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zq6605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运用有效的阅读策略是提升整本书阅读教学效率的重要举措,教师要善于将从统编版语文教材策略单元中学到的阅读策略运用到整本书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借助预测、提问等策略深入地进行阅读。同时,要融合不同的媒介,将影视资源、绘本读物等引入课堂,引导学生对比阅读,增添整本书阅读教学的乐趣和魅力。在学生读懂内容、体会到情感之后,还可以引导学生适当地聚焦写作方法,发现作者语言表达的秘密,通过语言实践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积累表达经验,从而提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品质。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 教学策略 趣味阅读 阅读思路
  打开统编版语文教材,“日积月累”“和大人一起读”“我爱阅读”“快乐读书吧”等旨在提升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板块让人眼前一亮,重视阅读已然成为当前语文教学的重要追求。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要“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为落实好整本书的阅读,我们应该以“快乐读书吧”为主线,构建出整本书的阅读体系,且在此基础上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引导学生有效进行整本书的阅读。
  一、运用阅读策略,提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效率
  我们发现,“快乐读书吧”一般都编排在每册书比较靠前的位置,特别是在一、二年级中,直接编排在了第一单元,就是希望学生从一个学期的开始,就投入到整本书的阅读之中,感受阅读的快乐,提升语文素养。然而回归现实,我们会发现学生的阅读质量不高,究其原因,主要就在于学生的整本书阅读缺乏策略。
  教材不仅通过“和大人一起读”“快乐读书吧”等板块的设置,为学生提供了更丰富的阅读内容,还通过四个阅读策略单元的设置,教给学生有效的阅读策略。这些板块之间是有关联的。教学时,我们要有整体意识,从整个学期出发,甚至从整个小学阶段着眼,将整本书的阅读与阅读策略单元融合起来,引导学生带着从阅读策略单元学到的阅读策略走进整本书的阅读,在整本书的阅读过程中运用阅读策略,这样不仅能够提升整本书阅读的效率,同时还能在阅读实践中进一步巩固所学到的阅读策略。
  在进行四年级下册“快乐读书吧”中的《十万个为什么》这一整本书阅读教学时,我们就可以将在四年级上册阅读策略单元中学到的提问策略运用进来,让学生多思考,多提问,带着提出的问题进行更有深度的阅读。
  《十万个为什么》这本书原本就充满了疑问,正是有着对生活中常见现象的无尽疑问,才有了这本经典之作。再看看这次“快乐读书吧”的导语部分:“为什么铁会生锈?为什么面包放久了会发硬?为什么水能带走脏东西?……你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吗?”问题一个接着一个,这正与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阅读策略——“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相呼应。
  因此,进行《十万个为什么》整本书阅读的教学,我们就不能仅仅带着学生去读书中的问题,还应该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提问策略进行提问,更加深入地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这样进行教学:
  【PPT出示】
  房屋漫游记
  在我们每天吃饭、休息的房子里,有那么多谜题值得我们去探索,它就像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神秘国度,吸引着我们不断去探索和发现。
  探寻房子中的秘密,揭开神秘国度的谜底,我们可以随时出发。这一路上会妙趣横生得让你流连忘返,并且,我们并不需要地图,因为我们不会迷路。
  师:到这样的地方漫游,我们应该怎么做?谁能用这段话中的几个关键词告诉大家?
  生:探索和发现。
  师:探索過程中一定要用心思考,要有所发现,要敢于提出问题,我们现场试一试。(PPT出示:厨房里水龙头流水的照片)这张图片熟悉吧?谁来提一个问题?
  生1:谁打开的水龙头?为什么要打开水龙头呢?
  生2:为什么要开这么大?
  师:你们现在的提问还停留在妈妈做饭的层面,还没有到科学层面。谁再来试试?
  生3:水龙头里的水是怎样流下来的?
  生4:为什么水龙头出来的水是柱状的而不是散状的?
  生5:为什么水龙头的把手一扳就能流下来水?
  生6:为什么水龙头的管子是弯的,不是直的?
  生7:为什么水龙头的水流到池子里的时候会泛起水花?
  师:同学们提了很多问题,非常好,这说明大家在思考。(PPT出示:打开的燃气灶的照片)你想提什么问题?这次不许提“谁把它打开的”这样的问题,要尽量有点儿科技含量。
  生1:为什么燃气灶的火是蓝色的?
  师:我发现同学们越来越会思考,越来越会提问了。
  生2:为什么要把燃气灶的火圈设计成圆形的呢?
  师:是呀,有同学说我喜欢长方形的,也有同学说我喜欢心形的,那岂不是更好看。(生笑)
  生3:为什么燃气灶火孔之间有些空隙?为什么不连起来呢?
  生4:燃气灶有没有可能以后就不用天然气了,直接用空气?
  师:太好了,我要表扬咱们班同学,你们带着思考,提出了很多问题,问题的质量越来越高了。
  再如,在三年级第一学期,学生学习了“预测”这一阅读策略,到了三年级下册《中国古代寓言》的阅读,甚至五年级上册《中国民间故事》的阅读中,教师可以不出示全篇故事,有意留出空间,引导学生进行预测,让学生深入参与阅读,提高阅读质量。在五年级上册,学生学习了提高阅读速度的阅读策略后,在后续的整本书阅读中,特别是五年级的古典名著、六年级的世界名著的整本书阅读中,就可以运用这些策略,提高阅读效率。
  二、丰富阅读方式,增添整本书阅读教学的乐趣
  阅读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是非常有益的,按说既然有益于自身的成长,学生就应该充满阅读的动力,但回归现实,我们发现学生的积极性并不高,特别是阅读的持续性差。原因很简单,与体育活动相比,阅读过于静默,少有活力;与游戏相比,阅读过于枯燥,缺乏趣味。我们知道,阅读是安静的,是需要潜下心来的,但我们也必须意识到,对小学生来说,单靠意志力来维系阅读是后劲不足的。我们必须借助丰富的形式,为学生的阅读增添动力,让学生不仅开始阅读,持续阅读,还能乐在其中。   1.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丰富阅读内容
  比较是认识事物非常重要的方法之一,在阅读整本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多方发掘阅读资源,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在比较中有所拓展,有所发现。
  以四年级下册的“快乐读书吧”为例,教材中给出的是苏联作家米·伊林的《十万个为什么》。我们知道,学生非常熟悉的还有韩启德总主编的《十万个为什么》,这套书有18本,是分类编写的,深受小学生的青睐。教学时,我们可以在阅读米·伊林的《十万个为什么》的基础上,拓展韩启德总主编的这套《十万个为什么》,让学生对比着进行阅读。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还让学生感受到了不同版本的《十万个为什么》的不同风格。
  在教学五年级上册《中国民间故事》这一整本书的过程中,我们也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在阅读教材中的《田螺姑娘》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出示其他版本的《田螺姑娘》,引导学生进行对比阅读。
  师:我们的课本上有一篇文章——《田螺姑娘》,同学们打开课本,快速读一读这个故事。
  (学生自读课本中的《田螺姑娘》)
  师:生活故事类的民间故事往往会有很多神奇的地方,请同学们再读课本中的《田螺姑娘》,看看你读到哪儿觉得很神奇,一会儿跟大家进行交流。
  (学生再读故事,找出神奇的地方,进行交流)
  师:王老师还读过另外一个版本的《田螺姑娘》,跟这个故事不太一样,我们对比着读一读,看看哪些地方不太一样。
  (课件出示另一版本的《田螺姑娘》,学生进行阅读、思考)
  生:课本里说他发现家里都打扫了,饭菜也做好了,他去问一个老奶奶,老奶奶直接就告诉他是田螺姑娘干的,但是在另一个版本里面,他去問邻居,邻居也不知道是谁干的。
  师:除了结果不同,还有什么不同?
  生:另一版本里还写到了谢端的身世,课本中没有写。
  生:课本中说他捡回来一个像宝玉一样的田螺,但是另一版本里写的是他在水塘里发现了一个巨大的田螺,谢端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田螺,觉得十分稀奇就将它捡了回去,谢端将田螺放在一口瓮里养着。
  师:明明是同一个故事,两个版本内容还不太一样,是不是哪个错了?
  生:我觉得民间故事本来就是人们想出来的,口头上说出来的,一代传一代,肯定是有一代的人觉得这个故事不够精彩,就加一些内容。有些人给别人讲的时候,还可能减了一些内容。
  师:是啊,民间故事就是这样,口耳相传,你传给我,我传给他。于是,就出现了不同的版本。古代的劳动人民劳作累了,休息时就开始讲故事了,可能会在哪儿讲?
  生1:可能在田埂上,也可能在大树旁。
  生2:可能在村头,也可能在路边上。
  生3:还可能在晚上睡觉的时候讲,讲给自己的孩子听。
  在这样的对比阅读中,学生不仅丰富了对《田螺姑娘》这个故事的认知,还在层层推进的对比中体会到了民间故事的特点。
  2.引入影视资源,丰富表现形式,激发阅读兴趣
  “快乐读书吧”中推荐给学生阅读的整本书都是非常经典的作品,随着时代的发展,表现这些作品的影视作品等都已经出现了,这些都是非常好的教学资源。教学时,我们可以巧借资源,丰富阅读形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以五年级上册的《中国民间故事》为例,我们可以借助音乐引入阿凡提的故事:
  师:徐文长真是太聪明了,你们知道吗,民间故事中还有一个特别聪明的角色,与徐文长不同,他不是汉族的,我们来听听看,看看你能不能猜出来是谁,猜出是哪个民族的故事。
  (播放音乐)
  生:我觉得是阿凡提。
  师:谁知道阿凡提的故事是哪个民族的故事?
  生:是维吾尔族的。
  师:阿凡提给你们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生1:机智。
  生2:他喜欢帮助穷苦人。
  师:有一天,还真发现了一件特别有趣的事儿,阿凡提要种金子了。读这个故事,你一定会觉得特别好玩,赶快开始读一读吧。
  在引导学生进行了文字阅读的基础上,我们还可以借助阿凡提的动画片,引发更深入的阅读:
  师:阿凡提的故事太经典了,呈现的方式很多,刚刚我们听到的一首歌曲是关于谁的?
  生:阿凡提。
  师:看的故事是关于谁的?
  生:阿凡提。
  师:我们再来看一个动画片的片段,还是关于阿凡提的。
  (当阿凡提被强盗抓住时,教师按下暂停键)
  师:此刻阿凡提好像有点危险啊,他被抓住了,这时他拿出了两枚金币,预测一下,他会怎么让自己顺利地逃出去呢?
  生1:我想他会说——你们两个打一架,谁赢了,我就把金币给谁。
  师:让两个强盗自相残杀,这个主意不错。
  生2:他把两枚金币随便往一个地方一扔,那两个强盗就会去找,阿凡提趁机就逃出去了。
  师:让我们看一看阿凡提是怎么做的吧。
  (继续播放动画片)
  师:你们能给这个故事取个名字吗?
  生3:阿凡提智骗强盗。
  生4:阿凡提智斗强盗。
  在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引入影视、动画等资源,不能只为了形式上的好看、气氛上的热闹,我们要充分发掘资源,不仅要让学生感受到经典作品的魅力,还要引导学生进行阅读预测、阅读品鉴等活动,发挥好影视资源的作用。
  三、转变阅读思路,提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品质
  经典作品之所以能够广为流传,备受认可,不仅是因为其情节动人,还在于其语言表达有魅力。然而,学生在自主阅读时往往只关注内容。我们常常看到的现象是:厚厚的一本经典名著,学生用不了几天就读完;家长常常困惑的是:孩子读了不少书,可为什么就是写不好作文呢?因为很少有学生会去关注语言表达、去发现表达秘妙、去尝试练习,所以就出现了读得多却写不好的现象。   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整本书的阅读时,不仅要让学生学习经典作品生动的内容,还要引导学生关注语言的表达,学习作者独有的表达方法。
  苏联作家米·伊林的《十万个为什么》写的就是生活中非常普通的现象,可为什么能够成为经典,流传至今呢?我们细细读一读课本中出示的这段话:
  可是请你解释一下:为什么炉子里的柴会毕剥作响?为什么烟会走烟筒出去,而不向屋里冒?煤油燃烧的时候,从哪里来的烟?为什么烘烤的马铃薯有一层硬皮,煮的却没有?恐怕你不能解释明白吧。或者问你:水为什么能灭火?我的一位熟人回答说:“水能灭火,因为它又湿又冷。”可是煤油也又湿又冷,你倒是试试用煤油来灭火吧!不,你还是不试为好,一试就得报火警了。
  不难发现,因为所写的是生活中很常见的事物,所以读起来很有亲切感。连用的问句体现了《十万个为什么》该有的特点。这熟悉的内容,加上幽默的表达,以及能够引发人们思考的一连串问句,这样的表达多有魅力啊!教学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在发现表达秘妙后尝试着进行表达。
  师:读《十万个为什么》不仅要学会提问,还要学会思考。我们再读读这段话,你会发现其中有几句话写得很有意思,作者的表达实在太幽默了。
  (生默读后大笑)
  生:作者说,你倒是试试用煤油来灭火吧!不,你还是不试为好,一试就得报火警了。太好玩了。
  师:现在你知道大家为什么喜欢这本书了吗?它不仅传递着知识,而且非常幽默。同学们,让我们也来体验一下幽默的感觉,试着填写这个句子——
  课件出示:
  可是煤油也又湿又冷,你倒是试试用煤油来灭火吧!不!你还是不试为好,一试就 。
  生1:可是煤油也又濕又冷,你倒是试试用煤油来灭火吧!不!你还是不试为好,一试就无家可归了。
  生2:可是煤油也又湿又冷,你倒是试试用煤油来灭火吧!不!你还是不试为好,一试就再也没有机会吃到烤红薯了。
  生3:可是煤油也又湿又冷,你倒是试试用煤油来灭火吧!不!你还是不试为好,一试你就成“熟人”了。
  可以说,这样阅读《十万个为什么》是符合这本书的特点的,学生不仅从中了解到了更多的知识,还发现了作者表达的秘妙,在尝试表达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到了作者语言表达的独特魅力,同时,还提升了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
  学生在整本书阅读过程中还可以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尝试关注语言、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以五年级的《中国民间故事》为例,民间故事最大的特点就是有丰富的想象,因此我们就可以在关键处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感受民间故事的特点,我们可以这样进行教学。
  师:刚刚读的《田螺姑娘》中,谢端回到家时,看见屋子收拾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饭菜也做好了。如果让你来讲这个故事,谢端回到家,看到的情景又会是怎样的呢?
  生1:一天,谢端回来了,看到床上的被子都叠好了。
  生2:谢端从田里干活回来,发现衣服洗了,地扫得干干净净的,桌上还摆着热腾腾的饭菜。
  生3:一天,谢端回来了,看到他的被褥被洗得干干净净的,正晾晒在院子的一根绳子上,都快晒干了。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值得表扬。这就是民间故事,口耳相传,让故事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此外,教师还可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表演,再现经典作品的某些片段。当然了,这只是辅助手段,是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才能开展的活动,教师一定要从作品的特点出发,做到少而精,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为学生的整本书阅读增添色彩。
其他文献
[摘 要]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是与学校教育互为补充的重要教育途径。为了学生的发展,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必须联合起来,形成一股强大的教育力量。教师真诚地对待每一个孩子,赢得家长的认可和信任;家长支持教师、配合教师,抱着和老师一致的信念共同教育孩子,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引导孩子健康快乐、积极向上发展。就作为班主任如何和家长携手合作,让祖国的花朵沐浴着温暖的阳光欣然怒放,谈谈所作的探索
[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以深度学习理念为指引,以活化教学方式为路径,引导学生发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可以帮助学生实现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教师可从找准关联点、创建思维场以及设计活动课等方面活化学生的语文学习,让学生的学习走向深入,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语文教学;活化;深度学习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22
[摘 要]在互联网环境下展开语文拓展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这是语文教学发展的大势所趋。作为语文教师,要有前瞻意识,积极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实践,借助网络信息平台展开探索,为学生提供更多适合的学习内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在课堂上,教师应借助网络平台、多媒体平台、远程教学平台等,开发课本资源、校本资源、师本资源,为语文教学提供支持,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课程资源;互联
[摘 要]小学阶段是语文教学的黄金时期,语文学科的教学目的之一是让学生掌握语言运用技巧并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它。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加强对语用教学的重视,通过夯实基础、体验积累、拓展延伸等途径培养学生的语感以及一定的审美鉴赏能力,提升学生的语用思维能力。  [关键词]语用教学;语感基础;审美鉴赏;语用思维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
“分数和小数的互化”一课通常不是教师心目中的“大课”,一方面它不属于概念的起始课,另一方面从掌握方法的角度看其内涵并不复杂.甚至在有的版本教材中并没有安排特定的例
[摘 要]所谓绘本,指的是以绘画为主,文字为辅的课外读物。它凭借自身精美的画面、曲折的情节,深深吸引着学生的目光。如若教师将绘本与课堂教学有机整合起来,将能切实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应分析小学低年级学生的阅读现状,从激发学生兴趣、促进语文素养形成以及丰富课堂教学资源三个方面挖掘绘本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意义,通过调动阅读欲望、深化文本理解以及培养阅读习惯等途径,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进
[摘 要]散文是高年级重要的教学内容。散文具有形散神聚的特点,因此教师很难聚焦教学内容,正确选择教学策略。在教学中,教师应抓住散文的意象,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的意蕴;抓住散文语言,引导学生体悟散文的美,并积累语言;抓住文章的写作背景,引导学生感悟文本深层次的情感。这样,能让学生真正体悟作者独特的情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散文教学;教学策略;高年级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
[摘 要]统编教材在中高年级的部分课文后面,设置了“阅读链接”栏目。在课堂教学中,只有依据单元语文要素的要求,结合选编课文的特点,有效利用“阅读链接”,从文本的表达方法、思想情感和文化内涵三方面引导学生学习,才能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语言、思维和审美等能力的发展,才能逐步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阅读链接;表达方法;思想情感;文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 G623.2
[摘 要]统编教材非常重视神话故事的教学,在四年级特设了一个神话故事单元。阅读神话故事,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让学生感受到神话故事的独特魅力。在神话故事教学中,教师应顺应童心,引导学生沉入文本,對神话追根溯源,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理解神话故事的文体特征,感悟神话精神。这样,能让学生喜欢阅读神话故事,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  [关键词]统编教材;神话故事;文体特征  [中图分类号] G6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