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缺失的原因探析

来源 :语数外学习·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feijacky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初中语文教学要根据初中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对学生自主学习活动进行鼓励,将学生的进取精神和问题意识充分激发,对不同学生个体的学习需求和差异充分关注,积极为学生搭建合作、自主和探究的学习平台。可见,在义务教育新课标中,问题意识已经被放到重要地位。问题意识是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起点,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人才的造就关键。而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与学生的个性特征、生理特征、心理特征、认知能力、教师素养等因素相关,本文对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缺失原因试图从内、外因进行探析。
  一、自身因素对学生问题意识缺失的影响
  1. 初中学生年龄特性所致
  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身体和心理都处于发育阶段,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正处于心理断乳期,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叛逆心理严重,对自主和独立要求强烈,渴望更多的尊重。在课堂上遇到老师讲解的知识不能完全理解时,由于担心自己所提问题过于简单,或者语言表达不清晰,从而在课堂中丢了面子、受到同学们的嘲讽,因此,初中学生往往害怕提问题,从小心翼翼变得多疑、缺乏自信、偏激,导致产生自卑,甚至将家庭、长相等没有任何关系的东西强加到自卑感中,从而影响自己的行动。由于害怕在同学面前说话,不敢向老师提问,久而久之,问题意识日渐消弱直至丧失。
  2. 缺失提问技能,问题意识受制约
  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具有非常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以及超强的模仿力。他们思维空间广阔,但缺乏知识经验,很多时候,由于缺失提问技能,许多学生有问题但不知如何提问。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不仅有学生自身的因素,还有老师的一部分责任。有的老师为了教学进程的顺利完成,不喜欢问题多的学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教给学生提问的技能。这使得许多时候,学生由于不能对问题进行准确的表达而得不到想要的解答,从而降低了提问的兴趣和积极性,最终制约了问题意识的发展。
  3. 学生动力不足,无法激发问题意识
  现在的初中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缺乏挫折教育,上进心和耐苦性匮乏,更缺乏学习内驱力。据有关调查数据显示,对语文感兴趣的学生只占13.4%,而且,对于语文课的兴趣点主要集中在课堂中有趣的活动,并不关心学习的方法和结果。许多初中学生仍然保持着小学阶段的机械记忆方法,不能与初中自主学习、勇于提问的课堂教学互动融合,缺乏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越是这样,学生越是无法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对语文的兴趣也日益变淡,直至毫无兴趣。
  二、教师素养对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影响
  1. 教师本身对问题意识的缺失
  许多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深刻,以分数为目标,缺乏对学生未来发展的规划,考什么就以什么为主要教学内容,缺乏个人观点,不会对所教内容提出质疑。教师自身问题意识缺失,自然忽略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更不会对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思考和研究,在课堂中自然不会引导和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更有部分教师由于学生的问题简单,而对学生表露出忽视、淡漠、嘲笑等表情,不但打击了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更伤害了学生的心理,影响了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2. 传统教学方法和师道尊严的影响
  在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下,许多教师不能与时俱进,仍然保留着灌输的教学方式,严重制约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学生缺乏对课堂的兴趣,厌烦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学习积极性大大降低。经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只有12.3%的学生遇到问题时会向教师求助,这充分表明教师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和权威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的老师从“满堂灌”到“满堂问”,不能准确运用教学方法,忽略提问质量,缺乏对思维实质性的激发,课堂中的提问仅仅为了互动,不能有效反映课堂教学,使学生失去了回答问题的兴趣。
  三、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缺乏实训
  语文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对某个问题的描述往往没有固定形式,但是目前考试评价的标准答案却约束了问题的描述形式,往往只能根据命题者自身的思路来确定,对于有创造性的回答不能给予肯定。学生的思维在这种框架里被完全束缚,教师也开始注重对标准答案的死记硬背,忽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制约了学生创新思维、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长此以往,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被摒弃于教与学的过程之外。
  影响初中生问题意识培养的因素除了上述主要原因外,还有诸多,比如:学生个性、班级学风、教材编制、学习任务繁重、同学关系、学校管理等等。无论什么因素,都是和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格格不入的。在培养问题意识这个问题上,师生都要顺应知识经济创新时代对人才的要求,面对现实,对症下药,共同行动,一起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重视学生,优化提问的方式,并由此引导学生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材,带着教材走向教师,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其他文献
作为一名山区语文教师,我知道对于学生来说,语文最难的要数作文了,作文最痛苦的莫过于“写什么”。学生中谈“文”色变,望“文”生畏的学生不在少数。如何给学生们创设一个自
从事语文教学的人都知道,语文教学就是要教出“语文味”——凭借例子,积淀语言,悟得规律;超越例子,延展运用,形成能力.本文想讲的“语文三味”指的是建立在“语文味”上的“
数学教学与其它学科的教学不太一样,它非常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与发展。无论是对数学知识点的理解还是实际的解决具体问题,这些都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思维能力作为支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全面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很有必要的。本文将探讨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全面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将从三个方面分别进行探究。  一、分析能力的发展探究  无论是知识点的理解还是在知识点的应用过程中,具备分析问题的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
现代教育教学理论认为,初中教学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是一种在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是新课程标准中特别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在新课程标准下初中教学小组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分工和协作,交流和讨论,互帮和互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即合作式学习。《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把小组间合作学习置于非常突出的位置,并把“学习与他人合
怎样提高数学教学效率是育人者永恒的话题,也是人们关注的问题之一。新课程理念的实施不仅改变了以往的枯燥的教学方法,还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新课程理念的实施主要目的是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如何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体现新课程理念,以下是个人的几点见解。  一、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的思路方面体现新课程理念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是形成数学教学设计思路的重要依据。学生个体的发展是新课程标准下最为关注的重中之重。重点
语文课程教学是师生之间就语言文化知识相互交流和探究,这种互动探究模式能帮助学生在实践认知体验的过程中不断丰富、积累语言文化知识,使学生在与教师、同学和文本的对话交流中产生充足的学习动力,形成深刻的认知感悟印象,促进知识技能不断内化生成。  一、引导学生和文本对话,形成敏锐语感  教材文本是学生学习和接受语言文化知识的重要物质载体,是学生发现更多问题的重要思想来源。发挥文本的外化生成功效,鼓励学生与
一、启发式教学的含义和特点  新课标提出要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变教师在教学中的传统教学模式,将学生从“要我学”的学习观念转变为“我要学”,增强其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这是长久以来教育工作者所探究的问题,而启发式教学就是实现以上转变的最好方式。那么,什么是启发式教学呢?笔者认为,启发式教学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打破传统的教师主导课堂的教学陈规,创造轻
作文的好坏是衡量学生语文成绩的重要标准,无怪乎在各类考试中,语文作文总占居高权重的分值。中学语文学习中的写作训练应成为语文学习的重中之重。实际“教”、“学”过程中
语文是一门融合在生活中的学科,是人们对于自身生活和周围环境的直接或间接反映。初中生正处于开始感受与思考生活的年龄层次,这要求语文教学应该以学生的关注点为中心向其他方面进行扩散,将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把握好自主学习理论中的“教”与“学”,使学生在自主的氛围中学习,不仅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教学变得更具趣味,还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提高他们的语文综合素质。  一、自主学习理论中的“教”  培养
笔者在二十多年的高中教学中发现,现今有相当多的高中生,在写材料作文时,有一个通病,即也知道应该从材料中去提炼观点,但是在写作文时,整篇文章没有一个地方能够看出观点、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