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我第一次听人家向我推荐这本书的书名时,我很惊讶也很好奇。谁这样狂傲敢说“我就是数学”?是谁敢于说出这样的话语,到底他的底气在哪?都说“好奇心杀死猫”,我带着这样的心态打开书,开始品读。从而更深入地了解华老师的教育思想。而真正读完这本书后,我才明白是我孤陋寡闻、落伍了!其实每个数学老师都要有我就是数学的精神!我为什么说是精神而不是思想?我认为他的成功不仅源于他对数学的一种执著的坚守,更来自他对课堂的一种悉心的守望——他的“不抛弃、不放弃,要扬弃”的精神!即便上了多次的教学内容,再次执教时,华老师仍会提出“从来如此,便对吗?”等一些问题。华老师用自身的不懈努力,使人惊醒:人师,教育人的追求!好课,不在小技巧,而在大情怀!
华老师虽然是一名数学教师,但却有着厚实的文化功底。原因就是他读得书多。从我国古代的孔子、老子、庄子、墨子到黑格尔、恩格斯、爱因斯坦;从诗歌到故事他都能结合课堂中发生的事,在全方位的反思中恰当地引用,而且他还善于以日常生活中的事,如农民种地、打篮球等事情联系到教师的教学,联系到数学。这些,除了都得益于他的喜读善思,还源于他对生活的热爱。一个工作繁忙的教育者,在有限的时间里阅读了如此多的书籍,在敬佩的同时也感到惭愧。现实中,我们自己总是抱怨没时间读书,时间都用在备课、批改作业、订正作业等等杂事上了。却不知道,我们平时的备课基本上是在做无米之炊。没有理论作指导,纵然想破脑袋,得出的也必然是肤浅的东西。纵使在比赛的时候设计的教案很华美,但是只是图顺利,图评委老师看着喜欢。也有为了需要写论文的,真的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其实我们平时真正思考如何教学的很少,我们只是当教学是个工作而没有当他作为自己的事业!
华老师把数学不仅仅当作他的工作,而是把他当作自己的兴趣,一种乐趣。所以他说他就是数学,而我更觉得华老师在数学课堂中更像一个玉器雕刻家。玉不琢不成器,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块未经雕琢的美玉。这让我想起我的一位美术老师给我们讲的一个故事:一块洁白无瑕的汉白玉雕刻成了寿桃价值连城,而有一块玉上面却有个黑色瑕疵,当众人都认为它卖不出好价钱的时候,它却被雕刻大师用白色的部分雕成寿桃,黑色部分雕刻成黑色的蝙蝠,取名为“福(蝙蝠)寿(寿桃)安康”,卖出了更好的价钱。让我联想到这个故事的是看华老师的“善待差错”和“感谢差错”。课堂上,面对学生回答提问、习题演算、解决问题的出错,很多教师总是很恼火,这么简单的问题你还出错?到底有没有听?华老师却说要“善待差错”、“感谢差错”。他告诉我们不能忽视学生出现的问题,课堂就是学生出错的地方,要冷静地分析、恰当地评价、灵活地纠正。“错误就是美丽”,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老师都是这么说的,但是,却不一定是这样做。很多时候,我们面对学生的错误,不问其价值,常常一时怒起,失去理智般地责骂学生。华老师却能真正认识到学生的“错误就是美丽”,而这份认识不是一种虚空的如喊口号般的老师“爱”学生,它是一种有底气的认识,积淀。当学生尝试用量角器量角,角的顶点却对准了量角器的弧度时,华老师用灵动的语言解读了学生的差错:“哟,真会动脑子,虽然没学过,有的人还真量对了。有的人虽然不会量但在动脑子,我觉得也挺好的。”接着,华老师请那位出现差错的孩子上台展示,让差错的价值辐射到全班,借此来引导学生从寻找角,到学会画角。
我们在上课的时候特别是公开课的时候,都是千方百计地避免差错,当避免不了出现差错的时候,我们都是那些“众人”,而华老师这个时候不是尽力地去遮掩这些瑕疵,而是“变废为宝”,把这些差错转化成一种能源。华老师对于差错资源的有效利用,不仅保护了孩子的自信和自尊,提高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也给我们指引了一盏明灯,相信“课堂因融错而精彩!”会得到更多人的理解和认同。
读了华老师的“我就是数学”,我觉得我今后我也要有“我就是数学”的这种精神,只有带领孩子融入数学,才能体验到数学的真正乐趣,才能解放孩子的思想,解放孩子的嘴,让孩子真正地成为课堂的主体。我要像华老师一样把自己当做数学,努力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们的思考才可以任意奔驰,不必有太多的顾虑。虽然,这样的尝试过程是漫长的。但我坚信靠着不放弃、不抛弃的毅力,构筑理想的课堂的愿望将不再遥远。
华老师虽然是一名数学教师,但却有着厚实的文化功底。原因就是他读得书多。从我国古代的孔子、老子、庄子、墨子到黑格尔、恩格斯、爱因斯坦;从诗歌到故事他都能结合课堂中发生的事,在全方位的反思中恰当地引用,而且他还善于以日常生活中的事,如农民种地、打篮球等事情联系到教师的教学,联系到数学。这些,除了都得益于他的喜读善思,还源于他对生活的热爱。一个工作繁忙的教育者,在有限的时间里阅读了如此多的书籍,在敬佩的同时也感到惭愧。现实中,我们自己总是抱怨没时间读书,时间都用在备课、批改作业、订正作业等等杂事上了。却不知道,我们平时的备课基本上是在做无米之炊。没有理论作指导,纵然想破脑袋,得出的也必然是肤浅的东西。纵使在比赛的时候设计的教案很华美,但是只是图顺利,图评委老师看着喜欢。也有为了需要写论文的,真的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其实我们平时真正思考如何教学的很少,我们只是当教学是个工作而没有当他作为自己的事业!
华老师把数学不仅仅当作他的工作,而是把他当作自己的兴趣,一种乐趣。所以他说他就是数学,而我更觉得华老师在数学课堂中更像一个玉器雕刻家。玉不琢不成器,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块未经雕琢的美玉。这让我想起我的一位美术老师给我们讲的一个故事:一块洁白无瑕的汉白玉雕刻成了寿桃价值连城,而有一块玉上面却有个黑色瑕疵,当众人都认为它卖不出好价钱的时候,它却被雕刻大师用白色的部分雕成寿桃,黑色部分雕刻成黑色的蝙蝠,取名为“福(蝙蝠)寿(寿桃)安康”,卖出了更好的价钱。让我联想到这个故事的是看华老师的“善待差错”和“感谢差错”。课堂上,面对学生回答提问、习题演算、解决问题的出错,很多教师总是很恼火,这么简单的问题你还出错?到底有没有听?华老师却说要“善待差错”、“感谢差错”。他告诉我们不能忽视学生出现的问题,课堂就是学生出错的地方,要冷静地分析、恰当地评价、灵活地纠正。“错误就是美丽”,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老师都是这么说的,但是,却不一定是这样做。很多时候,我们面对学生的错误,不问其价值,常常一时怒起,失去理智般地责骂学生。华老师却能真正认识到学生的“错误就是美丽”,而这份认识不是一种虚空的如喊口号般的老师“爱”学生,它是一种有底气的认识,积淀。当学生尝试用量角器量角,角的顶点却对准了量角器的弧度时,华老师用灵动的语言解读了学生的差错:“哟,真会动脑子,虽然没学过,有的人还真量对了。有的人虽然不会量但在动脑子,我觉得也挺好的。”接着,华老师请那位出现差错的孩子上台展示,让差错的价值辐射到全班,借此来引导学生从寻找角,到学会画角。
我们在上课的时候特别是公开课的时候,都是千方百计地避免差错,当避免不了出现差错的时候,我们都是那些“众人”,而华老师这个时候不是尽力地去遮掩这些瑕疵,而是“变废为宝”,把这些差错转化成一种能源。华老师对于差错资源的有效利用,不仅保护了孩子的自信和自尊,提高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也给我们指引了一盏明灯,相信“课堂因融错而精彩!”会得到更多人的理解和认同。
读了华老师的“我就是数学”,我觉得我今后我也要有“我就是数学”的这种精神,只有带领孩子融入数学,才能体验到数学的真正乐趣,才能解放孩子的思想,解放孩子的嘴,让孩子真正地成为课堂的主体。我要像华老师一样把自己当做数学,努力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们的思考才可以任意奔驰,不必有太多的顾虑。虽然,这样的尝试过程是漫长的。但我坚信靠着不放弃、不抛弃的毅力,构筑理想的课堂的愿望将不再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