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教学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l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高考改革力度的加大,高三历史复习课原来那一套传统的老教法已越来越难于适应当前高考改革发展的新要求了。为提高复习效果计,中学历史教学界迫切需要对传统的教学模式作出相应的调整和改革。笔者以为,当前形势下的这种调整和改革主要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拓宽
  拓宽,就是要对现行中学历史教材的知识范围作出适当的延伸和补充。对现行中学历史教材知识范围的拓宽,这是由当前高考改革发展的要求所决定的,也是由于现行高中历史教材本身存在的局限和不足所决定的。现行高中历史教材中,《中国古代史》基本上是初中内容的压缩,深度不够,层次偏低;《中国近代现代史》是新近编写的,其体例、内容都很新,切合高中要求,但由于教材为避免与初中本重复,许多重要知识点仅一笔带过,交待不详;《世界近代现代史》仍沿用原来的老教本,知识陈旧,不少观点已经过时。因此,教学时必须针对具体情况予以补充和更新。本文认为,对高中历史教材知识范围的拓宽主要是补充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重要史实、史料的补充。
  史实的补充是为了帮助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或重要历史现象形成更全面的了解和更完整的认识而补充一些必要的史实。如讲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就有必要将世界古代史上新航路的开辟和圈地运动的有关史实给学生适当介绍和补充。再如,讲秦统一六国时就有必要将秦的“远交近攻”策略给学生适当介绍,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全面地认识秦统一六国的原因。
  2.基本历史理论的补充。
  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要求中学历史教学要“逐步培养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以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1995年高考历史科《考试说明》对考生的能力要求第8条规定:“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的本质,阐述历史发展的规律.”《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是指导中学历史教学两个最权威的文件,它们都明确规定了对学生掌握和运用历史基本理论的要求,而这两个文件所要求的历史基本理论的具体内容则是中学历史教材上所没有的,因此教学中教师必须结合具体史实给学生介绍和补充。
  3.相关学科知识的引入和渗透。
  重视相关学科知识的渗透和考查是近年高考命题的一个重要特点,因此我们平时教学时就要重视将相关学科知识,特别是语文、政治、地理等学科知识引入和渗透进历史教学之中。
  挖深
  挖深,就是深入挖掘历史知识的内涵和外延,深化对历史知识理解和认识的深度。挖深一般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从分析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原因、背景或目的入手。
  如分析秦统一六国的原因时就要挖深到“战国时期结束诸侯割据的局面,完成封建国家的统一,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种趋势具体表现为:①从经济条件讲,由于生产力提高,社会经济发展,各地区的经济联系已有一定程度的加强,为统一局面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②从民族关系讲,经过春秋战国长期的民族融合,华夏族已发展成为一个巩固的民族共同体,能够克服周边各族的离心力,促进各族人民的逐渐融合。③各国人民要求统一。
  2.从分析历史事件的作用、意义或影响入手。
  中学历史教材在叙述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作用、意义、影响,或对其进行评述时,由于限于篇幅或其他原因,有时往往不够全面,只局限于其中一个或几个方面,教学时教师针对这种情况必须予以挖掘深化和补充,帮助学生形成全面的、准确的认识。如世界史教材关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评价,只强调了它是“英、法、美长期推行的绥靖政策破产的标志”,而对其所产生的消极影响和不良后果却无只言片语,这显然是偏颇的、片面的,教学时教师可适当补充。再如,《中国古代史》教材对商鞅变法的评价只叙述了它“促进了秦国封建经济的发展,使秦国逐渐成为七个诸侯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使学生认识不到商鞅变法存在的局限性和偏差。商鞅变法限制工商业者的活动,不但违背了社会经济发展规律,也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并且,商鞅变法弃绝文化,倡导君主独裁,对当时和后世也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
  3.从对历史事件的分析比较入手。
  如通过比较19世纪60年代封建国家掀起的向资本主义学习的三大改革运动(中国的洋务运动、俄国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异同而对其结果不同就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日本明治维新是在经过武装倒幕基本肃清封建幕府势力的基础上实行的比较全面和广泛地向西方资本主义学习的改革,结果使日本很快由受人欺辱的弱国走上强国之道;俄国1861年改革虽然宣布废除封建农奴制,但改革很不彻底,保存下来的农奴制的残余势力严重地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因此俄国在改革后仍然落后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中国洋务运动则是在没有对封建制度作任何触动的情况下仅仅单纯地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和军事技术,因此没有能使中国走上富强,中国依然是任人宰割的半殖民地国家。出现以上三种不同结局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它们对新旧两种制度所持的不同态度所决定的。
  4.单元小结,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帮助学生深化对
  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如讲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内容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总结这一阶段历史发展的基本特征:①政治上,是封建国家的分裂时期,战乱频繁,但分裂当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为后来隋的统一准备了条件。②经济上,江南得到进一步发展,南方经济开始赶上北方,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③民族关系上,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民族大融合时期,但民族矛盾、民族斗争也很尖锐、复杂。
  总之,“拓宽、挖深”就是要深入发掘教材知识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应试能力,以使中学历史教学更好地沿着培养能力,适应高考的路子走下去
其他文献
摘要:高中数学新课程所倡导的一个基本理念是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下面笔者结合《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教学案例来谈谈启示。  关键字:新课程标准 二分法 方程 近似解 学习方式  高中数学新课程所倡导的一个基本理念是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新课程确立的这一理念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再完全是接受式的过程,而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并
一、情境教学的解读  语文情境教学,是指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教师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依据学生状况合理、适时的创设与语文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营造一定的氛围,以便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激活思维,引发积淀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愉快的教学氛围中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努力探究学习任务,达到在情境中探究知识,发展智力,获得能力、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1978年,情境教学的设想由李
摘要:“探究实验”是生物教学中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通过探究实验,加强对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高中 生物 探究实验  教育改革的基础是中学教育改革,中学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课程和教材的改革是中学教育改革的龙头。新的教材增加了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而生物学的研究性学习多以探究实验为主,因此有必要对探究实验进行
内容摘要:实践活动提倡“做中学”也就是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操作探究、体验活动中,去参与知识的生成过程、发展过程,主动地发现知识,体会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实践活动必须强调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成为学生自身的行为,  关键词:实践活动 探究兴趣  随着新课程的推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创新能力已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也是激发学生主体意识
摘要:笔者通过初三思品课程的教学实践,总结了在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过程中,在江苏省“五严禁令”的大背景下,基于校情的初三思品学科教学新举措,努力实践“有效课堂”到“高效课堂”的转变。  关键词:整合 加法 减法 高效  众所周知,以往按框题授课的教学思维其哲学依据是量的积累达成质变;“整合式教学”思维的哲学依据是调整内部结构达成质变。“五严禁令”下,量的积累已成为不可能,调整内部结构的“整合式教学”思
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当然也包括后进生。后进生在班级内人数虽少,但对班集体影响却很大,同时也牵动着他们父母的爱子之心,还影响着社会的安定。为此,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既是我们教育工作的重点难点,也是实施全民素质教育的关键。  当然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必须弄清后进生产生的原因。一般来说,后进生的产生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学校方面的因素  有的教师教学方法不当,如在言语上刺伤了学生的
摘 要:语文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读书能力、自学能力和思考能力的最有效途径之一。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结合我自己多年来语文阅读教学的探究与实践经验,阐述了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自主参与,进行自主学习的实践,培养他们积极参与、自主学习的意识的。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 自主意识 积极参与  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读书能力、自学能力和思考能力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摘要: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需要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的课堂氛围,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成为现代教育的主流,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成为英语学习的宗旨和目标。新形势下的教师培训为教师能力的提高注入来了新的血液,既可以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关键词:素质 主动 宗旨 综合能力 创新能力  目前英语教育受到高度重视,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效率,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的课堂氛围,提高学
摘要:在作文教学中想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妨尝试:先引导学生明确写作目标;再引导学生写日记,自由表达真实自我;然后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学会发现生活的美;并注重从欣赏包容的角度来批改和讲评学生作文,还要让学生参入到作文的批改和讲评中来,让他们成为作文批改和讲评的主人。也就是说老师应该以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为策略,来达到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目的。  关键词:中学作文教学 学生主体作用 写作兴趣  时至今日,“以
小学三年级学生写作文,如同绒毛鸭子下河游泳,既感到新鲜,又觉得很困难。如果老师引导有方,学生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乐此不疲地一路走下去;倘若教师指导不当,学生如同火中取栗,形成畏惧心理,不愿甚至不敢下笔,就会严重影响今后的写作。笔者总结自己十多年来的教学经验,认为小学三年级作文教学应注重“积累——实践——再积累”的三步指导。  一、注重平时积累  一是以教材内容为根据来积累。以三年级语文下册为例,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