书中专注于学习写作方面的文章,想让自己的写作能力快速提升,殊不知,这样做的结果并不会让学生达到他的最终目的。试想一下,只有一个标准的寫作方法、运用了不少的华丽辞藻,加入大量的修辞手法,而没有那种底气深刻的情感体验,没有厚实的社会生活做基础,就好像长期食用快餐,必然会导致身体健康出现问题。
现在流行一种观点,那就是“海量阅读”。我觉得应该辩证地去看这个问题。单纯为了量多而忽视对内容的理解和对文章精华的感悟而一味的去读数量庞大的书籍,有害无益;而不讲速度,精雕细琢的去品玩一本书,固然能得其精髓,但最后也会因阅读量贫瘠而丧失语文发展方面的主动权。在这个问题上,应该针对自身情况取中。
五、读写结合,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同时也要求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因此,我认为小学生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做到读写结合,以读促写,以写带读,相得益彰。那么如何进行读写结合,相互促进呢?我认为主要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1.以读促写
有效阅读后进行相关的写作。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积累的好词佳句、描写方法、句法结构等运用到写作中去,免去了空洞无味的以“写为目的”的写。
2.以写带读
在阅读过程中把写作与读书有效结合,将阅读中收获的知识用写作的形式表达充分。一边读书,一边写作,学以致用。这种方法是从古至今中国文人常用的学习方法。“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都充分说出了读和写的重要关系,所以一定要让二者有机结合,切莫顾此失彼。
总之,在培养学生课外阅读能力时,我们要让他们体会到其中的乐趣。他们看到自己的真实收获后会更乐于把这些收获作为前进的动力,在阅读领域破浪扬帆。选好书,选好适合自己的书,调动起阅读兴趣,采用多种形式去读。相信作为新时代的少年会创造出一片属于自己的阅读新天地。
参考文献:
[1]李艳.课外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5(08).
[2]李利林.王江波.课外阅读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作用探讨[J].新课程(上),2016(04).
作者单位:吉林省农安县烧锅镇中心小学
关键词:小学;课外阅读;分析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627(2017)19-012-01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了课外阅读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地位。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生必须阅读大量的课外书籍,可见课外阅读也是语文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其中也不乏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在这里谈一下个人的看法。
一、不同年龄的孩子选择书籍应谨慎
纵观古今中外许多在文学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作家学者的背后,往往都有大量的阅读积累;班级中语文成绩优异的学生也肯定是对课外书有着独特的情感。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有着不同的认知水平。我个人觉得要注意以下几点:
1.低年级和更小的孩子应以图画为主,文字量少一点,一本书中只有一两个故事即可。优美的图画配上朗朗上口的童谣一定是小孩子的“美味大餐”。
2.中年级的孩子可以选些伟人故事等历史类图书、报刊和具有深刻意义的童话书,因为这些书能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打下良好的基础。
3.高年级的孩子可以选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学生版儿童小说、人生智慧书籍、科幻类小说等,另外优秀的小学生作文也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值得一读的。因为同龄人读同龄人的作品,会引起孩子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鸣,从而产生良好的效能反应。
二、运用教师的智慧,提高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1.良好的读书氛围是学生爱上课外阅读的必要条件。实践证明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必须有效结合,才能有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每天早上教室里的书声琅琅、各个角落精心设计的“书香海报”、走廊里的“书画园地”都为学生爱上读书创设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2.运用榜样的力量,促使学生爱上阅读
小学生模仿老师能力很强。这个阶段需要教师发挥榜样作用。语文教师平时的教学功底和风趣幽默的语言、好词佳句的脱口而出、古代成语故事的恰当运用等对模仿能力强的孩子来说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从而让他们爱上阅读。
在我的课堂中我会经常这样对学生说:“下一阶段我们要共同来读一本书。在读完这本书后,我们一起来开个读书汇报会。”不能只停留在说的层面,我也真正这样去做的。认真去读,用心体会,站在小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最后在读书汇报会中发表自己的观点。为同学们树立良好的形象,同时也激励更多的同学加入到阅读课外书的队伍中来。
3.以课内带课外
在讲到教材中精彩的课文时,我会有意引导学生到课外去搜集有关书籍或文章去读。记得有一次县级公开课时,听到一位老师通过讲《荒岛求生》从而引出《鲁滨孙漂流记》一书,同学们当时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表示要读完这本书来了解更多的关于主人公的传奇故事。这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
三、阅读形式应多样化
1.静读,读中思,思中悟
在写完学校纷繁复杂的作业后,拿出自己心仪已久的好书。找一处安静幽雅的环境,心静如水地去读,这岂不是一种精神境界至高无上的享受?
2.组读,读间辩,辩中长
三五好友聚到一起,玩耍累了的间隙,拿出一本共同喜欢的书品味一番。同伴间对书中人物的性格,写作技巧等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一定会把书读出新高度,新层次。这样做的学生,不论在阅读能力还是人格养成方面都会有大大的提高。
3.网读,读中竞,竞中进我最开始利用学生家长的微信朋友圈功能进行学生课外阅读宣传。班内学生家长大多是好友关系,利用现在网络把每天每位学生读书的具体信息发到群中晒一晒、互相赞一赞、评一评,效果还不错。后来我把这种形式又进一步优化了一下:重新组建了一个爱阅读课外书的群,孩子们自愿加入。在此群中,爱读书的孩子每天把自己读书的语音发到群中去互相倾听,互相欣赏,共同进步。因为每人的语音全部群成员都能听到,这也要求每名同学必须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给他人。在学生们激情澎湃的读书时,我起到了引领、组织、有针对性指导的作用,使同学们在这样一种竞争意识较强的读书环境下积极上进。
四、防止功利性阅读
功利性阅读通俗的讲就是应试教育下的“为了阅读而阅读”,“考什么就读什么”,忽视了阅读本身的重要义。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根本目的是提高语文素养,为学生以后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让阅读这项工具,伴随学生一生。有的学生在读书中专注于学习写作方面的文章,想让自己的写作能力快速提升,殊不知,这样做的结果并不会让学生达到他的最终目的。试想一下,只有一个标准的寫作方法、运用了不少的华丽辞藻,加入大量的修辞手法,而没有那种底气深刻的情感体验,没有厚实的社会生活做基础,就好像长期食用快餐,必然会导致身体健康出现问题。
现在流行一种观点,那就是“海量阅读”。我觉得应该辩证地去看这个问题。单纯为了量多而忽视对内容的理解和对文章精华的感悟而一味的去读数量庞大的书籍,有害无益;而不讲速度,精雕细琢的去品玩一本书,固然能得其精髓,但最后也会因阅读量贫瘠而丧失语文发展方面的主动权。在这个问题上,应该针对自身情况取中。
五、读写结合,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同时也要求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因此,我认为小学生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做到读写结合,以读促写,以写带读,相得益彰。那么如何进行读写结合,相互促进呢?我认为主要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1.以读促写
有效阅读后进行相关的写作。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积累的好词佳句、描写方法、句法结构等运用到写作中去,免去了空洞无味的以“写为目的”的写。
2.以写带读
在阅读过程中把写作与读书有效结合,将阅读中收获的知识用写作的形式表达充分。一边读书,一边写作,学以致用。这种方法是从古至今中国文人常用的学习方法。“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都充分说出了读和写的重要关系,所以一定要让二者有机结合,切莫顾此失彼。
总之,在培养学生课外阅读能力时,我们要让他们体会到其中的乐趣。他们看到自己的真实收获后会更乐于把这些收获作为前进的动力,在阅读领域破浪扬帆。选好书,选好适合自己的书,调动起阅读兴趣,采用多种形式去读。相信作为新时代的少年会创造出一片属于自己的阅读新天地。
参考文献:
[1]李艳.课外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5(08).
[2]李利林.王江波.课外阅读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作用探讨[J].新课程(上),2016(04).
作者单位:吉林省农安县烧锅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