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实效,促精彩

来源 :启迪与智慧·教育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nnybab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休斯敦的一家儿童博物馆里有这样一句醒目的话:“我听过了,就忘了,我见过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品德与生活课学习过程的实质——引导学生自己去实践、感悟,表达的过程,也是儿童整体生活投入的过程。
  课改以来,我们的课堂是“活”起来了,学生也“动”起来了,老师们改变了以往思品课上呆板说教的方式,采用调查、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实践欣赏、练习、游戏、讲故事等各种活动形式,活动开展得轰轰烈烈,大有“课不惊人死不休”之感。然而,有的课看似十分热闹,学生也似乎在动,但一堂课下来,活动实效并不大。那么,怎样才能既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又不会事与愿违呢?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有助于我们的教学收到预期的效果。
  一、活动设计要紧抓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归宿,教学活动应该以有效实现教学目标为目的。活动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教师引领学生达成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和手段,是学生走向目标的重要路径。没有目标的活动是盲目的,偏离目标的活动是低效的。因此,教师在设计每个活动时要明确设计这个活动的目的和意图是什么,落脚点以及活动的价值在哪里,活动的形式和过程,一定要为内容和目标服务。如果目的性不强,效果不明显,哪怕自以为再好的活动,也要忍痛割爱。只有紧紧围绕目标进行活动,才能取得活动的效果。
  二、活动过程要强调参与的主体性
  主体性是活动的核心和灵魂,它一是教师要尊重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尊重和培养学生参与活动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二是要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尊重学生独特的心理认识和情感体验。三是要把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活动积极性,让学生有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因此教学活动中,活动的主体是学生,任何一项活动的开展,其目的都是要让学生在参与和体验中达到思想的升华和品德的内华,而教师只是活动的指导者。
  比如,在《寸金难买寸光阴》教学中,教师甲为了让学生感受时间的宝贵,设计开展了一个“一分钟收获”的体验活动,但只请了一男一女两位同学来进行活动。当两位同学在讲台上按照老师的描述做动作时,其他的同学则在一边观看。而教师乙在教学时,则是自己与全体同学一起在操场上参与一系列的“一分钟收获”的活动,全体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一起做动作,一起体验一分钟的乐趣、收获。这两种活动参与方式所达到的教学效果肯定是不一样的。比较而言,在教师甲的做法中,由于是个别学生参加活动,这样体验活动成了个别学生的表演活动,更多的学生并没有得到亲身体验。而教师乙,以平等的参与者的角色引领全体学生一起进行这一体验活动,使得课堂中的每个人都是活动的主体,不再有人成为观众,每位同学都认真地投入到活动中,都获得了自己的体验。在后来的活动交流中,同学们都积极发言,纷纷述说自己的感受。由于人人参与,提高了体验活动的信度和效度。
  三、活动要关注学生的真实生活
  新课程标准大胆创新,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教育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在儿童现实生活中培养道德情感,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把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会“做人”作为课程的核心。这就要求我们设计活动时,力求做到从儿童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儿童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儿童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儿童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让儿童在自己的真实的生活中接受教育的引导。例如在教《我家的故事》时,我设计了“说家人、说家事”的活动,让同学们把真真实实的家说给大家听,将真真实实的有关家里人的快乐事说给大家听,将真真实实的家人关心你的事说给大家听。同学们在叙说中感受了家的幸福和温馨,深化了爱家的情感。
  四、活动要摆正教师的位置
  教育学家斯普朗格说过:“教育的目的并非传授或接纳已有的东西,而是从人的生命深处唤醒他沉睡的自我意识,将人的生命感、创造力、价值感唤醒。”品德与生活课就是强调儿童在主体自身的活动中获得经验,并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建构优良的品德。
  因此,新课程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要求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又使我们走入了另一个误区,似乎就不用教师的引导了。其实,教材中安排的活动虽源于生活,可他并非生活的简单翻版,而是高于生活。怎样让学生在普通生活的再现中提升学生的道德认识到,关键在于教师的组织引导。
  教师是学生的知心朋友,要像一个大朋友一样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去,拉近自己和学生的距离,使他们愿意向你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如在《生我养我的地方》教学中,我和学生一起收集有关家乡的各种资料,在课堂上展示交流,让学生也走进我的家乡,我们敞开心扉,畅所欲言,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在学生开展活动时,教师不能把自己当成冷漠的旁观者,教案的实施者,始终牢记新课程标准中所倡导的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激活者。
  总之,“孩子的心灵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播上行为的种子,就会获得习惯的收获;播上习惯的种子,就能获得品德的收获;播上品德的种子,就能获得命运的收获。”我想这棵种子来源于生活。种子的播种就在多彩的游戏和活动中。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我们将努力找到品德与生活的切合点,设计有效活动,提高思品课效率。
其他文献
【摘 要】 初中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是以实验为基础、实践性与理论性结合很强的科目。实验探究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开发学生的思维潜力,以及提高学生善于合作的科学作风,并担负着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启蒙教育,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综合素质,进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综合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初中科学教学必须重视实验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调动其积极性,不
一、融合信息技术的KWL教学模式  高中化学有部分教学内容比较抽象,且对思维能力要求较高,而在传统课程教学中师生交流形式单一、课堂相对静态化等特点导致课堂缺乏活力,效率低下,学生个性得不到充分发展。KWL教学模式是由美国学者Donna Ogle提出的,指的是让学习者利用视觉刺激,在原有知识上探究、建构新知识的一种集体讨论模式,包括K(知道什么)、W(需要知道什么)、L(学习了什么)三项内容。KWL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思想的宝库……”这么多的“荣誉”陪伴着书,难道还不足以表达它的好处吗?拥有一句话,是你的幸运;拥有一段话,是你的的幸福;拥有一本书,是你一生的快乐。  从古至今,人们都很爱书。那么它又为什么深受人们的喜爱?因为“书中自我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为什么书可以伴你成长?因为一本书中有许多值得你借鉴的地方,有许多值得你欣赏的地方,也有许多值得你评估的地方。  书籍——知识的海洋
(一)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尘埃落定,伴随着改革所带来的新课标、新理念、新教材和新要求都在随着教改的深入而不断的生成、发展、成熟。科学教育作为科学技术由知识形态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环节备受教育主管部门和教育专家的关注,新课改将小学《自然》改为小学《科学》更是一个重要的佐证,新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把小学科学课程性质定位为启蒙课程,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培养重点,提出科学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
“晨会”是国家颁布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小学课程计划》(试行)所规定的,利用每日早晨十分钟的时间对学生进行常规教育、时事教育的重要活动。虽然只有短暂的10分钟,它就像一首乐曲的前奏,为学生一天的学习生活奠定了主旋律,让晨会课成为一道可口的精神早餐,去滋养学生的心灵,促进良好班风的形成。  一、让晨会充满爱的温馨  晨会是班主任和学生面对面,心与心交流的最佳时机。每次上晨会,无不倾注着班主任对每
在小学阶段,让学生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培养反思质疑的学习习惯,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总目标中提出的要求。在实际教学中,形式化的反思阻碍质疑能力的培养。质疑应该伴随着知识的建构过程。本文通过“设置认知冲突,激发探疑;巧借一题多问,经历释疑;重视反思梳理,引导拓疑”,以问题为抓手,引发质疑,理清知识的来源、知识的应用、知识的发展,逐步养成反思质疑的习惯,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2019年4月20日至21日,全国新教育实验区工作会议在新沂举行,105个新教育实验区、实验学校的代表和教育专家约800人齐聚新沂,共话幸福教育。  新沂市教育局局长王学伦以《人本 求是 创新——办有温度有灵魂有激情有品质的教育》为题,作新沂实验区新教育行动叙事。新沂市王智慧、张晶、王婷、吴百灵、任敬华五位教师作新沂实验区教师生命叙事。  山东省日照市、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河北省隆化县、内蒙古自治
从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来看,历史教学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这五个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取决于学生的学习过程,而学生的学习过程又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在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的过程中,现代教学手段发挥的作用很大。当前现代教学手段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因此要想高效地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达成历史教学目标,将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教学有效结合,应当是教学研究的一
思考常常能够带来相应的意义。人类所有的有意义的东西,或者个体的成长进步,如思维的完善、知识的丰富、技能的提高等等,莫不是因此而来。“我思故我在”嘛。然语文课上,由于教师的原因,学生往往囿于文字的表层意义,思维的触角摆动很小,思考总是“软绵绵”的。  苏教版有篇课文叫《嫦娥奔月》,许多老师在教学时,都以理解“嫦娥是一个怎样的人”作为切入口统领全文的教学。如:  师:这篇课文的主人公是嫦娥,嫦娥给你什
义务教育新课程基本理念明确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流互动、共同发展的探索活动,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那么体现学生成为学习主体的重要标志又是什么呢?我认为是学生积极参与知识产生、发展和应用的全过程,通过情境问题积极参与思考每一个环节,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让学生参与知识产生、发展和应用的全过程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