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作文与材料作文

来源 :中学文科·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jianl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话题作文与材料作文都是提供一则或多则材料,有文字材料,有图画材料,也有的文字材料和图画材料兼而有之,这是二者的相同之处,其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
  
  一、材料作用不同
  
  话题作文的材料是作文的前提和引子,是命题者所提供和写作前的指导,是引发学生思考写作的由头,是写作发散思维的触媒,写作过程中可以引用材料,也可以对材料只字不提。高考作文从1999年的“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到2004年的“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都是前面为考生提供一段背景材料,由材料引出一个话题,让考生围绕这个话题去写,像这类文章我们在写作时可以使用材料,也可以不使用,所写作文只要在话题范围内即可。而材料作文所提供的材料是写作的依据,包含着文章的主旨,写作者必须把材料的中心作为写作的主题。换言之,材料作文提供的材料往往是提炼观点,确立中心思想的根本依据。
  当然,材料作文发展至今,已经不像传统的材料作文那样规定单一的文体——议论文,其要求也更高。如2006年高考作文题“乌鸦扑羊”这一材料,与过去的材料作文命题相比,明显的不同在于“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某一个侧面某一角度构思作文”,文体自定。但不管怎么变,不变的是:审这类作文题,要认真阅读原材料,抓住材料中的关键句,然后剖析材料的内在联系,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住材料所给的信息。
  如二则材料末尾有两句关键句:
  牧羊人说:“这是只忘了自己叫什么了的鸟。”孩子摸着乌鸦的毛说:“它也很可爱呀!”结合材料重点分析这两句,就可以找出写作的立意角度。
  
  1、牧羊人从乌鸦的行为和后果看到它的可悲在于不从实际出发、不自量力、盲目行动。
  2、孩子则看到的是乌鸦勇于学习,敢于实践,虽然它失败了,其精神是值得赞扬的(“很可爱”)。
  3、父亲与孩子的不同认识又反映出对同一事物(事件),分析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往往不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我们可以从以上三方面生发并选择自己的立意角度。
  
  二、写作思路不同
  
  话题作文不明确规定主题,只要求作文主题与话题相关,审题时应准确把握话题的内涵和外延,明确限制内容和开放内容,确定选材范围和所要表现的主题,特别不能放过“话题阐述”,但不能过分拘泥于材料。对话题阐述的理解把握比研读材料更重要,因为阐述部分往往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话题,更有效地打开思路,如果过分关注材料,思路反会受到约束,因为阐述的材料涉及而比材料本身广阔得多。比如,下面的这道话题作文:
  中国文化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比如说,有“威武不能屈”,又有“大丈夫能屈能伸”、“好汉不吃眼前亏”:有“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又有“见人只说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l心”;有“江山不移”,又有“随遇而安”,有“兼济天下”,又有“独善其身”……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几呢;是不是有的只供说说,有的才是应该去做的呢?请以“中国人的智慧”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在试题供料的基础上确定“中国人的智慧”的内涵,也可以搜集同类的材料作为写作的题材,但选材不能超出题目的话题范围。(2)立意自定,文体自选。
  这道话题作文“中国人的智慧”,明显是一道限制内容的话题作文,在审题的时候,我们固然要读懂材料蕴涵的意思,但是我们更不能放过“要求”的内容,才能明确“中国人的智慧”是有特定内涵的,是有限制内容的,从而做到有效地打开思路,又符合命题者的意图。
  再者,话题作文的构思过程一般可以分为四个步骤:(1)反散思维,打开思路;(2)集中思路,确立主题;(3)选择合适的文体;(4)选取适用新鲜的素材。
  传统的材料作文,一般都要求写成议论文,所以给材料作文,一般而言,先要读懂原材料的意思或材料所蕴涵的多个方面的意思。对于只有一个中心意思的而言,要围绕这个中心意思确立一个中心观点,接着,在正文部分客观全面辩证地分析问题,在运用原材料的基础上旁征博引,进而充分地论证,结尾再紧扣材料,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希望。简单地说就是“引一议一联一结”四个步骤,如高考题(全国):1990年的玫瑰园中的花和刺,1995年的鸟的评说,1996年给六指做整形手术的两幅漫画比较等都属于此类作文。
  总之,从材料在整个命题中的地位和作用来看,话题作文中的材料只是提出话题的背景,材料作文的材料则是特定的观点或符合材料寓意的话题的载体。也就是说:前者的材料只是为了引出一个话题来,至于就这个话题说什么话,定出什么中心,原材料对此并无直接的制约力,材料与文章是一种疏远的关系;而后者的材料却是写作内容和立意的依据,必须从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观点或符合材料寓意的话题进行写作,离开了材料就是离题,文章与材料是一种很亲密的关系。从写作的角度来看,话题作文关键是必须围绕话题,材料作文关键是紧扣材料。
其他文献
有人归纳了当今中学生作文的三大问题:即学生知识贫乏,生活积蓄贫乏,思想情感贫乏。对这种说法,我不敢苟同。无论是知识、生活积蓄还是思想感情,学生当然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多反省自己的教学:知识贫乏,是否也因为教师没有激活学生潜在的知识储备呢?生活积蓄贫乏,是否也因为教师没有打开学生自己生活的宝库呢?思想情感贫乏,是否也因为教师没有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呢?   中学生正处于一个多思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是高一《思想政治》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是我国现阶段维护社会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大举措。全面理解和把握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要突出以下几点:      一、感知教材,夯实基础      1、基本含义:社会保障制度指由国家依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而提供救助和补贴的一种制度。这一概念点明了社会保障制度的主体是国家或政府,保障对象
自从1994年普通话水平测试启动以来,普通话水平测试已从一种新生事物,在实践中逐步得到完善,有力地推动了全社会的普通话的普及和推广。在几年的推广普通话工作中,我对普通话水平测试产生了一些思考,在此提出以求共商。    一、领导教师重视程度不够    我们都知道普通话是教师的职业语言,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是每一个教师的基本功。但现实中,无论是学校领导还是一般教师,对普通话水平测试还停留在理论认识上,知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通过研究发现,一个没有受到情感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到情感激励时,可以发挥其能力的80%-90%。也就是说,同一个人在通过充分情感激励后,所发挥的作用是激励前的3-4倍。然而,在传统的课程实施中,这种情感因素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许多思想品德课的老师只关注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而将情感与态度的发展视为思品课学习的调味品、催化剂、附加值。列宁说过:“
时下作文参考书铺天盖地。大致归纳,其观点主要有三:一、求真;二、求法;三、求新。真,即真实,指学生在作文中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法,即技法,指写作的技巧与方法。新,即创新。我认为这三者间的关系,犹如一棵树的根、茎、叶。真是本,法、新是茎、叶。    一、作文真实的重要性     (一)“真”是作文的生命,是运用技巧进行创新的前提  一篇优秀的作文往往具有“真、法、新”的特点,而其中最重要的是“真”
古典诗歌鉴赏一直是高考必考的内容,同时,对考生而言也是一个难点。考生在答题时经常感到无话可说,无从下手。下面笔者仅从2007年高考考生答题时存在的问题,结合教师的教学实际作些简单的分析。   07年高考语文第12题考的是苏轼的《望江南》(春未老)。首先看第一问:“从词中的“休对”且将这些词语来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要回答好这一题,首先要抓住两个关键词:“心情
随着新课程的兴起和素质教育的推广,以学生为本、以校为本的理念逐渐被人所接受。校本教研,作为新课程改革催生的教育科研模式,更是在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荼地开展。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试就校本教研的内涵与特点略作评析。      一、校本教研内涵的界定      校本教研,顾名思义,就是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学校是教学研究的中心和主阵地。研究的方向是以新课程目标为导向,以教师研究为主体
新課程的推行与素质教育的实施,特别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学,尤要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以使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适应现代信息化社会,使之在快乐中活动,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创造。      一、创设新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青少年兴趣广泛,好奇心强,对计算机充满了好奇与渴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越大,则学习的动力越大,思维就越活跃。因此,在计算
实施素质教育不仅是克服应试教育弊端的对策,更是迎接21世纪挑战,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战略举措。因此,把素质教育寓于英语教学中非常重要。   首先,要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与提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的产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学习重要性的认识程度。因此,我经常讲学英语的重要性。给学生讲当今社会是知识社会、竞争社会,英语作为一门国际语言,对于21世纪的我们非常重要。提高了学生的认识,也就调动了学生学英
“压缩语段”是2000年《考试大纲》中增加的考点,高考试题出现的题型有概括一句话新闻、补写导语、拟写标题等。这种形式的考查,强化了语文学习的工具性,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都有着积极的导向作用。下面,我就此类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作点说明。      一、解题思路      “压缩语段”就是对一个长句子或一段甚至几段话进行正确的筛选、准确地提炼、高度地概括浓缩信息,做此类题应注意以下思路。