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面对《新课程标准》,面对全新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面对教改浪潮一浪接一浪,我深有体会: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必须突破以下三个改变:变“灌输式”为“探究式”、变“重分析”为“提感悟”、变“强制性”为“个性化”。
【关键词】阅读教学;随文练笔;鼓励
面对《新课程标准》,面对全新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面对教改浪潮一浪接一浪,我深有体会: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必须突破以下三个改变:变“灌输式”为“探究式”、变“重分析”为“提感悟”、变“强制性”为“个性化”。
从传统的课堂上教师滔滔不绝、“循循善诱”,唱着以教师为主的独角戏,一堂课下来,教师确实既苦又累,这样的课堂学生神经绷得紧,沉闷不已,学生多数以听的形式参与到课堂当中,学习的兴趣日渐减弱,学习效果也不佳。因此,在语文有效课堂教学中要彻底摆脱重分析的观念,有利于学生从听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走进自主、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有利于让学生成为课堂活动真正的主人,从而开启学生的思维。
与此同时,结合语文课程标准: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的终极目标是写作和表达,厚积方能薄发,写作和表达是阅读教学的产物,离不开有效的阅读教学。针对习作教学的瓶颈和学生下笔难的特征,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随文练笔”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让学生在阅读中提升写作能力与思维能力。
一、以“余音”“空白”引领
阅读教学和习作教学两者的有效揉合相得益彰,教学中潜心会文,精心选择精彩的落脚点,让学生与心灵对话。语文是真情的呼唤,是灵动的内心。在阅读教学中,善于挖掘文本的“余音”空白,创设情境,要努力营造创作的灵感,让学生入情入境,做到“妙笔生花”,点燃智慧之光。
纵观小学段的语文课文,几乎每一篇文章都留有召唤读者心灵的声音,很多时候我们急功近利忽略了,从而造成学生厌恶写作。因此,课堂上有效地捕捉余音框架,才能触动学生内心世界,引发学生思考。
如,人教版第五册《风筝》课文中,最后一部分写到孩子们寻找风筝的过程,结尾段写到“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文本留有无数值得深入想象的空间,巧设练笔的空间,让文本瞬间丰盈起来。我们能找到“幸福鸟”吗?或许找到了,我们又怎样延续“幸福鸟”的旅程?
教学展示:
师: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作者为什么不用句号而用上省略号呢?
孩子们一时是议论纷纷。
一生:这是说明文章还没有写完,还可以继续写下去。
一生:这说明风筝找不到了。
一生:不,也有可能找到的。
孩子们争着发言各抒己见。
师:是呀,文章是可以继续写下去,但我们怎么样去写呢?我们又不是作者。
生:我们可以想象当时的情景来当一次作者。
生:我以前也找过飞丢了的风箏,后来终于被我们找到了,当时大家高兴得大声呼喊,还跳了起来,好开心!
生:我也丢过风箏,可是当时我没有找到,直到第二天才发现,可那风箏已经破了。
师:好呀!大家都有过放风箏和找风箏的经历,那我们就来当一回作者,从课文最后一节接着往下写。至于怎么样写才好,全凭大家自己的本事了,但有一点是要注意的,一定要把他们的心情写出来。老师相信大家一定能写得很好,行吗?
生(大声):行!
孩子们动手写了,写得是那么专注,又是那么的神往。这可是我第一次看到孩子们如此爱好写作,因为我知道这是融合了孩子们的感情,让他们也深深地走进了课文中。下课铃响了,可是孩子们是丝毫不动,还在继续着他们的作者梦。飞吧,孩子心中的幸福鸟!静静地看着孩子们神情,我顿时感到一阵欣慰,教学就是如此美丽!
在这教学环节上,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回归真实的生活体验,让学生的想象得到驰骋,学生的童心叫唤起来,内心的情感被激发了,必然产生一幕幕动人、有趣的情景。当然学生的语言也得到了有质量的训练。只要我们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让孩子同文本真真切切地畅谈,寻觅一个最佳的结合点进行练笔。那笔尖的滑动,是真诚的流露,是诗意的生活,是人生的感悟。
二、以直观形象引领自主学习
随文练笔现已成为有效写作教学中一道亮丽风景线。读写结合注重读写技能、方法的整合,随文练笔更容易让学生入情入境,能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随文练笔便于学生解读文本,打破传统空洞的习作的模式,有利于为学生积淀写作素材。个性化的解读感悟流淌笔尖,让学生写心里话,表心中情,积蓄精神力量。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每个孩子心中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小学阶段的学生以形象直观思维为主,抓住这一心理特征,教学中对症下药,一切疑难杂症(注意力不集中、对学习没兴趣等)药到病除。如,在人教版第五册《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中,学生不容易透过字里行间体会到作者对小兴安岭的赞美,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在情感上不能一下子与作者产生共鸣。抓住症结所在,课前我播放一系列自然风光录像。看到这么美丽的风光,你感受到什么?想到什么?你会用哪句诗概括眼前美景?我鼓励学生边看边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式表达,为学生情感奠定基调;接着,我准备了丰富的关于小兴安岭的图片,以幻燈片形式向学生展示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丽风光;继而分享文段的优美语言,并学习作者总——分——总的写作方法。作者通过细致观察,抓住小兴安岭在不同季节的特点,进行生动、具体的描述,向大家展示了一幅幅多彩的小兴安岭四季图。最后,我总结本课的特点,让学生模仿《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以总——分——总的写作顺序,去观察校园(或公园)的花儿、树儿……,把它们一年四季的特点写一写。这样,通过有效的写作铺垫,让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继而引领学生进行课文的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说:“有激情的课堂教学,能够使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情绪从事思考和学习,在学习中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验到快乐。”课堂教学需要激情,教学中教师以深厚的情感体验,饱满的精神,昂扬的激情去调动学生学习热情,教师的激情是课堂教学的艺术手段。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前夕,教师声情并茂朗读,为学生营造课文渲染的感情基调;《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狼牙山五壮士》《圆明园的毁灭》教师用饱满的感情讲述相关时代背景,给学生予以直观形象,引领他们进行自主学习。
《一次成功的实验》这篇课文,我在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动手做实验,让他们真切明白到:实验能够取得成功,是由于小女孩具有先人后己的精神,而且她在遇到危险时能沉着果断地安排,她的三个同学也能密切配合。通过直观的实验展示,亲身经历,激发了学生追求真理,探索科学的奥秘,学习的效果事半功倍。
三、以灵活品读鼓励自主感悟
高尔基说:“语言使我们的一切印象、感情和思想固定下来。”可见,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使文章更真实更生动,使文章富有魅力。通过反复品味语言,在读中有所收获,让学生真切感受语言藝术美尤为必要。
熟读深思子自明,教学中引领学生自主探究文本,提升情感,这一切都离不开“读”。通过品读,激发学生与作者的情感共鸣,加深对语言文字的深入探究,提高感悟及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人教版第九册《狼牙山五壮士》“壮言”部分的品读:“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狼牙山上响起了他们壮烈豪迈的口号声: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在教学中,我创设情境进行引读,并且把学生带进故事的情节当中:
当他们看到部队主力远去,可恨的敌人在穷追猛打时,他们不约而同地发出:……
当他们想到胜利在望时,铿锵有力地说:……
当他们脑海闪过敌人劣迹时,满腔怒火地咆哮:……
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品读五壮士的壮言,让学生挖掘“壮言”的内涵,情景交融,让学生的内心深处无不产生强烈的爱国情怀。
四、以生活体验促进自主读写
李吉林曾说过:“言语的发源地是具体的情景,在一定情境中产生言语动机,提供语言材料,从而促进语言的发展。”学生的写作素材,较大程度上取决于平时的生活体验,让学生结合生活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
融会课堂内外,搭建沟通的桥梁,写作的框架。老舍的《猫》写得情真意切,把猫写得活灵活现,品读完毕,让我们的脑海仿佛浮现出一只淘气又可爱的猫。作者笔下的猫,为什么如此形象呢?源于作者的深入观察,并且与猫建立深厚感情。很多学生有养小动物的经历,但介绍喜欢动物时候,表达与动物间建立的友谊寥寥数语,轻描淡写,泛泛而谈,因此必须引导学生自悟延伸拓展文本,内化自己情感的储备,更好地揉合到生活中去,应用到日常生活。
“山外青山楼外楼”,在阅读教学中加强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以“余音”“空白”引领,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力,通过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人教版第七册《母鸡》一文,描写母鸡身为人母,为孩子安危挺身而出的解读:
师:此时此刻,母鸡面对着外来入侵者,它义无反顾,挺直身子,它似乎在对外来者说什么呢?
师:每每看到自己的孩子吃得饱饱的,鸡雏肚子圆圆的,下垂着,母鸡可能在想些什么呢?
师:每每看到孩子能安然入睡,自己神经却绷得紧紧地,这是为什么?
师:母鸡的伟大让我们肃然起敬,那么生活中,我们的母亲又是怎样的呢?
出示图片(母亲怀孕期间的反应、婴儿在母亲怀抱酣然入睡、母亲手把手教孩子走路……)看着这一幕幕画面,孩子内心强烈的情感被激发了,他们想到了疼爱自己的母亲,想到了母亲为自己做的点点滴滴,从而激发了孩子们写母亲,赞母亲的欲望。学生不再为写作的素材而烦恼,写作思路继而打开,他们捕捉不同的切入点,写自己与母亲的情感经历。
总而言之,有效的阅读教学是推进习作教学的源动力,要想习作教学教得轻松,教得动情,那么教师必须善于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品读、赏析、运用语言,自主地有效地阅读。“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要习作教学 “源头”得以疏通,那么,有效的阅读教学一定能够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让学生迸发出写作的灵光,才能让学生游刃有余地谱写出心灵的华彩乐章!
[ 本文获顺德区教学论文二等奖]
【关键词】阅读教学;随文练笔;鼓励
面对《新课程标准》,面对全新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面对教改浪潮一浪接一浪,我深有体会: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必须突破以下三个改变:变“灌输式”为“探究式”、变“重分析”为“提感悟”、变“强制性”为“个性化”。
从传统的课堂上教师滔滔不绝、“循循善诱”,唱着以教师为主的独角戏,一堂课下来,教师确实既苦又累,这样的课堂学生神经绷得紧,沉闷不已,学生多数以听的形式参与到课堂当中,学习的兴趣日渐减弱,学习效果也不佳。因此,在语文有效课堂教学中要彻底摆脱重分析的观念,有利于学生从听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走进自主、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有利于让学生成为课堂活动真正的主人,从而开启学生的思维。
与此同时,结合语文课程标准: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的终极目标是写作和表达,厚积方能薄发,写作和表达是阅读教学的产物,离不开有效的阅读教学。针对习作教学的瓶颈和学生下笔难的特征,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随文练笔”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让学生在阅读中提升写作能力与思维能力。
一、以“余音”“空白”引领
阅读教学和习作教学两者的有效揉合相得益彰,教学中潜心会文,精心选择精彩的落脚点,让学生与心灵对话。语文是真情的呼唤,是灵动的内心。在阅读教学中,善于挖掘文本的“余音”空白,创设情境,要努力营造创作的灵感,让学生入情入境,做到“妙笔生花”,点燃智慧之光。
纵观小学段的语文课文,几乎每一篇文章都留有召唤读者心灵的声音,很多时候我们急功近利忽略了,从而造成学生厌恶写作。因此,课堂上有效地捕捉余音框架,才能触动学生内心世界,引发学生思考。
如,人教版第五册《风筝》课文中,最后一部分写到孩子们寻找风筝的过程,结尾段写到“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文本留有无数值得深入想象的空间,巧设练笔的空间,让文本瞬间丰盈起来。我们能找到“幸福鸟”吗?或许找到了,我们又怎样延续“幸福鸟”的旅程?
教学展示:
师: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作者为什么不用句号而用上省略号呢?
孩子们一时是议论纷纷。
一生:这是说明文章还没有写完,还可以继续写下去。
一生:这说明风筝找不到了。
一生:不,也有可能找到的。
孩子们争着发言各抒己见。
师:是呀,文章是可以继续写下去,但我们怎么样去写呢?我们又不是作者。
生:我们可以想象当时的情景来当一次作者。
生:我以前也找过飞丢了的风箏,后来终于被我们找到了,当时大家高兴得大声呼喊,还跳了起来,好开心!
生:我也丢过风箏,可是当时我没有找到,直到第二天才发现,可那风箏已经破了。
师:好呀!大家都有过放风箏和找风箏的经历,那我们就来当一回作者,从课文最后一节接着往下写。至于怎么样写才好,全凭大家自己的本事了,但有一点是要注意的,一定要把他们的心情写出来。老师相信大家一定能写得很好,行吗?
生(大声):行!
孩子们动手写了,写得是那么专注,又是那么的神往。这可是我第一次看到孩子们如此爱好写作,因为我知道这是融合了孩子们的感情,让他们也深深地走进了课文中。下课铃响了,可是孩子们是丝毫不动,还在继续着他们的作者梦。飞吧,孩子心中的幸福鸟!静静地看着孩子们神情,我顿时感到一阵欣慰,教学就是如此美丽!
在这教学环节上,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回归真实的生活体验,让学生的想象得到驰骋,学生的童心叫唤起来,内心的情感被激发了,必然产生一幕幕动人、有趣的情景。当然学生的语言也得到了有质量的训练。只要我们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让孩子同文本真真切切地畅谈,寻觅一个最佳的结合点进行练笔。那笔尖的滑动,是真诚的流露,是诗意的生活,是人生的感悟。
二、以直观形象引领自主学习
随文练笔现已成为有效写作教学中一道亮丽风景线。读写结合注重读写技能、方法的整合,随文练笔更容易让学生入情入境,能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随文练笔便于学生解读文本,打破传统空洞的习作的模式,有利于为学生积淀写作素材。个性化的解读感悟流淌笔尖,让学生写心里话,表心中情,积蓄精神力量。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每个孩子心中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小学阶段的学生以形象直观思维为主,抓住这一心理特征,教学中对症下药,一切疑难杂症(注意力不集中、对学习没兴趣等)药到病除。如,在人教版第五册《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中,学生不容易透过字里行间体会到作者对小兴安岭的赞美,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在情感上不能一下子与作者产生共鸣。抓住症结所在,课前我播放一系列自然风光录像。看到这么美丽的风光,你感受到什么?想到什么?你会用哪句诗概括眼前美景?我鼓励学生边看边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式表达,为学生情感奠定基调;接着,我准备了丰富的关于小兴安岭的图片,以幻燈片形式向学生展示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丽风光;继而分享文段的优美语言,并学习作者总——分——总的写作方法。作者通过细致观察,抓住小兴安岭在不同季节的特点,进行生动、具体的描述,向大家展示了一幅幅多彩的小兴安岭四季图。最后,我总结本课的特点,让学生模仿《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以总——分——总的写作顺序,去观察校园(或公园)的花儿、树儿……,把它们一年四季的特点写一写。这样,通过有效的写作铺垫,让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继而引领学生进行课文的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说:“有激情的课堂教学,能够使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情绪从事思考和学习,在学习中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验到快乐。”课堂教学需要激情,教学中教师以深厚的情感体验,饱满的精神,昂扬的激情去调动学生学习热情,教师的激情是课堂教学的艺术手段。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前夕,教师声情并茂朗读,为学生营造课文渲染的感情基调;《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狼牙山五壮士》《圆明园的毁灭》教师用饱满的感情讲述相关时代背景,给学生予以直观形象,引领他们进行自主学习。
《一次成功的实验》这篇课文,我在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动手做实验,让他们真切明白到:实验能够取得成功,是由于小女孩具有先人后己的精神,而且她在遇到危险时能沉着果断地安排,她的三个同学也能密切配合。通过直观的实验展示,亲身经历,激发了学生追求真理,探索科学的奥秘,学习的效果事半功倍。
三、以灵活品读鼓励自主感悟
高尔基说:“语言使我们的一切印象、感情和思想固定下来。”可见,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使文章更真实更生动,使文章富有魅力。通过反复品味语言,在读中有所收获,让学生真切感受语言藝术美尤为必要。
熟读深思子自明,教学中引领学生自主探究文本,提升情感,这一切都离不开“读”。通过品读,激发学生与作者的情感共鸣,加深对语言文字的深入探究,提高感悟及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人教版第九册《狼牙山五壮士》“壮言”部分的品读:“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狼牙山上响起了他们壮烈豪迈的口号声: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在教学中,我创设情境进行引读,并且把学生带进故事的情节当中:
当他们看到部队主力远去,可恨的敌人在穷追猛打时,他们不约而同地发出:……
当他们想到胜利在望时,铿锵有力地说:……
当他们脑海闪过敌人劣迹时,满腔怒火地咆哮:……
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品读五壮士的壮言,让学生挖掘“壮言”的内涵,情景交融,让学生的内心深处无不产生强烈的爱国情怀。
四、以生活体验促进自主读写
李吉林曾说过:“言语的发源地是具体的情景,在一定情境中产生言语动机,提供语言材料,从而促进语言的发展。”学生的写作素材,较大程度上取决于平时的生活体验,让学生结合生活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
融会课堂内外,搭建沟通的桥梁,写作的框架。老舍的《猫》写得情真意切,把猫写得活灵活现,品读完毕,让我们的脑海仿佛浮现出一只淘气又可爱的猫。作者笔下的猫,为什么如此形象呢?源于作者的深入观察,并且与猫建立深厚感情。很多学生有养小动物的经历,但介绍喜欢动物时候,表达与动物间建立的友谊寥寥数语,轻描淡写,泛泛而谈,因此必须引导学生自悟延伸拓展文本,内化自己情感的储备,更好地揉合到生活中去,应用到日常生活。
“山外青山楼外楼”,在阅读教学中加强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以“余音”“空白”引领,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力,通过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人教版第七册《母鸡》一文,描写母鸡身为人母,为孩子安危挺身而出的解读:
师:此时此刻,母鸡面对着外来入侵者,它义无反顾,挺直身子,它似乎在对外来者说什么呢?
师:每每看到自己的孩子吃得饱饱的,鸡雏肚子圆圆的,下垂着,母鸡可能在想些什么呢?
师:每每看到孩子能安然入睡,自己神经却绷得紧紧地,这是为什么?
师:母鸡的伟大让我们肃然起敬,那么生活中,我们的母亲又是怎样的呢?
出示图片(母亲怀孕期间的反应、婴儿在母亲怀抱酣然入睡、母亲手把手教孩子走路……)看着这一幕幕画面,孩子内心强烈的情感被激发了,他们想到了疼爱自己的母亲,想到了母亲为自己做的点点滴滴,从而激发了孩子们写母亲,赞母亲的欲望。学生不再为写作的素材而烦恼,写作思路继而打开,他们捕捉不同的切入点,写自己与母亲的情感经历。
总而言之,有效的阅读教学是推进习作教学的源动力,要想习作教学教得轻松,教得动情,那么教师必须善于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品读、赏析、运用语言,自主地有效地阅读。“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要习作教学 “源头”得以疏通,那么,有效的阅读教学一定能够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让学生迸发出写作的灵光,才能让学生游刃有余地谱写出心灵的华彩乐章!
[ 本文获顺德区教学论文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