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初中语文教学要根据初中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对学生自主学习活动进行鼓励,将学生的进取精神和问题意识充分激发,对不同学生个体的学习需求和差异充分关注,积极为学生搭建合作、自主和探究的学习平台。可见,在义务教育新课标中,问题意识已经被放到重要地位。问题意识是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起点,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人才的造就关键。而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与学生的个性特征、生理特征、心理特征、认知能力、教师素养等因素相关,本文对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缺失原因试图从内、外因进行探析。
一、自身因素对学生问题意识缺失的影响
1. 初中学生年龄特性所致
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身体和心理都处于发育阶段,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正处于心理断乳期,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叛逆心理严重,对自主和独立要求强烈,渴望更多的尊重。在课堂上遇到老师讲解的知识不能完全理解时,由于担心自己所提问题过于简单,或者语言表达不清晰,从而在课堂中丢了面子、受到同学们的嘲讽,因此,初中学生往往害怕提问题,从小心翼翼变得多疑、缺乏自信、偏激,导致产生自卑,甚至将家庭、长相等没有任何关系的东西强加到自卑感中,从而影响自己的行动。由于害怕在同学面前说话,不敢向老师提问,久而久之,问题意识日渐消弱直至丧失。
2. 缺失提问技能,问题意识受制约
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具有非常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以及超强的模仿力。他们思维空间广阔,但缺乏知识经验,很多时候,由于缺失提问技能,许多学生有问题但不知如何提问。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不仅有学生自身的因素,还有老师的一部分责任。有的老师为了教学进程的顺利完成,不喜欢问题多的学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教给学生提问的技能。这使得许多时候,学生由于不能对问题进行准确的表达而得不到想要的解答,从而降低了提问的兴趣和积极性,最终制约了问题意识的发展。
3. 学生动力不足,无法激发问题意识
现在的初中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缺乏挫折教育,上进心和耐苦性匮乏,更缺乏学习内驱力。据有关调查数据显示,对语文感兴趣的学生只占13.4%,而且,对于语文课的兴趣点主要集中在课堂中有趣的活动,并不关心学习的方法和结果。许多初中学生仍然保持着小学阶段的机械记忆方法,不能与初中自主学习、勇于提问的课堂教学互动融合,缺乏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越是这样,学生越是无法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对语文的兴趣也日益变淡,直至毫无兴趣。
二、教师素养对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影响
1. 教师本身对问题意识的缺失
许多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深刻,以分数为目标,缺乏对学生未来发展的规划,考什么就以什么为主要教学内容,缺乏个人观点,不会对所教内容提出质疑。教师自身问题意识缺失,自然忽略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更不会对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思考和研究,在课堂中自然不会引导和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更有部分教师由于学生的问题简单,而对学生表露出忽视、淡漠、嘲笑等表情,不但打击了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更伤害了学生的心理,影响了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2. 传统教学方法和师道尊严的影响
在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下,许多教师不能与时俱进,仍然保留着灌输的教学方式,严重制约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学生缺乏对课堂的兴趣,厌烦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学习积极性大大降低。经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只有12.3%的学生遇到问题时会向教师求助,这充分表明教师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和权威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的老师从“满堂灌”到“满堂问”,不能准确运用教学方法,忽略提问质量,缺乏对思维实质性的激发,课堂中的提问仅仅为了互动,不能有效反映课堂教学,使学生失去了回答问题的兴趣。
三、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缺乏实训
语文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对某个问题的描述往往没有固定形式,但是目前考试评价的标准答案却约束了问题的描述形式,往往只能根据命题者自身的思路来确定,对于有创造性的回答不能给予肯定。学生的思维在这种框架里被完全束缚,教师也开始注重对标准答案的死记硬背,忽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制约了学生创新思维、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长此以往,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被摒弃于教与学的过程之外。
影响初中生问题意识培养的因素除了上述主要原因外,还有诸多,比如:学生个性、班级学风、教材编制、学习任务繁重、同学关系、学校管理等等。无论什么因素,都是和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格格不入的。在培养问题意识这个问题上,师生都要顺应知识经济创新时代对人才的要求,面对现实,对症下药,共同行动,一起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重视学生,优化提问的方式,并由此引导学生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材,带着教材走向教师,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一、自身因素对学生问题意识缺失的影响
1. 初中学生年龄特性所致
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身体和心理都处于发育阶段,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正处于心理断乳期,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叛逆心理严重,对自主和独立要求强烈,渴望更多的尊重。在课堂上遇到老师讲解的知识不能完全理解时,由于担心自己所提问题过于简单,或者语言表达不清晰,从而在课堂中丢了面子、受到同学们的嘲讽,因此,初中学生往往害怕提问题,从小心翼翼变得多疑、缺乏自信、偏激,导致产生自卑,甚至将家庭、长相等没有任何关系的东西强加到自卑感中,从而影响自己的行动。由于害怕在同学面前说话,不敢向老师提问,久而久之,问题意识日渐消弱直至丧失。
2. 缺失提问技能,问题意识受制约
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具有非常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以及超强的模仿力。他们思维空间广阔,但缺乏知识经验,很多时候,由于缺失提问技能,许多学生有问题但不知如何提问。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不仅有学生自身的因素,还有老师的一部分责任。有的老师为了教学进程的顺利完成,不喜欢问题多的学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教给学生提问的技能。这使得许多时候,学生由于不能对问题进行准确的表达而得不到想要的解答,从而降低了提问的兴趣和积极性,最终制约了问题意识的发展。
3. 学生动力不足,无法激发问题意识
现在的初中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缺乏挫折教育,上进心和耐苦性匮乏,更缺乏学习内驱力。据有关调查数据显示,对语文感兴趣的学生只占13.4%,而且,对于语文课的兴趣点主要集中在课堂中有趣的活动,并不关心学习的方法和结果。许多初中学生仍然保持着小学阶段的机械记忆方法,不能与初中自主学习、勇于提问的课堂教学互动融合,缺乏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越是这样,学生越是无法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对语文的兴趣也日益变淡,直至毫无兴趣。
二、教师素养对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影响
1. 教师本身对问题意识的缺失
许多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深刻,以分数为目标,缺乏对学生未来发展的规划,考什么就以什么为主要教学内容,缺乏个人观点,不会对所教内容提出质疑。教师自身问题意识缺失,自然忽略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更不会对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思考和研究,在课堂中自然不会引导和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更有部分教师由于学生的问题简单,而对学生表露出忽视、淡漠、嘲笑等表情,不但打击了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更伤害了学生的心理,影响了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2. 传统教学方法和师道尊严的影响
在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下,许多教师不能与时俱进,仍然保留着灌输的教学方式,严重制约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学生缺乏对课堂的兴趣,厌烦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学习积极性大大降低。经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只有12.3%的学生遇到问题时会向教师求助,这充分表明教师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和权威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的老师从“满堂灌”到“满堂问”,不能准确运用教学方法,忽略提问质量,缺乏对思维实质性的激发,课堂中的提问仅仅为了互动,不能有效反映课堂教学,使学生失去了回答问题的兴趣。
三、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缺乏实训
语文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对某个问题的描述往往没有固定形式,但是目前考试评价的标准答案却约束了问题的描述形式,往往只能根据命题者自身的思路来确定,对于有创造性的回答不能给予肯定。学生的思维在这种框架里被完全束缚,教师也开始注重对标准答案的死记硬背,忽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制约了学生创新思维、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长此以往,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被摒弃于教与学的过程之外。
影响初中生问题意识培养的因素除了上述主要原因外,还有诸多,比如:学生个性、班级学风、教材编制、学习任务繁重、同学关系、学校管理等等。无论什么因素,都是和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格格不入的。在培养问题意识这个问题上,师生都要顺应知识经济创新时代对人才的要求,面对现实,对症下药,共同行动,一起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重视学生,优化提问的方式,并由此引导学生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材,带着教材走向教师,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