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鲁×2积极的无为而治被留学的家长

来源 :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zmall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郭
  小雨是耶鲁大学的一名新生,去年冬天,郭小雨获得了耶鲁大学的提前录取。这是一个小概率事件,2013年耶鲁大学的录取率为6.72%,是该校有史以来竞争最激烈的一年,也是美国第三最难申请的大学。耶鲁大学2013年在全球一共收到29610份本科申请材料,最终在中国录取了十来个学生。这十几分之一的另一个幸运儿是董一凡。董一凡和郭小雨的父母是同事,他们供职于国内同一家大型报社。
  他们的父母都称,没怎么管过孩子。
  “不会说话的人少,不会思考的人多”
  郭小雨在10岁时随父母去了伦敦,在英国的学校里学习了三年。郭小雨的妈妈谈女士至今对没能在孩子小时候陪在她身边而感到愧疚。郭小雨的父母曾经是驻外记者,因为工作的关系,在郭小雨出生不久,夫妻俩就将孩子交给外公外婆抚养,直到她三岁多,父母才回国和她一起生活。
  那时候,郭小雨看到父母会往后缩,和父母不亲,谈女士特别难受,当报社再次外派工作时,夫妻俩决定把孩子带在身边。
  郭小雨刚到英国时,夫妻俩担心女儿的语言和文化差异,找到老师咨询需不需要让她倒退一个年级开始学习,英国老师建议让孩子和同龄人在一起,这样更利于孩子的成长。夫妻俩就让女儿读了六年级,最初女儿因为词汇量少有时看不懂作业题目,夫妻俩就给她讲讲。
  大概三个月后,夫妻俩也就不怎么再管她了。他们相信在全英语的环境里,女儿学习语言的最好办法就是让她自己去适应这个环境。事实上,女儿适应得很好,而且乐在其中,很快课业就取得了优秀。
  谈女士回忆说,郭小雨在英国上学时特别快乐,课业压力不大,下午三点就放学了,有很多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她很庆幸带女儿去了英国,从而回避了国内小升初的压力,让女儿自由发展爱好。她觉得保持孩子的好奇心和兴趣特别重要。
  谈女士希望女儿成为一个热爱生活的人,能感知生活中的精彩和美好。郭小雨从小喜欢戏剧尤其是莎士比亚,在伦敦时,谈女士经常带女儿去看莎士比亚的戏剧,周末带她去博物馆、科技馆、图书馆。
  回到国内,谈女士依然会买各种戏剧的门票送给女儿。郭小雨也在全国英语大赛中拿到全国十强。
  董一凡也在小学时因为父亲工作的关系,随爸爸董郁玉去了美国读六年级。刚到美国,董一凡忙于应付功课,虽然数学之类的课程一年也没几次作业,但有项作业让他最初很头疼,而且每天必须都得做,那就是写读书笔记。
  董一凡开始自动套用在国内的“读后感”模板,先是复述书中梗概,最后加几句心得。美国老师每次都给他写一大段批语,问他你的想法呢?你的观点呢?董一凡实在搞不懂这些问题跟他读的书有什么关系。
  董郁玉在跟儿子的阅读笔记批改老师面谈时,委婉地请老师对儿子读书笔记中的用词、语法、句式多加指点,但老师的回答让他有点“不好意思”。老师对他说,你不用担心董一凡的语法,书看多了,错误自然就少了;不会说话的人少,不会思考的人多。
  自此,董一凡明白了读书笔记的实质是逼自己思考,而他也渐渐适应了这种学习方法,在第一个学期末,他的数学、科学、戏剧等八门课全部拿到了A。
  董郁玉也在那番谈话后,不再干涉儿子的学业,放心把儿子交给了学校。董一凡在后来的文章中调侃老爸这么做是因为听了美国老师的话后“无地自容”。
  “95分和100分的差别很大吗?”
  郭小雨小时候是个偏内向的文静女孩,喜欢看书,这一点很像她的父母。或许出于弥补的心理,谈女士希望女儿能够快乐地成长,喜欢做什么就由着她,很少强迫孩子,郭小雨看什么书全都不加干涉。“我想给孩子充足的空间。”
  从三四岁起,周围的家长就开始给孩子报各种才艺班。郭小雨上小学后,开始喜欢古筝、国画,谈女士问她要不要给你报个班,郭小雨拒绝了,说我学这些就是为了自娱自乐的,绝对不考级,考级我就不学。父母尊重了她的意见。或许是没有考级的压力,郭小雨一直保持着对古筝的兴趣,有时还自己写些曲调,弹奏自娱。谈女士就作罢。直到小雨去英国上学,她没给小雨报过任何课外班。
  因为计划让女儿在国内高考,谈女士带着女儿回到北京读初二。谈女士的一位同事李主任和郭小雨很熟悉,郭小雨小时候没事儿就去他家串门。眼看就要升高中了,郭小雨还是不疾不徐地看着各种课外书,谈女士也没有给女儿报任何课外班。
  李主任看不下去了,说,你这哪是不怎么管孩子,根本就是不管。郭小雨成绩是不错,可也没拿满分啊,你怎么不给她报几个辅导班再提几分?
  谈女士反问,95分和100分有什么区别吗?她说为了提高几分,花大量的时间做题,太不值得了。
  其实,女儿刚回到国内时,很不适应国内的教育模式,包括自以为拿手的英语都出了问题。第一次英语考试,她只考了80多分,其他同学可以考到满分。她问妈妈:为什么会有标准答案?为什么只有一个答案?我觉得那些选项都差不多啊。
  谈女士鼓励女儿说,成绩差不多就行了,至于答案,不管选哪个,你觉得有道理就可以了。
  郭小雨的父母对中国的应试教育一直持有保留意见,在他们眼里,95分和100分对孩子的成绩来说没太大区别,可如果要从95分变到100分,孩子就得付出很多,会牺牲很多做自己的事和玩儿的时间。
  郭小雨从小学起就喜欢看大部头的书,奥威尔、马尔克斯、伍尔夫、《国富论》、《尤利西斯》……这些都需要课外时间。谈女士不希望女儿因为做应试题而牺牲了看书的时间。
  但郭小雨很争气,中考顺利考上了一所市重点高中,考试一结束她就想去英国玩。
  这次,谈女士身边的同事和朋友又看不下去了,问她,暑假不补课么?郭小雨不考实验班吗?
  谈女士才知道,考上重点高中的孩子在正式上学前还有一个分班考试,成绩出色的将进入到集中全校最核心教育资源的实验班。同事告诉她,进重点高中不进实验班等于没上重点高中,进了实验班一只脚就进北大清华了。   谈女士认真思考了一下,觉得玩比较重要,还是按照原计划让郭小雨去了英国过暑假。郭小雨在英国玩得很尽兴,回国后参加分班考试,她考进了实验班。
  董一凡从美国回来后也经历了教育模式的再次冲击,但他很快就发现了其中的本质差异,于是在需要标准答案的题上,会选择主动失分。董郁玉则奉行“修行在个人”,做起了甩手掌柜,让儿子自己发展,不过问他的成绩。
  一次游学 爱上耶鲁
  谈女士夫妇和郭小雨曾经都以为会在国内高考,即将上高二时,老师建议谈女士让郭小雨读出国班。在北京几所著名高中,都设有出国班,出国班的学生从高二起就能专心为留学做准备,而不必兼顾高二高三的课程,同时也不会影响学校的升学率。谈女士征求了女儿意见,小雨更愿意体验完整的中国高中教育。谈女士于是对老师说我们不出国。
  但就在高一的寒假,郭小雨去美国参加一个活动,顺便参观了几所大学。她一下子爱上了耶鲁,萌生了出国留学的念头。
  高二起,郭小雨开始了兼顾高考和出国留学的学习生活。由于出国考试体系和国内的教育系统不同,郭小雨需要兼顾课业和托福、SAT考试,时间非常紧张。谈女士发现自己对留学知之不多,在决定女儿未来人生走向的这一年,她改变了以往无为而治的做法。
  因为孩子学习时间太紧张,谈女士开始上网搜索托福和SAT考试真题给女儿做,帮女儿报了新东方的班,去听各种留学讲座尤其是过来人的案例分享,回来讲给女儿听。一次她听到新东方前途出国的周容的讲座,意识到自己和孩子对于留学规划都没有完整清晰的认识,就帮女儿报了周容的workshop班,一个专门针对计划申请美国名校的高中生进行DIY申请指导的留学班。
  谈女士说,女儿其实有拖延症,如果不是真正喜欢的事,会一直拖着,直到拖到拖无可拖,熬夜完成。有时她也会很生气,让女儿早点做完该做的事。但她没过多计较,因为对于喜欢的事,郭小雨会表现得非常积极,比如创办公益社团,组织兴趣小组,参加模拟联合国活动,对这些事,谈女士总是鼓励女儿好好做。
  在选择提前申请哪所院校时,郭小雨和她父母对耶鲁并没有十足的把握。尽管郭小雨的标准化成绩不错,托福考了117分(满分120),几门AP课也拿到了5分的满分。但SATI2260(满分2400)的成绩在善于制造高分神话的中国学生当中不占优势,而且她的成绩绩点GPA算不上最高。郭小雨说,她的学习成绩算不上出类拔萃,所以一度决定ED申请排名第三的文理学院。
  作为留学指导老师,入行十多年的周容第一次为一个学生的选校辗转一夜未眠。
  最后,周容给郭小雨打了个电话,说你可以试试耶鲁,是否申请你来决定吧。周容没告诉她,她的成绩有点冒险,但她能力非常全面,阅读量非常大,思考能力强,一口标准伦敦腔的口语听起来优美而高贵,这些都是她多年沉淀下来的闪光点。
  谈女士夫妇俩最终支持女儿REA耶鲁,并且在12月中旬,耶鲁的录取通知书就早早地回报了他们的决定。
  相比于临时决定出国而稍显被动的郭小雨一家,董郁玉似乎没操什么心。董一凡很早就决定留学,董郁玉说好,然后随儿子去折腾。他甚至不知道儿子是怎么申请的,都选了哪些学校,当拿到耶鲁录取通知书时,他才知道儿子原来这么棒。
  董郁玉觉得他没为儿子做过什么,要是说产生了什么影响,那就是他们家从来不看电视,都喜欢看书,所以儿子也酷爱看书。
  留学专家的育女心经
  一直被人称作“哈佛妈妈”的周容,出生于教育世家,以擅长指导学生申请美国顶尖名校而在留学生群体中拥有很高的知名度。她自己的女儿正在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读研究生。
  周容见过各种各样的学生和家长,她很赞同郭小雨父母的教育方法。在她看来,优秀的孩子往往都有优秀的父母。
  周容的女儿3岁到10岁之间在加拿大上学,四年级时周容把她带回中国。周容尽量延续加拿大时的教育理念,尊重女儿的想法,极少要求女儿做什么。
  她很快体会到中国父母教育孩子时的两难。中国父母总想保护孩子,尽管可能不情愿,但在中国的社会中,他们往往无意识地教给孩子为人处世的道理,这些道理有时会包含明哲保身甚至投机取巧的成分。他们把成人间的游戏规则过早地输入给了孩子。除非家长和孩子都具备足够强大的心理和更高的格局,才能抵抗住社会趋势的影响。
  但有一种诱惑,几乎让中国家长全体沦陷,也包括周容。以考试为中心的中国教育催生出了急功近利的学习方法,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当所有的孩子都去参加辅导班时,生怕落后的父母“绝对抵制不住这种诱惑”,从而忽略了孩子需要一步步踏实走路,而不是人工催熟。
  刚回国时,看着身边孩子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周容也不能免俗,给孩子报了四个班:钢琴、绘画、演讲、数学。周容以为除了数学外,其他都是为了陶冶情操,属于“素质培养”,对孩子来说没有负担。
  女儿非常不高兴,把周容批评了一顿,但还是给了她面子去上课外班。女儿在准备演讲比赛时自己写稿子,题目是“孩子是不是上越多培训课越好”,她写道,因为这些被安排的“兴趣”,很多孩子失去了童年的快乐。周容看到后感到很震惊,“一下子醒了”,她给孩子停了课外班,数学班坚持上了一段时间,因为从加拿大回来后,女儿比国内孩子的数学水平差太远了。
  周容不怎么盯孩子的学习,她明白进入中学期的女儿会出现逆反,孩子是控制不住的。她和女儿约法三章,如果能达到“框架”内的目标,母女俩就保持和平互不干涉,如果达不到就得听妈妈的。其中包括成绩要达到一定水平,上课不能迟到,晚回家要提前告诉父母并且不能撒谎。
  女儿很爽快地答应了,成绩要达到什么水平也由她自己来制定标准。女儿一开始说要达到85分以上,周容提醒她,有点高了,80分差不多。为了保持“独立自主”,也因为是自己制定的标准,女儿就很努力地去完成。周容说,有时候放权会取得更大的主动。   她平时鼓励女儿参加各种活动,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但也有让她着急的时候。女儿上中学时玩游戏玩上了瘾,打通关一定要打到第一。周容仔细分析女儿这种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发现这是她为了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的一种方法。周容很清楚如果直接批评或反对女儿玩游戏会导致对抗。她就一点不在意她在玩什么游戏,过了多少关升了多少级,不时流露出对这个游戏的不屑之情。不久,女儿觉得很没意思,似乎这游戏也挺低俗的,逐渐失去了兴趣。
  如果希望女儿做什么,周容会很隐蔽地引导。她一直希望女儿能学会做饭,将来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女儿偏偏不感兴趣。周容自己先显示出对做饭的极大热情,引起女儿的好奇,等女儿忍不住想试试时,不管做得多么难吃,周容都夸她做得真好吃,“往死里夸”,直到女儿真正对做饭有了兴趣后,偶尔会提醒她这个菜是不是太咸了?下次可以少放一点盐试试。
  在女儿准备留学的过程中,尽管谙熟申请的技巧和录取标准,周容没有给女儿安排任何活动,她认为一个人的性格会反映在她所做的事和所关注的各个方面,申请大学就是要找到最适合学生性格的那所,兴趣气质相投,没必要进行设计和安排。
  她只告诉女儿申请的流程,时间安排,需要注意的节点,对她的文书提了点建议,总之对学生怎样指导就对女儿怎样指导。女儿后来抱怨,你对我还不如对你的学生尽心呢。周容认为申请就是需要女儿自己来完成,她的能力能到达什么层次就申请什么层次的学校,如果帮助她申请更好的学校,是拔苗助长的行为。女儿申请到了约翰·霍普金斯大学(2014年美国大学综合排12)的本科,周容觉得和女儿的能力比较匹配。等申请研究生时,周容一概不管不问,她对女儿说,你在美国读了大学,就该有能力独立去申请研究生。最后,女儿申请到了卡内基梅隆大学(2013年排名18)。
  周容现在每天骑自行车来上班。她小时候学骑自行车,老师告诉她等你摔几次就学会了,周容跟老师说,我肯定不摔倒就能学会,老师没理她。回到家她让两个哥哥帮她扶着自行车,但是无论怎么防范保护,她还是摔倒了,摔了几次后果真学会了。
  周容做了母亲,帮助很多孩子申请留学后,逐渐理解当年老师的心理。她觉得教育孩子就像教孩子学自行车一样,越害怕孩子摔倒,孩子要么学不会,要么摔得更厉害,孩子需要犯错误的机会,晚犯错不如早犯错。
  周容觉得中国家长有时对孩子保护过度,什么都想着替孩子安排,过多的关注使得孩子失去了成长的动力。假如家长能想明白他顾不了孩子的一辈子,就会放平心态,让孩子去经历、去吃亏。家长能为孩子做的最大的事,就是让孩子学会自己的事自己去做,在他需要帮助需要树立价值观的时候帮他一把。
  什么才是优秀的家庭教育呢?周容认为是培养孩子强烈的好奇心、不怕吃苦的精神,以及高尚的情操。
  而郭小雨在申请文书里,强调了自己的环保公益活动和对阅读的如饥似渴。她写道,我不敢说自己聪慧过人,只是有着旺盛的求知欲与无法满足的好奇心,爱公益,爱文学,爱物理,爱音乐,爱政治,爱异国文化,爱思考,也更爱真正的改变。
  郭小雨对妈妈说,她最感激父母的是,他们以无为而治给了她足够的空间,呵护她的兴趣爱好,让她自由成长。
其他文献
2020年,“活下去”成为各大公司唯一目标。  毫不夸张地说,年前完成回款的,简直胜利大逃亡。  财大气粗的要么靠余粮撑要么贷款,小门小户的要么转型要么关门。  在综艺圈,各大平台不少项目都在延缓或另寻出路。像《青春有你2》《以团之名2》都暂停录制,《歌手?当打之年》则启动了云录制。  绝大多数人都在云办公或观望之际,一位头部综艺制片人,做过6年《最强大脑》的制片人桑洁却在“逆市创业”。  2月1
“伊拉斯谟计划”(Erasmus Mundus Programme)作为欧盟实施的一项重要的高等教育交流计划,是本次教育展上欧盟展团着力推介的内容之一。欧盟驻华大使Hans Dietmar Schweisgut宣称,希望通过“伊拉斯谟 ”等项目,给中国和欧盟学生带来更多的教育交流机 会。  欧盟教育与文化总司伊拉斯谟项目负责人Vito Borrelli告诉《留学》记者,为促进欧洲国家在高等教育层面
不同于一些顾问以签单量为要,金东方的杨美丽更看重的是客户对自己的认可,希望能够炼就自己在访学领域的金字招牌。  “在留学行业内,不少人把顾问当成销售,但我从来不觉得签了很多单就是值得骄傲的事。帮客户申请了多少所TOP30的学校,有多少客户对我认可甚至感激我,我把这些当成工作中的核心要素。”认为客户的认可比物质上的回报更重要,这是金东方的访学顾问杨美丽从业多年来一直秉承的理念。  从高校教师到文书顾
今  年15岁的李天志目前就读于北京市最著名的高中—北京四中,让许多同学羡慕的他,却有一段不那么让人羡慕的遭遇—6岁时母亲因病永远地离开了他。不过,上天在为他关上一扇门的时候,又为他打开了另一扇窗。天志的父亲为了抚慰他心灵的创伤,用坚定与温和的语气告诉他:“爸爸会一直陪伴你直到18岁。”从那时起,天志有了一个全心全意扑在他身上的“全职”父亲。  欲鹤立,先进鸡群  天志家住在北京理工大学里,天志爸
为了提高口语,结果却治好了孩子的网瘾;  为了给留学做准备,结果孩子却突然想改换目的地;  为了开拓视野,结果孩子却迷上了吉他;  游学或多或少会给孩子带来一些让人惊喜的改变,超出家长最初的预期。如何让这些改变持续下去?游学回国后,请进入“未完待续”模式。  早  在9月份,就有家长咨询寒假游学的相关事宜,一直到12月中旬,陆陆续续,还有家长报名。面临这笔数额不菲的教育投资,很多家长在报名前都是反
开放初中留学市场,简化签证审理程序,大打留学职业规划和就业牌,2014年,澳大利亚对中国留学市场依然野心勃勃。  2014年1月底,澳大利亚驻华使馆照例举行每年一度的媒体通气会,公布本年度澳洲留学政策,以及春季国际教育巡展期间的澳洲院校参展安排。今年的见面会提前召开,澳大利亚驻上海总领事馆教育领事徐佩仪(Eliza Chui)向中国媒体分享澳洲留学在2013年取得的漂亮成绩单,她相信在2014年,
20世纪90年代一所在北京乃至华北地区成为标杆的私立学校,为何要在三年前转型成为一所国际化学校?转型的背后又是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在支撑着它?  “我们国内的应试教育已经不被大家所看好,尽管在实行教育改革,但步幅非常小。国际化学校,从回归教育的本质上讲,已经远远领先于公立学校。”说出这番话的,是北京市力迈外国语学校校长刘学言。  透过力迈外国语学校招生咨询办公室的玻璃窗,《留学》记者看到几个十来岁的孩
信不信由你——从清初到道光末200多年,崖州半个举人都没能出。学宫迁到现址,“开文明门于前,增尊经阁于后”十年,终于出了第一位:吉大文。  更奇怪的是:“光绪十九年,以尊经阁高耸不宜,呈州拆卸”之后,次年立即中了第二位:林瓒统,三名举人并联袂在此后八年之内,可谓大丰收!  古时科学不发达,“风水”往往说得活灵活现,现代读者当然能正确对待。  五,纠错大红墙  1993年重修的南门及两侧城墙,大红大
申请美国高中的竞争愈发激烈,如何打赢这一场“战斗”,很多学生及其家长都感觉到茫然无措。针对这一情况,《留学》杂志联合国内高端教育咨询机构—融尚私塾,开设了家长课堂专题讲座。融尚私塾在美国高中申请方面极富经验,2015年3月31日曾以“赢在教室之外 顶级学府的申请之术”为主题,举办了专题沙龙。  4月11日,以“美国私立寄宿高中申请”为主题的《留学》杂志家长课堂之第一课在北京开讲,主讲人融尚私塾CE
陈氏兄弟:捐哈佛3.5亿美元创纪录引内地反思  2014年9月8日,哈佛大学收到建校近四百年来数额最大的一笔捐款,这3.5亿美元背后的捐款者,正是香港富豪陈启宗、陈乐宗两兄弟。“钱是最不值钱的东西”是陈启宗的名言。  陈乐宗与胞兄陈启宗,均曾求学美国。上世纪70年代,陈乐宗在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先后获得硕士及放射生物学博士学位,并发表过多篇科学论文。陈乐宗一直是个活跃的哈佛校友,不仅为学生竞赛当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