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年来,我总有一种困惑:每每阅读教育报刊时,常可见各种各样的教育评论,大到对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匡正,小到对点滴教育行为的检视,这些文字确也能够振聋发聩、激浊扬清,给人以方向的点拨,以思路的引领。不过我也常常因为听到教师朋友的另一种议论而生发隐忧,为什么教育报刊一涉及教学领域基本上只是对教学过程的描述?除此之外,就很难看到对教学过程中各种各样生动鲜活的问题进行梳理、概括以及深入分析的教学评论,而真正有见地和导向作用的教学评论又是读者多么需要、不可缺少的声音啊!
人们都明白,学生与其说是生活在学校里,不如说是生活在课堂里。其中道理简单明了,学生在学校的大部分时间是与老师和同学们在课堂里度过的。一个人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的确立、正确思维方法的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与老师所教、与课堂习得密切相关。小课堂、大天地,它确实是为人师者展现师德师风、学识学养、能力技艺的广阔舞台,也是莘莘学子思想品格得以陶冶、知识得以积累、人生梦想得以放飞的一片芳草地。
在现实的教育生活中,我们又不得不承认这样的事实:各色课堂,尽显百态,良莠不齐。其中当然不乏好心办成了好事的,但又不可否认,也有好心办错了事的,甚至办坏了事的,屈才、毁才之事并不鲜见。由此想来,课堂教学真是一个神奇的世界,也是一个充满奥秘的世界。面对课堂教学研究这样一个极富挑战性的课题,有如临近大海,大多数人只敢捡点退潮时留下的贝壳、鱼虾,而不愿或不敢闯进滚滚波涛之中,去体验、探究一番大海之深、大海之广、大海之奇。因为要准确理解教师乃至学校的教学特点、教学风格,靠走马观花、浅识薄见绝不可能,只有花时间沉下身来系统听课、广泛搜集资料、认真进行比对、反复加以思考,才能知其底蕴、察其利弊,才可能掌握教学评论的话语权,才可能把话说到要害处、点到迷茫处,真正使师生有所感悟、有所启迪。在人心浮躁的今天,坚守“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教育理想,确实不是一件易事。当今的教学评论本就稀少,难得见到的一些文字也往往只是对教学表象的粗略评述,显得肤浅、空泛、干涩,远没有反映出教学活动特有的知识性、多样性及其关联性,更不要说对如何打造高效课堂去寻找规律,指明路径了。
此种状况必须改变的缘由我不必多言,单说一件事情就足以令我们警醒,催我们行动。2009年教师节前,我们的总理温家宝用整整一个上午的时间在北京第35中学做了一回学生,他与初中学生一起端坐课堂听了5节课并认真记下笔记,课后又对每堂课作了精准的点评。日理万机的总理以听课、评课的实际行动表达对教育工作的重视和对广大教师的激励,为中国的各级官员和教育工作者作出了示范。我们难道还不应当更加倾情关注和潜心研究课堂教学,去着力探究课堂教学的要义和精髓,让教育报刊发出更多一些教师和学生热切希望听到的声音吗?
人们都明白,学生与其说是生活在学校里,不如说是生活在课堂里。其中道理简单明了,学生在学校的大部分时间是与老师和同学们在课堂里度过的。一个人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的确立、正确思维方法的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与老师所教、与课堂习得密切相关。小课堂、大天地,它确实是为人师者展现师德师风、学识学养、能力技艺的广阔舞台,也是莘莘学子思想品格得以陶冶、知识得以积累、人生梦想得以放飞的一片芳草地。
在现实的教育生活中,我们又不得不承认这样的事实:各色课堂,尽显百态,良莠不齐。其中当然不乏好心办成了好事的,但又不可否认,也有好心办错了事的,甚至办坏了事的,屈才、毁才之事并不鲜见。由此想来,课堂教学真是一个神奇的世界,也是一个充满奥秘的世界。面对课堂教学研究这样一个极富挑战性的课题,有如临近大海,大多数人只敢捡点退潮时留下的贝壳、鱼虾,而不愿或不敢闯进滚滚波涛之中,去体验、探究一番大海之深、大海之广、大海之奇。因为要准确理解教师乃至学校的教学特点、教学风格,靠走马观花、浅识薄见绝不可能,只有花时间沉下身来系统听课、广泛搜集资料、认真进行比对、反复加以思考,才能知其底蕴、察其利弊,才可能掌握教学评论的话语权,才可能把话说到要害处、点到迷茫处,真正使师生有所感悟、有所启迪。在人心浮躁的今天,坚守“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教育理想,确实不是一件易事。当今的教学评论本就稀少,难得见到的一些文字也往往只是对教学表象的粗略评述,显得肤浅、空泛、干涩,远没有反映出教学活动特有的知识性、多样性及其关联性,更不要说对如何打造高效课堂去寻找规律,指明路径了。
此种状况必须改变的缘由我不必多言,单说一件事情就足以令我们警醒,催我们行动。2009年教师节前,我们的总理温家宝用整整一个上午的时间在北京第35中学做了一回学生,他与初中学生一起端坐课堂听了5节课并认真记下笔记,课后又对每堂课作了精准的点评。日理万机的总理以听课、评课的实际行动表达对教育工作的重视和对广大教师的激励,为中国的各级官员和教育工作者作出了示范。我们难道还不应当更加倾情关注和潜心研究课堂教学,去着力探究课堂教学的要义和精髓,让教育报刊发出更多一些教师和学生热切希望听到的声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