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活下去”成为各大公司唯一目标。
毫不夸张地说,年前完成回款的,简直胜利大逃亡。
财大气粗的要么靠余粮撑要么贷款,小门小户的要么转型要么关门。
在综艺圈,各大平台不少项目都在延缓或另寻出路。像《青春有你2》《以团之名2》都暂停录制,《歌手?当打之年》则启动了云录制。
绝大多数人都在云办公或观望之际,一位头部综艺制片人,做过6年《最强大脑》的制片人桑洁却在“逆市创业”。
2月10日,是他们公司开业的第一天。
如果不是疫情,他们本该在2月4日开业的,她甚至在朋友圈众筹了体温计(额头喷枪),“没有这些都不让开业”。
开工这几天,她计划与合伙人——《最强大脑》的科学总顾问刘嘉教授,策划一系列疫情下的心理防御的短视频。
为什么偏偏选这个时候?此时放弃长综艺这个赛道,进攻教育类短视频,胜算几何?
在各大公司生死競速的当下,我们与桑洁展开了一段深度对话。
以下是桑洁的自述:
我做了6季《最强大脑》,倾注了太多个人情感,就好像养大一个6岁的孩子。试问,妈妈怎么会狠心离开孩子呢?
2019年是一个转折点。
我在做《最强大脑》第六季时遇到了比较大的波折,“热搜事件”于我个人心态上是一个冲击,让我真正停下脚步去思索:我想要什么样的生活?想做什么样的产品?行业环境是什么样了?进步空间在哪里?
我的生活的半径很小,就像一个活在玻璃罩子里的人,也像一个被蒙着眼睛拉磨的驴,根本和真正的市场是隔绝的。
如果说2018年内容制作进入低利润时代,那么2019开始就是“微利”时代了。未来主打两类,一类大平台主导的大项目,一类客户定制。
危机从来不是此刻才发生,这次“黑天鹅”事件让危机来得更快了、辐射面更广了。危机之下,大公司财大气粗或许可以撑一撑,最多降薪裁员,最受影响的是本身没有核心竞争力的行业下游的公司。
据我观察,以后低成本、去中心化、拼团将会成为制作公司的主流趋势,做刚需、做垂直、做专业,方为出路。做长综艺出身,讲故事是我的核心竞争力。2020年也有几个定制类综艺在谈着,但受这次疫情的影响,我们接下来会先把短视频作为主攻方向。
创业这件事,筹备了半年有余。
也是基于上述市场判断,2019年5月,我下决心创业。
6月,开始付诸行动:找方向,找钱,找人,找项目。
方向是最重要的。方向不对,就是白忙;有了方向,就要搭建团队,做预算,找投资,确定项目等等。
在我“赋闲”的半年里,我自己写了很多方案,算是给了多年从业经验一个出口,那种“心流”的专注体验挺棒的。
团队搭建很重要,尤其是创始团队,有些人一开始感觉不对那就一定不能合作,没有合适的人再急也绝不能匆忙开张。
目前,7个人的团队,有《最强大脑》核心成员,大家共事多年,对彼此的能力和人品很了解,人心齐,干劲足。也有新加入的,因为看好这个创业方向聚在一起。我们公司群取名为—— “皮包公司7个人”。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从70后到95后不等,有理工科、文科、艺术类,从前期策划到剪辑包装还有商务对接,完成了一个小闭环。
很多人问我,要做一个什么样的公司?
坦白说,我要做一个专注于教育类综艺的头部内容公司。
之所以要做教育类综艺,因为《最强大脑》就是教育类综艺的最好代表作,我为什么不从自己擅长的方面着手呢?
另一方面,教育类的内容既是市场稀缺,又是能对大家真正有帮助的有意义的东西,我为什么不继续做呢?
想明白后,我也明确了要在大流量里做小切口,千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
目标很简单。我希望以后提起教育类综艺的公司,大家第一时间能想到我们,就像说起音乐类节目就想起灿星一样。
像我之前说的那样,原本我们要在教育类综艺和短视频两方面共同发力。但受疫情影响,我们现阶段重点发力短视频。比惶惶不可终日的等待,被动等待市场复苏,倒不如先做我们能做的事情,全身心专注于眼前。这几天,我们早就开启了云办公,我和《最强大脑》的科学总顾问刘嘉教授,也在做一系列疫情之下的心理防御的短视频了。
我应该是所有头部综艺人中,第一个放弃长综艺,转攻短视频的。也有很多人怀疑,做大综艺出身,能做好短视频吗?
这个问题,我也无数次问过自己。
一开始我是心虚的。
短视频是一个百舸争流,英雄不问出处的行业,大家站在同一起跑线,并不因为你做过现象级节目就有了什么魔法。
我去湖南娱乐频道学习,人也是传统电视人,进入短视频行业也是花了一年的时间来做适应和调整。
他们说这叫“老革命遇到新问题”,但在深入调研后,我觉得万变不离其宗,无论长视频还是短视频,其要义都在于如何用画面讲故事。
这事我已经干了16年!只是在不同的时代需要的外包装不一样罢了。
做大综艺讲的是精细化分工,工业流水线生产,前期不管后期,后期不管舞台,舞台不管选手,各人做好自己的岗位就行了。
短视频对单体作战能力要求极高,从写到拍到剪辑上传,可能就1个人,最多3个人完成。这就要求我们每个人都是全能型选手,我和团队开玩笑:就好像做国宴的去摆路边摊了,是降维打击还是水土不服,先做了再说。
与其出产一些垃圾长综艺,还不如好好耕植垂直类短视频。相信这也会对客户的投放产生影响,资本将更多的倾斜短视频领域。
这段蛰伏期是我人生的一次“悠长假期”,当个人的际遇和时代的车轮裹挟在一起的时候,特别能产生一种大时代下的无力感。
我是一个悲观的乐观主义者,我常说一个人能不能成功,运气比实力重要,现在依然秉持这个观点。
很多人觉得前几年是创业的黄金时期。当时我曾拒绝过投资人的橄榄枝,但错过就错过,我不后悔。在我看来,创业并不存在“将将好”的时机。每一年都有新风口产生也有旧事物消亡,哪一年算真正的“天时地利人和”呢?
有一句话我很认同:种一棵树最好的时机,是十年前以及现在。至于大危局下能够诞生什么新机会?又会把哪些新贵送上潮头?我从业16年了,从2g时代到5g时代,从对编机到线编机到手机剪辑,从台综起飞到网综爆发再到短视频井喷,这个时代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所以还能怎么样呢?
好好活着,拥抱大时代吧!
毫不夸张地说,年前完成回款的,简直胜利大逃亡。
财大气粗的要么靠余粮撑要么贷款,小门小户的要么转型要么关门。
在综艺圈,各大平台不少项目都在延缓或另寻出路。像《青春有你2》《以团之名2》都暂停录制,《歌手?当打之年》则启动了云录制。
绝大多数人都在云办公或观望之际,一位头部综艺制片人,做过6年《最强大脑》的制片人桑洁却在“逆市创业”。
2月10日,是他们公司开业的第一天。
如果不是疫情,他们本该在2月4日开业的,她甚至在朋友圈众筹了体温计(额头喷枪),“没有这些都不让开业”。
开工这几天,她计划与合伙人——《最强大脑》的科学总顾问刘嘉教授,策划一系列疫情下的心理防御的短视频。
为什么偏偏选这个时候?此时放弃长综艺这个赛道,进攻教育类短视频,胜算几何?

在各大公司生死競速的当下,我们与桑洁展开了一段深度对话。
以下是桑洁的自述:
一直埋头做事,难得抬头看天
我做了6季《最强大脑》,倾注了太多个人情感,就好像养大一个6岁的孩子。试问,妈妈怎么会狠心离开孩子呢?
2019年是一个转折点。
我在做《最强大脑》第六季时遇到了比较大的波折,“热搜事件”于我个人心态上是一个冲击,让我真正停下脚步去思索:我想要什么样的生活?想做什么样的产品?行业环境是什么样了?进步空间在哪里?
我的生活的半径很小,就像一个活在玻璃罩子里的人,也像一个被蒙着眼睛拉磨的驴,根本和真正的市场是隔绝的。
如果说2018年内容制作进入低利润时代,那么2019开始就是“微利”时代了。未来主打两类,一类大平台主导的大项目,一类客户定制。
危机从来不是此刻才发生,这次“黑天鹅”事件让危机来得更快了、辐射面更广了。危机之下,大公司财大气粗或许可以撑一撑,最多降薪裁员,最受影响的是本身没有核心竞争力的行业下游的公司。
据我观察,以后低成本、去中心化、拼团将会成为制作公司的主流趋势,做刚需、做垂直、做专业,方为出路。做长综艺出身,讲故事是我的核心竞争力。2020年也有几个定制类综艺在谈着,但受这次疫情的影响,我们接下来会先把短视频作为主攻方向。
做好教育类综艺最好的公司
创业这件事,筹备了半年有余。
也是基于上述市场判断,2019年5月,我下决心创业。
6月,开始付诸行动:找方向,找钱,找人,找项目。
方向是最重要的。方向不对,就是白忙;有了方向,就要搭建团队,做预算,找投资,确定项目等等。
在我“赋闲”的半年里,我自己写了很多方案,算是给了多年从业经验一个出口,那种“心流”的专注体验挺棒的。
团队搭建很重要,尤其是创始团队,有些人一开始感觉不对那就一定不能合作,没有合适的人再急也绝不能匆忙开张。
目前,7个人的团队,有《最强大脑》核心成员,大家共事多年,对彼此的能力和人品很了解,人心齐,干劲足。也有新加入的,因为看好这个创业方向聚在一起。我们公司群取名为—— “皮包公司7个人”。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从70后到95后不等,有理工科、文科、艺术类,从前期策划到剪辑包装还有商务对接,完成了一个小闭环。
很多人问我,要做一个什么样的公司?
坦白说,我要做一个专注于教育类综艺的头部内容公司。
之所以要做教育类综艺,因为《最强大脑》就是教育类综艺的最好代表作,我为什么不从自己擅长的方面着手呢?
另一方面,教育类的内容既是市场稀缺,又是能对大家真正有帮助的有意义的东西,我为什么不继续做呢?
想明白后,我也明确了要在大流量里做小切口,千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
目标很简单。我希望以后提起教育类综艺的公司,大家第一时间能想到我们,就像说起音乐类节目就想起灿星一样。
像我之前说的那样,原本我们要在教育类综艺和短视频两方面共同发力。但受疫情影响,我们现阶段重点发力短视频。比惶惶不可终日的等待,被动等待市场复苏,倒不如先做我们能做的事情,全身心专注于眼前。这几天,我们早就开启了云办公,我和《最强大脑》的科学总顾问刘嘉教授,也在做一系列疫情之下的心理防御的短视频了。
目前储备的钱能让公司活1年
我应该是所有头部综艺人中,第一个放弃长综艺,转攻短视频的。也有很多人怀疑,做大综艺出身,能做好短视频吗?
这个问题,我也无数次问过自己。
一开始我是心虚的。
短视频是一个百舸争流,英雄不问出处的行业,大家站在同一起跑线,并不因为你做过现象级节目就有了什么魔法。
我去湖南娱乐频道学习,人也是传统电视人,进入短视频行业也是花了一年的时间来做适应和调整。
他们说这叫“老革命遇到新问题”,但在深入调研后,我觉得万变不离其宗,无论长视频还是短视频,其要义都在于如何用画面讲故事。
这事我已经干了16年!只是在不同的时代需要的外包装不一样罢了。
做大综艺讲的是精细化分工,工业流水线生产,前期不管后期,后期不管舞台,舞台不管选手,各人做好自己的岗位就行了。
短视频对单体作战能力要求极高,从写到拍到剪辑上传,可能就1个人,最多3个人完成。这就要求我们每个人都是全能型选手,我和团队开玩笑:就好像做国宴的去摆路边摊了,是降维打击还是水土不服,先做了再说。

与其出产一些垃圾长综艺,还不如好好耕植垂直类短视频。相信这也会对客户的投放产生影响,资本将更多的倾斜短视频领域。
写给2020年初春的一段话
这段蛰伏期是我人生的一次“悠长假期”,当个人的际遇和时代的车轮裹挟在一起的时候,特别能产生一种大时代下的无力感。
我是一个悲观的乐观主义者,我常说一个人能不能成功,运气比实力重要,现在依然秉持这个观点。
很多人觉得前几年是创业的黄金时期。当时我曾拒绝过投资人的橄榄枝,但错过就错过,我不后悔。在我看来,创业并不存在“将将好”的时机。每一年都有新风口产生也有旧事物消亡,哪一年算真正的“天时地利人和”呢?
有一句话我很认同:种一棵树最好的时机,是十年前以及现在。至于大危局下能够诞生什么新机会?又会把哪些新贵送上潮头?我从业16年了,从2g时代到5g时代,从对编机到线编机到手机剪辑,从台综起飞到网综爆发再到短视频井喷,这个时代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所以还能怎么样呢?
好好活着,拥抱大时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