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自主学习理论指导初中语文的“教”与“学”

来源 :语数外学习·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020406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是一门融合在生活中的学科,是人们对于自身生活和周围环境的直接或间接反映。初中生正处于开始感受与思考生活的年龄层次,这要求语文教学应该以学生的关注点为中心向其他方面进行扩散,将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把握好自主学习理论中的“教”与“学”,使学生在自主的氛围中学习,不仅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教学变得更具趣味,还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提高他们的语文综合素质。
  一、自主学习理论中的“教”
  培养学生的自主性,绝不是让教师放弃教学,而是要求教师具有更巧妙的主导性,这需要老师做到以下三点:
  1. 领好方向
  自主学习的目的就是将学习的主动权转交到学生手里,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和运用知识。一切有利于这一目的的方法我们都要提倡,违背这一目的的我们要及时“拨乱反正”。在学习讨论中,要注意学生的娱乐性、倾向性和盲目性,切不能将自主学习发展成为一种随意性甚至具有损害性的学习模式。要避免这一误区,就要求老师在备课中考虑全面,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2. 把握节奏
  自主学习是一种有序性的学习方法,在学习的过程中要确立自主意识,培养自主精神,这样学生的自身能力才能得到提高。例如,学习《春》这篇抒情散文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己去感受春天的美丽,共同讨论在现实生活中所观察到的春天之美;接着可以让学生配乐泛读这篇课文,配上各种生动的美景图片或动画,让学生跟随课文进行情境构思;最后还可以要求学生进行一些关于景色的片段练习。在这种学习方式下,课堂是在互动中进行的,但自主性学习的本质并不仅仅局限于学习形式,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学习方法和内容上。
  3. 给予方法
  当学生已经有了自主学习的愿望和采取措施的行为时,能否学有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拥有正确的学习方法。教师在这一阶段要为学生提供正确且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为其引导方向,使学习内容自然而然地随着学习思路展现出来,那么学生就能牢固地掌握知识。在自主学习中,重要的是引导出知识而不是灌输知识,让学生自己去琢磨这些知识才是自主学习的本质所在。
  二、自主学习理论中的“学”
  良好的学习态度是自主性学习的基本要求,积累是自主性学习的具体表现,教师在师生的相互合作性学习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1. 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
  学生各种相异的学习态度是在老师的教学实践中慢慢形成的。在早期学习阶段,学生所学知识大都是通过机械式传授所得,并不是在有意识的引导下所学习到的。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需要感受不同老师的教学方式,在这些不同的教学态度和风格的综合影响之下就形成了自己的学习态度。然而在这种学习态度下,学生往往并不会按照老师所说的去做,而是跟随老师所做的去做,那就只能是机械的模仿。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这篇文章中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由此可见,培养学生好的学习态度以形成正确的学习习惯才能达到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目标。因此,帮助学生形成正确良好的学习态度是至关重要的。
  2. 培养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是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基础,笔者将这个培养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要学生对老师本身感兴趣,也就是喜欢老师,这样学生也就对语文的学习产生兴趣。这需要老师提高自身素质,进行丰富地阅读,打下扎实的功底。其次,通过新颖有趣的课堂教学让学生找到语文学习的乐趣,从而产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最后,可以通过一些奖励性或鼓励性的措施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 积累性学习
  自主性学习的具体表现就是积累性学习,积累的方式有两种,分别是阅读中的积累和生活中的积累。老师可以告诉学生运用书本中的观察方法去观察现实生活,观察我们生活的环境和大自然,注意留心身边的细节,获取信息,累积素材。再通过这些信息素材去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其他事物,去认识生活、感受自然和提高自身社会生活能力。还可以组织各种形式的课堂活动、课外活动及社会活动,要求学生在活动前有所准备,活动中认真参与、用心感受,活动后还要进行回顾总结。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自主参与时有所收获,也就达到了自主性学习的良好效果。
  4. 总结应用
  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形成健康健全的人格和鲜明优良的个性,那么归结到语文教学上就是要帮助学生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语文学习理论。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要学会自我总结反思,可以通过课堂笔记、文章读后感或作文后记的形式,不断提高自己学习能力的层次,同时辅以课堂互动、同学交流及师生共同讨论的方式来不断完善自己的学习体系,最后要通过实践的检验,决不能只是纸上谈兵。
  语文的教学任务是传授知识,提高能力,而不是仅仅让学生感受乐趣。通过语文教学,我们要造就的是新一代的高素质社会公民。所以,我们需要倡导自主性学习,不仅仅只是改变老师的教学方式,同时也要帮助学生改变自己的学习理念,注重学生实际学习到了什么。
其他文献
期刊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语文学科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础学科,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为此,我们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法,不断给学生提供创新的天地。下面我就谈谈在实际教学中应用创新教育的一些体会。  一、更新教育理念,善于总结提升  新课程要求教师不断开发课程资源,自觉地广泛涉猎知识,取百家之长丰富自己。教师要善于从理论中获取新知,补充能量
作为一名山区语文教师,我知道对于学生来说,语文最难的要数作文了,作文最痛苦的莫过于“写什么”。学生中谈“文”色变,望“文”生畏的学生不在少数。如何给学生们创设一个自
从事语文教学的人都知道,语文教学就是要教出“语文味”——凭借例子,积淀语言,悟得规律;超越例子,延展运用,形成能力.本文想讲的“语文三味”指的是建立在“语文味”上的“
数学教学与其它学科的教学不太一样,它非常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与发展。无论是对数学知识点的理解还是实际的解决具体问题,这些都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思维能力作为支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全面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很有必要的。本文将探讨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全面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将从三个方面分别进行探究。  一、分析能力的发展探究  无论是知识点的理解还是在知识点的应用过程中,具备分析问题的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
现代教育教学理论认为,初中教学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是一种在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是新课程标准中特别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在新课程标准下初中教学小组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分工和协作,交流和讨论,互帮和互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即合作式学习。《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把小组间合作学习置于非常突出的位置,并把“学习与他人合
怎样提高数学教学效率是育人者永恒的话题,也是人们关注的问题之一。新课程理念的实施不仅改变了以往的枯燥的教学方法,还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新课程理念的实施主要目的是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如何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体现新课程理念,以下是个人的几点见解。  一、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的思路方面体现新课程理念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是形成数学教学设计思路的重要依据。学生个体的发展是新课程标准下最为关注的重中之重。重点
语文课程教学是师生之间就语言文化知识相互交流和探究,这种互动探究模式能帮助学生在实践认知体验的过程中不断丰富、积累语言文化知识,使学生在与教师、同学和文本的对话交流中产生充足的学习动力,形成深刻的认知感悟印象,促进知识技能不断内化生成。  一、引导学生和文本对话,形成敏锐语感  教材文本是学生学习和接受语言文化知识的重要物质载体,是学生发现更多问题的重要思想来源。发挥文本的外化生成功效,鼓励学生与
一、启发式教学的含义和特点  新课标提出要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变教师在教学中的传统教学模式,将学生从“要我学”的学习观念转变为“我要学”,增强其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这是长久以来教育工作者所探究的问题,而启发式教学就是实现以上转变的最好方式。那么,什么是启发式教学呢?笔者认为,启发式教学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打破传统的教师主导课堂的教学陈规,创造轻
作文的好坏是衡量学生语文成绩的重要标准,无怪乎在各类考试中,语文作文总占居高权重的分值。中学语文学习中的写作训练应成为语文学习的重中之重。实际“教”、“学”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