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特级教师毕应龙说过:“课堂因错误而精彩!”课堂教学是一种极其复杂的劳动,尽管教师认真准备,但仍不能避免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失误。出现失误并不奇怪,尤其对于一些年轻教师而言更是如此。错误并不可怕,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将错就错,随机应变地对待和处理这种失误。
“将错就错”指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碰到了错误的回答,不要马上更正或否定,而要发挥教学机智,灵活地处理这些错误,引导、鼓励学生发现错误,激发学生多角度思维,师生共同解决问题,把这些“错误”变为有助于课堂教学的素材。有些错误更是思维的闪光点,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教师应力求做到引得巧、导得妙,在教学中游刃有余,使教者轻松、学者愉快,这就是教育机智。
乌申斯基曾说过,“不论教育者怎样研究教育学理论,如果他没有教育机智,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教师的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种特殊定向能力,是教师对教学活动的敏感性,教师能根据教学中新的,特别是意外的情况,作出迅速而正确的判断,并及时采取恰当而有效的措施。一位好的教师并不在于设计多么完美的教学过程,而在于能根据具体情况随机应变,选择最适合学生发展的途径。
例如在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时,笔者板书时漏写了已知条件,无意中设计了一个有价值的“错误”。在△ABC中,a、b、c为∠A、∠B、∠C所对的边,其中a=3,b=4,求c的值。很多学生回答c的值为5。此时笔者没有急着纠正,试图让学生自己从圈套里走出来。这时一位学生站起来说道:三角形不是直角三角形,不能用勾股定理。教师根据学生的问题,接着问:若此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即当△ABC是直角三角形时,c的值是多少?
这次全班的结果都是5。很显然学生是受到前面思维定势的影响。笔者没有评价,让学生继续思考。
生2:不对,如果△ABC是直角三角形时,c的值应该是5或■。
师:那你是怎样得到的?
生2:当c是斜边时,c=5;当b是斜边时,c=■,而a不可能是斜边。
学生在落入误区和走出误区的过程中,锻炼了思维的严谨性。于是笔者继续追问:如果△ABC是锐角三角形,求c的取值范围。
生3:c<5,因为∠C是锐角,所以它所对的边c应小于∠C,是直角时所对的边5。
(听了这位同学的回答,又有几位学生举手)
生4:不对,应该0 生5:老师,不对,应该是1 这时全班学生都已误入了“陷阱”,因为他们只考虑了∠C是锐角,而没有考虑∠A与∠B是锐角。
师:由前面可知当c=5时,△ABC是直角三角形,而且也在1 受到老师的启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就更高了,思考就更加积极了。
生6:1 生7:答案是■ 通过这道题的解答,使学生走进了“误区”,又从“误区”里一步步地走了出来,继续寻找新的答案,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相反,笔者如果置学生错解思路的闪光点于不顾,急于纠正教学失误,那么不仅错过了培养学生“试错”能力的机会,而且容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通过“试错”,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学生在犯错、改错的探讨过程中完善了自己的思路,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掌握也更加灵活。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把握机会,要创造性地对待“错误”,让学生从错误中获得更多、更完善的知识。教师的随机“错误”也是宝贵的,课堂正是因为有了“错误”,之后的教育机智才变得更加精彩;因为有了“错误”,之后的教育机智才使课堂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因为有了“错误”,之后的教育机智才使师生更具灵性和个性。教育机智让错误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亮点,为数学教学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新才学校)
“将错就错”指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碰到了错误的回答,不要马上更正或否定,而要发挥教学机智,灵活地处理这些错误,引导、鼓励学生发现错误,激发学生多角度思维,师生共同解决问题,把这些“错误”变为有助于课堂教学的素材。有些错误更是思维的闪光点,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教师应力求做到引得巧、导得妙,在教学中游刃有余,使教者轻松、学者愉快,这就是教育机智。
乌申斯基曾说过,“不论教育者怎样研究教育学理论,如果他没有教育机智,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教师的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种特殊定向能力,是教师对教学活动的敏感性,教师能根据教学中新的,特别是意外的情况,作出迅速而正确的判断,并及时采取恰当而有效的措施。一位好的教师并不在于设计多么完美的教学过程,而在于能根据具体情况随机应变,选择最适合学生发展的途径。
例如在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时,笔者板书时漏写了已知条件,无意中设计了一个有价值的“错误”。在△ABC中,a、b、c为∠A、∠B、∠C所对的边,其中a=3,b=4,求c的值。很多学生回答c的值为5。此时笔者没有急着纠正,试图让学生自己从圈套里走出来。这时一位学生站起来说道:三角形不是直角三角形,不能用勾股定理。教师根据学生的问题,接着问:若此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即当△ABC是直角三角形时,c的值是多少?
这次全班的结果都是5。很显然学生是受到前面思维定势的影响。笔者没有评价,让学生继续思考。
生2:不对,如果△ABC是直角三角形时,c的值应该是5或■。
师:那你是怎样得到的?
生2:当c是斜边时,c=5;当b是斜边时,c=■,而a不可能是斜边。
学生在落入误区和走出误区的过程中,锻炼了思维的严谨性。于是笔者继续追问:如果△ABC是锐角三角形,求c的取值范围。
生3:c<5,因为∠C是锐角,所以它所对的边c应小于∠C,是直角时所对的边5。
(听了这位同学的回答,又有几位学生举手)
生4:不对,应该0
师:由前面可知当c=5时,△ABC是直角三角形,而且也在1
生6:1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把握机会,要创造性地对待“错误”,让学生从错误中获得更多、更完善的知识。教师的随机“错误”也是宝贵的,课堂正是因为有了“错误”,之后的教育机智才变得更加精彩;因为有了“错误”,之后的教育机智才使课堂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因为有了“错误”,之后的教育机智才使师生更具灵性和个性。教育机智让错误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亮点,为数学教学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新才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