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课回归“音乐本体”三策略

来源 :启迪与智慧·教育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lch0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音乐新课程标准》提到,音乐教育要体现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使学习内容生动有趣、丰富多彩,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民族性。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很多教师都在探索并尝试使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课堂越来越热闹。但在新课改的今天,音乐课堂教学又出现了舍本逐末的现象,教师只为追求形式而改革,放弃了教学中的根本,忽略了音乐教学的本体价值,丢了音乐审美体验这一教育的核心,从传统的过于重知识传授的误区走向了另一个只重形式不重本质的误区。那么,作为初中音乐教师,该如何走出这一误区,使音乐教学重归本体,实现有效教学呢?
  一、要设计科学化的教学流程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任务,课堂教学一定要围绕目标、教材展开,课堂教学设计要明确目标,教学要直指音乐本体,明确要往那里去,教学形式应该为完成目标而服务,促进目标的有效实现。离开了音乐这个“本”,一切的形式都是镜花水月,教学设计自然也就是不科学的。
  如我在上《永远的莫扎特》一课时,先通过同学们喜欢的流行歌曲《不想长大》,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导出《第四十交响曲》。接着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进行活动,通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等方式,从旋律、节奏、乐谱等角度比较两个作品的关系,通过这样的比较,使学生感受《第四十交响曲》的美,从而产生对古典优秀音乐的兴趣。最后,在学生形成一定的欣赏能力的基础上,老师指导同学们欣赏《G大调弦乐小夜曲》,初步学会从旋律、节奏、器乐、情绪等角度,赏析古典音乐,掌握一定的音乐审美方法。
  可见,同学们是从直观感知、问题探究等方法获得音乐审美能力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创新方式以提高学生兴趣,但更要忠实于教学目标,只有以音乐教学目标为根本,注重于学科知识的落实,才能获得教学效率的提高,使学生真正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和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要落实音乐要素的本质
  《音乐课程标准》提出,音乐的知识目标是学习和了解音乐基本表现要素(如力度、速度、音色、节奏、旋律、和声等)和音乐常见结构(曲式)以及音乐体裁形式等基础知识。可见音乐教学要落实音乐要素的教学,以提高音乐审美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如我在上《嘎达梅林》一课时,首先,介绍嘎达梅林的传奇故事以了解音乐创作的背景,加深对歌曲的认知,为后面的音乐学习奠定基础。接着,欣赏歌曲,感受民歌的独特旋律、节奏,并伴随着音乐的节奏轻声地跟唱,从感性的层面体悟音乐,并初步了解乐曲的结构。然后,分段欣赏音乐,进行问题探究,提高欣赏的深度。如针对不同的片段,我给同学们分别设置了以下问题,指导同学们进行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1)从音乐中,你获得了怎样的直接感受?在这一部分,乐曲在旋律上有怎样的特点?(2)音乐是通过什么方式来塑造人物形象的?同学们通过探究活动,增强了对乐曲的欣赏能力,落实了音乐要素的学习,提高了对音乐欣赏的兴趣。最后,学生分组活动,进行音乐创作、表演活动。
  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始终围绕音乐的基础知识——音乐要素展开教学,在教材创作的音乐情境中,将知识与情境很好地结合起来,围绕情境的不断展开,达成相应的基础知识。教学中抓住节奏这一音乐要素的核心,层层推进教学,让同学们在问题探究和活动过程中,提高音乐学习的兴趣,实现课堂教学的效果。
  三、要突出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
  突出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是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在教学中让学生获得快乐的审美体验,是音乐教学的题中之义。但如果只为快乐而快乐,离开音乐本体、音乐双基的教学,这样的审美快乐是暂时的、是有限的,一个缺乏音乐欣赏基础知识的人,是无法真正获得美的体验的。所以,在音乐教学中,要通过培养同学们必要的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使他们在音乐欣赏中获得必要的理论基础,才可能真正地获得审美体验。
  如我在教学《拍皮球》的内容时,为了使同学们通过学习掌握2/4拍的节拍特点和指挥方法,进行了以下设计:音乐《课间十分钟》导出教学内容,拍皮球比赛。让事先准备好的几位学生在讲台前拍皮球,并总结拍皮球的经验和方法,其他同学观看比赛,感受拍皮球的旋律,在活动后,主要由拍皮球者谈谈感觉,得出拍皮球一般都是重一下、轻一下的有节奏的拍。接着播放《拍皮球》的旋律,让同学们合着音乐感受节拍,并轻轻地拍打手掌,感受2/4节拍。第三步,出示课件,指导同学们学习2/4拍的指挥方法,教师进行演示,同学们学习指挥方法。然后在小组内同学间进行相互指挥,一人指挥、其他人演唱,体会指挥的特点是先重后轻,与拍皮球的规律差不多,这样掌握2/4拍在力度、速度、节奏上的特点。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即获得了审美体验,又落实了双基知识的培养,提高了音乐的素养,打下了学习音乐的坚实基础,获得了教学的应有效率。
  总之,音乐教学要使学生通过音乐活动获得音乐审美体验,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为了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作为初中音乐教师,不仅要丰富课堂教学的形式,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更要坚持教学的根本,在教学中紧紧围绕双基的落实展开活动,使学生获得音乐审美的必要的知识基础,提高音乐审美的能力,打造不仅形式丰富而且内容充实的高效课堂。
其他文献
2019年4月20日至21日,全国新教育实验区工作会议在新沂举行,105个新教育实验区、实验学校的代表和教育专家约800人齐聚新沂,共话幸福教育。  新沂市教育局局长王学伦以《人本 求是 创新——办有温度有灵魂有激情有品质的教育》为题,作新沂实验区新教育行动叙事。新沂市王智慧、张晶、王婷、吴百灵、任敬华五位教师作新沂实验区教师生命叙事。  山东省日照市、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河北省隆化县、内蒙古自治
从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来看,历史教学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这五个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取决于学生的学习过程,而学生的学习过程又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在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的过程中,现代教学手段发挥的作用很大。当前现代教学手段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因此要想高效地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达成历史教学目标,将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教学有效结合,应当是教学研究的一
思考常常能够带来相应的意义。人类所有的有意义的东西,或者个体的成长进步,如思维的完善、知识的丰富、技能的提高等等,莫不是因此而来。“我思故我在”嘛。然语文课上,由于教师的原因,学生往往囿于文字的表层意义,思维的触角摆动很小,思考总是“软绵绵”的。  苏教版有篇课文叫《嫦娥奔月》,许多老师在教学时,都以理解“嫦娥是一个怎样的人”作为切入口统领全文的教学。如:  师:这篇课文的主人公是嫦娥,嫦娥给你什
义务教育新课程基本理念明确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流互动、共同发展的探索活动,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那么体现学生成为学习主体的重要标志又是什么呢?我认为是学生积极参与知识产生、发展和应用的全过程,通过情境问题积极参与思考每一个环节,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让学生参与知识产生、发展和应用的全过程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
美国休斯敦的一家儿童博物馆里有这样一句醒目的话:“我听过了,就忘了,我见过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品德与生活课学习过程的实质——引导学生自己去实践、感悟,表达的过程,也是儿童整体生活投入的过程。  课改以来,我们的课堂是“活”起来了,学生也“动”起来了,老师们改变了以往思品课上呆板说教的方式,采用调查、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实践欣赏、练习、游戏、讲故事等各种活动形式,活
宜昌高新区第三届“悦读汇”以“信·高新”为主题的活动已开展近一个多月了,区内各学校将悦读活动深入到社区与家庭,通过主题阅读,丰底蕴,坚信念,强信心,涵养高新文明新风;通过系列活动展示阅读成果,展示高新读书人的风采。  3月7日,深圳路小学2019年春季学期升级版校级图书漂流正式启漂,38个书箱帶着使命,带着果实的芬芳,带着邻班的祝福,从一个班级漂流到另一个班级,孩子们因阅读走得更近。  八中的亲子
当前财会实训教学中还有较多的问题存在,比如,教学和岗位实践不相适应、崗位实训机会相对较少、市场和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日益提高,对学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挑战,导致实训教学的效果并不是很理想。这就需要学校结合具体情况进一步探究,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学校可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有效地运用模拟公司的方式,基于现代化市场经济活动创设模拟环境,让学生灵活的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岗位实训中遇到的问题,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摘 要】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适时、科学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感受多彩的画面,接受感官的刺激,得到适时的点拨,思维容易被激活。运用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运用媒体自主学习,活跃思维;运用媒体巩固操练,提高效率。  【关键词】 多媒体技术;小学英语;课堂  当新课改的浪潮袭卷我们时,传统教学显然已不适应时代的要求,教学手段的改革势在必行,而多媒体教学以新颖灵活的方式、
【故 事】  悠悠是班上年龄最小的一个女孩子,胖嘟嘟的小不点,很可爱,她是个外向的孩子。  第一天,悠悠来了,向老师问好,然后跟妈妈再见,很开心。  第二天,悠悠午间睡觉,但是她的小眼睛不肯闭上,不让我离开。  第三天、第四天周末休息。  第五天,悠悠哭着不肯上幼儿园了,直到我答应带她去玩滑滑梯,才肯进园……  第六天,悠悠不哭,但午睡时有问不完的问题……  第七天,悠悠高高兴兴地来幼儿园了。 
影片《周恩来回延安》历经四年精心筹备和拍摄,于15日正式登陆全国各大院线。  影片根据陕西知名作家曹谷溪的电影文学剧本《周总理回延安》改编。曹谷溪说:“周总理一直牵挂延安的发展。1973年,他曾说过,延安建设好了他再来。”遗憾的是,周恩来总理未能再回延安。  5月7日,陕西省政府宣布,延安市的延川、宜川两县退出贫困县序列,延安的贫困县全部“摘帽”。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和脱贫攻坚决战决胜的关键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